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交响曲读后感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读后感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手起,乐响。
久违的那一段旷世音乐,〈〈命运交响曲〉〉又在耳边响起,带着一阵清新,一阵久远。
我的思绪此际飘回到与它第一次邂逅的那段时光:那时,无意间的一次偶然,打开收音机,这一段满是激情的流畅乐章便是那样走进了我的生命,而我却正值年幼,心智尚没成熟,不能完全感受它背后的种种含蕴,它唯一给我的认识是:它是贝多芬一生中所创作的乐曲里最负盛名的〈命运交响曲〉。
后来,随着年龄的渐长,阅历的渐丰,和对贝多芬的不断认识,加上如今在大学校园里明亮的音乐室中,在老师的指引下,又一次重温这段在童年留下回忆的音乐。
那一刻,许许多多在幼年时埋下的疑问也一一坦然,这段乐曲,不仅仅是一串音符的完美组合,它凝聚着贝多芬之魂。
正如我们所知,他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音乐之途一马平川,畅通无阻。
命运与生活对他并不宠幸有加,童年时,被不懂教子之道的父亲三更半夜叫醒练琴的日子,苦涩难熬。
而在音乐追求的过程中,却与一代音乐巨子——莫扎特无缘,一次匆忙的见面不料却成了永远的诀别,从此两人生死两茫茫。
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良师益友。
在后来,一次不幸,他双耳失聪,对于一个惯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但出乎世俗眼光意料的是,贝多芬并没有倒下,相反的,他站得比任何人都要稳健,凭着一腔男子热血,他毅然向命运宣战,挑战感官与智慧的极限,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开创出一个只能让世人景仰而难以超越的音乐高峰,一个古典音乐新流派的纪元,留给世人一个以无限美的听觉感受的音乐国度,正如这一曲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曲》所昭示的那样,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而如今,当世人面对着一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又人多少人能像贝多芬那样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到长城非好汉”呢
许多人无奈于生活,工作的压力,诱惑,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最终把最初的理想长埋于岁月的流逝中,或平平淡淡走过一生,或碌碌无为迷失自我,有迷失的世界里无目的的继续漂流。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倍觉汗颜。
遥想着在历史尘卦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在天地间潇洒的走了一回,我常不敢仰望这份神圣的伟大,因为在他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就是意味着教人如何挺着腰站着生存,教人向命运所带来的不公与苦痛挑战,生当人中杰,死也为鬼雄。
是的,不要因为生活的不公而放弃希望,生活需要希望长相依,人生需要理想来相伴,于是,我又重整一下了疲倦的心情,重新踏上追求理想,挑战命运的长征。
谁能帮我找一份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读后感
也应该是听后感..不应该是读后感.认真听听吧,很好听,听完后自己写. 结合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去听.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
从形式上说,它比《第三交响曲》更集中、更紧凑,也更统一。
四个乐章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于戏剧性发展的进程,而且还在于一个特定的“主导动机”——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的动机。
这个动机,贝多芬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他的这个说法,不妨这样理解:生活中的矛盾、障碍和苦难,可以作为命运的象征,但是一个人应该使命运顺从他自己的意志,他应该成为生活和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天由命。
他曾在书信上明确写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第五交响曲》同样反映他的这个主导思想。
这个“命运的动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它的音响有时阴暗凶险,有时欢愉和神气,有时倔强而紧张,有时则悲戚和低沉,有如模糊的回忆一般。
在第一乐章中,这动机是第一主题的骨架,又是第二主题低音部的伴奏,同时还是结尾段的基础。
一句话,它的节奏型贯串着整个乐章,支配着整个乐章神速的发展。
总谱上显示的乐队编制是: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降B大调单簧管、2支大管、2支降E大调圆号、2支C大调小号、定音鼓C.G、第一小提琴组、第二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低音提琴组,末乐章加入3支长号、一支短笛、一支低音大管 速度为二分音符=108 第一乐章C小调,有活力的快板,开始是著名的“命运敲门”的5小节简单的动机,由弦乐器组奏出,具有严重的威胁感,以后这一动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持续出现在第一乐章中,并贯穿于整部交响曲,更增强了它的威胁感,随着暴怒的乐队全奏破浪前进,引入了抒情的第二主题,开头由圆号奏出,呈现随后乐思的轮廓,这种静谧安祥的气氛并没有持续多久,命运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它还在低音部蠢蠢欲动。
当音乐的紧张度达到极限的时刻,突然出现新的转折,出现了一个英雄性形象,斗志昂扬地在大调的明朗、坚定地结束了呈示部。
经过短暂的休止,音乐重新回到了命运的主导动机,重复了前五个小节,形势更加凶险,经过一次渐强,又走出了原来的抒情主题,可是被圆号奏出威胁性主题无情打断,然后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安定地转换,力度明显地增涨,第二主题还时有出现,战斗性的段落也时而占据上风,原来十分活跃的那些八分音符的节奏进行,逐渐地给一系列二分音符的和弦刹住;音响从最强(ff)变成最轻(pp),这时候调性和音区的频繁变换,音调的低抑和不稳定,反映出动摇、怀疑和焦急等待的心情,好像命运的黑暗势力衰退了,陷于一种麻木的状态之中。
突然“敲门的动机 ”又凶猛地闯进来了,它以乐队全奏的方式,减七和弦的和声,一直保持最强的音响(ff)和动机本身的不断反复,掀起了一次大爆发,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并直接进入奏鸣曲形式的再现部。
再现部中,先前的战斗场面重又出现,但突然被双簧管的一段缓慢而悲戚的柔板(Adagio)所打断,随后它立即恢复激动不安的情绪,它想主宰一切的意志也增强了。
只是当大调的第二主题再度昂首出现时,乌云又逐渐消散,坚定、明朗的英雄性段落又出现了。
不过,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这种斗争在相当扩展的尾声中反而愈演愈烈,形成了全乐章的最高潮——有时候凶恶的命运动机占了上风,有时候英雄性的进行曲式主题发出高傲而威严的音响,好像要把命运动机赶走。
但是,命运的黑暗势力还是相当强大,这凶兆的主题暂时取胜了,它用敲门动机的强烈音响结束这一乐章。
当然,斗争还没有真正结束,但通向胜利的道路还很长远,还要经历艰苦卓绝的战斗。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变奏曲式,与第一乐章的悲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一乐章一首的抒情性,体现了人们感情体验的复杂世界。
在这里,平和的观察和深沉的思索,同温暖的感情和光明的幻想轮番交错,犹疑不定转化为坚定的决心。
乐曲交替变化着两个主题,与第一乐章相呼应。
第一主题是由大提琴与中提琴表达平静的温暖,象一首宣叙调,旋律气息宽广,节奏步调安详。
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相对比,则是具有英勇气概的进行曲节奏。
这个主题由木管乐器用柔美的弱音奏出,但是突然它的音调产生了一种不稳定的疑问,就在这一刹那间,情绪又连然转换,好像出现了一股不可置信的力量,把犹疑和动摇一古脑儿抛开,音乐转入 C大调,由于加进铜管乐器发展为全乐队的强奏,尽管节拍是三拍子,但其饱满的音响和附点的节奏,以及号角齐鸣的形态,都使这一主题具备进行曲的特点和英雄性的面貌,成为一支雄伟的凯歌。
这两个主题的交替变奏成为这一乐章的动力,还有一些戏剧性因素不时闯入,在第二主题第一次变奏的开头,第一乐章的命运动机的凶兆节奏已经潜入进来,而在这一段变奏的结尾显得特别突出。
而乐章的第一主题的一次小调的变奏音响严峻,感人至深。
这一主题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变成刚毅而坚定,它的最后一次变奏音响宽广,像英雄性的战歌一般,表明英雄性的形象终于把一些沉思和犹疑彻底抛掉,它已经为斗争做好准备,对未来的胜利满怀信心。
第三乐章,快板,深沉的谐谑曲,复三段体结构,开头极弱,陈述一段上行音阶,似乎是一个疑问,然后圆号以非常有力的斗志昂扬的强奏进行去节奏突然进入,好像是对疑问的坚定的回答。
由一连串沉着、抑制的和弦组成。
在这一主题中既有急切的冲动,又有犹豫和顺从。
它仿佛表现一个人内心不平静的感情。
这一基本主题两次陈述后,猛然闯入一个非常活跃的新主题,它那敲门的节奏我们一下子就能认出,这是命运动机的一个变形。
它的音响威严,有挑衅性,在乐章的第一大段落中,可以看到那畏惧而悲戚的基本主题同命运动机三次轮番呈现,而且每一次都伴随着越来越尖锐和复杂的发展,命运动机的每一次出现都增强了一层戏剧性的紧张气氛,最后这阴暗的势力还完全占了上风。
乐章的中段出现了明显的转折。
悲剧性的小调转化为明朗胜利的C大调,主调和声的手法让位给复调声部模仿的生动呼应;现在,扰人的犹豫,不愉快的思索,尖锐的斗争,全部扫除得一干二净,到处是漫无节制的欢乐,充满了不可遏制的力量;一个情绪饱满强烈的民间舞曲的旋律,起先由低音提琴以略嫌笨重的舞步传了出来,这是真正晴朗的乐思,真正喜悦的情调,它的复调发展更有力地体现出民间欢乐的舞蹈场面。
但是这种力量逐渐地低落下去,舞蹈性主题越来越轻微、深沉,最后在个别短小的下行音型中消失。
乐章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经过变化和压缩的反复。
在这里,一切都沉入虚幻的迷雾之中,两个主题都用尖刻的顿音奏出,全部使用极轻的音量(pp),经常出现休止符。
它们之间先前那种对比全消失了:开头的悲剧性主题的流畅进行也不见了,它的节奏近似命运的动机,仿佛完全被后者吸引住似的;命运的动机本身也音响变轻,它原有的威力丧尽了,逐渐被前者融化了。
现在,几乎是一片寂静,但这又不是真的寂静。
我们可以听到弦乐器微弱的深呼吸和定音鼓晦暗的跳动,开始在积蓄戏剧性的惊人力量,准备向胜利的终曲过渡。
在弦乐器轻微的持续音背景上,传来命运动机在定音鼓上的遥远而神秘的节奏,在这长时间的等待之后,像试探一样从地深处升起了第一主题经过变化了的旋律,它郁郁不欢,多次被打断又重新开始,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但它以最大的力量,热情地坚持着,力图从阴暗和痛苦的深处冲向光明。
终于,它跳入本位E音,打开了进人肯定胜利和光明的C大调的通路,它的旋律扩展了,最后在属和弦、下属和弦和主和弦相互交融的不协和音响中,以不断增强的力量直接转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纤细、朦胧的音色被一片辉煌胜利的音响所替代,三支长号在中部、一只短笛在顶部,一个低音大管在底部充分丰富了这段胜利之歌,充满了欢腾、光明和胜利的情绪。
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胜利和光辉节目的情绪,它那积极地一往无前的旋律进行、明晰的节奏、大量使用的和弦,以及强壮饱满的音响,都使主题添加了英雄性的光辉。
它使整部交响曲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焕发出耀眼的光辉,说明英雄在同命运的激烈搏斗中终于战胜邪恶的黑暗势力而获得最后胜利。
第二主题转人G大调,是一支生动欢跃的舞曲性旋律,它那三连音的节奏在所有强拍和次强拍上都得到强调。
结束呈示部的结尾段主题也在属调上,它的音乐再一次肯定整个呈示部的光明、欢乐和英雄性的特点。
发展部饱满有力,主要是广泛发展活跃的第二主题,接近高潮时,音乐还越来越明显地插进命运动机的因素,它为第三乐章第二主题——命运主题的进入做好准备。
中间经过几次舒缓的节奏,好像是一种对取得胜利艰难的历程的回顾和感慨。
当再现部开始时,欢乐和胜利的主题便以其光辉夺目的全奏迫使这种回顾销声匿迹。
终曲的尾声很长,开始时出现一个号召性的新主题,这实际上是从乐章的第一主题和连接段主题衍化出来的,随后速度更快(Presto),是结尾段的主题重现。
原来代表威胁性的主题也变成了一片欢呼之歌,最后则是第一主题以其硕大无比的威力长时间保持在光辉灿烂的C大调中——它的C大调和弦的轰鸣长达几十小节,似乎是对胜利的一种享受。
命运的主题终于屈从于胜利凯旋的欢乐,黑暗的势力被彻底解除武装,光明和胜利是不可抗拒的。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交响曲创作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恩格斯对这部交响曲有过很高的评价,他在给妹妹的信上甚至这样说:“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
” 这部交响曲原先并没有标题,后人根据贝多芬自己对这部交响曲的主导动机所做的说明,为它取名为《命运》。
在讨论海顿与莫扎特交响曲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如此具体地谈及其音乐激起的感情,这首交响曲却是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
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
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
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
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
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释了贝多芬 “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1000字左右要原创
1808年贝多芬发表了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里,“命运”是活生生的。
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呼。
短短的30分钟里,描写了个人的孤独感和人类世界的冲突。
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这首名曲更广为流传。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交响曲中带给人一种波涛起伏的感觉,温柔,渐渐的渐渐的变成强势。
浑厚的声音让人感觉身临其境,钢琴声音绵绵缠缠的,好像母亲那温暖的怀抱,也像处于婴儿摇篮那摇晃感觉中的享受。
这种美妙的声音中透露着一种带着不甘的感觉,我想贝多芬一定是借琴声表达自己对世人命运的看法。
O(∩_∩)O希望对你有帮助
帮我写一份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听后感
200字左右我初一急谢谢了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
在古典悲剧和与它紧相联系的格鲁克的音乐剧中, 人同命运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但是严厉残酷的命运形象却常被描写为不可避免的, 而人的胜利往往又是由于外界的力量而突然发生。
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 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
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 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 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
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 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
从黑暗到光明, 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 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
因此, 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
为了体现这部交响曲内容的重大意义和深度, 贝多芬采用了很多新的手法。
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中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于戏剧性发展的进程, 而且还在于一个特定的“主导动机”——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 的动机。
这个动机,贝多芬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他的这个说法,不妨这样理解:生活中的矛盾、障碍和苦难, 可以作为命运的象征,但是一个人应该使命运顺从他自己的意志, 他应该成为生活和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天由命。
他曾在书信上明确写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 第五交响曲》同样反映他的这个主导思想。
这个“命运的动机” 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它的音响有时阴暗凶险, 有时欢愉和神气,有时倔强而紧张,有时则悲戚和低沉, 有如模糊的回忆一般。
在第一乐章中,这动机是第一主题的骨架, 又是第二主题低音部的伴奏,同时还是结尾段的基础。
一句话, 它的节奏型贯串着整个乐章,支配着整个乐章神速的发展。
第一乐章从这一主题开始,展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 主题开始时,强调表明紧张的悲剧性因素,它的音响顽强、威严, 甚至凶险;它那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活跃的进行, 造成了一种惊慌不安的情绪。
这一主题在它最初的呈示中相继掀起两次浪潮, 而且一次比一次紧张,当法国号用大调奏出这个动机的一种变体时, 情绪才有所转换。
紧接着出现的第二主题是一支歌唱性的抒情旋律, 这是安谧和温暖的形象。
但是这样安宁的场面并不长久, 命运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暂时躲在第二主题的低声部。
逐渐地这命运动机又表现得越来越执拗、坚决, 它甚至使第二主题的进程也开始带有激动不安的色彩。
但是当音乐的紧张度达到极限的时刻,突然出现新的转折, 一支洋洋自得的旋律,虽然也贯串着命运的动机, 但它是英雄气概形象第一次短暂的显露,它在大调明朗的气氛中, 以果断、欢愉和热烈的音响结束了这奏鸣曲形式的呈示部。
在非常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乐章的发展部开始了, 音乐立即又回到第一主题那种阴暗和不安的音调中来。
这命运动机开始时夺居了首要地位,它无休止地反复, 调性不安定地转换,力度明显地增涨,说明命运的动机正处于攻势, 非常活跃。
但它还是没有能够完全站稳脚跟,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 像号角齐鸣那样鲜明有力,同前者争相抗衡; 原来十分活跃的那些八分音符的节奏进行, 逐渐地给一系列二分音符的和弦刹住了;音响从最强(ff) 变成最轻(pp),这时候调性和音区的频繁变换, 音调的低抑和不稳定,反映出动摇、怀疑和焦急等待的心情, 好像命运的黑暗势力衰退了,陷于一种麻木的状态之中。
突然“ 敲门的动机”又勇猛地闯进来了,它以乐队全奏的方式, 减七和弦的和声,一直保持最强的音响(ff) 和动机本身的不断反复,掀起了一次大爆发, 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并直接进入奏鸣曲形式的再现部。
再现部中,重又回到先前的斗争场面——命运主题的急剧发展, 一度为双簧管独奏的一段缓慢而悲戚的曲调(Adagio) 突然打断,随后它立即恢复激动不安的情绪奔腾, 它想主宰一切的意志也增强了。
只是当大调的第二主题昂然出现时, 乌云又逐渐消失,欢愉、明朗的英雄性因素又出现了。
不过, 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 这种斗争在相当扩展的尾声中反而愈演愈烈, 形成了全乐章的最高潮——有时候凶恶的命运动机占了上风, 有时候英雄性的进行曲式主题发出高傲而威严的音响, 好像要把命运动机赶走。
但是,命运的黑暗势力还是相当强大, 这凶兆的主题暂时取胜了,它用敲门动机的强烈音响结束这一乐章。
当然,斗争还没有真正结束,在这场激烈而残酷的斗争中, 英雄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坚定了自己的斗争信念, 可是通向胜利的道路还很长远,还要经历艰巨的斗争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听后感
题目: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听后感姓名:学号:“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前言:这是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乐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在第四乐章,当“欢乐颂”出现的时候,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世界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贝多芬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他一生都在为之奋斗的理想。
贝多芬从没有向黑暗的统治势力低过头,因为他说“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
”正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又名,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Beethoven:SymphonyNo.9inDminor)。
作于1819至1824年间。
是贝多芬生平最后一部交响作品,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听过这部作品后,我着实被它深深吸引了。
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读着贝多芬的生平,每一乐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仿佛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二。
第一乐章低沉压抑,曲中充满威严,气势恢弘,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将“斗争”的主题融入进来,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反复表现的,体现了斗争过程的艰辛;第二乐章开始变得轻快活跃,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给人以鼓舞,却在乐章的最后透露出不安的气氛;第三乐章满怀着沉静和思考,在激烈的斗争之后,给人以平息。
虽然我真的不能说,我可以将那些贝多芬用了近十年的心血融入进这部作品中的情感都细细的品味到,但我真的被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