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本草纲目序读后感

李时珍有感于历代本草多有讹诈,又对方士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烦,名称多杂。

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

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

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

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

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

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

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

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

它们指的是什么

是否有区别

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

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

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

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

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

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

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

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

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

《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

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

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

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

李时珍早就研究它。

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

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

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

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

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

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

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

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

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

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

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

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

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

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

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

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

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

”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

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

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

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

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

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

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

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

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

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

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

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

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

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二、李时珍的太医院生涯 1551—1556年这段时间内,封建皇帝征如医官,下令各地选拔医技精湛的人到太医院就职,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时珍,也被推荐到了北京。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

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他创造《本草纲目》埋下很好的伏笔。

这期间,李时珍非常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与此同时他也可能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

谈到这一点,就必须联系到明代宫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书籍——《本草品汇精要》。

2002年,中国文化研究会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是明孝宗于弘治16年(1503)8月下诏太医院编修的一部国家药典。

在司设监太监刘文泰的组织下,一个设有总督、提调、总裁、副总裁、篡修、验药等9种职位的修撰班子组成,包括誊录、绘画人员在内共49人。

在经历一年半修订后,药典编纂完成。

编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旧例顺序,把入药之物分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编写,全书共收药物1815种,正文用朱墨两色分写。

正文之前绘有精美的彩色写生图达1358幅之多,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绘图书。

同时编撰者还舍弃了当时已比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而由14位工匠分色缮写文字,8位宫廷画师负责绘图。

全书完成后,由明孝宗亲自撰写序言,并仿照《永乐大典》格式装帧成36册,装入楠木盒中保存,是为明代宫廷的正统抄本。

有关一本医书的1000字读后感

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画卷上画着美好的世界,童年充满着梦想,洋溢着快乐,  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幸福的;是没有烦恼和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

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没有高尔基那么贫苦,甚至不及他的百万分之一,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不孝顺父母呢?  我读了《童年》这一本书之后,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才深知,我们这一代的孩子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我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被父母宠着,惯着,千依百顺,唯我独尊,没有受一点委屈和痛苦,还整天怨天尤人,做一点事情就叫苦叫累。

无论父母如何用心良苦,我们都不知道,不懂得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童年》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从我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

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

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四岁的主人公阿廖沙因为父亲去世,和母亲回到外祖父家,后来随母亲改嫁,和继父一起生活。

在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

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两个舅舅为了分家不顾一切,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

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这个黑暗的家庭,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

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

外祖母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每次在外祖父打阿廖沙的时候,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

阿廖沙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

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好事情等等。

后来,阿廖沙不堪外祖父对母亲的打骂,离家出走了。

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但是,阿廖沙没有屈服,他在这些困难中懂得,活下去就是希望,只有斗争才能生存。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艰辛历程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烦,名称多杂。

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

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

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

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

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

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

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

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

它们指的是什么

是否有区别

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

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

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

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

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

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

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

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

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

《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

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

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

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

李时珍早就研究它。

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

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

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

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

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

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

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

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

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

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

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

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

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

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

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

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

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

”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

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

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

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

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

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

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

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

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

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

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

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

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

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二、李时珍的太医院生涯 1551—1556年这段时间内,封建皇帝征如医官,下令各地选拔医技精湛的人到太医院就职,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时珍,也被推荐到了北京。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

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他创造《本草纲目》埋下很好的伏笔。

这期间,李时珍非常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与此同时他也可能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

谈到这一点,就必须联系到明代宫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书籍——《本草品汇精要》。

2002年,中国文化研究会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是明孝宗于弘治16年(1503)8月下诏太医院编修的一部国家药典。

在司设监太监刘文泰的组织下,一个设有总督、提调、总裁、副总裁、篡修、验药等9种职位的修撰班子组成,包括誊录、绘画人员在内共49人。

在经历一年半修订后,药典编纂完成。

编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旧例顺序,把入药之物分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编写,全书共收药物1815种,正文用朱墨两色分写。

正文之前绘有精美的彩色写生图达1358幅之多,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绘图书。

同时编撰者还舍弃了当时已比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而由14位工匠分色缮写文字,8位宫廷画师负责绘图。

全书完成后,由明孝宗亲自撰写序言,并仿照《永乐大典》格式装帧成36册,装入楠木盒中保存,是为明代宫廷的正统抄本。

读永霖先生《〈济世全书〉读后感》后作

[读永霖先生《〈济世全书〉读后感》后作]读永霖先生《〈济世全书〉读后感》后作2011-02-05 12:57读永霖先生《〈济世全书〉读后感》后作一、近现代龙虎丹法的介绍者萧天石先生在《道家养生学概要-谈丹法与丹品(下)》中将道家人元大丹修炼方法分为四种,分别为虚无丹法、清净丹法、彼家丹法、龙虎丹法(《道家养生学概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P58),读永霖先生《〈济世全书〉读后感》后作。

在《道家养生学概要-南派修真要旨》中更南宗丹法为龙虎丹法,云:南派力主阴阳栽接,须假鼎炉琴剑,器皿丹房,伴侣黄婆,方可下手修为。

彻始彻终,龙虎并用,火药俱全。

凡中老年人之卦气破尽,铅汞已枯,气血衰颓者,以此权法,可以立竿见影。

虽年逾百岁,亦可接命。

.因其重龙虎运用。

同类施功,故亦有以龙虎丹法称之者,要亦阴阳双修家之别名也。

(《道家养生学概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P111)张义尚先生在《中黄督脊辨·序》中也将修证方法分为:清净丹法、彼家丹法、龙虎丹法,并介绍龙虎丹法:龙虎丹法从头到尾龙虎并用,火药俱全(龙为火,虎是药),此是南宗正传。

举凡筑基得药,至炼己还丹,功法虽步步不同,但始终皆由身外之龙虎运用,修丹者只坐享其成而已。

古称金鼎火符之道,以及百二十岁皆可还丹,乃是专指此法而言。

清净丹法好比直流电,彼家丹法有如交流电,龙虎丹法则系集中多个电厂之电力,而归于一途者,故其见功之速,与收效之大,当然远远超过于前之二种。

(陈健民《曲肱斋全集》第5册,P

【第13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萧天石先生与张义尚先生是已故的两位丹道界的博学泰斗,从两位对龙虎丹法的阐述看,其所指丹法是一致的。

胡孚琛先生持萧天石先生与张义尚先生的观点,将内丹学分为三家四派丹法,在《从丹道学看气功》中说:萧天石先生《道家养生学概要》有谈丹法与丹品一节,透露出内丹学中之人元大丹略分四种,即清净丹法、彼家丹法、龙虎丹法、虚无丹法。

清净丹法是修炼自身阴阳的丹法,世称清净派,全真道北宗之龙门派即传此种丹道。

彼家丹法和龙虎丹法是修炼同类阴阳的法门,俗称阴阳派。

彼家丹法走男女双修采补的路子,门派甚多,以陆西星之东派为高。

龙虎丹法世人少知,乃是三家相见的栽接法门,有孙教鸾父子的《金丹真传》传世。

虚无丹法乃修炼虚空阴阳的法门,有闵小艮传的《三尼医世》等书透其消息。

()二、龙虎丹法的简单勾勒将龙虎丹法公开勾勒者,或许当首推密宗学者陈健民先生。

陈健民先生与张义尚先生过从甚密,龙虎丹法概况当闻之于张义尚先生。

陈健民先生在《道家丹法与佛法密宗殊胜的比较》中披露:道家所谓龙虎丹法,就是一龙(男)一虎(女)与修行者,是为三家。

彼家丹法,是用虎而不用龙。

三家相见本来是最秘密的,参同契所说的就是说此;不过不是明说,非一般人所能知,惟有东猜西猜。

其实就是一男一女与修行者,是为三家。

所说相见,实不相见,只能私通消息。

其法:三人均隔以墙壁,修行者用木箱笼罩自己;女在墙壁之外,行者之前;男亦隔壁,在行者之后。

龙用琴凳,虎用剑凳。

上通以龠,用龙口气,通虎口气。

下通以龠,用虎之气通行者之身。

彼此不相见,通的是龙虎二者纯阳之气,以补行者之智慧。

所以隔壁者,以不能稍动情欲也。

且行法前,行者并须先食其他女子之乳。

(陈健民《曲肱斋全集》第2册,P20

【第8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

龙虎丹法之初步面貌,于斯可以勾勒矣。

三、《添油接命金丹大道》《添油接命金丹大道》不分卷,不撰著者,题汪启贤(字兆开、肇开)、汪启圣(希贤)选注,汪大年(字自培)增补,成书年代未详。

本篇卷首有邓汉仪作于康熙辛酉岁孟春月(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一篇《叙言》。

封面题《济世全书·添油接命金丹大道》,第一集,册七。

本书未单独刊行,清康熙三十五年辑入《济世全书》。

胡孚琛先生曾评是书:书中三家法与二家法相混杂,是明代的一个特征。

《添油接命金丹大道》书中较详细的记载了三关进气法,大抵也就是后世称为的龙虎丹法。

四、三关进气法的文献记载诚如胡孚琛先生所说:三家法与二家法相混杂,是明代的一个特征。

从笔者所过目的书籍看,确实对于三关进气法明代典籍多有记载。

【第1句】:明·龚廷贤《寿世保元》癸集十卷《神仙接命秘诀》及《疗病橐籥图》(不具体引用)。

张义尚在《道家养生内炼诸家举要》中说:《寿世保元》之作者龚云林为安思道之门人,与孙汝忠之父孙教鸾本为同门师兄弟载浙江《气功》,1989年5期。

【第2句】:出现在明朝题名陈希夷《房术玄机中萃篡要·调神》中记载:调神功夫,名曰炼补。

火候用先天精气,清秀、颜色红白、无疾、年十六七者。

每月依后开日期气数。

以银或锡造成橐龠,使之呵气入管,量到,我即收上泥丸,下归丹田。

行至六个月,颜老还童,发白变黑。

久久行之,乃见先天之神功妙用也。

古语曰:竹破还须竹补宜。

以气补气,寿永天地,诸经之说同也。

上补自鼻,中补自脐,下补自肾。

依日期自下而上曰返,自上而下曰还。

此补炁先天之妙用,又曰接命。

珍之,重之

【第3句】: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五十二卷记载:近时术家,令童女以气进入鼻窍,脐中,精门,以通三田,谓之接补。

此亦小法,不得其道者,反以致疾。

【第4句】:明·胡文焕《寿养丛书》所收题名混沌子撰、鲁至刚注《锦身机要》卷下载:虎吹龙笛:笛无孔窍不须横,就便轻吹气自通。

直使个中一二物,泥丸顶上觉生风。

志刚曰:笛不吹,气不入;气不入,路不通;路不通,丹不行。

自吹不得,故令彼吹,使气入路通而丹行也,方可炼之。

觉囟门气透,泥丸风生,此吹笛之验矣。

【第5句】:清·付金铨《证道秘书十七种》之《采真机要·真机诗》:笛无孔窍不须横,就便吹得气自通。

直使个中一二物,泥丸顶上自生风。

注曰:虎吹笛用女,好好对坐。

以下俱用好女。

笛不吹,气不入;气不入,路不通;路不通,丹不行。

自家吹不得,故令彼吹,使气路通,而丹行矣,方可炼之。

觉囟门风生,泥丸气透,此吹笛之验。

【第6句】:明·陆西星《方壶外史》《七破论》《破邪论》:至于离形交气之说,.上进下进之说,或反经而为蟠桃,.。

如是之为.种种不一,类皆邪师曲学,以盲引盲,穷年皓首,迄无成功,以至败德祸身,为世嗤笑,大可怜也

【第7句】:清·知几子仇兆鳌《悟真篇集注》一则吕祖云:开关须用鼎,熏蒸透祖基。

此气非采癸中之壬,非取水中之金,乃先天鼎中后天之气,以法得来,归于身中,周流不息,自然撞透三关,熏蒸百骸,热遍九宫矣,读后感《读永霖先生《〈济世全书〉读后感》后作》。

琴剑者,丹房之器皿,兑艮两象是也。

彼呵我吸,气交而形不交,气至关开,则百脉流通,风寒暑湿,宿疾顿除矣。

【第8句】:悟元子《道书十二种、通关文、闺丹关》:或隔帘而口吸气。

由此可见,三关进气法在明朝曾流传颇广。

五、三关进气法的正与邪任何事物的正与邪的判断必须设定一个范围或准则,在准则以内是为正,超越了范围则是邪。

这又如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是正当权益,而法律明文禁止的则是违法。

从以上所列举文献看,三关进气法在明朝曾流传颇广,因此我们至少需要将三关进气法还元到那个时代。

在那个年代,抛开儒家礼教不言,在道德和法律上是可以实行的,不为邪。

即使在当今现代文明法律社会,若仅仅以上关进气法、中关进气法而言,或许也不会触犯现代法律和道德,若下关进气、聚气开关则有猥亵之嫌疑了。

陈撄宁先生在《与国医某君论丹道函》中说:全国好道之士,大都是经济力量薄弱,室家累重,生活困难,岂有余力依法设备,势不能不访求外护。

流弊甚多,未能悉举。

因而人格降低,声名狼藉者,往往有之。

何况现代法律条文,比较昔日加倍严密,可谓动辄得咎。

与其轻率尝试,贻他日失败之忧,不如慎之于始之为愈也洪太庵先生也指出:特在今日,如陈撄公所言南派丹诀,当此时代极不相宜,一者年龄问题,二者人格问题,三者外护问题,四者经济问题。

设若有一项弄得不稳妥,就要变成法律问题。

细思此言,确属至理。

或可以说,无论三家法或二家法,其正邪是非的断定,大抵在于法律问题与道德问题,而法律与道德,古今不同,而古与上古或也不同。

六、三关进气法的真假判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则,没有调查(实践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无论彼家丹法、龙虎丹法,都有待于实践检验的必要,至少从高标准衡量,到现今为止尚都没有成就一个有证据的长生不老的神仙,因此在某种程度而言清净丹法、彼家丹法、龙虎丹法的互相否定都是在做着五十步笑百步。

如果要检验,必须在法律允许的环境下进行方保无虞,因为现今没有检验的环境,唯是个屠龙之术而已,技艺虽高可叹无龙可屠,学他何用?坐谈不饱,画饼难充饥,不若做些实际的事情,于现金能实践之丹法,唯清净丹法

七、龙虎丹法是否可以纳入内丹学于旧说,清净丹法与阴阳丹法多势如水火,互相批判,陈樱宁先生尝给予调合肯定,如云考吕祖、紫阳、三丰诸位,皆依此法而修成,末学如仆,何敢有所诽议。

清净派专讲单修,硬将《悟真》、《玄要》之秘旨,在自己一身之精气神上摸索,勉强助以曲解,不免厚诬古人。

但如阴阳派夸谈妙鼎,艳说彼家,将先哲所传之调息凝神、守中抱一工夫,概视为修性不修命。

照伊等之见识而论,几乎吾辈自己身中,只有性而没有命,命全在别人身内。

请问此理可通否?须知天空中轰雷打闪之电,电灯厂机器磨擦之电,干电池药物变化之电,蓄电池随时储蓄之电,此四种电之来源虽不同,而电之性质却是一样。

普通静功,譬如蓄电池之电;人元丹法,譬如电灯厂之电;地元丹法,譬如干电池之电;天元丹法,譬如天空中之电。

事固有异,而理实无异。

果能研究至此,则丹道问题,亦不难解决矣。

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之天元,乃清净独修真凭实据之工夫。

彼辈讲阴阳栽接之术者,自己工夫未曾做到此种地步,而且见识不广,囿于一家之言,所以不知人身内有此极平易而又极神奇之现象,每每劝人走一种很艰险的路程,以致抱道终身,永无实行之希望。

(《与国医某君论丹道函》)张义尚先生在《中黄督脊辨·序》中说清净丹法好比直流电,彼家丹法有如交流电,龙虎丹法则系集中多个电厂之电力,而归于一途者。

因之,龙虎丹法为何不能在学理上承认之?八、陈樱宁先生批判的三人丹法是否是龙虎丹法陈樱宁先生在《读知几子悟真篇集注随笔》中对三人丹法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这个三人丹法是个什么样子呢?从陈樱宁先生批评的语句中不难得出判断。

律诗第十二首陈注云:顺则为凡父凡母,逆则为灵父圣母。

可知灵父圣母与凡父凡母,其不同处就在一个逆字,别无奇怪之现象。

凡父凡母是二人,灵父圣母亦是二人,决不至于拉第三人加入合作。

若果如此办法,是谓侮辱大道。

又律诗第十五首陈注云:真铅乃灵父圣母之气。

何谓灵?常应常静之谓灵,逆施造化之谓灵。

何谓圣?太极初分之谓圣,虎不伤人之谓圣。

可知所谓灵父者,因其有常应常静之能力,与逆施造化之手段也。

请问丹房中第三人有此种能力与手段否?世间做工夫多年之老修炼家,尚且难以到此地步,而谓初出茅庐之童男子有此种资格乎?若不然者,如何能配称灵父乎?又七绝诗第一首子野注云:我为乾鼎,彼为坤炉。

可知所谓乾鼎者,即指修炼家本身而言,非另有一童男子也。

又陈注云:鼎器者何?乾男坤女,灵父圣母也。

可知乾男即是灵父,坤女即是圣母。

凡父母是那两个人,灵父圣母仍旧是那两个人。

他们两个人,当初作凡父凡母顺行人道的时候,未曾听说要请第三人帮忙。

为什么到了做灵父圣母逆行仙道的时候,就要请第三人相帮?天下最滑稽之事,没有过于此者。

近世江湖传道者流,除彼我两方面而外,又复画蛇添足。

丹房中弄出一个童男子,算是乾鼎,真可谓以大道为儿戏矣

(《读知几子悟真篇集注随笔》)用乾鼎不合《参同》、《悟真》之本旨,乃后人锦上添花,穿凿附会者。

伊等谓纯乾方是真青龙,纯坤方是真白虎,乾坤一交,乾之中爻走入坤宫,坤遂实而成坎,坎离一交,坎之中爻填入离宫,离遂复而还乾。

乍闻其说,似乎有理,及正式做起工夫来,竟毫不相干。

阁下幸勿为其所误。

(《答福州洪太庵君》)大江东2006年11月9日夜匆匆草作  〔读永霖先生《〈济世全书〉读后感》后作〕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1956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