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洋政府史话读后感

武夫当国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内容一样吗

杨度啊,他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颇具争议。

先是保皇党,立宪派,再是民主共和,再到gongchan党,真佩服他的转变~还是跳跃性的~早年生活 杨度祖先世代务农,到他的祖父杨礼堂参加李续宾部湘军,任哨长,正四品都司衔。

大伯杨瑞生随其父参军,父子同在一营。

在三河之战中杨礼堂阵亡,杨瑞生死里逃生。

杨瑞生后来因军功升为总兵,驻归德镇、朝阳镇等地。

他的父亲杨懿生为第四子(次子、三子早夭),在家务农,兼作吹鼓手,杨度是其长子,另有弟杨钧(字重子),妹杨庄(字叔姬)。

杨度十岁丧父,过继给伯父。

杨钧善诗、文、书、画、印,杨庄亦工诗文。

杨瑞生驻归德时招杨度和妹妹到其府中。

十六岁改名为度,字皙子。

伯父迁关外朝阳镇时,杨度和妹妹回到湘潭。

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取秀才。

次年(1893年),顺天府乡试举人;二十年、二十一年,甲午科、乙未科会试均落第。

会试期间恰逢公车上书,他亦附和,并认识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

还乡,师从衡阳东洲、船山书院一代名儒王闿运(壬秋,湘绮)。

杨度与王大约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初识,此时杨度13岁。

王闿运亲自到杨家招其为学生。

师生关系之亲密,杨度深受王喜爱,并可以随便开玩笑,王在《湘绮楼日记》中常称杨度为“杨贤子”。

杨度在王门学了三年,他醉心于王氏帝王之术,这对他以后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曾与友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杨钧、杨庄也学在王门,杨庄后嫁与王家四子。

同门还有夏寿田、八指头陀、杨锐、刘光第、刘揆一、齐白石等。

后来因为时局的变化,杨度对新学也开始感兴趣。

光绪戊戌年(1898年),湖南新政,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梁启超在长沙办时务学堂,蔡艮寅、刘揆一、杨度同在一起听课、讨论国事。

留学日本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不顾王闿运的劝阻,瞒着老师自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速成班,与黄克强同学。

受留日学生影响,思想日趋激进,和湖南留日同乡创办《游学译编》。

半年后在结业会上,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发表了贬低清国人的言论,杨度当场和他就国民性和教育问题激烈辩论。

不久以《支那教育》为题发表在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上,由此在中国留日学生得到支持和赞扬。

为了筹办《游学译编》获得经费支持,杨度回国。

随后奉师命谒见了张之洞,受到张的称赞。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

一等一名是未来的北洋政府的财长、杨的共事和政敌:梁士诒。

由于梁士诒这个名字被说成是“梁头康尾”,而“康梁”因为戊戌变法,正为慈禧太后所恨,所以,梁士诒被除名。

杨度受到牵连,又是“湖南师范生”,且在日期间有攻击朝廷,策论中有不满朝廷的言论,疑为唐才常同党和革命党,也被除名,并受到通缉。

杨度避居家乡,娶妻中路铺黄氏仲瀛。

不久,杨度再赴东京,入弘文学院学习。

他的弟弟和妹妹作为湖南省第一期官费留学生早些时候(二十九年)也留学日本。

秋,杨度与梁启超在横滨相遇。

10月,感于“国事伤心不可知”,和梁《少年中国说》,作《湖南少年歌》,发表于梁《新民丛报》,其中有“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句。

此时杨梁“二人相与,天下之至好也。

” 次年(1904年),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国宪政;与汪精卫同学。

此时在日留学生爱国热情高涨,保皇派、排满革命派各自宣传自己的主张。

杨度主张宪政,不介入两派论争。

他热心国事、友善同学、才华出众在中国留日学生中颇具声望。

蔡锷在留日期间“与杨度最善”,休假日必到杨度家吃饭。

三十一年(1905年),杨度被选为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后又被推举为留美、留日学生维护粤汉铁路代表团总代表。

他带头请愿,要求废除1900年中美粤汉铁路借款续约,主张收回路权自办以维护国家主权,发表《粤汉铁路议》。

他以总代表的身份回国,根据他老师的对策,提出官绅筹款自办。

拜见张之洞,得到张的支持。

不久粤汉铁路收回自办,他圆满完成任务,声望大增。

他在东京和孙中山就中国革命问题辩论数次,“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

”(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

他不赞成孙的革命思想,但他将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孙黄合作。

不久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他拒绝参加,愿各行其是,他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

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仍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道路。

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并称清国人“放纵卑劣”,留日学生群起抗议。

杨度以干事长的名义递交抗议书。

在留日学生中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自办学校,一派主张妥协。

湘人陈天华愤然蹈海。

作为总干事长杨度被一些人指责办事不力。

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派出镇国公载泽、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欧、美、日)考察宪政。

为了交差,熊希龄赴日请杨度和梁启超捉刀起草报告,杨度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梁写《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由此博得大名。

是年(1906年),清政府根据这个报告下诏预备立宪。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东京创立《中国新报》月刊,任总编撰,“不谈革命,只言宪政”,杨、梁分道而行。

他发表14万字巨论《金铁主义》等许多文章,宣传君主立宪,主张成立政党,召开国会,实行宪政。

《中国新报》、《新民丛报》、《民报》几成三足鼎立之势。

还组织政俗调查会(后改名宪政讲习会、宪政公会),以设立民选议院为立宪运动的中心目标。

立宪活动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梁焕奎、范旭东筹备湖南宪政公会,有意拥杨度为会长。

10月杨度回国,恰伯父逝世。

12月成立湖南宪政公会,杨度为会长,起草《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请他的老师王闿运作过修改,并联络不少湖南名流联名上奏,开清季国会请愿运动之先河。

次年春,袁世凯、张之洞联合保荐杨度,说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他仅有举人功名)。

袁安排他在颐和园向皇族亲贵演说立宪精义,极力主张开设民选议院。

他是晚清朝廷“宪政专家”: 清政府关于‘立宪’的文件多出于杨度之手。

此时朝廷要搞‘法治’了,号召王公大臣都要‘学法’,于是,杨度被委任为高级‘讲师’,得以出入颐和园,为这些王公大臣们‘恶补’法律常识,并开设了宪法讲座。

(王学泰) 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的“皇族内阁”中,杨度是统计局局长。

杨度和袁世凯私交颇深,关系非同一般,又怀有知遇之感。

他认定袁就是他要找的“非常之人”,而他就是帝师。

当摄政王载沣要杀袁世凯时,杨度竟敢拒不草诏,冒死论救。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来到袁世凯的故乡,成为袁的幕僚。

1911年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大臣。

他感到袁内部受到排挤。

由于他与孙中山、黄兴和袁世凯都有密切关系,因而与汪精卫一起发起“国事共济会”;他作为袁的代表之一,负责南北调停。

1912年秋,黄兴在北京极力邀请他加入国民党,他没有答应。

后来胡瑛等又请他入党,他提出除非国民党放弃政党内阁的主张,他才可以考虑。

他还请他的老师出山,王闿运曾任国史馆馆长。

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后,杨任参政院参政。

四年(1915年)4月,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

”深得袁世凯的赞许,称之为“至理名言”。

是年,在袁世凯政府学部副大臣任内与孙毓筠、刘师培、李燮和、胡瑛、严复等人共同发组织筹安会,任理事长。

主张君主立宪,为袁世凯称帝鼓吹。

袁世凯对其恩宠有加,并亲自赐匾题字,称他为“旷代逸才”。

洪宪帝制一出台,便遭到全国上下的唾骂声讨,在家乡被骂为汉奸,他先前的好友梁启超称其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

次年6月,袁世凯卒,临死前大呼“杨度误我

”。

杨度写下挽袁联: 共和误中国,中国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章太炎论洪宪帝制失败之关键,有所谓三个人反对三个人,其中首先就是梁启超反对杨度。

黎元洪继任总统,发布惩办通缉帝制祸首令,他列第一名。

袁世凯死后,杨度心灰意冷,踲入空门,在天津、青岛外国租界闭门学佛,在出世、超脱的佛学中重新思考人生、反省过去。

以“虎禅师”为名写了不少论佛的杂文和偈语。

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邀请杨度入京参加,被他拒绝,他通电张、康“所可痛者,神圣之君宪主义,经此牺牲,永无再见之日。

度伤心绝望,更无救国之方。

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闻世事。

”他宣布披发入山,学佛参禅。

他认为禅的基本精神就是无我,提出“无我主义”的“新佛教论”。

民国七年被特赦返京。

转变 君主立宪失败后,他的政治主张逐渐转向民主共和。

十一年(1922年),陈炯明叛乱,他受孙中山委托,作为中山特使,通过夏寿田游说曹锟(夏寿田此时是曹的秘书),制止吴佩孚援陈,帮助孙中山度过政治危机。

孙说:“杨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诺言”(指东京时言)。

192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

孙中山特电告全党,称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

此后杨度在山东张宗昌那里策应过北伐,张宗昌对杨度也言听计从,只有杨度曾为新闻记者林白水求情时,张宗昌才答应(可惜晚了一点)。

他开始和一些共产党员交往,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时通过孙中山认识了李大钊。

十六年(1927年)在北京设法营救李大钊、成舍我。

十七年(1928年),寓居上海,佯以卖字画为生,为杜月笙门下“清客”,为共产党提供过不少情报。

加入中国互济会,捐助过一笔不菲的经费。

杨度的最后的一篇文章是为杜月笙写的《杜氏家祠记》。

杨度认为杜月笙是侠而儒的人物:“予初闻杜君名,意为其人必武健壮烈,意气甚盛;及与之交,则谦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

人向往之,其德量使然也”。

十八年(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时,杨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潘汉年介绍,伍豪(周恩来)批准,秘密入党,与周单线联系。

周离开上海后,由夏衍同他单线联系。

曾有人讥讽他投机,他驳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

” 杨度晚年根据孙中山的建议,准备撰写的《中国通史》,做了许多准备,并写好了大纲,然岁不与人未完成。

民国二十年(1931年)他在上海租界因病去世,葬上海外国公墓。

伍豪、潘汉年前往吊唁。

杨度病中自题挽联: 帝道真知,如今都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他的党员身份鲜有人知,直到四十多年后周恩来病危时才公之于世。

1975年冬,周恩来在重病和王冶秋谈话时说,在重新修订《辞海》时,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公正。

他特别提到了杨度晚年参加共产党一事:“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

”后来王就此事发表了《难忘的记忆》(1978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家庭 杨度有二子:杨公庶和杨公兆,女儿杨云慧。

长子公庶,德国柏林大学化学博士,化工专家,曾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秘书长,妻乐曼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以80高龄病逝于北京。

公兆为柏林大学地质学博士,曾任教于国立清华大学,妻葛敬安。

他的一个曾孙杨念群发现了杨度日记(1896—1900)。

评价 他的恩师王闿运洪宪时在日记中写道“弟子杨度,书痴自谓不痴,徒挨一顿骂耳。

”王对他实行专制要通过“民主表决”的做法批评说“谤议丛生,知贤者不惧。

然不必也,无故自疑。

欲改专制,而仍循民意,此何理哉。

”王曾说他“憨直”,不圆通。

曾将他与蔡锷比较,认为杨度才高气傲,以澄清天下自许,往往是考虑不周,急于求成;蔡锷智虑深沉,胸怀大志而不露锋芒。

如果蔡锷能与杨度合作,他们的成就不可限量。

蔡锷在遗嘱中说“湘人杨度,曩倡《君宪救国论》,附袁以行其志,实具苦衷,较之攀附尊荣者,究不可同日语。

望政府为国惜才,俾邀宽典。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说袁世凯骂杨度是“蒋干”。

尽管他为袁出力很多,但并未实现他帝师的目标,就连开国元勋也没有当成,仅被授以勋四位和参政院参政等闲职。

一个四字成语,后面是不明,前两字是什么

暧昧不明

“章”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章  开放分类: 百家姓典故  章姓系承姜氏 名人不胜枚举  黄帝轩辕氏,据民间相传,他总共有25个儿子,其中12个以德为姓,以后不计其数的不同姓氏,正是从最初的这12个“基本”姓氏所分出。

  这12个基本姓氏之中,有一个任姓,据《左传》的记载:谢、章、薛、舒、吕、终、泉、毕、过、此等十个姓,都是出自最初的任姓。

  因此,有关章姓,推溯起来当然是5000年前黄帝的后裔,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

  《姓氏辨证》对于章姓的姓源,是这样介绍的:“系出姜氏,齐太公支孙封国于鄣,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望出豫章。

”姜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嫡系后裔,传到姜太公的时候,因为辅佐周室得天下有大力, 就被封在齐国,后来并成为春秋一霸。

同时,姜太公的另外一支子孙,又被封在鄣国,最初是杞国的附属,后来则被同宗的齐国所灭,子孙也跟当时其他姓氏一样去掉原来国名旁边代表地方的邑字,而以章为姓。

这一支姜太公的后裔,后来并在豫章繁衍为一个大族,豫章,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

  在历史上,章姓的知名人物满载于历代的史书,真是不胜枚举,其中尤以宋代最称人才济济。

  王安石实行新政,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当时以博学善文见称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悦,就曾在这件大事中担任过重要的角色。

  “枯竹复生”是一个被人所经常引用的成语,而这个典故,就出在宋代的大孝子章王容的身上。

据传,章王容事亲尽孝,母亲死后,他日夜追思怀念,其挚情竟然感动了万物,连已经没有生命的枯竹都被感动得复生。

而且,他的子孙还相继以经学被朝廷所重用,所以当时的人都说,这是章王容的孝行之报

  清代,章姓也出了不少的杰出人物,章炳麟,更是人人所熟知的近代伟大人物。

  历史名人  章 邯:秦朝将领。

镇压陈胜、项梁起义军战功赫赫,后在巨鹿为项羽所败。

不久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建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南)。

前二零五年,被韩信击败后自杀。

  章 敦:字子厚(1035-1105),建州浦城(今福建省)人,北宋大臣。

进士出身,曾被王安石派去处理少数民族问题。

哲宗亲政后,被任为宰相,由于改变对西夏的政策,导致战争再起,与哲宗议立嗣问题时,认为徽宗轻佻不可立,又严厉打击守旧派。

徽宗即位后,屡被贬黜。

  章 衡:章敦族侄,北宋大臣。

仁宗年间高中状元,历经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久任地方官而频繁转换,其敢于指摘时弊,曾任赴辽使臣,其文韬武略令辽人惊叹。

  章 悦:北宋大臣。

王安石实行新政,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当时以博学善文见称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悦,就曾在这件大事中担任过重要的角色。

  章 鉴:隆兴府分宁(今江西省修水)人,南宋大臣。

咸淳十年,累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为人宽厚,凡事无所不可,人称“满朝欢”。

居官清廉,家贫如洗。

  章 溢:浙江省龙泉人,明初大臣。

与刘基、宋濂、叶琛并称四先生,为朱元璋所敬重。

累官至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

  章 潢:明代经学家,字本清,南昌人,庐山白鹿洞书院洞主、顺天府(今北京市)儒学训导。

他品行高洁,学问也好,与利玛窦相识之后,时有往来。

有一天,利玛窦生了病,但是来拜访他的朋友依旧络绎不绝,章潢眼见他应接不暇,对身体的康复不利,出于善意的关心,因此要利玛窦“告诉佣人对来访的客人就说我不在家”,利玛窦说:“我们一般不说假话,且不能撒谎。

”此言一出,更是赢得了众多朋友对他的尊敬。

  章 镳:清代学者,章学诚之父。

据《章氏遗书》载:“少孤,先祖遗书散失,家贫不能购书,则借读于人……孜孜不倦。

”经过多年的苦学,终于考中了进士。

然而,考中进士的章镳因为为人耿介,不善钻营,朝廷并未授予他一官半职。

直到九年后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朝廷同乡举荐,章镳才被授予湖北应城县县令,开始了他在应城、天门等地长达十年的为官、任教生涯。

  章 煦: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大臣。

乾隆年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陕甘学政、湖北布政使、湖北巡抚、礼部尚书等职。

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章 鋆:鄞县(今浙江省宁波)人,清代大臣、诗人。

咸丰壬子恩科状元,累官至国子祭酒。

著有《望云馆诗稿》等。

  章昭达:吴兴武康(今属浙江省)人,南朝陈将领。

其心情严刻,善于将兵,因军功历任定州刺史、都督、镇军将军、车骑将军等职。

  章全益:唐代东蜀涪城人。

他从小丧父,由哥哥章全启抚养。

他母亲病了,章全启割下大腿上的肉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过后章全启出门旅游,死在旅店里。

章全益感激哥哥的恩情,制作了丧服,又因为章全启曾割自己的肉给母亲吃,他便用火烧自己的手指,以重复体验哥哥的疼痛。

他还用银字书写《法华经》一部,早晚阅读朗诵。

领会其中的道理。

后来他在成都的府楼巷,建造了一座房屋,里面设置一座炼丹的炉子。

他不用仆人,独自住在这间屋子里,炼丹得钱。

数目达到一两金子,便刻一座佛像。

  章成缅:字道正,章忠祥子,生、卒无考。

唐代浙江省桐庐人,为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富阳市)章氏始祖。

以孝行称,人称孝标先生。

一日,游东节度李绅幕中,恰值天雪,兴而赋诗,为绅所赏。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举进士及第,授校书郎。

唐文宗太和中(约831年左右),官唐山东南道从事,试大理评事,仕终秘书正字。

著有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章得象:浦城(今属福建省)人,章仔钧玄孙,北宋大臣。

进士出身,仁宗时任相八年,对于宗党亲戚一概不用,而对范仲淹等推行的改革持缄默态度,以至无所建树。

  章卿孙:元代蜀人,本姓刘氏。

幼为章提刑养子,遂姓章。

与母富氏相失三十八年,辗转遍访于江西诸郡,迎归养之。

  章学诚:字实斋(1738-1801),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清朝著名思想家、史学理论家、方志学家。

乾隆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

后人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

著有《文史通义》、《史籍考》等。

  章炳麟:号太炎,浙江省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

曾参加维新运动,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

并参与组建光复会,后参加同盟会。

其对中国近代哲学、文学、历史学和语言学均有较高造诣。

有《章氏丛书》、《章书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

  章士钊:湖南省长沙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学者。

早期办报鼓吹革命,与黄兴组建华兴会。

后参加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

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司法总长等职。

解放后任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

有《甲寅杂志存稿》、《名家小说》、《逻辑指要》等。

  章孝慈:浙江省奉化人,蒋经国之子,章孝严孪生兄弟。

不到半年,其母章亚若早逝,由外婆抚养。

为了不损害蒋家的名声,章氏兄弟未能正式进入蒋家,姓氏只能冠以母姓。

虽不能姓蒋,但蒋介石却亲赐名孝严、孝慈,排在第三代“孝”字辈中。

1994年10月,章孝慈在回大陆参加学术讨论会时,不幸突发脑溢血,于1995年在台北病逝。

1997年,时任台湾“外交部长”的章孝严收到了浙江老家三位蒋家族长给他的联名信,承认他和章孝慈是蒋氏后代。

但是,章孝慈已不在人间,成为遗憾。

  章孝严:浙江省奉化人,生于广西桂林,蒋经国之子。

1949年被携渡海赴台,定居于新竹。

东吴大学外文系毕业,派往国防部政治作战总队任政战预备官。

退役后执教于虎尾中学。

1968年通过“外交领事人员乙等特种考试”,进入“外交部”。

一年后赴法国鲁汶大学进修法文,回台后,供职于外交部档案资料室,历任科员、驻美“大使馆”秘书。

1977年调任“北美司第一科”科长,1978年通过“外交领事人员甲等特考”,任“外交部”专门委员。

1979年升任“北美司”副司长暨“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副秘书长,1982年擢升为司长,4年后又擢“外交部”常务次长。

1989年12月调派国民党中央海外工作会主任,兼《中外画刊》发行人,推动海外党务。

任内,国民党旅美党员成立“海外兴中会”,1990年8月重返“外交部”,任政务次长。

1993年3月调任“侨务委员会”委员长。

国民党十三届中央委员。

  章寿松,男,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

曾用名章涛,中共党员。

自幼失学,14岁外出谋生,17岁参加土改,18岁任乡长,后调《永康报》当记者编辑。

1960年调金化专员公署文办任文化干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任金华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兼群众艺术馆馆长。

撤区建有时任衢市文化局长、文联党书记、市志办公室主任。

他自学成才,1986年毕业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著有12万户的报告文学《天架飞架》(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6万字的《婺剧简史》(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7万字《浙江风俗志·金华篇》(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9万字的《金华地区群众文化纪事》(内部出版)。

他主编的40万字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衢州市故事卷》(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40万字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衢州市歌谣谚语卷》(浙江文艺出版)、15万字的《衢州史话》(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20万字的《金华地区风俗志》、480万字的《艺术馆》、24万字的《红学新论》、20万字的《婺州文化十条关系》、《农村剧团向何处去》等论文,收进《浙江省群众文化论文集》,前者被中共文化部《群众文化》杂志转载。

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35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