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孩子读后感
《被遗忘的小孩》的读后感400字左右
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就是马一左和马一右,他们是一对长得一样的双胞胎兄弟,但性格各异,是做什么事都要在一起的“绝佳拍档”。
还有马一左的“魔鬼同桌”——沙莉莉,她的内心非常孤独,然而表面上却装做大大咧咧,经常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她就是渴望得到家人和朋友关注的那个可怜的“被遗忘的小孩”。
作者通过精妙的语言把这个经常恶作剧的女孩描写的细致入微,发生在她和“绝佳拍档”身上的每一件事都吸引着我,马一左和马一右以及他们的班主任小乔老师热心帮助沙莉莉的情景让我感动不已。
可怜的沙莉莉,她的妈妈“沾上”了麻将,天天在家玩儿,有时连饭都没得吃,她只能到同学家里“曾”,沙莉莉似乎被家人遗忘了,她的内心开始感到孤独,她希望表现的与众不同,让所有人记住自己,哪怕得到的是父母的打骂,老师的斥责,同学的嘲笑,他害怕被遗忘……是啊,每个孩子都需要关怀,关心也是相互的,我比沙莉莉幸福多了,妈妈和爸爸每天都在围着我转,关心我的学习,冷暖,我应该好好学习来报答他们啊
当我看到这个被父母遗忘的孩子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又重新得到了家的温暖,我很感动,这个|“被遗忘的小孩”并没有真正被大家遗忘,他得到了来自大家的关心。
《被遗忘的孩子》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别人都不再提起你的时候,你可能已经被“忘记了”,这时的你要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大家,把自己的心事向朋友,家人倾诉,大家齐心协力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再被遗忘……
《被遗忘的浩劫》读后感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
叶圣陶爷爷被誉为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先驱之一。
叶圣陶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
这片书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书的夜话》里的紫面书说他是怎么被主人抛弃的情节:“我的主人是一个要看书而没有书的人,又是一个要看书而不看书的人,怎么说呢
他本来很穷,见到书铺子里满屋子书,他想:如果能从这些学问中间吸取一部分,只消最小最小的一部分,可是他买不起书,后来,他好不容易攒了一点钱,抱着很大的热心跑到书铺里,买了几本书,他看的很用心,,把书里最微细的错误笔画都一一校出来,可是他觉得自己从头到尾看书很愚蠢,于是他每次看书都看序文,最后他赚到一大笔钱,他就想:我都成了富翁了,干嘛还要这些书呢
于是他就叫来了旧货商,把我们运走了,可是在半途中,我调到了地上,同伴们都没有理我,走后我被一个苦孩子送到这里。
这段话让我知道了,就算你成了明星、富翁,也不能抛弃让你知识更宽广的书籍。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不容易得到的书,是不可以抛弃的。
梦想是美好的,但它不代表现在,只意味着将来。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都有一个奋斗的目标。
我也有一个梦想。
这个梦好美、好圆、好灿烂!当一位主持人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电视上,几位主持人有次序地来到舞台上,他们神采飞扬,红光满面,正笑眯眯地注视着观众。
他们津津有味地为大家主持节目,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
嘿!那架势还真吸引人呢!在台上风风光光的,还可以大显身手,被观众捧红了,成了名星,还小有名气呢!我对他们可是羡慕的五体投地。
有时,我对那个架势很感兴趣,就像模像样地学几招,爸妈则是笑得合不拢嘴。
那还真过了一把“明星”瘾。
其实,失败很简单,真的很简单,而成功需要艰苦奋斗,需要你努力付出,那才会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才能苦尽甘来。
不要去想我是否能够实现梦想,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应该经历风雨兼程,只要你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梦想对我们现在来说毕竟还很遥远,如果你不去努力,那只能是痴人说梦,所以,要实现梦想,唯一的捷径只有我们尽力而为,才能够实现。
我们期待着……
《遗忘的颜色》读后感
读了《木箱上的小男孩》,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我仿佛看到了那场骇人听闻的犹太大屠杀,看到无数的犹太人在那场惨剧中为生存苦苦挣扎的身影。
《木箱上的小男孩》以一个经历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小男孩利昂·雷森的视野讲诉了这场苦难。
驱逐排挤、饥寒病痛、超重的工作、时时刻刻地死亡威胁…… 我无法想象利昂所经历的一切,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换了我的话,我能像利昂一样活下去吗
以前在课堂上,老师也曾给我们讲过这场大屠杀,但那时还不是很清晰,只隐约觉得那是件非常恐怖的事情,毕竟我现在生活得很幸福,那种事情好像离我很遥远。
但是,看了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那不仅仅是远去了的历史,更是真真切切的苦难,无数的生命如流星般坠落,无数的身影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
苦难并没有压弯人们的脊梁,尽管环境恶劣,纳粹凶残且疾病肆虐,似乎一切都在与犹太人为敌,但他们仍然尊重他人,坚守人道,珍视传统,反抗迫害,他们向所有人证明,美好和文化也不曾远离。
苦难中也有人性的温情,人们之间相互关照,辛德勒的人道援助给了1000多犹太人生存的机会。
在苦难中犹太人仍保留着对生的渴望,为生存而抗争。
不仅仅是犹太大屠杀,我还想起了南京大屠杀,想起了美国奴隶制下黑人的生存状态……这些为世人所熟知的惨剧,这些历史的疼痛记忆都是应该被世人铭记,尤其是我们这些新一代。
那些血染的历史不应该被我们遗忘,那些英勇抗争的英雄更应该被铭记。
看了《木箱上的小男孩》,最震撼我的是犹太民族在苦难中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那些苦难者告诉人们,风雨再大,我们也要为生存而战
藏着并不等于遗忘 读后感
有些记忆不是忘了而是没有遇到打开它的钥匙,就如一个情景,突然让你回忆起,那个情景就是钥匙。
童话的读后感《藏着不等于遗忘》
着不等于遗忘》读后 我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我童年中的一盏灯为我点亮成长的路,让白了什么才是爱。
如果你还是不太相信,但来看看这故事你就永远都不会忘记,爱的溪泉会在不经意的几个举动里缓缓的向每个人流来: 一所老房子里,有个善良的女佣,她把任何一个角落擦得干干净净,看不到任何一点污垢,不仅如此。
她还要抽出些时间来打扮自己。
有一天,女佣的恋人来看她,对她说:“我们两人都是穷人,对面有个富有的寡妇对我很热情。
可在我心中只有你,,你觉得该怎么办
”女佣说:“你认为怎样会使你幸福,你就怎样做吧
”后来,女佣的恋人和寡妇生活在一起了。
女佣离开了恋人。
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当女佣再见到他当初的恋人时,她说:“你生活的还好吗
”男人说:“在我心中只有你
”过了一年,女佣的恋人死了,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三天三夜。
第四天,女佣出门时在帽子上打上了一个黑色蝴蝶结,证明,她深爱着他,并且从来没有动摇过,也从来没有忘记。
在人生中,爱,这一个字,深入过无数个不仅幼小而且还非常脆弱的心田中,进入他们的生活,有爱陪伴的人是幸福的,有些爱是豪旷的,壮野的,那是对祖国的爱;有些爱是自私的,没有奉献的,那是对自己的爱;而还有些爱,是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去教导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代成功人士,那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当然是世上的爱远远不止这些而已,但爱,这个幸福的字眼,每个人都有资格去拥有,也不屑于有多少种类。
要相信,就算,你在某个路边好心施舍一个穷乞丐,对乞丐来说,那也是爱
爱永远藏在人们心中,有些时候,人们并不把它表示出来,但并不等于遗忘。
在人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爱,有人为爱憧憬,有人为爱辛苦,甚至有人为爱牺牲
但要让每个人都记住的是:爱永远不曾流失过,爱的溪泉会在不经意的几个举动里向每个人流来,让我们一起倒数,或许,在下一刻,你曾帮助过的某个人就会用他的爱来温暖你的心窝……
2011读后感(4)张纯如与《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
[2011读后感(4)张纯如与《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今天下午翘班了
学生可以翘课
俺为啥不能小翘个班儿呢
尤其是面对无聊至极的工作和难以伺候又老爱自己为是的某些人
俺觉得还不如在家静静看本书过瘾哩
这不,我在家用了三个多小时看完了才在网上买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书,作者华裔美国作家张纯如
我09年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到过她的雕像,当时和遇难人数纪念碑放在一起供人瞻仰
看完她的书,我对她的敬意又更多了一份
正好和前几天才看完的《东史郎日记》相互印证,是非常好的了解南京大屠杀的途径
怎么说呢
我老家就是南京的,爷爷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落难到了河南,后来才有了俺爹和俺
对南京我没有什么血缘的概念,但09年去了两次,在那个城市转,总有种特殊的情愫在啊
这毕竟是我的老家的
如果我爷爷当时不离开南京,在1937年的冬天,他会不会也被屠杀了呢
这个问题已经没法回答了
作者张纯如1997年出版了此书,然后2004年因为无法说清的原因而自杀,我相信她的死还是和创作这本书有很大的关系的,很多人都说她是受不了南京大屠杀多年来带给她的心灵折磨而死的,还提到现在该千刀杀的日本右翼否认大屠杀历史的丑恶行径
但我想:只有以史为鉴,勿忘国耻,不再让这么悲怆的历史再次重演,才是现在的生者缅怀张纯如最好的方式
旅日作家萨苏曾引用著名二战学者戈叔亚老师的话多次说:“不牢记日本侵华这段历史,中国将再次沦为战败国”(原话大意如此),是啊
鲁迅先生好多年前就对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可在抗战都胜利了66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来好好铭记那段耻辱的历史呢
我们总是在说要牢记日本侵华的血泪史,可我们真的做到了让下一代好好了解那段历史,并增强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了吗
张纯如的本书以专业学者似的眼光和写作手法作出了让专业历史学家都感到汗颜的成果,全书500多处注释,看得我甚至很费劲的感觉
但我这是因为如此更觉得要尊敬这位为了理想和自己的良知显出了生命的好人
如果没有她的详尽记述,也许那段大屠杀历史我们还要无知很多年,还要隔膜很多年
谢谢她告诉了我真想,看本书我才知道,也许松井石根并不是大屠杀最直接的凶手,也许背后还有日本天皇裕仁和他的姑父上海派遣军司令朝香宫
还有几个王八蛋的名字,在这些都是脏了我敲击键盘的手
我真想也去日本本土烧杀掳掠一回
但如果真那样我和这些畜生们还有区别吗
本篇书评包括上篇评价东史郎日记的文章,我都基本没有涉及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描写,我知道如果写上可能更吸引眼球,但我真的不想写,也并不是为日军的侵略掩饰什么,我只记得09年4月我在南京看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一片时的那份感动,现在结合张纯如的本书,我不得不说陆川真的是很详尽的描述了那段大屠杀的真相啊
真的很感谢他
包括他刻画的还有一丝善良尚存的日本军官角川
尽管那部片子公映后引来很大的非议,很多人骂陆川是汉奸、卖国贼
在美化小日本侵略,但现在我看了张纯如的书后,我不得不敬佩陆川
我觉得他是中国目前少见的好导演
起码他拍出了一段真实的史实
前几天网上看,他的这部电影已经在日本影院公映了,真是个好消息
最近几天连续的看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让我心情很沉重,但想到当时在国际安全区里帮助我们的像拉贝那样有良知的外国人,我的心里又有一丝暖意,我想:如果再去南京,我肯定还会第一站就再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再看看,在那买本《拉贝日记》,好好张纯如女士的塑像鞠躬
真的很感谢你
您的书是我2011年读到的最有价值最值得一读最好看的一本书愿您在天堂里生活的更好,那里没有屠戮和暴行
〔2011读后感(4)张纯如与《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怎样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静下心学习,沉下心做事——《怎样读懂学生》读书心得,今年暑假,学校发给一本书,《怎样读懂学生》。
一本好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完两本书,掩卷而思,最大的感悟是:要做好一件事,必须要静下心学习,沉下心做事。
《怎样读读懂学生》一书中,作者记录了48个典型的案例,加上自己的“聆听手记”。
我们在读这些小故事时,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
这些故事,作为一个一线老师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
有心的人,把它记录下来,便成了此书。
无心的人,让那些故事沉淀,渐渐被遗忘在记忆的深处。
管老师的书,几年前就已读过。
他的经历,说传奇是传奇,说普通也普通。
管老师坚持做一件事,做久了,就成了传奇。
然而,这样的事,每一个普通老师都能做,就看你是否能坚持,是否能沉下心去做。
回顾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颇为感慨。
我不会上公开课作秀,我不会稿科研写论文,我不会在评课时侃侃而谈……我唯一的长处,就是能沉下心来做事。
一本班刊,一坚持就是十五年;对子一结,就是几年。
其实,这班刊,简单得很,每个老师都能做,也有很多老师曾做过,比我做得更为精致的大有人在。
只是,能坚持的却没几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00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