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800

如何评价葛亮的《北鸢》

鸢》是葛亮创作的长篇小说。

继《朱雀》之后,作家葛亮的“中部曲”部《北鸢》再次书写近现代历史、家国兴衰。

葛亮首次追溯祖辈身世,将家族故事置于乱世流离、风云际会的大时代中。

该作以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其身后两个家族的沉浮命运为背景,以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各色人物为素材,编织了一张恢宏曲折的故事网络,映射出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

全书叙事宏大,笔触隽永。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

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带有文章的诗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醒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 雪》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他的性格特点和主要事迹是什么

作者:复旦博士后李士金 《红楼梦》是曹雪芹痛苦的产物 李士金大自然的无限生机给了人类无穷的欢乐,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深重的痛苦。

人类在痛苦和欢乐的交织中前进;科学和艺术也就在痛苦和欢乐的交织中艰难备至地向前摸索着。

在人世间,我们或多或少地受着各不相同的痛苦,有谁能说他从来是在欢乐中度过的呢?真是不可思议:从母亲的怀抱中坠落人世的第一声叫喊意味着什么?然而对于痛苦之境界平心静气地思考、探索的人似乎不多,就痛苦之境界之对于文学的极其重大的影响,从实践和理论上加以探讨——就我浅薄的学识来说——也是罕见的!我多年来一直对这个问题耿耿于怀。

然而我决不敢问津,大约是因为自己阅历的浅薄和知识的贫乏。

就是现在,我还是一样的心情,虽然复杂万端的生活增加了我许多的阅历,不过是因着内心有这么一种良好的心愿。

我们可以这么说,人类的痛苦是伟大的崇高的痛苦,因为在这痛苦中包含着战斗、创造者的欢乐和幸福,惟其如此,我们现在才能看到如此美妙、如此复杂、如此生机勃勃的世界;因而,我们与其说痛苦是人类的不幸,不如说痛苦乃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之所以充满令人向往、令人入迷的欢乐的重要原因。

痛苦的境界中包含着令人欢乐的重要原因。

痛苦的境界中包含着欢乐,欢乐之境中有痛苦的因素。

人们在通往欢乐、幸福、美妙之途中伴随着痛苦。

没有痛苦就没有成功,没有痛苦就不可能生存。

文学的生存和发展是靠痛苦做催化剂的,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诗,施耐庵的《水浒传》不都是痛苦的产物吗? 我现在就是要来论证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他痛苦的产物,没有痛苦的生活,就没有红楼梦》。

然则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痛苦在人生中反映各殊,不可一概而论。

举其要者,有如下几种情况:

【第1句】:因痛苦而深刻地认识世界,同情人民,同情疾苦,而且憎恨丑恶。

痛苦使他深刻地体验到面对无穷复杂的宇宙人生,是多么需要团结互助,对受苦受难者应该拔刀相助,对处逆境者理应伸出友谊的双手。

痛苦又使他懂得了人为地造成痛苦是多么可恶、多么不可思议!对那肮脏无耻、下流卑鄙的东西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情绪。

在痛苦之境中他深感人们求得幸福的艰难,对那为社会为人生在困苦中行进的勇敢者,他都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他也因而产生了为人们消除苦痛、创造幸福的美好愿望。

于是,在茫茫人世、漫漫人生中,他开始了未必显著成功却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艰难旅程!

【第2句】:因痛苦而憎恶一切、诅咒一切,更加自私,更加恶毒。

倘若都象我上面分析叙述的那样,那么,我们怎么好解释人间的犯罪事实和许许多多的不道德行为呢?痛苦并不可能使人人自奋、使人人都变得善良正直,这是显而易见的。

恰恰相反,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痛苦会使得一些人产生报复仇恨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支配下,他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周围世界加以仇视,使自己变得更加骄躁、暴劣、自私,一切不正当的行为就会在这类人身上开始,危及世间。

【第3句】:因痛苦而世故,忍让求伸,钻营,求脱苦境。

由于特殊的环境和教养,使这些人在痛苦中乖觉起来,似乎是对万般复杂的世间了如指掌,似乎是对千变万化的人生胸有成竹,他们认为人天生地是自私的,谁叫我无权、谁叫我无钱的呢?他们在心灵深处打出这样的旗号,为我摆脱苦境、为我幸福愉快而奋斗,即使践踏人们的一切——这必须是隐蔽的,叫人不知不觉的——也在所不辞!

【第4句】:因痛苦而消极、沉沦,不可救拔,无数个争斗的场面,无数个曲折坎坷,令人疲倦极了!他很想世上真有那么一个桃花园。

不幸得很,世上哪有什么极乐境界!于是他不能不感慨无穷、伤心落泪。

他一想庄周那虚无思想还真有点道理,在这特别的心境中,奇妙地百灵百验地给了他无限的安慰!“纵有千年铁门槛,都须一个土馒头”等等的消极思想都来了。

及时行乐、可奈我何?人生有限醉中仙。

这种不可救药的沉沦简直毫无疑义地是人类的不幸。

而其中之苦处亦颇为世人同情,深可哀怜。

当我作这些幼稚简单的分析时,应该承认,这也仅仅是挂一漏万的分析。

如此复杂的 社会人情、心里,要想用几句简单的言辞来说清楚,那是十分困难的,或者简直是不可能的。

然而,我所作的分析的四种情况倒是确实地存在着,自无疑问。

而惟有那第一种人生痛苦的境界,才是文学创作的先决条件。

我现在就是要把这些问题分析一番,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这痛苦之境中,文学家是不能不产生痛苦思维、痛苦情感、爱善思维、爱善情感、爱美思维、爱美情感的。

而这些“思维”、“情感”的产生,恰恰正是文学创作成功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不揣鄙陋地提出这个看法,丝毫没有标新立异的意思,我十分坚信,在实际的文学创作活动中,这是早已存在的客观事实。

我认为,简单地说,痛苦思维就是在痛苦之境中经过痛苦之洗礼净化的作为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的思维活动。

而所谓痛苦情感,就是由于痛苦的洗刷、锤炼而日臻成熟的对人类的无限热爱的纯洁、高尚的情感。

爱善思维、爱善情感、爱美思维、爱美情感都是这特殊的痛苦所派生的产物。

这是十分明了的事,在痛苦中他对善、对美的思考是别具识见的,他对善和美的情感也同样是别有一番心肠的。

曹雪芹正因为是在痛苦之境中,深刻地体验了人类的艰难,比较客观的、辩证地认识了这个光怪陆离的人世间,带着对人类的深沉的爱,对受难者无限的同情,对丑恶东西的无比憎恶,对光明美妙的热烈的渴望,在艰难中惊人地创作了他的光辉巨著《红楼梦》的。

老巴尔札克曾经不无感慨地说道:“艺术家在生活上之所以潦倒,正是由于他们无节制地运用这种出神入化的想象力,孜孜不倦地为他们内心所追求的目标静思默想。

” “如果有值得世人感恩不尽的功绩,那就是某些女性为爱护这些光辉的天才——这些可以左右世界而自身不得一饱的盲者——所表现的至诚和忠心。

如果荷马有幸而能遇到象安提戈涅这样一位女性,她的名字也必将与诗人共存而不朽。

拉·福尔纳丽娜和拉·萨布里埃夫人至今仍使所有喜爱拉斐尔和拉封丹作品的人们深受感动。

” “艺术家并不象黎希留所说属于利禄之辈,他不象高人一样,满脑袋里贪得无厌的就是财产。

如果他也为金钱而忙碌,那只是为了济一时之急;因为吝啬是天才的死敌:一个创造者的心灵中所需要的是慷慨助乐,决不能让如此卑劣的感情从中占有地位。

艺术家的才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的天空……他多少有点象那种卖私的女人(原谅我用语粗卤)。

什么他都能假设,什么他都体验。

他能看到生活中的正反两面,这种高度的洞察力在常人看来都被认为是艺术家所发的谬论。

因此,有时艺术家在战斗中可以是个胆小鬼,在断头台上都很英勇;他可以把自己的情妇膜拜成偶像,然后却又并无显著的理由就把她抛弃;他对傻瓜们为之沉醉,对奉之为神圣的最愚蠢的事情毫不掩饰地表示自己的意见;他可以毫不在乎地拥护任何一个政府或是成为一个激烈的共和党人。

他在创作构思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忽起忽落难以捉摸的特征同样也出现在人们所谓的品格中;他听任躯体受世事变幻的摆布,因为他的心灵始终飞翔在高空。

他的双脚在大地上行进,他的脑袋却在腾云驾雾。

他既是赤子又是巨人。

利禄之辈一起床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去考究有声望的人如何打扮,或是为个小利去向上司献媚奉承,对这些人来说,面对一个出身卑微、生活孤独潦倒者身上的这种永恒的矛盾,自己该是如何洋洋得意呢?他们只等此人成了伟人,为在他死后去替他送殡。

(巴尔札克:《论艺术家》、《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0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98—100页)。

曹雪芹的生平,他的伟大的创作活动,便是一个绝好的证明,当然绝不是偶然的。

巴尔札克说出了一个不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

我们感到十分遗憾的是,这位伟大作家没有留下什么可靠的生平资料,虽然他给了我们无价之宝,这毫无疑问地给人们研究他带来了极大困难。

考据家千辛万苦地找出了一些关于他的家世生平的零零星星的资料,使我们总算了解了他的生平家世的概貌。

胡适的考证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他在他的《红楼梦考证》中说道:“可以列举雪芹一生的历史如下: (1)他是做过繁华旧梦的人。

(2)他有美术和文学的天才,能做诗,能绘画。

(3)他晚年的境况非常贫穷潦倒。

我们对雪芹先生的生平了解的是如此之少,以至于我不能不把有关他的事迹尽可能地老老实实地分列在下面: 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接 LI 倒着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

( 敦诚《寄怀曹雪芹(沾 )诗》) 据吴恩裕先生关于“虎门”的考证,可知曹雪芹和敦诚、敦敏弟兄结义是在“虎门”,而这“虎门”就是北京定武门内的右翼宗学。

可见曹雪芹在那里教过书或者干了别的什么工作。

那时曹君三十四岁左右。

“曹雪芹比旁的教师都小,又是个被抄家的人,老派的教师就瞧不起他。

曹雪芹呢,他也是个性子傲的人,嘴又好说,爱得罪人。

他心想:‘你们瞧不起我,我还瞧不起你们呢!’乾隆十六年他就离开宗学,搬到西郊来住了。

”(吴恩裕《曹雪芹丛考》页94) “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

”(裕瑞《枣窗闲笔》。

) “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

”(裕瑞《枣窗闲笔》) 曹氏在迁往北京西郊后,“曾几度迁徙,因而前后不止一个住处。

”(《曹雪芹丛考》 “曹雪芹自从乾隆十五、六年离开右翼宗学后直到二十四年他去南京之前,他的生活一直是很困顿的,即使他去了南京,即使他入了尹望山的幕府,也只是去了一年左右就回北京了。

此后,直到二十八年,他死时的生活状况,也并没有什么改善。

”(吴恩裕《曹雪芹丛考》页99) 曹雪芹写过《废艺斋集稿》这样的书。

计有八册。

第一册是关于图章的,第二册原即题为“南鹞北鸢考工志”,是讲札、糊、绘、放风筝的。

第三册讲纺织工艺,是为瞎子编写的。

第五册是讲织补的。

第六册讲印染。

第七册谈雕刻竹制器皿和扇股的。

第八册是讲烹调的。

(吴恩裕《丛考》) 董邦达《南鹞北鸢考工志序》有云:“尝闻教民养生之道,不论大术小术,均传盛德,因其旨在济世也。

扶伤救死之行,不论有心无心,悉具阴功,以其志在活人也。

曹子雪芹悯废疾无告之穷民,不忍坐视转乎沟壑之中,谋之以技艺自养之道;厥功之伟,曷可计量也哉!”(吴恩裕《丛考》页27) 曹氏历经繁华和困顿两种生活,这可从他的朋友的诗中看得很清楚。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回家。

……”(敦诚《赠曹雪芹》)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

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

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MaoTao白眼斜。

”(敦敏《赠芹圃》) 张宜泉在他的《题芹溪居士》小序中说:“姓曹名沾,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

”在《伤芹溪居士》小序又说他“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

” 敦诚《挽曹雪芹》诗及注告诉我们曹君死后是非常凄凉的,且他死前曾有一个幼儿因病而亡。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垅孤儿泣(前数日伊子殇,因感伤成疾,) 泪迸荒天寡妇声。

牛鬼遗文悲李贺, 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 何处招魂赋楚蘅?……邺下才人应有恨, 山阳残笛不堪闻。

他时瘦马西州路, 宿草寒烟对落曛。

在敦氏改写的这首诗中又有这样的诗句:“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可见曹雪芹前妻已不在,又娶了一个“新妇”。

曹雪芹从他1715年降生人世到约40多岁死去,苦难多于享乐,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曹雪芹生于荣华富贵的诗书之家,过了十三年的荣华生活。

那种公子哥儿的生活一呼百应,养尊处优,真是得意之极。

但他过这种生活的时间毕竟是在他的童年和少年。

他很少接受正规的封建传统教育,更少受恶浊人世的庸俗气氛的熏染,因为他还没有到独自处身立世的时候。

因而他的纯洁天真无暇的天性还比较完整的保持着,虽然他也可能骄惯,但那骄惯是可爱的童年的本性,不影响他纯洁的天性。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里的富贵之家都少不了服侍人的丫头和仆人。

作为百年望族的曹家更不例外。

根据现有材料,我们完全有理由来说,曹雪芹是在一大群丫头老妈妈之中长大的,也就是说,在那丫头老妈妈的身上,作为下等人,自有一股刚正纯朴之气,自有一种特殊的谦卑、谨慎、小心的气质。

因为她们的特殊的下等的社会地位,在她们的身上有着勤劳、忍耐、朴素等等的可爱的品质,这不能不给曹雪芹幼小的心灵以深刻的影响。

这种良好的影响给了他终身的好处,对他的创作更是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

除了这生活的素材为他后来创作借用提炼为题材外,不容我们忽视的是,对他的人格、胸怀、气质都有绝大的影响。

曹雪芹将永远不会忘记那可爱的音容笑貌,那脱俗纯朴的动人情景,那追逐嘻戏的童年乐趣!在那秀丽清幽的织造园林中,流水、翠竹,小桥、古屋,伴随着春风秋月,伴随着夕阳西下,曹雪芹怎能忘怀呢?童年的记忆是深刻的,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曹雪芹那童年就更不用说了。

我想也许有人会问,你如此振振有词地说曹雪芹的童年,何以见得?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虽无资料确证,又何必要在缺乏他生平资料的情况下拘泥固执;我们根据现有资料,这些分析完全是在事实的范围之内,不然,我就不会那么详细地把他的生平资料、传说都列在上面了,因为那就是我的根据。

因此,我自然不得不加以阐述自己的见解。

对这个伟大作家做必要的推测和分析,若在事实允许的范围之内,不但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在我看来,是多么迫切需要!在先生童年和少年的生活之中,除了天真的欢乐之外,也有些——似乎可以这么说——不正规的带着自家色彩的痛苦。

我们完全可以肯定,曹雪芹少年的生活,主要的是欢乐,主要的是天真烂漫。

但也有些痛苦的时候。

我们不要忘记,他的家庭是百年望族,不用说这样的人家,就是普通的小康人家,望子成龙、荣宗耀祖也是天经地义、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照一般的道理,七岁便可以读书,曹雪芹有五、六年的读书时间,我是说在他十三岁以前的富贵生活中。

我可以说,在这几年中,他是读了大量的书的,不然,就无法设想他在沦落穷苦后还有办法读那么多的书,因为《红楼梦》的成功本身就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他读的书的数量远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试想,在他家被抄后,他怎么有可能安心读书呢?因而,我们确认曹雪芹在十三岁之前读了许多的书。

我们已无法看到他读了哪些书,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

但我们从各方面加以考察,还可以看出来他读过的一些书,他最喜欢读哪些书?他肯定读过不少的经书,因为《四书》、《五经》在那时自然是必读书。

他也一定读过不少诗、词、戏曲剧本。

毫无疑问,作为他的家庭的要求,一定是要他专攻经书和必要文史书籍以及那应时的八股文,这是通向上层社会统治阶层的必要准备,这是将来青云直上为家庭争光争气的必要基础,这自然是家庭最希望于他的。

但他肯定不会对这些感兴趣的。

我们认为他是很爱读书的,但他爱读的却不是经文、八股,恰恰相反,正是封建正统所极其卑视的、所不能容忍的那种被历来封建文人称为稗官的小说以及那些为封建家族视若洪水猛兽的那种具有民主倾向的戏曲。

这怎么能得到容许呢?因而我说他在十三岁之前也很有些痛苦,这可以为一例证。

从《红楼梦》中我们已经看出他对小说是十分感兴趣的,诗词都很在行,所以我的分析是完全有根据的。

那么,我凭什么说他不爱经文和八股文呢?我不怕指责斗胆地说,首先凭他在《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宝玉的形象。

自然,宝玉不是曹雪芹本身,我并无把贾宝玉看作著者本人的深意,但谁又能否认在贾宝玉的形象中有着曹雪芹自身的浓厚的影子呢?世界著名的艺术家们认为在一个作家的作品中,从实质上说,都带有作家本人的自身的色彩,这是极有见地的!何况曹雪芹创作的特殊情况——他是以自家的生活为其创作的素材的——毫无疑问的,在贾宝玉身上,有许多事都同作者的生平有关,浸透着作者的言行、理想。

脂批对此也不止一次透露过。

以作者自身为原型,创造出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艺术典型的例证是不胜枚举的。

所以,我们完全可能从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的少年生活中窥见曹雪芹少年生活的一斑。

其次,我是根据少年心理的分析。

在少年这个人生中美妙而天真的阶段,由于头脑对抽象思维的东西还比较生疏,往往会对抽象的思辩和说理产生反感,而却对生动的画面形象神往已极,戏曲、小说那动人的情节、通俗的语言对孩子们会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艺术魅力。

第三,大家知道,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小说在社会之风行不言而喻了。

请看明清人对小说的看法就可以略窥一斑。

明朝绿天馆主人在《古今小说序》中说道:“皇明文治既郁,靡流不波,即演义一斑,往往有远过宋人者,而或以为恨乏唐人风致,谬矣。

食桃者不费杏, 縠毳锦,惟时所适。

以唐说律宋,将有以汉说律唐,以春秋战国律汉,不至于尽扫羲圣之一画不止。

可若何!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

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胜,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负,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

” 清盛时彦在《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跋》中写道:“河间先生典校秘书廿余年,学问文章,名满天下。

而天性孤峭,不甚喜交游,退食之余,焚香扫地,杜门著述而已。

年近七十不复以词赋经心,惟时时追录旧闻,以消闲送老。

初作《滦阳消夏录》,又作《如是我闻》,又作《槐西杂志》,皆已为坊贾刊行。

今岁夏秋之间,又笔记四卷,取《庄子》语,题曰 《姑妄听之》。

以前三书,甫经脱稿,即为抄胥私写去,脱文误字,往往而有,故此书特付时彦校之。

……先生尝曰:《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

……今燕昵之词,媟 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又所未解也。

留仙之才,余诚莫逮其万一,唯此二事则夏虫不免疑冰。

刘舍人云:‘滔滔前世,既洗予闻;渺渺来修,谅尘彼观’。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201-202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风气所及,深入到了每一个角落,诗书之家的曹雪芹肯定能读到大量小说。

过了十三年繁华生活的曹雪芹从一七三三年便走上了另一条艰难困苦、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

在他的富贵的圈子里他不轻见的、不轻闻到的他开始耳闻目睹了,在他的富丽堂皇的花园里不曾尝到的,他都饱尝了,世态炎凉,浸透了他的心。

我们来看看雪芹先生的朋友们有关他的诗里描写他的生活是怎样的罢。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

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

阿谁买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

——敦诚《赠曹芹圃(即雪芹)》 。

用不着我来絮语,读者自会从中看到曹雪芹的生活的悲凉、穷困、潦倒。

再请看一看曹雪芹死后的凄凉之景: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垅孤儿泣,(原注云:前数日,伊子殇,因感伤成疾。

)泪迸荒天寡妇声。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 其 二 开箧犹存冰雪文,故交零落散如云。

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

邺下才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

他时瘦马西州路,宿草寒烟对落曛。

在生活的艰难面前,曹雪芹谈笑自若,毫不畏惧,这是他特有的豪爽的气质,然而,一忆往昔,他又不能不陷入沉痛的思考。

生活的巨变,引起了他对宇宙人生的反复思索。

这些思想无疑是在痛苦中进行的,痛定思痛,会有泪不可止的时候。

曹雪芹看到自家从荣华而至于破产,看到自身从繁华而穷苦,不能不深入思考这究意是什么原因。

但是要说清这个问题是十分困难的,也就是说,我们决不可把这个问题简单化、庸俗化。

在痛苦之境中,应该说,这痛苦的境界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思索的内容也就会不断加深。

一旦从量的变化到质的变化,就会发生一个飞跃。

这种在痛苦中思索,在思索中又经历新痛苦的不断的往复循环过程,使认识不能不愈来愈深,思维的能力就不能不愈来愈强,而其他烛照人世的灵光就从一线之微而光茫四射,以至于在这种强烈的透明的可以穿破一切的灵光的照耀之下,一切人世间的真面目真心肠都赤裸裸的毫无余地的暴露出来了。

然而,我们已经说过,这是经过艰苦的探索过程才获得的认识世界的灵光,因而也自有其自然的历史过程。

曹雪芹从十三岁时,家庭遭到了巨大的不幸,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但他决不可能一下子就清醒而正确地认识这是怎么回事。

就好象他一下子从天上人间坠落在茅草丛生的土地上,令他晕头转向,莫知所以。

他可能在全家的悲哀声中起劲地放声地嚎啕大哭,但那是为自家为自己的哭声,准确地说,那的的确确是单纯的没有任何杂质的为自家不幸的痛苦。

然而,也就是悲伤之余,——我们不能忘记曹雪芹从小就有不少的姊妹、丫头、老妈妈作伴——他忽然想起了她人的不幸!她们,也就是那些丫头、仆人到那里去了呢?她们是他终身难忘的人,曹雪芹同她们之间还有一种不甚明了却很纯洁的友情呢?哦,她们早已烟消云散,她们早已离他而去了!曹雪芹这时会望着青山绿水、古屋人烟怀疑、发愣、悲泣,这种痛苦就是较进一层的痛苦,这是在很小范围内的为别人而痛苦,想到我之不幸,便想到他人的不幸,并且那也就是有其特定的内容的——那是与我朝夕相处的人,那是服侍我的可爱的丫头和仆人。

曹雪芹不会没有较亲近的兄弟姊妹,或许没有亲兄弟姊妹,但至少会有堂表兄弟姐妹的,而且一个有权势的人家娶几房老婆被认为是合法的正常的。

象曹寅那样显赫的人家,决不可能人丁稀少。

请允许我这样推测,我认为这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

曹雪芹对自己的丫头、仆人的离散会伤心落泪的——这些情感正是在同她们的共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这是多么重要——他对自家的姐妹就更不用说了。

昔日园中呤诗赋菊,是多么快乐的情景;昔日白雪红梅、天然之趣又是多么令人神往!而今风流云散,他怎能不长歌当哭呢!在这宇宙人生的极境中,他正眼相视了。

但他的认识在这时候尚还幼稚,仅限于织造园的一天一地,其色彩也是青翠过分而不很自然的。

然而,这却是无比重要的一步。

没有这自身的痛苦,没有这初步的为他人而悲的心境,他以后要对人生社会有客观、冷静的正直的认识,是令人不能相信的。

········································································································没有发完,字数超了。

欲看完文请去往摘自网址:

文言文书信开头与结尾怎么写

我说楼上的,吗,人家只是想要个格您给来范文

这五篇儿还没有一篇是正规格式的,太给力了

说起来,文言文书信,规矩最多的,就是开头和结尾。

开头有两部分:一是称谓+提称语,二是启辞一、称谓+提称语称谓,就是姓名加职务(嘿嘿),比如X大人、X先生、X公、XX大学士之类。

提称语就多了去了,简单一说: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 赐鉴 钧鉴 尊鉴 台鉴 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 道鉴 大鉴 英鉴 伟鉴 雅鉴 惠鉴 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 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 共鉴 同鉴 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 讲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

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 阅 知 悉 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二、启辞 启辞,就是信一开头儿的客气话儿,要么是寒暄客套,要么是提示写信原委等,也不少:(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如: 敬禀者 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 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 同上。

敬启者 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

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

用于同辈。

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

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 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 兹,这里,现在。

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

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 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

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顿开。

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

展读琅函,甚感盛意。

接阅华简,幸叨莫逆。

捧读德音,喜出望外。

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

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

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

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

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

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

大札敬悉,稽复乞谅。

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

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 念。

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

别来无恙 久不晤见,甚念贤劳。

暌违日久,拳念殊殷。

久疏通问,时在念中。

一别经年,弥添怀思。

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

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以上这些把基本类型概括了一下,不能一封信通通用了,那就不通了,一封信最多用一两句,择那上下意思能凑一块的用。

结尾,有三部分,一是结语,二是祝辞,三是署名一、结语结语,即信的结束语,有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书短意长,恕不一一。

不宣。

不悉。

不具。

不备。

不赘。

书不尽意。

不尽欲言。

临颖不尽。

余客后叙。

余容续陈。

客后更谭。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

翘企示复。

伫候明教。

时候教言。

盼祷拔冗见告。

万望不吝赐教。

敬祈不时指政(正)。

敢请便示一二。

尚祈便中见告。

如何之处,恭候卓裁。

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

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

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

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

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

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

以上请托,恳盼慨允。

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 伏惟珍摄。

不胜祷企。

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

善自保重,至所盼祷。

节劳为盼。

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表示感谢之情: 诸荷优通,再表谢忱。

多劳费心,至纫公谊。

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二、祝辞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就像现代书信中的“此致敬礼”一样。

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 专此,致 专此,祝 专此即请 专此布达,即颂 专此奉复,并祝(复信用) 一般书信,用于平辈、友朋之间: 即颂 即请 顺效 顺祝 或为: 此候 此请 顺致 顺颂 即候 或为: 祝颂请 问致候 对尊长,可选用: 恭叩 恭淆 恭颂 恭候 敬叩 敬祝 故请 敬颂 平辈间,为强调敬意,也可用: 恭颂 恭请 恭候 为强调郑重其事: 谨祝 谨贺 对晚辈:此询 顺祝 即问 祝(你)愿(你)盼 望 对祖父,颂祝; 起居永福 对父母辈,颂祝: 金安 福安 对尊长: 康安 钧安 崇安 履福 颐安 对女长辈: 慈安 懿安 坤安 玉安 平辈友朋间,可按四时颂祝: 春社 暑安 秋棋 冬馁 逢年尾岁首,可贺: 新禧(元旦)春禧(春节)年禧 岁祺 节禧(节日通用)新年快乐新春愉快 常时可颂: 近祺 日祉 时吉 时绥 起居安吉 行止佳胜 工作顺利 台安 大安 当日可达之信,颂: 晨安 早安 午安 晚安 刻安 对女性可颂: 淑安 妆安 阃安 对未婚女子,颂: 闺安 对父母健在而承欢膝下的平辈,可颂: 侍安 侍祉 对晚辈后生,祝愿: 学业锐进 工作好 生活愉快 幸福 健康 进步 侍棋 课祉 祝收信人全家: 阔府康泰 全家幸福 祝收信人夫妇: 双安 俪安 俪祉 贺有喜庆事者,道: 喜安 庆祺 贺新婚者: 燕安 燕喜 贺生子者: 麟安 对家居者,颂: 潭安 潭祺 潭祉 对行旅者: 客安 行祺 旅 一帆风顺 旅居康乐 唁丧,请候: 礼安 孝履 问病,祝颂: 早日康复 痊安 对蒙遭意外不幸者,祝祷: 否极泰来 对知识界,可泛颂: 文安 道安 研安 文祺 雅祺 对军界: 勋扯 戎安 对政界 政安 勋安 升安 公祺 钧祺 崇祺 对工商实业界: 筹祉 财安 吉利 赢祺 盈祺 发祺 运祉 事业昌隆 宏猷大展 行止佳顺 万事顺 遂 百事称心 诸事如意 盛利久发 财源茂盛 日进斗金 都颂完了,最后要署名,当然你可以写“知名不具”,不过一般来说署名还是要滴。

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 、晚等。

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

常用启禀词如下: 对尊长: 叩 叩上 叩禀 敬禀 对平辈: 上 敬上 谨启 鞠启 顿首 亲笔 手肃 对晚辈: 字 示 白 谕 手白 手谕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

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33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