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转读后感800字
贝多芬传读后感800字
《名人传》读后感在黑暗的人群中脱颖而出,在孤独的世界中不屈不挠,强忍着一切痛苦,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或许只有他们了,《名人传》中的英雄。
《名人传》的作者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他痛感19世纪与20世纪的欧洲是一个骚动不安,弥漫着腐败风气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伟人的社会,所以他写下了《名人传》,以此来叙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
他们的事业,贡献,所处的时代国家都不一样,却以他们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使我印象深刻。
当然这其中少不了他们的杰作。
在《名入传》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
在我看来贝多芬是最伟大的人。
身为一位耳聋的音乐家却创造了许多不朽的音乐,而且在书中可看出,贝多芬因耳聋不但影响了工作,而且还使他从此过着孤独凄凉的生活。
但他的音乐却为苦难的人而写的,他隐忍自我的痛苦,却用他以痛苦换来的欢乐来安慰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他的精神使我震惊。
在当时可怜而自私的世界里,贝多芬把音乐当成一种寄托。
在我看书的过程中,看到了最气愤的事:贝多芬在去世前有十分严重的病,他每一天都受到病魔的折磨,他最后投降了。
他让他的侄儿去找医生,可这个麻木不仁的侄儿两天后才去找医生,医生到了,贝多芬却治不了了,可悲的是贝多芬去世时他的侄儿不在他身边而是一个陌生人为他合上了眼。
贝多芬明明付出那么多的爱,却没有回报。
他还那么伟大,这比他所受到一切痛苦还让人心酸。
这可怜的人啊
在孤独和痛苦中死亡,死亡前还要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或许死亡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种解脱。
应对这三位名人的生活经历,想想自我的生活,我们真幸福啊
我们虽不是名人,但是名人其实与常人一样,他们与我们一样痛苦,挣扎和矛盾。
然而他们以自我伟大的意志打败困苦,而我们却生生抱怨。
表面我们说是打败敌人的人是英雄,事实上呢不是,《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唯有与苦难的搏斗,才能使人经受残酷的命运。
是啊,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终要走上这条崎岖的道路,对于我们来说应对人生大道上的种种困难应勇往直前,当然硬拼是不行的,所以让我们坚强起来应对此刻的生活。
贝多芬传的读后感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每次听贝多芬的、及第九交响曲等名曲,都情不自禁为之动容,随着旋律的起伏而感动震撼不已。
这对我这种几近音痴的人来说是极少见的。
我便一直惊异于何以一个失聪之人竟能创造出如此奇迹,及至读了傅译名著之一才明白其中曲折。
贝多芬的一生可说是一部史诗般壮烈的悲剧。
艰苦童年,爱情失败,疾病缠身,贫困交加,这些还都不足以摧毁他,他最大的痛苦——是孤独。
看过他画像的人,都不禁从那逆立的乱发,令人震慑的目光推断其性格:孤僻冷峻,愤世嫉俗。
而事实上不然。
他慈悲,热烈,比任何人都热爱自然,渴望与人交往,热爱世界和人类。
然而,却恰恰是这种美德深深加剧了他的痛苦;自从发觉开始,他就不得不选择了远离人群而独处,他不愿看到别人怜悯的目光。
这种被迫和人类分离的孤独是他最最的。
他就在这样强烈的矛盾中苦苦挣扎,受着身心双重的煎熬,几度差点被击垮。
32岁那年甚至连遗嘱都写好了。
看他的遗嘱时,我竟产生一个念头:对他自己来说,如果那时真的去了,那可能反而快乐些。
至少使他免受日后无穷无尽的苦难,面对,用他自己的话说“把我从无穷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来。
”(只是对人类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是的,假如他稍稍自私些,他定会就此撒手归去,摆脱一切愁苦。
但是,他偏偏渴望痊愈,偏偏希望“可怜的人类”快乐幸福。
于是,这天生的性格给予他无比的意志,把死神和解脱同时拒诸门外,又开始了苦难的历程。
当痛苦与日俱增,积聚到无法承受时,就如潮水般倾泻而出,成为一部部伟大的作品,他的血与泪的结晶。
,对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
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
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
没有如此热烈、慈悲的胸怀,他便可少受些苦楚。
而他用被自己这种天性大大加剧的痛苦换来了人类的欢乐,这就是英雄的牺牲,多么悲壮的伟大
英雄,本身就注定要承受超乎常人的苦难。
正如言:“,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似乎已成为古今中外一条不变的真理,又是多么残酷和无奈
人类每一伟大成就的诞生,都必然要有个人的牺牲。
凡想成就大事的人,该紧紧牢记这一点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