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读后感
贝聿铭传读后感
伟大筑匠人 ——《贝聿铭传》读后感这两直在看美国作家尔·坎内尔的《贝聿铭传——现代主义大师》,这几天我已经试着去搜寻了一些有关这位建筑大师的相关资料,作为对这本传记的一种背景支持。
这本传记在我看来,尽管存在着某一些方面缺陷,比如更多的关注的是贝聿铭的个人成长、尤其是在建筑方面的发展历程,而不像一般个人传记那样注重从生活、学习、感情、事业等各方面联系起来考察。
尽管如此,这本传记还是极为成功地向不熟悉贝聿铭的读者描绘了一位通过坚持自己的信念、持续性地在建筑领域奋斗并成长为一位顶尖人物的著名建筑大师的形象和历程。
关于这本书“对于贝聿铭独到的现代主义建筑艺术与非凡的个人魅力和社交艺术都有准确和有分寸的描写”这样的评价(《一个东方人的商业世界观》),我认为还是比较准确的。
由于作者出色的描写和传记对象丰富而充满魅力的成长历程,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几乎手不释卷。
在本书的描绘中,贝聿铭作为一位中国旧式贵族出身而成长于美国的精英,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既温文尔雅,又不乏独立思考的个性。
在贯穿始终的阅读印象里,贝聿铭始终是一位富有灵感、充满贵族高雅脾性、善于社交与说服的有点神秘莫测而又讨人喜欢的人物。
即便他本人的建筑作品有可能遭受各种不同的非议,但作为他本人,则始终给人以讨人喜欢的印象。
在贝聿铭的建筑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总的印象来说,他的事业是比较顺利的,除了遭受过一两次比较重大的挫折,尤其典型的是汉考克保险公司大楼的案例,是贝聿铭事务所的一次几乎致命的劫难。
但即便是这,也依然难以动摇贝聿铭强大的自信心。
他依然平静、从容地面对挑战,并终于化险为夷,重新攀上更高的高峰。
还有一个印象是,贝氏的建筑作品似乎总是以昂贵著称,而他本人的理念也是“优秀的设计足以抵得上任何成本”。
在每次作品的形成过程中,他总是在一个个额外的需要上向他的委托人要求追加,并且总是能够成功地说服别人相信这样会更好、更值得。
从宾夕法尼亚到麻省理工学院再到哈佛,从哈佛到韦伯纳普再到个人开业,贝聿铭的每次转折都充满了预见式的正确,他善于把握时机,这是毫无疑问的,也许也可以说是他在他的事业中始终具备不错的运气。
是的,贝聿铭的成长过程,除了他的个人能力外,始终伴随的运气也是不能忽略的。
菲利普.约翰逊——他曾经的同学和建筑理念上的朋友和对手——也这么说:“他只是一个幸运儿。
”从学校的转换中,他学到了建筑的基本理念,获得了大师的指点,到韦伯纳普公司与泽肯铎夫合作,则使他有机会尝试许多别人难以碰到的机遇,泽肯铎夫这位犹太富商用他对新事物的浓厚好奇和勇于尝试的勇气给贝聿铭提供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而贝聿铭跳出韦伯纳普公司、摆脱作为房地产建筑师形象、开始个人开业的时候,正是韦伯纳普和泽肯铎夫事业走向颓败的时刻。
一切都是那么地顺利,他的才华,他的机敏,他的高雅,他的自信,在贝聿铭的事业发展过程中,仅仅是作为建筑师的能力是完全不可能造就出他这样的成就的。
他是一位向往权力与荣誉的人物,而他也确实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在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成功的时刻。
不是中国悠久历史传统的出身,贝聿铭不可能有那种深厚文化底蕴所孕育的气质与对文化的内在理解;没有在美国的学习和成长生活,他不可能学到建筑文化的精髓。
贝聿铭正是在这样两个不同世界的共同孕育下获得了成长的丰厚营养、成功的必备因素。
建筑是历史的灵魂,而建筑师是铸就灵魂的匠人,我们在贝聿铭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名建筑师智慧的大脑,而是一位国际建筑师对建筑的素养,对个人创新的文化底蕴
这样才让我们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建筑大师贝聿铭”读后感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今天就来跟随小编的脚步来看看大师有哪些经典的极致设计。
玻璃金字塔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艺术宝库卢浮宫。
当得知被选中的是贝聿铭的金字塔方案时,整个法国都快骂炸了,为什么,一个中国人,居然要在法国造一座金字塔……卢浮宫可是代表着法国的过去与未来的。
同时贝聿铭的金字塔还成为了法国政治拉锯战的支点,因为反对者中有一位是密特朗的竞争对手,当时的巴黎市长希拉克。
要想让自己的设计被采用,贝聿铭果断跑去拉拢希拉克,他向希拉克保证,要给卢浮宫动手术,使它和巴黎市重新统一成一体……总之他成功了,说到底好的设计总是能得到认可的。
初一下学期贝聿铭课文的读后感450字
要写贝聿铭的话,就要抓住他对他的祖国的热爱和贡献,贝老一生建筑无数,以在国外建筑的成功来衬托北京香山饭店来更好的赞他。
之后就是关于你怎样对国家对利益的看法了
对贝聿铭的感想
人们称贝聿铭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现代派设计大师”,这绝非溢美之词,这都是他一步一步努力争取来的。
他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他努力,汗水,是我们一代代人有目共睹的。
他是我们青少年心中敬佩,赞美的对象。
读后感600字什么题材都行原创
题目:《贝聿铭传》——读后感 这两天我一直看美国作家Michael cannell所著的《贝聿铭传——现代主义大师》这本书,是有一些话想说的。
的确,这本传记在我看来,尽管存在着某些方面缺陷,比如更多关注的是贝聿铭的个人成长,尤其是在建筑方面的发展历程,而不像一般个人传记注重从生活、学习、感情、事业等各方面联系起来专察等,但是这本传记还是极为成功地向不熟悉贝聿铭的读者描绘了一位通过坚持自己的信念。
持续性地在建筑领域奋斗并成长为一位顶尖人物的这名建筑大师的形象。
关于这本“对于贝聿铭独到的现代主义建筑艺术与非凡的个人魅力和社交体术都有准确和有分寸的描写”这样的评价,我认为还是比较准确的。
纵观贝聿铭的建筑事业的发展过程,总的印象来说,他的事业是比较顺利的,除了遭受过一两次重大的挫折,尤其典型的是汉考克保险公司大楼的案例,是贝聿铭事务所的一次几乎致命的劫难,但即使是这样,也依然难以动摇贝聿铭强大的自信心。
他依然平静,从容地面对挑战,并终于化险为夷,重新攀上更高的高峰。
还有一个印象是,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似乎总是以昂贵著称,而他本人的理念也是“优秀的设计抵得上任何成本。
”在每次作品的形成过程中,他总是一个个额外的需要向他的委托人要求追加,并且总是能够成功的说服别人相信这样会更好、更值得。
不是中国悠久历史传统的出身,贝聿铭不可能有那种深厚文化底蕴所孕育的气质与对文化的内在理解;没有在美国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他不可能学到建筑文化的精髓、贝聿铭正是在这样两个不同世界的共同孕育下获得了成长的丰厚营养和成功的必备因素。
《匠人与大师》读后感
《匠人与大师》。
文章从哲理的角度阐发了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其实教育界早有这样的说法,优秀教师绝不只是一个教书匠,而是有旺盛的创造活力,善于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把经验上升到规律和理论的层面。
贝聿铭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人物早年经历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生于广州,他为望族之后,在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1927聿铭回到上海就读青年会中学 ,高中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39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
1944年贝聿铭退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45年,贝聿铭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
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
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
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事业经历1960年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
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
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
《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
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
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
贝聿铭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聿铭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升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聿铭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
贝聿铭根据自己的一贯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寻找灵感,搜集素材,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成为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建筑。
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晚年经历晚年的贝聿铭仍然接收了多个项目,例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1980年,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贝聿铭翻修卢浮宫,贝聿铭认为设计的东馆只跟其相差40年,但卢浮宫有着800年的历史,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对于贝聿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983年,卢浮宫有7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独立的。
因为相互竞争着空间和资金,每个部门的馆长甚至不相往来。
因此在重修时,贝聿铭建筑团队努力让7个部分统一成一个建筑物。
贝聿铭不知道密特朗总统有无意识到这个挑战的严峻性。
但贝聿铭团队最终让它们在建筑上统一成了整体。
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
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
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
这也为苏州博物馆以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21世纪到来后,贝聿铭再次回到中国。
苏州博物馆作为封山之作,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2009年,贝聿铭还参与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
贝聿铭去了埃及和中东的其他国家寻找的伊斯兰教文化的最佳表达,他发现无论是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伊斯兰建筑物,还是土耳其的建筑物,都有着其他宗教的痕迹,不再是纯粹的伊斯兰表达方式。
在开罗贝聿铭在图伦清真寺得到了启示,图伦清真寺对我的作品的影响最大:用于洗礼的喷泉外有三条双层的走廊;主体建筑的外延式几何图形的演进,从八角形到四边形再到圆形。
贝聿铭最终掌握了伊斯兰文化的精华,从而完成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
贝聿铭是不是美籍华人
如题 谢谢了
贝聿铭 (Ieoh Ming Pei) 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
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
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还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
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
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
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 。
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 ,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
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
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
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
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
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后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
1939年毕业。
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
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
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于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因此,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在圣保罗小学读书,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
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为什么会对建筑有与趣呢,说起来也属偶然。
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
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
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一九四五年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四八年。
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
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
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
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
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
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
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
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
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
《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
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
「中心」始建于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
它的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
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
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
贝氏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
后来有机会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氏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氏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
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
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综合贝氏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