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漫笔读后感
谁给一篇林海英散文《北平漫笔》600字读后感
读《城南》有感 近,我正在看一本自传体的——城南旧事。
这本书上面写的是林海音她小时候在北京城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这里面写了《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其中,《惠安馆》讲了一个叫秀贞的阿姨,因为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被警察抓去,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丢弃,生死不明。
随后,小英子认识了妞儿,后来发现妞儿就是小桂子,于是英子去找秀贞,秀贞便宜带着妞儿去找爸爸。
我觉得这本书写得非常的有趣,而且里面还有小英子在童年的各种奇思妙想。
文中,小英子把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写得有声有色。
里面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她的生活兴趣极广泛,但有点胆小。
书上说,小英小时候,经常坐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
她越听越害怕,越害怕越要听。
小英子的童年很纯真,有时她不懂得人世的悲欢离合。
长大后,她对童年的生活充满了浓厚的思念。
北平漫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主要写林海音在北平(老北京)度过自己愉快的童年生活。
瓜果满街的秋,戏园子里的茶房,天安门的华表,太庙的松林,故宫的角楼,景山的五峰……真是美不胜收。
作者的童年生活太丰富了。
北平漫笔的好词好句
每天清晨在胡同里,可以看见一个穿着褴褛的老妇,背着一个筐子,举步蹒跚。
冬天的情景,尤其记得清楚,她头上戴着一顶不合体的、哪儿捡来的毛线帽子,手上戴着露出手指头的手套,寒风吹得她流出了一些清鼻涕。
生活看来是很艰苦的。
回忆应当是些美好的事情,乞丐未免令人扫兴。
这是以小孩和病来骗取人类同情心的故事。
北平漫笔句子赏析 《北平漫笔》林海音 求好的句子加赏析
林海音是大陆读者非常熟悉的作家然而多年来,论者大都从册与他的小说先有论及散文者。
其实林海音散文,产量颇丰。
伴随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和议论着渺渺。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他的散文是属于,无技巧的那一类。
众所周知,台湾散文自60年代以来,艺术探索层出不穷,无论成败,论者大有文章可做数的,在硕果磊磊的台湾散文园地里,林海音的散文,确实不算耀眼的。
没文化也不如林语堂梁实秋这些钱背后是轮毂诗文的意境声乐又不如张秀亚,齐军这些同辈假酒,论技巧的革新,亘古的月光中等候被你,看来论者对林海音的散文的模式也不无道理。
然而林海音的散文还是有优势的,其优势在于生活气息的浓厚和风格的心气自然这一优势实在不可低估,我们一贯认为,散文是最自然的文本,他与作者的生活贴得最近,书写作者的姓名作为直击,可以说生活和秉性的最原生态,理所当然是在散文中就这一点而言,林海音的散文是非常纯正的。
坦率地说,林海音散文确实在艺术上没有很多的追求,他散文才,取,范围非常广泛,但用平凡生活为主,这与他的生活情趣丰富,是完全一致的,人们因此放他一个雅号,酵,生活整理ing,李海鹰散文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怀念他的第二故乡北平,这也是他散文中知名度最高的部分,北平漫笔。
北平的值得骄傲和怀念的东西很多,而作者喜欢谈论的偏偏是些生活琐事,即他所说的,城固镇,烂芝麻,而这些陈谷子烂芝麻在他的文中并不显得琐碎无聊,他,像是已经酿成的陈年老酒给人以无尽的回味,他所怀念的人和事不管多么细小,总有那么一股人间的温情,此类散文中,所记的都是些小人,小事,小物件
诸如,瞧得起,润兴,女的针头线脑,儿时的游戏,换灯的,晃动的。
城南旧事读后感50字
本文的主人公英子,在北京第一个冬天认识了“疯子”秀贞,在得到秀贞疯的原因后,很受启发,便竭立帮秀贞找回小桂子。
可以看出英子是一个具有同情心的小姑娘。
速求城南旧事读书心得 自己写的 20到30字 急
凄美的故事,透出淡淡的忧伤,童年的无忧随着时间与经历的变迁慢慢的远离,作者以优美的笔触将心底淡淡的忧伤留在纸上,也留在读者心间。
是读后感,在线等待,丁香结的读后感,没
宗璞,原名冯钟璞。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体于中国社会科学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既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
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月记》《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
宗璞的资料
宗璞简介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
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
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童话、、;长篇小说(之一)、(之二);四卷本。
永远的大家闺秀 ○ 佚 名 永远的大家闺秀。
凡是见过著名女作家宗璞的人,都会这样觉得,无论初识还是熟知。
78岁的女作家一头华发益显慈心睿智,一身便装不掩满腹诗书。
来访者随女作家走木地板,穿细走廊,墙边书橱中装满各类书籍。
书房不大,北面书柜中,多是女作家自己写的书;西面放电脑桌;南窗微微开着,可见窗外的丁香已绿,写字台上的传真机,不时响起;东面墙上挂着先父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为爱女录写的对联: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
宗璞落坐在电脑桌旁平时写作的转椅上。
“虽然现在身体不好,但我很努力。
”女作家平静地说。
原来老人几次手术后视力下降,每天上午写作都是口述,要靠别人帮忙打字。
据悉,宗璞正在抓紧四部长篇小说中的第三部《西征记》的写作,前两部《南渡记》《东藏记》已分别于1988年、2001年出版。
《野葫芦引》是写抗日战争期间北校南迁全过程中前辈学人的风貌,尤其是写在民族危亡的大关节上知识分子的操守。
“我要把那段历史真实地留下来。
”女作家平静的语调透出一种坚定。
“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
兵戈沸处同国忧。
覆雨翻云,不甘低首,托破钵随缘走。
悠悠
造几座海市蜃楼,饮几杯糊涂酒。
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
”这首散曲是宗璞先生自述生平的游戏之作,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她创作的艰辛与执著。
宗璞在嘉定看病时,听她慢慢地向医生叙述自己的病情,真的觉得这句“从来病骨难承受”并非虚言。
因为从小体弱多病,宗璞做过各种各样的手术,因而得了个外号:挨千刀的。
《东藏记》的写作开始不久,她的视网膜脱落,经过手术幸未失明,但是左眼仅有0.3的视力,右眼几乎看不见东西,说是“准盲人”实在不为过。
近年来,相依为命的老伴去世,宗璞的头晕顽疾更加重了,劳累过度时会天旋地转,加上左手时常麻木痉挛,她已经无法长时间阅读和用笔写作。
虽然身体的顽疾带来的是许多的不适和不便,但并没有阻止宗璞对写作的热爱。
她戏称自己是“三余作家”,因为多年来她的写作只能在业余、事余和病余进行。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几乎篇篇是同疾病斗争所得。
不能执笔写就口述,由助手记完一段再念给她听,一节完成再打印出来给宗璞看,当然,字号也必须放大到一号。
难以想象宗璞先生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一点一滴地完成了线索纷繁、人物众多的《东藏记》。
她说自己“像一只蚂蚁,很小的蚂蚁,认真努力地在搬沙,衔一粒,再衔一粒,终于堆起一座小沙丘”。
如此重病缠身,何以还要对写作不离不弃
宗璞先生也承认:“我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
但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
”但是,她说:“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事。
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
没有人写,读什么呢
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是要干这一行。
” 宗璞先生从父亲身上承继的不仅仅是日后文学创作的积淀,更是一种坚韧执著的写作精神。
冯友兰先生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80多岁,年老多病,起先还能自己写,以后就只能口述,在助手的帮助下用他最后十年的生命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
薪尽火传,这脉脉文心在曾经长期侍奉左右的宗璞的精神中一脉相承。
在母亲、父亲、丈夫,这些生命中最亲的人一一西去时,宗璞依旧继续着自己的写作和生活。
她选择了父亲的书房做书房。
当年冯友兰失去目力听力后,就是坐在这个房间里慢慢地写着的。
而如今,宗璞也在这间书房里,长年抱病写写停停,迎接着生命长河中的一波又一波。
她说:“我坐在父亲的书房里,看着窗外高高的树,在这里,准盲人冯友兰曾坐了三十三年;无论是否会成为盲人,我也会这样坐下去。
” 宗璞先生说,写《野葫芦引》是来自于一种留住一段不被歪曲的历史记忆的使命感。
年少时随父兄辈南迁,这段铭心刻骨的亲身体验成为了她创作《野葫芦引》的丰富素材。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她就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来刻画出西南联大师生们身受亡国之痛、流离之苦,却依然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的精神品格,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动笔,不过小说的人物已在她心里经过了千锤百炼。
经过15年的心血浇灌,两个“野葫芦”——《南渡记》与《东藏记》终于“长熟”了。
那天,她带着这两个耗尽心血“培育”的“葫芦”来到复旦大学,听沪上一些作家、评论家的点评。
整整三个小时,病人宗璞带着助听器,如石佛般静坐,倾听各位的高论。
宗璞认为:“历史是个‘哑巴’,靠别人来说话。
人本来就不知道历史是怎么回事,只知道写的历史。
我写的这些东西是有‘史’的性质,但里面还是有很多错综复杂的我不知道的东西,那就真是‘葫芦里不知卖的什么药’了。
还是把人生看作一个‘野葫芦’好,太清楚是不行,也做不到。
”“我还不能说这是个野葫芦,只能说是一个引子,引你去看人生的世态。
”一句话道出了书名的来由,其实,小说最初名为《双城鸿雪记》。
《野葫芦引》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4卷本长篇小说组成,如今,《西征记》的写作已经开始。
宗璞先生说:“接下来的写作还有许多难题,我知道说要克服这些难题是在说大话,我深知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小,但我还是会去做。
” 李子云曾借用古人的“兰气息,玉精神”六字来评论宗璞,可谓传神。
虽然,时代潮流的变幻也呈现于宗璞不同时期的创作当中。
但是,宗璞的文字似乎永远与时下的流行无关,坚持着自己纯净优美的本色——它的声音似乎很遥远,与时代格格不入,但真正阅读时,心灵又不由得被它左右,时代反而离得远了。
这也许正是她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宗璞很认同自己是“本色作家”的说法。
她说,我写作品时,不是自己给自己规定一个什么原则,只是很自然的,我要写我自己想写的东西,不写授命或勉强图解的作品。
和宗璞先生打过交道的编辑都知道,如果有什么命题作文请她写,就很难约到稿子。
但如果是她自己送来发表的,无一例外地都是能上副刊头条的好文章。
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细腻敏锐的内心世界的呈现、优雅严谨的文字,以及对于知识分子人格的持续关注,使得宗璞的作品有着当代作家少有的一贯品格。
俗话说“文如其人”。
宗璞先生本人也是一个与流俗相去甚远的人,话不多,却自有一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
获得茅盾文学奖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殊荣,但宗璞先生却平静地说:“获奖当然是让人高兴的事,但那是对过去工作的一种评价,也是一种鼓励。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前面还有许多没有做的事,那才是更重要的。
”
城南旧事的1_34章的好词好句
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
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在火车轮下。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
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
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
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
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
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
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
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
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
所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像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
补充: 同名小说 版权信息 小说简介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
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为何人世这般凄苦
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
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
读《城南旧事》,心头会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
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补充: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了18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其中,《窃读记》被选为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
相关作品介绍: 补充: 小说:《晓云》、《英子的乡恋》、《生命的风铃》、《城南旧事》、《英子的心》、《冬青树》、《琼君》、《金鲤鱼的百裥裙》、《蟹壳黄》、《血的故事》,散文:《秋游狮头山》、《 吹箫的人》、《悼钟理和先生》、《念远方的沉樱》、《虎坊桥》、《文华阁剪发记》、《旧时三女子》、《冬阳· 童年· 骆驼队》、《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我的童玩》、《北平漫笔》、《绢笠町忆往》、《窃读记》。
代表作:《城南旧事》。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她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刊登在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5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