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600
以勿忘国耻警钟长鸣为主题1000字左右得文章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六十多年前,金秋十月,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一位巨人的宣言,使一个古老的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是否还曾记得在这个强大民族头上横行的侵略者吗?还记得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张开的魔爪伸向我中华的狞笑吗?让历史的风吹开百年前的那一页,去看看那永不能忘怀的国耻吧!一八六零年十月十八日那是个让中国人痛心的日子,因为举世闻名富丽堂皇的圆明园就在那一天毁灭.那天两个强盗闯入了这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后一把大火焚烧了这座“万园之园”而这两个强盗却手挽手的回到了欧洲.使得这艺术杰作在地球上消失,这也是中国噩梦的开始.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这是更为血腥的一天,这一天南京变为了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日本侵略军就像那红了眼的修罗,见人就杀,见屋就烧,甚至还将活生生的人焚烧、掩埋.在这长达六个星期的屠杀中使得“江边流水尽为赤,城内外所有的河渠、沟壑无不填满了尸体.”卢沟桥畔的烽烟还依稀可见,七七事变仿佛就在昨天,八年的战乱使得大地满目疮痍,兵祸连连,烧杀奸淫兽性大发的日寇制造的南京惨案震惊寰宇.面对这些荆棘林莽、泥淖沼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有多少忠贞儿女抛却头颅、洒尽热血.使得抗战取得胜利.不堪的往事,都在向我们警示,中华民族要站起来,不能再任人宰割,回望历史不是为了宣泄仇恨,而是要让警钟长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三十年的征程是中国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之林,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的百年梦想.这三十年是经济蓬勃发展的三十年,国内生产总值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增长了近六十倍,这成就不仅仅写在中国历史上,也在历史长河中刻下了辉煌的一笔;这三十年是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三十年,一九八四年许海峰摘得第一枚金牌之后,中国的奥运健儿奋勇争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这三十年是科技不断创新的三十年从神五飞天到太空行走不断创新的航天技术使得千年飞天梦得以实现.当这些喜讯一一传来时,全国沸腾,有多少人为了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而中国就像那雄鸡,唤醒那拂晓的沉默;像那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向那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当今世界仍处在弱肉强食的时代中,硝烟任然弥漫在地球上空.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应该为祖国做出一点贡献.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翻开昔日的记忆,重温抗战艰辛,将会激励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历史的重任,也是我们的责任.
这一刻,让我铭记在心600字作文
【第1句】: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
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文化苦旅·自序》
【第2句】: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
——《文化苦旅·自序》
【第3句】:这些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国文化史做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
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而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
在他们的血统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传代者,但中国的审美文化从他们的精神酷刑中开始屹然自立。
——《遥远的绝响》
【第4句】:在李白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
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
写出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
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
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
——《三峡》
【第5句】: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
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
——《风雨天一阁》
【第6句】: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
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
——《风雨天一阁》
【第7句】:可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在中国历史上日趋黯淡。
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样,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西湖梦》
【第8句】: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
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
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
——《西湖梦》
【第9句】: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
反之,社会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
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
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
——《西湖梦》
【第10句】: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
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洞庭一角》
【第11句】: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
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杀。
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迸发。
其实,谁都是渺小的。
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洞庭一角》
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观后感
当一个朝代沉睡在自己的脚下,也许也会有牛顿站在巨人肩上的感觉,只不过牛顿遥望的是未来,而我们回顾的是历史
汉阳陵之行很早就在计划之中了,但因为种种原因近期才得以执行。
汉阳陵的印象很早就烙在了我的脑海里,每次去咸阳机场接送小姨,都会在机场高速路上看见那高耸的两座坟冢。
说到西汉帝王,知名度最高的无疑是汉武帝,无论是快拍成偶像剧的《大汉天子》还是自封武皇帝为“大帝”的《汉武大帝》皆引爆收视狂潮。
当然从总体上来说武皇帝无疑是中华帝王中的佼佼者,无论是文治武功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他和康熙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名载历史的千秋帝王。
但同时我也非常欣赏西汉历史上的文皇帝以及这文武之间的景帝
在美剧《都铎王朝》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亨利八世对他的弄臣兼好友托马斯说:“为什么亨利五世被世人铭记
因为他捐助大学和建立救济所
不,他被铭记是因为他赢了阿金库尔之战,3000英格兰长弓手对6万法军。
”的确,历史就是这样,再成功的文治也不如一场战争的胜利来的传奇,文治昌运不过是明君,而文武皆全才是千秋帝王
这一点武帝做到了,而文景永远只是“之治”。
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平心而论,若非文景之治打下坚实地基础,日后也难有武帝的盖世王朝。
好了,抒发情感结束,接下来进入正题,这次汉阳陵之行共有三点体会:
【第1句】:震撼
【第2句】:所谓窥豹一斑
【第3句】:盗墓一. 震撼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投资近1亿元建成,这在中国新兴起的一轮文化保护投资风潮中地确不算多,但其新颖奇特的建筑和展示方式着实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保护以及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2月13日早上与朋友二人从南郊驱车出发,顺着西安南二环一路北上,再从北二环进入西同高速。
大约行至离市中心20km处就可以看见汉阳陵博物馆的指示标以及远处高耸的封土。
现在路况非常好,交通方便,从出发行至目的地行程在一个小时左右。
到达目的地后看过陵区平面图才知道具体情况,汉阳陵的整个陵区异常地巨大,算上所有陪葬坑和周围零零星星的陪葬墓、刑徒墓地等一共占地20平方公里,横跨三个县!而现在主要向游人开放的参观园区也算是非常的广阔了,这个园区被咸阳高速分为了南北两个区域。
北区主要是阳陵以及皇后的陵体本身,以及南阙门遗址和现在大力宣传的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外藏坑展示厅位于阳陵的东北角。
而南区则是以前建成的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四周还有李晦石椁以及宗庙遗址等景观。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阳陵并没有被发掘,所谓的地宫并非传统意义上封土下的墓室地宫,宣传中所称的汉阳陵地下博物馆其实展示的是20多个外藏坑。
所谓外藏坑指的是围绕帝陵封土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的八十一座从葬墓坑,它们长短不一,内涵各异。
1998年,经过对帝陵东侧北部十座外藏坑进行发掘清理,出土了各种陶俑、动物陶塑、生活用具、粮仓、兵器、车马器、玺印、封泥等珍贵文物数万件。
并且从出土器物的内容、分布以及封泥、印章上的文字推测,这些外藏坑的设置很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代表着当时中央政府的不同官署和宫廷内设机构,是西汉时期宫廷文化真实而形象的再现。
而遗址保护展示厅便建立在这十座已经发掘清理的外藏坑上。
(编号有20多号)虽然现在所发掘的也仅仅只是外藏坑的一部分,但深入其中可以发现出土的文物已是海量惊人,可见当时国力之昌盛。
顺便提一下,南北两座博物馆统一收费,淡季55元,旺季80元(12-2月为淡季,3-11月为旺季)另有幻影成像收费10元,游客可自行选择。
北区的停车场无人管理并不收费,南区的停车场收费5元,开咸阳区发票,朋友可以选择停在北区步行去南区参观,并非很远。
北区的景点有三处,两座陵体本身,南阙门遗址以及外藏坑展示厅。
汉阳陵陵体前竖立有“汉景帝阳陵”的墓碑和陕西省文物局竖立的文物保护碑,陵体被圈起不可随意攀爬,在陵体正南方是南阙门遗址。
当年汉阳陵博物馆的馆长接受采访时称“这里是地上一无所有,地下气象万千”。
现在也并非如此了,在北区地上除了两座杂草丛生的坟冢外,在阳陵正南方120米处矗立着恢弘而别致的“汉景帝阳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厅,这座保护厅就修建在珍贵的南阙门遗址之上,将整个遗址包裹其中。
南阙门保护厅完整地复原了诗词中“汉家宫阙”的风貌,大门为两扇铜辅首点缀的朱漆大门,大厅内两千年的鹅卵石向两侧伸延,将巨大粗壮的阙墙包围起来。
这就是南阙门遗址中的重要发现,同时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建筑构建之一——“散水”。
阙门遗址一周供参观游客行走参观的走廊全是由砖支垫起来的木地板,没有一般遗址大厅所用的水泥地面。
游客还可以踏在顺阙势递升的转梯上,从空中变换着俯视的地点和角度来观看南阙门的遗址。
南阙门发掘高空俯视图汉阳陵考古陈列馆馆长骆西哲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阙门体形庞大,展示不易。
除了灯光错落有致舒适怡人外,我们对阙门两千年前的形貌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示。
” “壁画展示的是考古发掘时的瞬间印象,插在两千多年的柱础石上的灰黑色巨木代表当时的柱梁,沉实浑厚的黄土墙上仍保留着汉时的楼梯、残砖和乱瓦。
”南阙门保护大厅内部汉阳陵南阙门是至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阙门遗址,同时还是唯一一座“三出阙”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信息。
(南阙门遗址保护厅内不让照相,偷偷拍了几张^_^)接下来就要说说这次行程的主角了,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
来到汉阳陵的东北角,先顺着甬道迂回下到展示厅入口,在欣赏完了西汉诸帝的简介之后,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免费发放的鞋套(成本当然包括在门票里了),然后便进入了这座古典与科技,现实与梦幻交织的地下殿堂。
顺着指示标志前进,先会进入一个电子解说厅,厅内有一个巨型屏幕解说仪,可以手触旁边的小屏幕进行操作,这个解说仪会仔细地讲解每一个墓葬坑的长度、规模、主要埋葬器物、功用等等,并会用亮灯的方式表明每一个藏坑所处的方位。
现代化的科技风潮还没有退去,紧接着就要进入历史的黄土中了。
穿过电子解说厅,整个外藏坑便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整个建筑面积78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中,所有的外藏坑部分全部由透明的钢化玻璃构筑
从视觉上已经突破了传统建筑上的空间感。
一尊尊陶俑以及瓦罐就陈列在你的面前、悬空在你的脚下,置身于数以万计的文物中(的确是万计,外葬坑中出土的文物已将达到了万件以上,除了部分在考古陈列馆内大部分都在外葬坑展示厅中)此乃真真正正的身临其境
之前号称为全国最先进的博物馆,此行之下果然名不虚传,科技和考古融合的是如此自然,没有丝毫的冲突感,除了巧夺天工的建筑设计不论是整体的灯光效果、美工制作、墙壁上的浮雕、恰到好处的讲解说明都令人叹为观止
若是说秦始皇兵马俑展示的是那个时代的军事,那毫无疑问汉阳陵外藏坑展示的是那个时代的生活。
虽然现在猜测这些外藏坑代表了当时的“九卿”制度,但也仅仅是猜测而已,至于外藏坑的其他部分是否会有其他特点的葬品(例如军事)现在还无从得知,但从现在已经挖掘的部分来看主要展示的还是陶俑、丝织物、车撵马具、生活器皿、乃至猪牛羊等生活后勤物品,尤其是最长的10号坑,在藏坑的最后部秘密麻麻地排布着大量的猪牛羊陶俑,堪称一个牲畜大军,令人叹服
于是考古工作者认为东北角外藏坑主要的目的是为皇帝在阴间的生活起居做准备,并且还在葬坑中发现了数枚“九卿”的官印,也进一步证明了考古工作者的猜想。
另在外藏坑展示厅中还有幻影成像厅,幻影成像会播出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共分四幕,分别讲述了汉景帝、王皇后的历史故事以及汉阳陵遗址的挖掘和保护情况。
总体来说,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博物馆科技和建筑理念,对世界文物保护都有着深远的启发和影响,至此已经不虚此行了
二.窥豹一斑,冰山一角当我赞叹于博物馆的精致与文物数量的惊人时,我不禁感慨,这不过是几十座帝陵的外藏坑而已,而除去其他剩下的外藏坑,陵区内还有数量惊人的从葬坑、陪葬墓以及陵体本身。
当我走出外藏坑展示厅时我才真正地理解了冰山一角、窥豹一斑的含义,我们已经可以窥探到当年那个盛世帝国的踪影。
接下来就要说说南区的景点,南区最主要的景点自然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这座博物馆的落成时间较早,依然采取传统的博物馆建设方式。
但不同的是此座博物馆依然是下沉式修筑,博物馆共分两层第二层处于地下,这座博物馆中主要展出的是从葬坑、陪葬墓中发掘出土的文物,阳陵发现大型丛葬坑四处,分别分布在帝陵、后陵封土四周以及帝陵的东南和西北,性质和内涵各不相同。
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南区从葬坑和帝陵从葬坑东区进行了局部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车马、兵器和生活生产用具。
考古陈列馆一层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帝陵丛葬坑和南区从葬坑,两个丛葬坑中都有牛羊等牲畜以及生活用品、器具和少量武器,唯独不同的是帝陵从葬坑中更多的是仪仗骑兵、侍卫武士、侍从等陶俑,而南区从葬坑中更多的是武士俑群以及兵器,代表了当时的军旅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部分中展出了很多女性骑兵,而且数量还不少,这一点比较少见。
大部分女骑兵的样貌普通,符合当时人物的样貌特点,但有一些女兵却另外值得一提,这些女兵样貌古怪,主要表现在俑的颧骨部分夸张地馒头状凸出,双眼眼角上翘,有人认为这是汉军中的少数民族士兵形象。
地下一层则分别从不同类别来介绍出土文物,分别有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以及85号大臣墓出土的文物。
兵器皆多为青铜器,有矛、剑、箭、弩机、鈅斧等车马器则介绍了汉代马车上的挂件、接头等零部件生活用品主要是钱币、青铜和陶制罐、铜镜等等。
尤其要提一下的是钱币,真是非常的小,不知当时的人们使用起来是否感觉方便
对比于标签的大小可见西汉的钱币非常mini随后就是东区陪葬墓和85号大臣墓出土的一些文物,在85号大臣墓中出土很多青铜器和陶器,由于此墓已经被盗掘,并没有发现金银器,但由于西汉兴简葬,所以墓室中少有金银,大多是青铜和陶制陪葬品,所以到底是本来就没有金银器还是已经被盗走不得而知。
同时还展示了第一件出土带有文字的青铜器。
在考古博物馆的东北方可以看见李晦石椁,当时对摆放在这里的石椁感到非常不解。
回来后查询资料才得知李晦为李唐的宗室,任秋官尚书,是唐高宗的宠臣,官至武帝。
葬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当年对其墓进行抢救性发掘,但进入墓室后发现壁龛及墓室文物多年来已被盗掘一空。
但在第四天井西侧又发现一土洞式墓道,往西侧横向延伸
【第11句】:6米后改为向北延伸20米,封门后又有一平面呈方形的穹窿顶式墓室,可称为“外侧室”或“秘室”,三座墓室呈品字形布局,在同一封土覆盖之下,这一墓室并没有遭到盗墓贼的破坏,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文物。
外侧室每边各为4米,高
【第4句】:8米,在室内西侧安放着眼前这座石椁,这座石椁是迄今所知体量最大的石椁,长4米,宽3米,高2米,石椁顶部有脊,仿木斗拱,结构完整。
古椁四壁内外两侧均有侍女,官员及花草线刻画,线条优美,完整细腻。
在石椁东侧,还出土三彩器物160余件。
罗经石从石椁再往西走就可以看见罗经石遗址,确切地应该说是德阳宫遗址,这里还要讲讲罗经石的故事。
明清以来,历代学者认为罗经石是测量标石。
“罗经石”平面略呈方形,边长180厘米至183厘米;“罗经石”上部有石质圆盘,直径约140厘米,盘面凹槽是十字形;“十”字凹槽的四方所指均为正方形。
所以,古人认为“罗经石”是建汉阳陵时所使用的测量标石,具有测定水平位置、测算高度、标示方位和规划等作用。
“罗经石”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41年设置于西汉景帝阳陵东南约500米处,据此国人一直自豪地称,阳陵“罗经石”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测量标石。
但是近代随着考古发掘对于罗经石的功用又有了新的发现。
据史书记载,从汉景帝开始,帝王可以把宗庙建筑设在自家陵园内,而以前,帝王宗庙建筑都设于宫城附近以便于皇家祭祀。
汉景帝设于自家陵园阳陵内的祭祀建筑就是德阳宫。
景帝后,帝王多沿袭其祭祀礼制,把祭祀建筑建于陵园内。
2000余年来,世人都知德阳宫应在汉阳陵附近,但却找不到遗址。
而从1999年开始发掘了“罗经石”附近遗存,现在基本上确定了这块地方其实是一处西汉时期的大形礼制性建筑遗址。
该遗址平面为正方形,边长260米,遗址分为内外两重。
外重遗址上发现了壕沟遗存;壕沟是沿着整个遗址的正方形边缘而修成的,遂呈正方形;壕沟内侧的四个拐角处有曲尺形廊房。
外重遗址的每边正中间有阙门遗址,阙门跨度90余米;每个阙门内侧两边各有渗水井。
内重遗址是一座中心建筑遗存,遗存平面为正方形,正方形边长53.7米。
建筑遗存核心圆点是一巨形柱石,即误传为测量标石的“罗经石”,该核心柱石边长近2米,专家判断当初上立的柱子直径有1.4米。
所以现在罗经石的具体功用开始受到了质疑,罗经石所处位置被确定为景阳宫遗址,罗经石可能为柱石,但同时并没有排除罗经石作为测量石的可能性,至于罗经石功用的定论还要靠进一步的发掘考证。
德阳宫遗址外景德阳宫遗址基座呈正方形,每边有14根柱子,与核心柱共同撑起“长安城内就能历历在目”的汉阳陵高台建筑。
在建筑遗址的每边都有3个门道遗址;东边门道遗址铺着青龙文饰空心砖,西边门道是白虎文饰空心砖,南边门道是朱雀文饰空心砖,北边门道是玄武文饰空心砖。
建筑遗址四边房檐下至今完好保存着回廊铺砖和卵石散水;散水内外都有回廊,回廊地砖颜色各不相同,东西南北分别为青色、白色、朱色、黑色。
考古专家说,德阳宫建筑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最大的礼制性建筑。
三、盗墓在陕西,不论你参观那一座帝王的陵寝,都无法避免地会提到这两个字——盗墓
就连没有被盗掘过的乾陵和始皇陵也留下了盗墓贼狰狞的痕迹。
去参观乾陵的人都不会忘记公主墓里那个留有一具盗墓贼尸体的盗洞,而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父亲带我去碑林博物馆,见到了永泰公主的棺材,精美的石棺四周画满了侍女奏乐图,但唯独在石棺中间留下了一个漆黑的洞口。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这满藏珍宝的黄土同时也孕育出了无数的盗墓贼,从这次行程的开始盗墓的阴影就伴随左右自始而终,在外藏坑展示厅中第12号葬坑全部是后人复原出来的,因为这个葬坑被盗掘极其严重,机乎没有剩下任何东西,博物馆的建设者只好收集多方材料来复原这个葬坑。
南区的李晦石椁出土时,三个墓室有两个已经被严重盗掘,破坏非常严重,连墙上的壁龛壁画等统统遭到毁坏,最后的一个墓室隐藏的非常隐蔽才没有被洗劫。
而发掘的85号大臣墓的盗洞更是彰显“名家手笔”,85号墓有着相当长的墓道,墓室也有近十米深,而这个盗墓贼则直接避开了所有的障碍,直接90°直上直下地打进了主墓室。
当我和朋友走出外藏坑展示厅的时候我还向他感慨,仅仅几个外藏坑已经如此,还不知帝陵下又是何等的辉煌
但随即转念一想不禁苦笑,其实现在帝陵下已经空空如也,搞不好还是一片狼藉。
自古盗墓分私盗和官盗,私盗些许还能留下些什么,毕竟私盗不会有太多人进入墓室(主要原因是怕分赃不均),会遗留下些许文物。
而官盗那就是正大光明,浩劫一场了
——偏偏不幸的是,西汉诸陵皆是官盗浩劫,而且还不止一次
西汉末赤眉军入长安,除文帝霸陵因传说皆以瓦器随葬而未被破坏外,其余西汉帝陵全被盗掘。
东汉末年,董卓胁持汉献帝南迁长安,“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
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又挖开了长安城东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最惨的无外乎大名鼎鼎的汉武帝茂陵,茂陵光有记载的盗掘就有五次而没有记载的恐怕数不胜数,而这五次记载中后两回更是大规模的官盗
尤其是董卓指示吕布进行的盗掘不但搜刮尽墓中所剩珍宝,而且董卓还拖出汉武帝尸体进行曝晒,最后经人劝说才再次掩埋草草了事。
不仅仅是帝陵,其他后陵陪葬陵也没能幸免,甚至还有人干起了奸尸的勾当,吕后的尸体就是这样被百般凌辱,可见当时情况之惨烈。
阳陵也是一样,在历史上并没有具体记载阳陵被盗挖的情况,毕竟这是不齿之事,恐怕不会有那位史官对其进行详细记载。
但可以知道的是阳陵因为被毁经过了三次休整,虽不知地宫内的情形如何,但三次浩劫足以激荡一切。
所以只有这蜗居在“招风大树”旁边的外藏坑还能够让我们一窥当年宏伟帝国的风采,当年的昌运被时间无情的毁灭,而那些本来留给我们后世敬仰的珍宝却又被盗墓贼毁灭,说来讽刺,竟然是时间和盗墓贼一同毁掉了我们的历史。
让我们珍惜现在还拥有的、仅存的这一切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00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