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鸟读后感手抄报
贝壳鸟的读后感
《贝壳鸟》读后感 今天,我终于把《贝壳鸟》这本书读完了。
这本书里有23个小故事,其中贝壳鸟的故事最让我感动。
故事的内容讲的是:在海边有一只贝壳,它希望自己有一双翅膀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
有一天。
它遇到了大鸟“黑羽毛”,小贝壳就向“黑羽毛”借翅膀,“黑羽毛”没有借给它。
冬天来了,小虫们钻进了小贝壳的壳里取暖。
春天,小虫们从贝壳里钻了出来。
贝壳的身体里积了好多泥土,小蟋蟀把一粒种子埋在了小贝壳的壳里。
渐渐的小贝壳身体里长出了两片绿色的叶子,小贝壳能飞了。
小虫们给小贝壳起了个名子叫“贝壳鸟”。
故事讲完了,我觉得做什么事,只要努力坚持到底不放弃,就一定会实现愿望的。
动物手抄报
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出处 蜥蜴的故事 一所房子要拆迁了,这家房子的主人在一面已经拆除了一半的墙中发现了一只被钉子穿身而过的蜥蜴。
主人记起来这个钉子使自己为了挂结婚照片于20年前亲手钉到墙上的,没有想到确将一直生命钉中。
可是最令人吃惊的是这只蜥蜴慢慢的动了起来,它还活着。
主人很惊奇。
他仔细的坐在旁边细细的观察,看为何这只蜥蜴可以钉在墙上20年不死。
经过几天的观察,主人发现了秘密:原来这只蜥蜴的同伴不断从四处找来食物喂它,而且一喂就是二十年
后记:这只蜥蜴被钉住了以后,可以说已经决定它这辈子“碌碌无为”,它既不能“升官”,也不能“发财”。
而那些同伴还是义无反顾的去照顾它二十年,换做是人类,多少人可以做到
黄鳝的故事 一个家庭主妇一次准备油炸几条黄鳝鱼作为晚餐上面的一道菜。
她将买来的大小几条黄鳝鱼都放到水里,撒上盐巴(可以使鱼将肚子里面的脏物吐出来,鱼被撒盐的淡水泡过以后浑身痉挛,会不断的将肚子里面的东西吐出来)。
过了一会,等这些鱼将肚子里面的脏物吐的差不多了。
开始一条一条的放到油锅里面去炸,被炸的黄鳝总是在油锅里面痛苦的挣扎着直到死亡。
当炸到一条大黄鳝的时候,这条黄鳝并没有象别的黄鳝一样不停的挣扎,而是头冲下,尾朝上的一下立了起来。
家庭主妇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她捞出了大黄鳝,切开了它的肚子,发现里面还有一直活崩乱跳的小黄鳝。
后记:对大黄鳝来说,那只小黄鳝不一定是它的孩子。
它还是在盐水中痛苦的把它吞了下去,而且在几百度的高温油锅中,拼死保护小黄鳝,这是动物之间的真情... 蝎子的故事 一个昆虫实验室里面养着许多昆虫,其中有一对蝎子被养在一个实验皿里面。
有一天,母蝎子不知为何死去。
试验员将母蝎子拿出去做成标本。
从此以后公蝎子开始绝食,并且整天无精打采。
终于在两个星期之后将自己的毒刺刺入了自己的软骨自杀了。
后记:公蝎子对母蝎子情意重。
据研究,公蝎子绝食是因为刚开始太胖,自己毒刺够不到软骨。
它绝食的目的是为了是自己瘦下来,然后自尽。
羚羊的故事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应该被当地藏民捕杀羚羊的场面所震撼。
一张“完好”的羚羊皮可以买到上千美金。
所谓“完好”指的是皮上面不能有枪眼之类的瑕疵。
所以藏民们捕杀羚羊不用枪,而是捕捉到了羚羊之后,在其上下嘴唇用刀各割一道小口。
然后将一张羚羊皮活活从这只羚羊的嘴部开始撕下来。
留在地上的就是那还痉挛着的“羚羊” 一名记者随一群藏民在一起,看看他们是如何捕杀羚羊的。
当发现一群羚羊后,藏民开始追逐,而这群羚羊也拼命的逃跑。
当跑到一个悬崖边上,成群的羚羊开始尝试跃崖,有的羚羊跃过去了,而有的就摔下悬崖。
记者离近一看,觉得以这个悬崖的宽度,在以羚羊的跳跃能力是不可能跃过去的。
通过仔细的观察,记者发现有一些羚羊故意跳到悬崖中间作为献身的羚羊,另一些羚羊就踩在这些在半空中献身的羚羊跳过悬崖。
后记:比起羚羊的舍身精神,人类是否应该对自己的残暴行为忏悔。
关于化石的手抄报
化石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化石英文名称:fossil 定义: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包括生物标志物、古DNA残片等)等统称为化石。
分为实体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分子化石等不同的保存类型。
应用学科:古生物学(一级学科);总论(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鱼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
查看精彩图册目录词语解释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化石概念词源介绍古人说法形成条件演变过程分类情况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特殊化石标准化石指相化石带化石持久化石古生物钟虫管化石木化石研究情况化石和古生物学其它相关杂志《化石》杂志简介主要栏目期刊信息图书《化石》基本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手表品牌 化石展开词语解释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化石概念词源介绍古人说法形成条件演变过程分类情况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特殊化石标准化石指相化石带化石持久化石古生物钟虫管化石木化石研究情况化石和古生物学其它相关杂志《化石》杂志简介主要栏目期刊信息图书《化石》基本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手表品牌 化石展开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石头化石岩层词目:化石 拼音:huà"shi 基本解释 [fossil] 地壳中包存的属于古地质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的动物或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标准化石 详细解释
【第1句】:比喻妇女对丈夫的坚贞和思念。
典出《初学记》卷五引 南朝 宋 刘义庆《幽明录》:“ 武昌山 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
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
’” 明 何景明《结肠赋》:“泪陨血而崩城兮,身立枯而化石。
” 明 张煌言《得友人书道内子艰难状》诗:“渐来应化石,遮莫但飞蓬。
” 苏曼殊《无题》诗之七:“分明化石心难定,多谢 云娘十幅笺。
”
【第2句】: 指变化为石。
元 郑元祐《次韵刘宪副春日湖上有感》诗:“鹤老离巢松化石,鸾孤照水竹穿沙。
” 明 刘基《双带子》曲之四:“天上星辰能化石, 黄河千岁也还清。
”
【第3句】:炼丹。
唐 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漫道烧丹止七飞,空传化石曾三转。
”
【第4句】: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变化而成的保留原物体、遗迹形状、结构或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东西。
研究化石可了解生物的发展情况,并能据以确定地层的年代。
艾青《鱼化石》诗:“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 编辑本段化石概念 所谓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dài)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
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
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软部分在保存前就已腐蚀殆尽,而只留下抵抗性较大的部分,如骨头或外壳。
它们接着就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取代。
许多化石也被覆盖其上的岩石重量压平。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化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
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因为在较老的岩石中的化石通常是原始的较简单的,而在年代较新的岩石中的类似种属的化石就要复杂和高级。
植物的化石包括根、木、叶、种子、果实、花粉、孢子、植石和琥珀。
化石陆上植物在陆地上、湖泊中、河流里以及近海内的地层都有被发现到。
花粉、孢子和藻类(沟鞭藻门和疑源类)被用来界分地层岩石的顺序。
残留的植物化石并不如动物化石那么普遍,然而植物化石在世界上许多地区之内,都可以有大量的发现。
最早可以被明确归类于植物界的化石是在寒武纪时的绿藻化石。
这些化石像是绒枝藻目钙化了的多细胞成员。
更早的前寒武纪化石中有发现像是单细胞绿藻的化石,但依然不确定是何种藻类。
有胚植物现知最古老的生痕化石源自于奥陶纪,虽然此类的化石是零碎不全的。
到了志留纪才有完整个化石被保留下来,包括石松门的“刺石松”。
泥盆纪之后,莱尼蕨门的详细化石在此时期被发现,此化石显示出了其植物组织的单一个细胞。
泥盆纪时亦出现了被认为是最古老树木的植物“古羊齿属”,此类植物在其树干上有蕨叶,但此蕨叶不会产生孢子。
煤系地层是生存于古生代时的植物的化石的主要来源。
煤炭矿是采集化石最好的场所,而且碳本身便是化石植物的残留,虽然植物化石的结构细节很少会留在碳中。
在苏格兰格拉斯哥维多利亚公园中的化石森林里,有发现鳞木的树干。
松柏和开花植物的根、茎及枝干的化石可以在湖泊及海岸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中被找到。
加州红木、木兰、栎树和棕榈树等化石常被找到。
石化木普遍存在于世界的部份地区,且最常在酸性及沙漠地区中所发现,因为那些地方很容易因侵蚀作用而暴露。
石化木通常都被严重地硅化(有机质被 二氧化硅取代),且生殖组织常会被保存在良好的状态。
此类的样本有些会使用宝石雕琢的装置来切割及磨光。
石化木的石化林已在每个大陆中被发现。
舌羊齿属等种子蕨的化石广泛分布在南半球的数个大陆中,此一事实支持了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所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编辑本段词源介绍 化石一词源自拉丁文fossillis,意为挖掘。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 化石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
中国古籍中早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如春秋时代 的计然和三国时代的吴晋,都曾提到山西省产“龙骨”,“龙骨”即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化石; 《山海经》也有“石鱼”(即鱼化石)的记述;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有对琥珀中古昆虫的记述;宋朝沈括对螺蚌化石和杜绾对鱼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确认识。
迄今,发现最早的细菌化石为距今35亿年前的澳大利亚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
编辑本段古人说法 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早期,某些希腊学者曾被在沙漠中及山区有鱼及海生贝壳的存在感到迷惑。
公元前450 年希罗多德(Herodotus)注意到埃及沙漠,并正确地认为地中海曾淹没过那一地区。
公元前400 年亚里士多德就证明化石是由有机物形成的,但是化石之被嵌埋在岩石中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神秘的塑性力作用的结果。
他的一个学生狄奥佛拉斯塔(Theophrastus)(约公元前350 年)也提出了化石代表某些生命形式,但是他认为化石是由埋植在岩石中的种子和卵发展而成的。
斯特拉波(Strabo)(约公元前63 年到公元20 年)注意到海生化石在海平面之上的存在,正确地推断,含有该类化石的岩石曾受到很大的抬升。
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人们对化石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人们或者解释为自然界的奇特现象,或者解释为是魔鬼的特别的创造和设计以便来迷惑人。
这些迷信以及宗教权威们的反对,妨碍了化石研究达数百年。
大约在15 世纪初,化石的真正起源被普遍接受了。
人们懂得了化石是史前生物的残体,但仍然认为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记载的大洪水的遗迹。
科学家与神学家的争论大约持续了300 年。
文艺复兴时期,几个早期自然科学家,著名的达芬奇论及到化石的问题。
他坚决主张,洪水不能对所有化石负责,也无法解释化石出现在高山上。
人们肯定地相信,化石是古代生物无可置疑的证据,并认为海洋曾覆盖过意大利。
他认为,古代动物的遗体被深埋在海底,在后来的某个时候,海底隆起高出海面,形成了意大利半岛。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化石的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并形成一门科学。
从那时起,化石对于地质学家越来越重要了。
化石主要发现于海相沉积岩中,当海水中沉积物如石灰质软泥、沙、贝壳层被压紧并胶结成岩时,就形成了海相沉积岩。
只有极罕见的化石出现在火山岩和变质中。
火山岩原来是熔融状态,它的里面是没有生命的。
变质岩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而形成的,使得原始的岩石中的化石一般都化为乌有。
然而,即使在沉积岩中,所保留下来的记录也只是史前动植物的很小一部分。
如果考虑到形成化石这一过程所需要的苛刻条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沉积岩中所保留下来的也只是史前动植物的很小一部分。
每一个化石都有自己的历史价值。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化石形成之前,那些动物有的还未死亡,科学家正在研究。
编辑本段形成条件 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 (1)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
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
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
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
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
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
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下图是一个长了角的化石,把角折断还有软组织流出。
编辑本段演变过程 人们已知道,由附近火山落下的火山灰曾覆盖过整片森林,在森林化石中有时还可见到依然站立的树,以很好的姿态被保存下来。
流沙和焦油沥青通常也能迅速把动物掩埋起来。
焦油沥青的行为好像一个捕获野兽的陷阱,又像防腐剂能阻止动物坚硬部分的分解。
洛杉矶的兰乔?拉?布雷(Rancho laBrea)沥青湖由于在其中发现许多骨化石而闻名,在其中发现的骨化石包括长着锐利牙齿的野猪、巨大的陆地树懒以及其它已经绝灭的动物。
在冰期生存的某些动物的遗体被冻结在冰或冻土之中,显然,被冰冻的动物有的可以保存下来。
虽然地球上曾有众多的人们并不知道的生物生存过,而只有少数生物留下了化石。
然而,使生物变成化石的条件即使都满足了,仍然还有其它原因使得某些化石从未被人们发现过。
例如,很多化石由于地面剥蚀而被破坏掉,或它的坚硬部分被地下水分解了。
还有一些化石可能被保存在岩石中,但由于岩石经历了强烈的物理变化,如褶皱、断裂或熔化,这种变化可以使含化石的海相石灰岩变为大理岩,而原先存在于石灰岩中的生物的任何痕迹会完全或几乎完全消失。
还有很多化石则存在于无法获得来进行研究的沉积岩层中,也还有很好出露于地表的含化石的岩石分布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却没有进行地质学研究。
另外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是,可能由于生物的残体变成碎片或保存得很差,而不能充分显示出该生物的情况。
再者,当我们向过去回溯的时间越古老,化石记录缺失的时间间隔越长。
岩石越老,受到破坏性力量的机会就越多,化石也就越加不可辨认。
而且由于较古老的生物和今天的生物不同,因而对它们进行分类就很困难,这一情况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
然而,尽管如此,大量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仍为我们认识过去提供很好的记录。
动物和植物变成化石可以通过很多不同途径,但究竟通过哪种途径,通常取决于:(1)生物的本来构成; (2)它所生存的地方;(3)生物死后,影响生物遗体的力。
大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生物残体的保存有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取决于生物遗体的构成或者生物遗体所经历的变化。
生物的本来的柔软部分只有当它被埋在能够阻止其柔软部分分解的介质中时,才能得以保存。
这种介质有冻土或冰,饱含油的土壤和琥珀。
当生物在非常干燥的条件下变成木乃伊,也能保存它的身体上本来的柔软部分。
这种情况一般只发生于干旱地区或沙漠地区,并且在遗体不被野兽吃 化石掉的情况下。
大概动物柔软部分的化石得以保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
在这两个地区的冻原上发现的大量的冻结的多毛的猛犸遗体——一种绝灭的象。
这些巨兽有的已被埋藏达25000 年。
当冻土融解,猛犸的遗体就暴露出来。
也有些尸体保存得很不好,当它们暴露出来时,其肉被狗吃了,其长牙被象牙商倒卖。
猛犸象的毛皮现在在很多博物馆展览,有的把猛犸象的肉体或肌肉放在乙醇中保存。
生物身体的柔软部分在东波兰的饱含油的土壤中也发现到,在这里有保存很好的一种绝灭的犀牛的鼻角、前腿和部分皮。
在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洞穴中和火山口里发现了地树懒的天然形成的木乃伊。
这里的极端干燥的沙漠气候能够使动物的软组织在腐烂之前就全部脱水,并能保存部分的皮、毛、腱、爪等。
生物变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寻常的一种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
古代的昆虫可被某些针叶树分泌出的粘树胶所捕获。
当松脂硬结后并进一步变成琥珀,昆虫便留在其中。
有些昆虫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显微镜下研究它的细毛和肌肉组织。
虽然生物体的软组织的保存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但这种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对罕见的。
古生物学家更经常地是研究保存在岩石中的化石。
生物体上的硬组织也能被保存下来。
差不多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拥有一些硬部分,例如蛤、蚝或蜗牛;脊椎动物的牙和骨头;蟹的外壳和能够变成化石的植物的木质组织。
生物体的坚硬部分由于是以能抵抗风化作用和化学作用的物质构成的,所以这类化石分布的较普遍。
无脊椎动物例如蛤、蜗牛和珊瑚等的壳是由方解石(碳酸钙)组成的,其中很多没有或几乎没有发生物理变化而被保存下来。
脊椎动物的骨头和牙以及许多无脊椎动物的外甲含有磷酸钙,因为这种化合物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非常强,所以许多由磷酸盐组成的物质也能保存下来,如曾发现一枚保存极好的鱼牙。
由硅质(二氧化硅)组成的骨骼也具有这种性质。
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硅质部分和某些海绵通过硅化而变成化石。
另一些有机物具有几丁质(一种类似于指甲的物质)的外甲,节足动物和其它有机物的几丁质外甲可以成为化石,由于它的化学成分和埋葬的方式,使这种物质以碳的薄膜的形式而保存下来。
碳化作用(或蒸馏作用)是生物埋葬之后在缓慢腐烂的过程中发生的,在分解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失去所含有的气体和液体成分,仅留下碳质薄膜。
这种碳化作用和煤的形成过程相同。
在许多煤层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碳化植物化石。
在许多地方,植物、鱼和无脊椎动物就是以这种方式保存下它们的化石。
有些碳的薄膜精确地记录了这些生物的最精细的结构。
化石还可以通过矿化作用和石化作用而保存下来。
当含矿化的地下水把矿物沉淀于生物体的坚硬部分所在的空间时,使得生物的坚硬部分变得更坚硬、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更强。
较普通的矿物有方解石、二氧化硅和各种铁的化合物。
所谓置换作用或矿化作用是生物体的坚硬部分被地下水溶解,与此同时其它物质在所空出来的位置上沉淀下来的过程。
有些置换形成的化石的原始结构被置换的矿物所破坏。
不仅动植物的遗体能形成化石,而且表明它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据或踪迹也都能形成化石。
痕迹化石能提供有关该生物特点的相当多的情况。
很多壳、骨、叶以及生物的其它部分,都能以阳模和阴模的形式保存下来。
如果一个贝壳在沉积物硬化成岩之前就被压入海底,它的外表特征就会留下压印(阴模)。
如果阴模后来又被另外一种物质充填,就形成阳模。
阳模能显示出贝壳本来的外部特征。
外部阴模显示的是生物体硬部分的外部特征,内部阴模显示的是生物体坚硬部分的内部特征。
一些动物以痕、印、足迹、孔、穴的形式留下了它们曾经存在的证据。
其中如足迹,不仅能表明动物的类型,而且提供了有关环境的资料。
恐 爬行动物化石龙的足迹化石不仅揭示了它的足的大小和形状,还提供了有关它的长度和重量的线索,留有足迹的岩石还能帮助确定恐龙生存的环境条件。
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龙足迹化石发现于得克萨斯州索美维尔县罗斯镇附近的帕卢西河床中的晚白垩纪石灰岩中,年代大约在
【第1句】:1 亿年前。
留有恐龙足迹的大的石灰岩板被运到全世界的博物馆中,成为这种巨大爬行动物的哑证据。
无脊椎动物也能留下踪痕。
在许多砂岩和石灰岩沉积层的表面可以看到它们的踪迹。
无脊椎动物的踪痕既有简单的踪迹,也有蟹及其它爬虫的洞穴。
这些踪痕提供了有关这些生物的活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证据。
洞穴是动物为着藏身觅食而在地上、木头上、石头上以及其它能打洞的物质上打出的管状或圆洞状的孔穴,后来若被细物质充填,就可能得以保存下来。
打出该洞穴的动物的遗体偶尔也能在充满洞中的沉积物中找到。
在松软的海底,蠕虫、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以及其它动物都可留洞穴。
某些软体动物,如凿船虫——一种钻木的蛤、石蜊(Litho- domus)——一种钻石的蛤,它们的洞穴化石和钻孔化石也常常能被发现。
在人们所知的最古老的化石之中,有管状构造,据认为这种管状构造是蠕虫的洞穴。
在许多最古老的砂岩中,就有这种管状构造。
钻孔是某些动物为了觅食、附着和藏身而打的洞。
钻孔经常出现在化石化的贝壳、木头和其它生物体的化石之上。
钻孔也是一种化石。
象钻孔蜗牛这种食内动物就能穿过其它动物的壳来钻孔以吃食其软体部分。
许多古代软体动物的壳上可见到象是钻孔蜗牛打的整齐的洞。
化石对于追溯动植物的发展演化是有用的,因为在较老的岩石中的化石通常是原始的和较简单的,而在年代较新的岩石中的类似种属的化石就要复杂和高级。
某些化石作为环境的指示物是很有价值的。
例如造礁珊瑚似乎总是生活在与今天相似的条件下。
因此,如果地质学家找到了珊瑚礁化石——珊瑚最初被埋藏的地方,就可以有理由地认为,这些含有珊瑚的岩石形成于温暖的相当浅的海中。
这就使得勾画出史前时期海的位置及范围成为可能。
珊瑚礁化石的存在还可指示出古代水体的深度、温度、底部条件和含盐度。
化石的一个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进行对比——确定若干岩层间彼此相互关系的密切的程度。
通过对比或比较各岩层所含的特征化石,地质学家可以确定一个特定区域的某种地质建造的分布。
有的化石在地质历史上生存的时间相当短,然而在地理分布上却相当广泛。
这种化石被称为指示化石。
由于这种化石通常只是和某一特定时代的岩石共生,所以在对比中特别有用。
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
微体古生物学家(研究微体古生物的学者)通过对从钻孔中取得的岩心进行冲洗、将微小的化石分离出来,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
通过对这些细小的古生物遗体的研究所获得的资料对于判断地下岩层的年代和储油的可能性是非常有价值的。
微体古生物化石对于世界油田之重要可从某些储油地层用某些关键的有孔虫的属来命名这一点见其一斑。
其它微体古生物化石,例如:介形虫、孢子和花粉,也被用来确定世界其它许多地区的地下岩层。
虽然植物化石对于指示气候十分有用,但用于地层对比就不很可靠。
植物化石提供了许多有关整个地质时代的植物演化的资料。
编辑本段分类情况 地层中的化石,从其保存特点看,可大致分为四类: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龟化石)实体化石 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原来的生物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其硬体和软体可以比较完整的保存而无显著的变化。
例如猛犸象(第四纪冰期西伯利亚冻土层中于1901年发现,25000年以前,不仅骨骼完整,连皮、毛、血肉,甚至胃中食物都保存完整)。
模铸化石 就是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一类是印痕,即生物遗体陷落在底层所留下的印迹,遗体往往遭受破坏,但这种印迹却反映该生物体的主要特征。
不具硬壳的生物,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也可保存其软体印痕,最常见的就是植物叶子的印痕。
第二类是印模化石,包括外模和内模两种,外模是遗体坚硬部分(如贝壳)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能够反映原来生物外表形态及构造;内模指壳体的内面轮廓构造印在围岩上的痕迹,能够反映生物硬体的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
例如贝壳埋于砂岩中,其内部空腔也被泥沙充填,当泥沙固结成岩而地下水把壳溶解之后,在围岩与壳外表的接触面上留下贝壳的外模,在围岩与壳的内表面的接触面上留下内模。
第三类叫做核,上面提到的贝壳内的泥沙充填物称为内核,它的表面就是内模,内核的形状大小和壳内空间的性状大小相等,是反映壳内面构造的实体。
如果壳内没有泥沙填充,当贝壳溶解后久留下一个与壳同形等大的空间,此空间如再经充填,就形成与原壳外形一致、大小相等而成分均一的实体,即称外核。
外核表面的形状和原壳表面一样,是由外模反印出来的,他的内部则是实心的,并不反映壳的内部特点。
第四类是铸型,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质全被溶解,而又被另一种矿质填入,象工艺铸成的一样,使填入物保存贝壳的原形及大小,这样就形成了铸型。
它的表面与原来贝壳的外饰一样,它们内部还包有一个内核,但壳本身的细微构造没有保存。
总的来说,外模和内模所表现的纹饰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
外核与铸型在外部形状上和原物完全一致,但原物的内部构造被破坏消失,其物质成分与原物也不同。
至于外核和铸型的区别在于前者内部没有内核,而后者内部还含有内核。
遗迹化石 指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和遗物。
遗迹化石中最重要的是足迹,此外还有节肢动物的爬痕,掘穴,钻孔以及生活在滨海地带的舌形贝所构成的潜穴,均可形成遗迹化石。
遗物化石方面,往往指动物的排泄物或卵(蛋化石);各种动物的粪团,粪粒均可形成粪化石。
我国白垩纪地层中恐龙蛋世界闻名,过去在山东莱阳地区以及近年来在广东南雄均发现成窝垒叠起来的恐龙蛋化石。
化学化石 古代生物的遗体有的虽被破坏,未保存下来,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岩层中,这种视之无形,但它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足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的化石称为化学化石。
随着近代化学研究的进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古代生物的有机分子(指氨基酸等),可从岩层中分离出来,进行鉴定研究,同时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古生物化学。
特殊化石 琥珀—古代植物分泌出的大量树脂,其粘性强、浓度大,昆虫或其他生物飞落其上就被沾粘。
沾粘后,树脂继续外流,昆虫身体就可能被树脂完全包裹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空气无法透入,整个生物未经什么明显变化保存下来,就是琥珀。
标准化石 这是指特征显著、延续时间较短但分布较广、且数量多且比较容易发现的化石,人们通常用它们来作为划分对比地层的重要依据。
属于标志性化石之一。
指相化石 在不同的生物或生物组合中,有些对生活环境、生存的自然地理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这类生物形成的化石就是指相化石,人们通常以这些生物所形成的化石来推断出当时各地的环境条件,而且数据相当准确。
属于标志性化石之一。
带化石 这是指在地层学中可以用来作为划分最小地层单位的生物带的依据的化石。
持久化石 有些进化极缓慢的生物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其化石延续时间很长,人们将这类化石称为持久化石。
关于童年的手抄报内容
一、看风测天 天气兴雨首先要有水汽靠风来输送的,“东风送湿,西风干风送暖,北风寒。
”,风对天气变化有明显预兆。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这是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的转换情况。
冷空气南下到达本地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时,转为偏北风,风向转变前后,天气转阴有雨。
“西北风,开天锁,雨消云散天转晴”,吹西北风,表示本地已受干冷气团控制,预示天气转晴。
“云交云,雨淋淋”、“逆风行云天要变”,说明大气高低层风向不一致,易引起空气上下对流,产生雷雨等对流性天气。
季节不同,风向所反映的天气也不同。
“一年三季东风雨,唯有夏季东风晴”、“东北风,雨祖宗”,表明吹了偏东风,1~2天内天气将转阴雨,而夏季吹偏东风,将海上温度较低的气流吹到陆上,起调节气温的作用,不易下雨,尤其不易出现雷阵雨。
二、看云测天 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
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
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
“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晒谷。
”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故有“云往东,一场空”。
“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所以会“水凄凄”了。
云向南移,说明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交汇,所以,“云往南,雨成潭”。
云向北移,表明本地区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无雨便“好晒谷”了。
天空上下云层一致,天气比较晴好。
高低层云移向不一致,天气变化会很剧烈、复杂。
正如谚语所说“天上乱云交,地上雨倾盆”、“顺风船,顶风雨”、逆风行云天要作变”。
有许多谚语是看天的颜色测天,如“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日出红云升,劝君莫出门”、“傍晚黄胖云,明朝大雨淋”等。
三、看雨测天 雨雪天气现象出现的早晚、强度及方位,都对应着一定的天气形势,因而能判断推测出天气变化。
“雨前毛毛没大雨,雨后毛毛没晴天”。
是指一开始就降毛毛雨,预示这场雨不会大,若降了大雨,转为下毛毛雨,预示仍要继续下雨,不易转晴。
“开门雨,下一指;闭门雨,下一丈”、“早落雨,晚砍柴;晚落雨,穿雨鞋”,是说清晨开始下雨,时间短,雨量小,晚饭前后下雨,时间长,雨量大。
“雨下中,两头空”,指中午下雷雨,时间短,两头晴天。
“久雨傍晚晴,一定转晴天”,阴雨时傍晚前后雨止转晴,预示阴雨结束,天气转晴。
四、闻雷测天 民间群众常根据雷声预测天气,“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 的现象。
“先雨后雷下大雨,不紧不慢连阴雨”、“雷声水里推磨,下雨漫满河”。
这几条谚语指先下雨,雨后静风、闷热,雨势越来越猛,雷声不绝,预示要降暴雨;如在降雨过程中,雷声不紧不慢,打打停停,预示会出现连续阴雨。
“西南雷轰隆,大雨往下冲”,指西南方位起雷暴,来得慢,雨势猛,时间长。
“西北雷声响,霎时雨滴滴”,西北方雷雨来得快,风力大,有红云时还会降冰雹。
“东北方响雷,雨量不大”、“东南雷声响,不见雨下来”,也是根据打雷的方向判定雨量的大小。
五、看雾测天 雾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特别是冬春,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地表附近气层里水汽含量较多,水汽凝结成雾,或是冷气团移向暖湿的地面时,也会形成雾。
看雾也可以预测天气变化。
“白茫茫雾晴,灰沉沉雾雨”,有雾时,天空白茫茫,预示着晴天,如天气灰沉沉,预示雨天要来。
“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久晴之后,空气中水气较少,不易形成大雾,如有大雾出现,表明有暖湿空气移来,北方冷空气影响时,会转阴雨。
久雨之后,冷空气已控制本地,夜间云层消散,微风,早晨出现大雾,阴雨结束转晴。
不同季节出现大雾,预示未来天气也不一样。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指春天出现大雾,天要转阴雨;夏天大雾消散后,天气晴热;秋天有雾,表明有冷空气南下,会出现连续有雨;冬天有大雾,预示最近要下雪。
六、看天象测天 大气层中水汽、水滴、冰晶等到悬浮物质,使日、月、星、辰在天空中出现多种色彩和许多光学现象,观察它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天气。
“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穿透大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开成朝霞。
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朝霞不出门”。
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云雨已移到东方,天气将转晴,所以“暮霞行千里”。
谚语“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日出红云,劝君莫远行”、“太阳照黄光,明日风雨狂”等也是这个道理。
“太阳正午现一现,以后三天不见面”,指前两天和当天上午阴雨,中午出现太阳,没有多久天气又转阴雨,预示天气将会连续阴雨。
七、看物象测天 动植物在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其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来预测天气。
“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乌龟背壳潮湿,壳上的纹路混而暗,是天要降雨的征兆;龟壳有水珠,像是冒汗,将要下大雨。
龟壳干燥,纹路清晰,预示近期不会下雨。
这是因为龟身贴地,龟背光滑阴凉,当暖湿空气移来时,会在龟背冷却凝结出现水珠,天将下雨,反之空气干燥,暂不会下雨。
“蛇过道,大雨到”、“水蛇盘柴头,地下大雨流”、“蚂蚁垒窝天将雨”、“蚯蚓封洞有大雨”、“蜻蜓飞得低,出门带雨衣”、“知了鸣,天放晴”、“蝉儿叫叫停停,连阴雨将来来临”、“鱼儿出水跳,风雨快来到”、“河里鱼打花,天上有雨下”。
这些测天经验,几乎家喻户晓。
它们都是动物对阴雨前气压低、湿度增大的生理反应。
在晴天转雨时,人们感到闷躁,疲倦不适。
老人腰酸背疼,病人伤口发痒,关节疼痛,都预示天要阴雨。
八、看农历关键日预测天气 有许多天气谚语是看农历关键日预测天气。
如“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坏了初二三,半月不得干”、“要知未来瘫不瘫,就看农历二十三”(瘫指下雨)、“月逢初四雨,一月晴九天”、“大旱难逃五月十三”、“六月六晒龙袍,淋破龙袍反晒四十五天”(指六月六下雨后期阴雨天数多)等。
为什么这些关键日的天气易出现变化呢
人们经过长期的观测总结发现:冷暖气团经常会在农历的一些固定日期出现。
农历与月相有密切关系,月亮的朔望对大气和海洋的引潮力有周期性变化,会使冷暖气团在某些固定日期比较活跃,影响时天气就会发生变化。
九、3个月韵律测气候 相距一定时间两种天气气候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联系,气象学上把这种联系叫做韵律。
许多作天气气候预测的天气谚语是属于韵律性质的。
3个月韵律表现为季节之间的联系,例如: ⑴“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春季无大风,夏季雨水穷”、“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
⑵“大暑不雨秋天旱”、“夏寒秋长”。
⑶“秋水纷纷,冬雪满天”、“秋有旱,冬有冰”。
⑷“寒水枯,春水多”、“打冬雷,落春雨”。
⑸“春雪百日雨”。
这些天气谚语,反映了季节气候特点之间的联系,气象工作者用这些谚语作气候预测先要进行大量的谚语验证工作,再以此作为气候预报的一种判据。
十、5个月韵律测气候 许多天气谚语反映天气气候5个月的变化和联系,大约相隔一个季节。
例如: ⑴“不得春风,难得秋雨”、“春有几次大风,秋有几次大雨”。
⑵“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九九南风伏里旱”、“四九南风伏里旱”。
以上两组天气谚语主要是根据冬春冷空气活动来预报5个月(150天)左右的降水天气。
我们曾对天气谚语进行验证,查1月份冷空气活动与6月份降水的联系,发现26次冷空气活动,23次在以后的150天左右有降水过程,占88%,降水过程平均为3天。
由此可以看出,用5个月韵律预测气候变化,可靠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天上的每一颗星,地上的每一粒石子,石头上的青苔,天上飘飘的云,嫩绿的小草儿,娇嫩鲜艳的小野花,青石板桥上的晓露晨霜,比翼双飞的鸟儿,海边美丽的贝壳、凤尾螺,雪地上神秘的脚印,水里翩然游动的鱼儿,古树圈圈的年轮...... 超多的
你老早就认识了字,并且毫不费力地读出街上的随便哪一块招牌。
你不会跑到理发馆里去买药,也不会跑到药房里去理发。
如果人们不陪你,你也会很容易地找到路,只需要给你正确的地址、街名和门牌号码。
文字真是好东西。
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
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
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东西。
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分别。
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从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
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但是水手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
他们有带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
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他们也照样迷不了路。
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
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云,也是天空大书上的字母。
它不但讲现在的事情,而且讲将来的事情。
在天气最好的时候,根据云可以预测出雷雨或者淫雨〔淫雨:连绵不停的过量的雨。
〕。
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
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
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铁砧(zhēn):捶打钢铁材料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了。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
应该离它远一些才好。
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在那儿的风就是刮得那么有力。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
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
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
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
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
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
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
它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
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张蜘蛛网了。
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
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 “再见
再见
明年春天见
”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
在你看来这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
它是从碎贝壳变化而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
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躺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
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做漂砾〔漂砾(lì):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石块,上面常有冰川擦痕。
砾,碎石。
〕,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
这些冰川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
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
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
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解释。
还应该经常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
这是什么树
这只鸟叫什么名字
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这样,等你将来长大了,做一个建筑工人,或者飞行员,或者海员,或者田地上的工程师——农艺师,你看大自然的书一定会像那印在纸上的书一样清楚明白。
下面是戴巴棣所写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诗中的几节: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生物化石。
化石.冰川.石头 蚂蚁、蜻蜓、鱼
关于外国名人名言的手抄报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卡尔·波普尔
【第2句】:“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华罗庚(中国)
【第3句】: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
---诺贝尔(瑞典)
【第4句】: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培根(英国)
【第5句】: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
---牛顿(英国)
【第6句】: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
---狄德罗(法国)
【第7句】: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爱因斯坦(美国)
【第8句】: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波兰)
【第9句】: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
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
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牛顿(英国)
【第10句】: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华罗庚(中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1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