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上册读后感
我最崇拜的一位伟人鲁迅
一代学人的心灵史 ——《浦薛凤回忆录》披露的史料和细节 ■刘宜庆 《浦薛凤回忆录》首次在中国内地出版,关注西南联大历史的同好,欣喜如何
笔者著《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时,尚未有缘读到《万里家山一梦中》《太虚空里一游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三册回忆录,但在《万象》杂志已经读到部分节选——《蒙自百日》。
心怀期待的阅读,有偿还夙愿的感觉,但更多的是沉浸在《浦薛凤回忆录》披露的史料和细节之中。
今天的读者,对于浦薛凤有点陌生,这可能与1948年秋天浦薛凤就已到台湾省政府任秘书长有关,他身栖政治和教育两界。
1958年,梅贻琦在台湾任“教育部长”时,由于感念师恩,浦薛凤任“教育部”政务次长,辅助其师梅贻琦。
1962年,浦薛凤应邀到美国讲学,此后12年,桃李春风海外栽,1997年逝世。
浦薛凤的人生经历和顾毓琇类似,两人都以高寿终,晚年享誉学界,桃李满天下,又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擅长古典诗词创作。
浦薛凤生于1900年,此为晚清帝国风雨飘摇之际,学于民初北洋军阀割据称雄之时,受过科举时代教育之流风余韵,考取清华学校,兼习法文德文。
浦薛凤和闻一多、罗隆基、吴泽霖、吴国桢等同班,1921年毕业后留学美国,攻读政治哲学。
1926年,留学回国先后执教东陆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1939年,浦薛凤从政,担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参加过重要的国际会议。
诚如浦薛凤在自序中所说:“曾家居在或旅游过帝制、割据内战、独裁集权、训政、宪政、民主等等国家之中,又曾确实经历农业、工业、商业、乃至物物交换(云南蒙自乡村)之不同社会。
”浦薛凤的一生遭际和选择的人生道路,是研究清华学者历史命运的一个标本,也是考察清华学者从政的一个切口。
到了晚年,浦薛凤记忆还那么清晰,旧雨淅淅,往事历历,跃然纸上。
上册《万里家山一梦中》中,浦薛凤描摹虞山福地常熟的名胜古迹和民风习俗,笔墨蕴含乡思之情,饶有趣味,类似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对苏州的描写。
当然,这些只是一位学者“青灯有味忆儿时”的童年印象,《浦薛凤回忆录》的最大价值,在笔者看来,一为史料价值,二为生活细节。
二者交融在一起,构成一代学人的心灵史。
关于早期的清华教育细节和清华学生留美生活,许多传记作品中语焉不详,笔者觉得,《浦薛凤回忆录》的出版,为增订《闻一多年谱长编》以及罗隆基、潘光旦、梁实秋等人的传记带来可能。
浦薛凤的回忆录为研究西南联大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史料,比如联大遭日军空袭,就笔者寓目的史料来看,浦薛凤的回忆更为翔实,填补了现有联大著述的空白。
《太虚空里一游尘》是浦薛凤当时记下的随笔,类似日记,可谓第一手史料。
1938年9月28日,日寇飞机对准美丽的春城疯狂地投下了炸弹,联大租来作为教职员和学生宿舍的昆华师范学校被炸。
《太虚空里一游尘》中详细地描写了跑警报归来,目睹之惨状: 两位联大校工,即今早为犹为我开饭冲茶者,均已罹难。
集训大队长则炸成三段,下半身段尚在墙里网球场边,头部则飞至墙外操场上。
闻所携小孩两名,一同遭劫。
会所前及图书馆后之楼房屋顶,亦曾落弹,死联大学生二人。
予推进自己卧室,房门已成两片,室内灰尘厚积,棋子圆厘之两厘盖,均飞地上,窗上铁键已断,天花板亦落一两块,肥皂两块如投泥土。
当时心理极难形容。
(浦)江清本住会所,整座塌倒,箱笼物件,尽埋木片瓦砾之中。
……旋偕(王)化成出城到凤翥街(街上店铺门面均毁)马约翰先生寓所。
细察落弹情况,真是间不容发,如天之福。
盖警报发后,马家不以为意,尚在楼上早餐。
及后闻第一次炸声,急由楼屋内奔伏楼廊下,人甫离席,楼顶天花板立即倒下。
予审视一桌杯碟匙碗,均已粉碎,飞扬地上。
而全家绝无发肤之伤。
奇哉
运哉
在此之前,浦薛凤已用摄像机一般的文笔记录下,日军轰炸长沙火车站和临时大学校址韭菜园。
“可可园一座楼房轰塌。
北大物理系饶毓泰太太甫至楼下,而楼已经倒,玻璃擦破一腿而已。
真是间不容发。
” 在这种情形之下,西南联大弦歌不辍,联大教授的一饮一啄,一言一行都值得关注。
浦薛凤记录下的联大教授的日常生活场景,跑警报,打桥牌,下围棋,打网球,看京戏,无关历史的宏旨,可是若没有这些琐碎而生动的细节,我们无法深入他们的内心。
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史亦是一代学人的心灵史。
浦薛凤笔下呈现联大教授生活群像,尤其是他们面对时局的态度和判断,值得关注。
《浦薛凤回忆录》也为当今研究西南联大校史的学者带来不同的观察视角,它和《梅贻琦日记》《吴宓日记》《朱自清日记》《三松堂自序》等著作,可组合出完整的西南联大的历史全景。
《浦薛凤回忆录》虽然是非虚构的个人作品,但感染力很强,三校学者南渡西迁,颠沛流离的旅途记录,在抗战时代的个人遭遇,读来有小说的意味,恍惚之间,历史与现实的阻隔消逝,仿佛沉浸在阅读宗璞《南渡记》和鹿桥《未央歌》的体验中。
自传作品,句句写实,能给读者奇妙的阅读,这有赖于浦薛凤的文笔,既简约又细腻,叙事饶有情味。
浦薛凤认为,以一人遭受的痛苦,折射战时千千万万同胞之共同遭受:“拙稿反复吐露各种天真情绪,尤其是别离滋味与缱绻相思。
”七七事变后,浦薛凤南下时,北平沦陷,妻子儿女在日本的铁骑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寄往北平的家书要被日寇检查。
关山的隔阻,战事的变化,亲人的安危,无不揪心,浦薛凤在长沙等待妻子和亲人的家书,寝食难安,那种漫长的等待和煎熬,很能打动读者。
读过《吴宓日记》和钱穆《师友杂记·湖上闲思录》的朋友,肯定会对《浦薛凤回忆录》半文半白的行文风格,感到亲切。
从大处讲,那一代学人的回忆录,写的是家国命运、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从小处讲,写的是个人的时代之浮沉、战时之悲喜和迁徙之行踪。
浦薛凤虽然是治政治学专业的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但他的审美意趣仍然是传统文人的路子,《浦薛凤回忆录》深得古代笔记体的真传。
他将迁移路途上的见闻、感受、思考,俱摄笔端,饱满的细节,有的具沉痛的意味,有的含孤寂的伤感。
浦薛凤在长沙时,读不到英文报纸,以不能读路透社原电为苦,听无线电,拨到旧都,听新新等戏院上广播的京剧。
刹那间,浦薛凤百感交集:“身在四面楚歌之湘垣,耳在早已沦异域之故都。
处腥血扑鼻炸声雷动之环境中,忽而静聆听丝竹管弦,与夫名伶之金喉婉转,真不知人生竟可有此等矛盾
而今日北平广播台之女报员,大抵亦是昔日之广播员。
能不令人生今昔之感
”书中诸如此类的细节,不胜枚举:浦薛凤在长沙,获悉故乡常熟沦陷,亲人的安危令他心情一片黯淡,但在江边的橘子洲头,看到金色的橘子,照亮他的双眼;在蒙自,浦薛凤赴清华历史系王信忠的婚宴,驻足庭中一株白玉兰下,绿叶层中藏玉簪无数,芳香四溢,扑人眉毛宇;在蒙自,浦薛凤和陈寅恪、郑天挺、陈岱孙等人游览黑龙潭,一路蝴蝶无数,色泽鲜艳美丽;十年前,浦薛凤曾在昆明东陆大学(后更名为云南大学)任教,今番重来,神州陆沉,客居西南,感慨良多,向浦江清借阅李白杜甫诗集,反映国难之吟什,更饶深味。
1938年9月28日,日军空袭昆明联大校舍后,浦薛凤疏散到禄丰山居,赋诗山居杂兴,吟哦之中,关注的还是时局,时常与朋友“重与细论文”。
浦薛凤和陈寅恪、郑之蕃、箫公权、朱自清等人在南岳、香港、蒙自、昆明写的古体诗,彼此唱和,更不容忽略。
按照陈寅恪先生开创的以诗证史、以诗释史治学之路,浦薛凤所写的古体诗,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气象,不可一跳而过,细细品味,有一代学人的情感和态度,也有国难当头的哀伤。
西南联大教授群体,生活经历相似,人生的选择和归宿殊异。
大致分为两种:1949年前后去台湾或者海外,1949年天玄地黄之时,选择留在大陆。
胡适、梅贻琦、傅斯年、浦薛凤、钱穆、陈雪屏、毛子水、查良钊等属于前者,冯友兰、梁思成、罗隆基、费孝通、潘光旦、吴晗等属于后者。
20世纪的历史,波谲云诡,两种选择,两种命运。
不管是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参政,还是被政治浪潮卷入,都很难逃脱他们的宿命。
历史留给我们不少遗憾。
浦薛凤出入风波里,从政而能全身而退,有未进入权力中心的因素,也有个人志趣的因素。
《浦薛凤回忆录》埋藏着一些有意思的话题,需后人破解。
-------------------------------------------------------------------------------- 《浦薛凤回忆录》(三册)浦薛凤著,黄山书社2009年6月第一版,
【第65句】:00元
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具体怎么说的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出自-(彷徨)
季羡林的哪些书选在小学课本上有
急急急
《自花是给别人看的》(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五年级下册) 《怀念母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夹竹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9课)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小学生张钫采访季羡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课)觉得对就给个好评或者采纳吧
鲁迅的平生
范围大大了,讲义都有几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从第1课到12课,详细一点的。
急急急急~~
第一单元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 西方列强侵华史:(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
【第40句】:6~18
【第42句】:8) 英国发动 18
【第42句】:8签订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⑴ 赔款2100万银元⑵ 割香港岛给英国⑶ 开放广,厦,福,宁,上为通商口岸 (4) 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 (5)中英协中国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 (1)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 (3)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反帝反封; (4)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于1856年发动
【第1句】: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第2句】:沙俄是侵吞中国领土最多国家:150多万平方公里(三)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发动 1894~189
【第51句】: 原因:日本明治维新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第2句】: 黄海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等壮烈殉国
【第3句】: 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⑴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⑵ 赔款白银两亿两 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⑷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建厂
【第4句】: 影响: ⑴《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对中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⑵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大大加深; ⑶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由此开始。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
【第11句】:英、法、俄、美、德、日、意、奥
【第2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东交民巷改为使馆区;总理衙门→外务部
【第3句】:影响: ⑴空前屈辱的不平等; ⑵清政府完全沦为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⑶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 中国人民抗争史:
【第1句】:1839年6 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第2句】:太平军(洪秀全)抗击洋枪队(华尔)
【第3句】:左宗棠收复新疆 4 曾纪泽 签订《伊犁条约》 5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第二单元近代史的起步一、洋务运动(洋务派)
【第1句】:目的:为了维持清朝统治
【第2句】:代表人物 中央: 奕? 地方: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第3句】:.时间: 19世纪60年代 ——90年代
【第4句】:标榜: 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5句】:中枢机构: 1861设立总理衙门
【第6句】:过程: (1)前期:“自强”为旗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1861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近代第一个兵工厂. 1865 李鸿章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当时国内最大军工企业.(2)后期: “求富’’为口号,兴办民用工业。
【第7句】:影响: (1)采用西方科技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2)对外国资本主义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 18
【第98句】:
【第6句】:11---
【第9句】:21历时`103`天
【第1句】: 原因: 甲午战败,中国面临被西方列强瓜分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2句】: 目的: 救亡图存。
【第3句】: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第4句】: 序幕: 1895年 公车上书。
【第5句】: 开始:“不甘作亡国之君”的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第6句】: 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顽固派阻挠而失败。
【第7句】: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等六人。
【第8句】: 意义: 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爱国行动。
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
【第1句】: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894年
【第2句】: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1) 成立于1905年日本 (2) 总理:孙中山 (3) 机关报:《民报》 (4)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第3句】: 武昌起义:19
【第11句】:
【第10句】:
【第10句】: 史称“ 辛亥革命”
【第4句】: 中华民国:19
【第12句】:
【第1句】:1成立,《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第5句】: 辛亥革命性质: 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6句】: 辛亥革命历史功绩: (1) 结束2000多年君主专制统治。
(2)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 (3)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7句】: 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性,未能改变中国两半社会性质。
【第8句】: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孙中山(19
【第25句】:
【第3句】:12在北京逝世,后葬于南京中山陵.
【第3句】:12为植树节是为了纪念中山先生丰功伟绩)四,新文化运动。
【第1句】: 兴起标志: 19
【第15句】:.
【第9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第2句】: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 其主要撰稿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第3句】: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
(2)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②1918鲁迅《狂人日记》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一. 五四运动:19
【第19句】:
【第5句】:4原因:‘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合理要求被拒绝(中国外交失败) 运动先锋:青年学生,北京。
领导:陈独秀,运动主力:无产阶级,上海。
李大钊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
4.意义:(1)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性质) (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二. 共产党的诞生:19
【第21句】:
【第7句】:
【第23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后7月1日为党的生日)三.中共‘二大’:
【第1句】:最高纲领:建立共产主义。
【第2句】: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 ①打倒军阀,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四.国民大革命:
【第1句】:革命统一战线: ⑴中共‘三大’提出 ⑵19
【第24句】: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正式建立。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即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2句】:黄埔军校: 1924年成立,周恩来,恽代英,聂荣臻曾在此工作。
【第3句】:北伐战争: ⑴ 目的: 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⑵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⑶ 共分三路: ①江西 ② 福建 ③两湖(主战场) ⑷ 第四军荣获‘铁军’: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
⑸结果:19
【第27句】:
【第4句】:12 蒋介石 上海 四.一二政变 19
【第27句】:
【第7句】:15 汪精卫 武汉 七.一五政变 后‘宁汉合流’五.南昌起义:
【第1句】: 19
【第27句】:
【第8句】:
【第12句】: 领导: 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
【第3句】: 意义:(1)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2) 是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第4句】: 19
【第28句】: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第一个根据地)六.红军长征: 19
【第34句】:10—19
【第36句】:10(行程2万5 千里) 19
【第35句】:1遵义会议:①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②危急时刻挽救了红军、党、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
【第36句】:10 三大主力会师会宁。
第四单元抗日战争一. 九.一八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1. 原因: ①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 ②中国处于内战2.真相: 19
【第31句】:
【第9句】:18日军策划事变。
3.中国政府态度: 不抵抗。
4.结果: ①日军占领东北; ②扶植溥仪,建立伪满州国。
二.西安事变:
【第1句】: 原因: ①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满 ②受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
【第2句】: 目的: 逼蒋抗日
【第3句】: 发动者: 张学良、杨虎成
【第4句】: 时间: 19
【第36句】:
【第12句】:1
【第25句】: 结果: 在周恩来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第6句】: 意义: 国共由内战--------合体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七.七事变1.19
【第37句】:
【第7句】:7卢沟桥,全民族抗战开始 2,红军----八路军;南方游击队-----新四军,[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南京大屠杀:30万-------------------------------------------------------------------期中考试---------------------------------------------------------四.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1,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2,抗战以来最大一次战役性胜利。
五.百团大战:敌后战场 1,原因:粉碎日军‘囚笼政策’。
2,目标:对华北日伪军以破坏铁路,奇袭据点为主。
3,指挥:彭德怀。
4,意义:A,加强了全国同胞伟大胜利信心 B,促进全国团结 C,带有全国性战略意义,遏制国民党内部投降倾向。
六.中共七大:19
【第45句】:4 延安 1.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新民主主义国家 2.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七.抗战胜利: 1.美国:原子弹 2,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3,19
【第45句】:
【第8句】:15日本无条件投降 意义:A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B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C中华民族由危亡----振兴转折点。
第五单元 解放战争一. 重庆谈判: 1 两种命运(中共:和平道路。
国民党:独裁内战方针。
2 19
【第45句】:
【第8句】:28毛泽东前往重庆,国共两党目的[国民党:为了争取时间,部署内战。
中共:为了争取和平,揭破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反革命策略] 3 结果:19
【第45句】:
【第10句】:10签订《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4 19
【第46句】:1政协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和平建国纲领二.内战爆发:1.19
【第46句】:6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解放军采取‘运动战’为主,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2.19
【第47句】:3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
彭德怀,西北野战军,采用“蘑菇”战术,粉碎重点进攻。
三.战略反攻: 19
【第47句】: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
四,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如下表)战役名称 战略战术 参战部队 战果 指挥 关键(中心)城市 意义辽沈 关门打狗 东北野战军 歼敌47万 林,罗 锦州 解放东北全境淮海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歼敌
【第55句】:5万 刘,邓,陈,粟,谭 徐州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平津 围而不打隔而不围 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 改编,歼敌52万 北平.天津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渡江战役:1,19
【第49句】:
【第4句】:23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2.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
3,指挥与参战部队:刘,邓第二野战军。
陈,粟第三野战军。
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第六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一. 民族工业
【第1句】: 兴起:洋务运动[1866 方举赞,孙英德 发昌机器厂。
1872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
【第2句】: 初步发展:1895—1913 张謇 主张实业救国 创办大生纱厂。
【第3句】: 黄金时期: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无力东顾。
【第4句】: 萧条:南京国民政府对经济全面统制。
【第5句】: 艰难维持:抗战期间
【第6句】: 陷入绝境:内战开始二,物质文明的进步: 1 中国自行建造第一艘木质汽船----“黄鹄号”。
2 1873 上海 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个轮船运输公司。
3 中国人自办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4 第一辆汽车,第一个出租汽车公司,无轨电车,煤气灯\\\/电灯照明,第一部电话与电影及电报与无线电广播均出现在上海,只有有轨电车首次出现在天津。
5国内最早有线电报:香港---上海。
第一个电话交换公司:上海大北电报公司。
6首部无声片:《定军山》最早制片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首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首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三,大众传媒: 1,《申报》 :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2,近代最大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与之齐名。
3.上海新新公司是国人自建首个无线电广播电台。
四.社会习俗的变化: 1,剪发辫,易服饰: A 辛亥革命后掀起剪辫运动:[ ① 观念改变,②方便工 作,③有利于个人卫生,④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B服饰变化特点:舒适,便于行动,漂亮大方. C民国初年:男子:西服,女子:褂裙 D,20年代大城市:男子:西服,中山装,长衫,女子:旗袍。
2,改称谓,废跪拜: A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某君’---人格平等代替身份不平等。
B 民国《礼制》核心内容:鞠躬礼,脱帽礼。
中外人士交往:握手礼。
意义: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方面的尊卑等级观念已被平等观念取代。
3,禁缠足,倡女权 A 1912辛亥革命后展开放足运动,出现“解放脚” B 女性参加社会活动,从军参政,读书留学,追求自由恋爱。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新式教育的发端:
【第1句】: 科举制废除:A,原因: ①考试内容不实用,禁锢读书人思想才智 ②录取程序不利于选拔才俊. ③不适应时代需要 1905宣告次年停考. B,科举制开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废除于清末。
【第2句】: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A,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 B,1922年参照美国学制,改革新学制,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 C,留学日本和欧美渐成风气.
【第3句】:北京大学: A,1898创办京师大学堂,1912改称北大. B,1917年蔡元培任校长 提出北大新的教学宗旨:①要求学生戒除读书做官思想. ②本着兼容并包精神聘任教师,活跃学术氛围. ③鼓励学术研究,砥砺道德, ④ 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1 詹天佑:国人自行设计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1909年通车① 大长中国人志气 ② 增加中国工程师信心 ③ 成为中国科技发展标志之一 2 侯德榜: A,主持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1926年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B,新制碱法-----联合制碱法即:“侯氏制碱法” 3 李四光: A,利用地质力学理论提松辽,华北石油丰富。
B,大庆,华北油田开采,摘掉中国贫油国帽子。
4 华罗庚:A,世界著名数学家B,在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形成数论研究中的中国学派。
三,思想文化的演进: 1 魏源: 《海国图志》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洋务运动2 严复: 《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维新变法。
3 鲁迅: ① 1918 《狂人日记》-中国新文学首篇小说奠定新文学运动基石。
② 1921 《阿Q正传》--深刻批判了中国的国民性。
③1927 《野草》--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
④杂文:匕首与投枪。
4. 徐悲鸿: 近代画坛杰出代表: 《田横五百士》 ,《九方皋》 ,《群马》 还有张大千,齐白石。
5.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国歌,《毕业歌》 ,《铁蹄下的歌女》。
6.冼星海: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4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