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魏的读后感

北中国北魏统一读后感

北魏(386年—557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延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

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

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有没有关于北魏的小说

龙人的 乱世猎人 风格近似黄易 是以北魏和南方梁朝对峙时期为背景的 情节很不错 推荐楼主阅读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北魏崔浩    崔浩,北魏杰出家、军事家、战略家、经学家、史学家、历学家、书法其先后仕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

    据史书记载,崔浩的生平事迹主要有:反对迁都、出计伐夏、排议征柔然、驳谬灭北凉。

而他的另一功绩为撰写《国书》,但也就是这一事件,让崔浩遭到了灭门之祸。

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下诏让崔浩修国史。

崔浩不负所托,用10年时间完成,并刊石立衢。

由于《国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且石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

鲜卑贵族看到后,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

于是,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六月崔浩被诛,浩之僮吏以上128人皆身死,清河崔氏无论远近,尽夷其族。

    北魏名僧昙曜    昙曜的姓氏、家世、生卒年月,早在唐初已经不详,据史书记载,北凉沮渠牧犍时昙曜即以禅业见称。

    兴安二年(453年),昙曜自中山返平城,适值文成帝车驾出行,御马前衔昙曜之衣,演绎了一场“马识善人”的故事。

后来文成帝把昙曜迎入宫中,奉以师礼并常请昙曜宣讲佛法。

昙曜向文成帝建议,于京城西武州山北崖西开窟5所,镌建佛像,意为北魏太祖以下五帝祈福,文成帝欣然同意。

在昙曜的主持下,开始了石窟寺的建造,即今云冈第16-20窟的高大佛像。

此外,昙曜还组织了译经和设置僧祇户、佛图户,这些做法使得寺院经济迅速发展。

而他的这些兴佛措施,不仅促进了北魏佛教的再度兴盛,对当时及后来佛教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道教改革家寇谦之    寇谦之,北魏著名道士,南北朝新天师道(也称“北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

其对新天师道进行的较为彻底的改革,使道教摆脱了原始宗教粗陋浅薄的风貌,从而得到北魏朝廷的承认,从民间进入殿堂。

    始光初(424年),寇谦之来到平城,在崔浩的极力推荐下,得到太武帝的器重。

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并将决定向天下宣布,结果道业大行。

太延六年(440年),太武帝根据寇谦之的建议,改元“太平真君”,后又应寇谦之所请,亲自至道坛受符箓。

自此,北魏历代皇帝即位时,都至道坛受符箓。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寇谦之卒于平城道坛,享年83岁。

    地理学家郦道元    郦道元,北魏水文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进行记载,但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

而且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

于是,他决心为《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郦道元阅读有关书籍达437种,查阅了许多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

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名著。

在《水经注》中,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还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物产民俗、城邑兴衰等做了全面描述。

此外,书中的文章生动传神,使人有“片语只字,妙绝仿古”之叹。

因此,《水经注》不仅是6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

望采纳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

[《魏书》读后感]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做出的很多事也和汉政权不同,《魏书》读后感。

第一,汉政权一般把开国皇帝称作祖。

只有明时第三任皇帝朱棣称作祖,表示他是自己打下来的江山。

而北魏有好几个祖,有世祖、烈祖、高祖等,读后感《《魏书》读后感》。

第二,多次把宫女配给没妻子的农民。

第三,王子大多贪婪、残暴、胡作非为、草芥人命、富有野心,但很少有受到惩罚的。

第四,和南方政权一样,对叛徒礼貌有加。

甚至有的愿回去,还派人护送,有时还交换俘虏。

第五,皇帝都是短命鬼,多数在三十岁左右就死了。

可能与淫欲过度、又不善保养有关。

  〔《魏书》读后感〕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中国古代的定都哲学》作者高荣伟读后感

当然,洛阳在唐朝中后期的崛起也有赖于它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只是,这两座城市双双在唐朝末年衰落,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辉煌也随之戛然而止。

安全还是粮食

长安城不是一座。

历史上有两座长安城。

汉朝的第一长安在西安市的西北。

隋唐的第二长安才坐落于西安市中心。

它是隋文帝所建,当时不叫长安,而叫“大兴城”。

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有一个很现实的政治考虑。

杨坚的力量建立在“关陇集团”之上。

所谓关陇集团,要追溯到北魏分裂之际。

当时一代枭雄高欢控制了大部分北中国,宇文泰走投无路,裹挟北方六镇的余卒,西入关中,建立一个关陇军事集团。

这个集团以关中为根本,东向和高家争夺天下,历经险阻最后终于获胜。

杨坚也是关陇集团的一份子,他是宇文家的岳父,夺了女婿的天下,但他依靠的还是关陇集团的力量。

既然需要人家的支持,杨坚当然就不敢随便离开关中,只能定都长

安。

但是事情到了他儿子隋炀帝的时候,起了变化。

他离开了关中,让人造了一个新首都洛阳,又派人挖了一条大运河。

按照传统史书的说法,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就是为了更好地荒淫无耻。

但这个说法难以让人相信,隋炀帝所作所为的背后,其实有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矫情。

他试图把帝国凝结为牢固的整体,所以他才会选择位于帝国中央的洛阳为新首都,并用一条运河把帝国连为一体。

理想主义向来害死人,大隋朝灭亡了。

隋帝国的崩溃主要原因当然还是穷兵黩武滥用民力。

但是背后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隋炀帝营造洛阳后,远离了关中,也就疏离了自己的力量源头,因此招致覆灭。

有隋炀帝的前车之鉴,李渊只能把首都定在长安。

但这样一来就马上面临一个问题:粮食。

首都总要消耗大量粮食。

光靠关中一带不足以供给,唐朝不得不从外地输入粮食。

按说隋炀帝的大运河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事情不那么简单。

以江南粮食为例,它们要送到长安,需要走两千多里的路程。

其中真正的问题就在洛阳和陕州中间这段路上。

这段路中间有三门峡的砥柱,船过不去,只能靠牛车走崎岖的山路,非常艰险,运量也很有限。

开始的时候问题还不大。

李世民统治时期,政府规模很小,军队也是军农合一的“府兵制”,一年往长安运一二十万石粮食就够了。

到了唐高宗时代,政府规模急剧膨胀,长安城人口也跟着增加,粮食就成了大问题。

最后竟然弄到了几乎要断顿的地步。

这时,隋炀帝留下的东都洛阳又成了救命稻草。

在唐高宗时代,一遇到关中欠收,李治和武则天就带着文武百官到洛阳吃洛口仓的粮食。

当然,长安还是首都。

等到荒年过去,李治他们还回来。

整个就是一副逃荒的样子。

有的时候逃荒还逃得间不容发,狼狈不堪。

永淳元年那次,跟随皇上逃荒去洛阳的扈从之士,居然一路走一路饿死,沿途倒下了许多饿殍。

于是,洛阳城再度成为一个有诱惑力的选择。

相对于长安,洛阳最大的优势就是它位于帝国的中心,四通八达,交往方便。

李治也许是厌倦了逃荒,他开始提升洛阳的地位,将它正式定为东都,营建洛阳宫殿,称长安和洛阳为“东西二宅”。

洛阳作为副都的法律地位也就此确定。

到了武则天时期,她做出了更大胆的决定,将洛阳定为帝国的真正首都,改称“神都”,地位超越了长安。

从此她一直呆在洛阳,很少再回长安。

政府机构也都转移到了洛阳。

洛阳也在武则天手里迎来了黄金时代,此后它再没有过这样的辉煌日子。

两都的末日武则天垮台后,韦后和中宗急于返都长安,那里才是他们的权力基地。

按理说,返回祖宗奠基之地,在法理上是义正言辞的。

但大臣们几乎是一片反对之声。

不少人上奏折劝谏,奏折里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长安没有吃的,回去不得呀皇上

”韦后则反驳说:“自古哪有逐粮天子

”从经济上说,韦后的这个决定是不划算的,但是从全国战略布局看,选择长安还是正确的。

不过粮食问题不解决,就连唐玄宗也只能逃荒。

根据全汉升的统计,唐玄宗执政头二十五年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呆在洛阳,而每次去洛阳都是因为粮食问题。

痛定思痛,唐玄宗决定大力整顿漕运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到天宝年间,每年运往长安的漕粮高达四百万石。

四百万石粮食可以供养差不多一百万人,足够大唐帝国政府运转之用。

有了这些粮食,大唐还可以在西北供养一支庞大边防军,拓西域,抗吐蕃,灭勃律,屠石堡。

长安的崇高地位从此牢不可破,洛阳则走向衰落。

它繁华依旧,但再也不是帝国的轴心。

唐玄宗也不必过逃荒的日子,他在晚年绝足洛阳,留在长安过着奢靡的日子,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几乎彻底改变了中国,结束所谓的中古时代。

这倒不单单因为它的破坏性。

它确实破坏了整个北方的经济,更将两都弄得凋敝不堪。

除此之外,气候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十世纪的科学家研究了中国的气候变化,他们发现唐朝的气候要比今天高几度,而且要湿润得多。

但到了唐末宋初,中国的气候开始变冷,游牧和农耕的分界线开始南移,这个趋势一致持续到清朝初期。

北方的衰落、西北的凋敝、游牧民族的再度兴起,这些现象背后都受这个力量的支配。

晚唐的历史就是一部运河争夺史。

能控制住运河,能保持住漕运,帝国就能幸存,否则就会崩溃。

长安还能苟延残喘,至于洛阳,到唐末残破已极,最糟糕的时候整个城市人口不满百户,恍若鬼城。

在争夺运河的过程中,汴州(如今的开封)脱颖而出。

它控制着汴河到黄河的入口,是运河的一个关键点。

控制它就可以截留漕运的财富。

最终,军阀朱温以汴州为基地,灭亡了唐朝,建立了后梁。

随后,中国的东西大动脉就此变成了南北大动脉,这个格局一直持续到了清朝。

赵匡胤曾有过一度犹豫,考虑将首都移到洛阳,并最终转移到长安。

但这个方案最终没有实行。

因为没有人能对抗缓慢的大趋势。

日渐寒冷的气候、凋敝的西北、东北方敌人的崛起,以及黄河水文的恶化,使得帝国再也不可能通过大运河供养一个庞大的西北都城。

长安也再没能成为任何王朝的首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40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