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魏孝文帝读后感

读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心得。

北魏(386年—557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延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

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

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通过了解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迁都你有什么感想

【第1句】: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第2句】:顺应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第3句】:好的改革可以使国家国泰民安、国富兵强

【第4句】: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第5句】: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讲策略,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第6句】:今天我们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第1句】: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④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  ①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②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北魏孝文帝传记1000字

①都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②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面对重重阻力,孝文帝以进为退,收放自如,终于如愿以偿,把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

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伊始,就把迁都洛阳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他看来,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经济基础坚实,交通条件便利,文化积淀深厚,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曾是东周、东汉和魏晋的都城。

迁都洛阳,既有利于加强同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又可以乘机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束缚掣肘,推行汉化改革。

但是要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守旧贵族的反对,普通鲜卑民众的抵触,其声势之大、阻力之重,是可以想见的。

年轻的孝文帝要克服这方面的重重障碍,按常规的方式是不成的,必须剑走偏锋、另辟蹊径,于是乎,孝文帝决定假借“南征”之名,达到迁都的目的。

北魏太和十七年八月,孝文帝亲率大军30万,号称百万,南下“伐齐”。

适逢秋雨连绵之际,风雨交加,道路泥泞,历经近一个月,数十万北魏将士才抵达洛阳城下。

文帝见时机已到,便将自己的迁都意见作为停止“南征”的交换筹码亮出,表示如果大家都不想南征,那么索性将国都从平城迁徙到这里,否则 “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重之千载!”(《资治通鉴》卷一三八,《齐纪四》)不等大臣王公们有所反应,孝文帝又说:“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在场的大臣多不乐意迁都,但是却更不愿意“南征”,情急之下,只好挪步站到左边,表示同意迁都。

不再“南征”的决定作出之后,群臣感激涕零,山呼“万岁”,迁都洛阳之事,就在孝文帝拓跋宏自编自导自演的活剧中顺利实现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39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