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欧寒夜读后感

余秋雨文化苦旅北极寒夜读后感

一年前,“非典”的时候我拿了好多书放在床头准备看。

结果一直都没有看,那些书被我找了一个纸箱子放起来了。

前段时间一直在看郭敬明的书,这两天很想看小说。

本想好好地构思一下我写的那个故事,可它已经向悲剧发展了,我写不下去了

打开箱子,全是纯文学的书,我还算是最喜欢看巴金的小说,箱子里有一本巴金的《寒夜》。

《寒夜》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于是拿出《寒夜》来看,二百来页。

中午值班是看了一百来页,晚上下班后倒头变睡着了,8点多醒来继续看,快十点时就看完了。

不知什么时候,眼泪和鼻涕已经一起流了下来…… 虽然穿着露胳膊露腿的单薄裙子,但身体上却不曾感觉到夜晚的冷,可心里却似乎已悲凉得不知怎么形容

巴金写《寒夜》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

写小公务员旺文宣的喝酒、生病以及母亲和妻子的吵架,最后这个可怜、懦弱、多病、善良而无能的小公务员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默默地死去。

这一切虽然是发生在八年抗战时期的事,可我看着他却如此真切,仿佛是现实生活中,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

只是我们现在再也不会有人隐患肺病、霍乱、痨病而死去了,现在社会的医学已经很发达了。

可仍然会有一些人因贫穷,因善良,因无能而向汪文轩一样,妻离子散,最终走向毁灭。

至少,我就觉得我和汪文宣一样

一样的彷徨、一样的无助、一样的懦弱、一样的会忍耐…… 心,真得很冷,很冷

想想我才21岁呀,我却感到了如同汪文宣的那种无奈和无助,甚至是认命

他的明天是死亡,而我的明天肯定不会是死亡,那会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

不知道啊

我是如此的茫然…… 记得四年前,我才17岁,大专刚毕业。

在交大幼儿园实习时,我是那么的出色,至今仍对指导老师的话记忆犹新。

她劝我改行,利用假期重新学个什么东西,只是千万、千万不要到幼儿园工作。

她们都说如果我不听劝告,以后会后悔的

我很喜欢小孩子,所以我当时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幼儿园工作。

那时的我,感觉前途是一片光明

可上班后,我便再也不知道,什么是理想

什么是前途

我再也没有接触过光明了

现在的我,更是不知道光明是什么

记得刚刚工作时,我便慢慢地绽放出了自己的光芒,可能是那光芒太刺眼了吧,但我自己却没有察觉到。

所以,我便遭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排挤,那更是一种刺骨的寒冷啊

我向指导老师求助时,她告诉我:“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现在,的确是变好了,我对工作本身丧失了热情

但是由于我是发自内心的、一如既往地喜欢小孩子,所以我现在还在幼儿园工作。

我总觉得,我会很快离开这里,在我失去所有热情和激情的那一天

曾有很多次,为自己的人生规划未来时,徘徊着,徘徊着。

上班后整整一年的时候,我实在无法忍受了,就决定日后考公务员。

听说考公务员必须有计算机2级证和英语4级证,于是,开始为计算机2级证奋战,可考试时间却和单位最忙的时间冲突了。

我只好放弃了考试,结果到现在也没有拿到这两个证。

紧接着,便是妈妈让我考本科,选来选去,觉得还是自考可以学到一点点东西。

而且自考的文凭会有二十多个国外的大学承认,便想早一点考完自考,然后出国继续深造。

可每年单位最忙、事最多的时间便是4月和10月,很多活动同时展开;而我的自考时间正好是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三个周末。

于是,又常常为工作让步,以致于出国一事连想也不敢想了。

终于在今年4月初受到老猫哥哥的影响,决定考完本科后考研。

可本科对我而言,其实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呢

我的思想已乱了,不知道一天想什么,我知道这是与学习很远、很远的。

正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初三时的政治老师,如今他已退休。

他告诉我,工作一定不能马虎,要认真对待。

但是应把自己的学习深造放在首位,单位的那些奖项拿得再多也不如在社会上获一纸小奖

他的话更加坚定了我日后考研的决心,可现在呢

我却仍然不知所措…… 我深深地清楚,如果我再这样消沉下去的话,我便会和汪文宣一样,走向死亡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可他也比我幸运。

他至少还有过一个深深爱着的人,他们曾经还有过追求,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他们曾经还对生活充满着信心与勇气

而我呢,我还不曾留下一点时间给过爱情

此刻,我只想到一个词,那便是:despair(绝望)

也许,真的有一天,我会疯掉

我的心会冷到冻结起来……。

文化苦旅北欧寒夜主要内容

生命之旅,风一程,雨一程,不知会有多少处心泊的岸头。

总是在经历一些变故之后,不期而遇那个洒脱明媚的自己。

文化苦旅北极寒夜赏析

最终会内化为人们对自身和对自己内心的反躬自省,从而表现对最朴实何谓“文化”,伟大也罢,在苦难的人生面前,引申开去,便是人们的心理认同,是在时光无尽的流逝中积淀成的属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国家、特定的民族,并不断传承和发散开来的气质与底蕴,留给读者们以耐人寻味的背影,至今仍闪耀着令人目眩的璀璨光芒(《北极寒夜》)——传统与文化,精神和气质,就这样和谐完美地统一在古今中外的历史记忆里,继承在古今中外的人们心灵深处那个最温柔、最宁静的角落、使人“满嘴咸苦,“并不是指旅行之苦,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新的生活。

于是,而是指创造之苦,眼睛渍得生疼”的“劈头盖脑”的海浪(《远方的海》),每一个人都平等地拥有超越磨难、创造自己新生的勇气。

其二是创造人心之苦。

人心是人们的共同的感情和愿望、拷问良心的心灵净化与涅槃之苦。

其一是创造人生之苦。

尽管命运赋予我们每个人以不同的生活,但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都能在与命运之神的违逆中,化作异乡琅琅的书声或幽幽的梵唱(《牌坊》)、《天人对话》则详尽勾勒了那个特殊年代里文人与文化的命运,“漫漫岁月”湮灭了谁的记忆;坚强如太湖和长江孤舟上的苏轼,毅然饮下“独以名太高”的苦酒,但真正使我们感到震撼的。

由创造之苦连接成了人生旅途,从容潇洒地完成了从政客到墨客的华丽转身(《黄州突围》)……平凡也好、最本真的人性的尊重和体谅。

《谢家门孔》哀婉地叙述了东山谢氏几代后裔们的死,《巴金百年》隆重地记叙了巴金先生的生,这便是文化的宿命。

”于是,我们虽也能和他一同感受“除了茫茫一片雪白。

与历史的对话和对文化的观照,在“世人闻此皆掉头”的中国东北宁古塔,流放于此的关内文人和江南闺秀,它们或深或浅地印在岁月的歌哭笑泪里,化作家乡村头的寂寂空坟,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的沙漠(《阳关雪》),一同领教把人“浇得透湿”,唤起了人们对那时那事的深沉反思与理性思考。

正如书前小叙所引,在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顶礼中、亲情、文化这些永远说不尽的母题,滋养着这片贫瘠的土地,使它从此氤氲起别有风情的豪爽重情的清朗风度(《宁古塔》)。

其三是创造人性之苦,是从这自然环境的艰难困苦中升华出来的创造之苦,是对话历史、观照文化。

《佐临遗言》、《寻石之路》,MEDICI家族的代代传承和佛罗伦萨市民对MEDICI家族的代代追随,使得文艺复兴的阳光穿透了中世纪漫长的黑暗,柔弱如余姚乡村那些娴雅的女子,背负不起沉重的牌坊,将平素的贞静温婉。

正因为如此,“伤痕斑斑”又诉说了谁的苦痛

新版《文化苦旅》正如散落其间的星星点点的屐痕,用他们的坚韧和温润

何谓“苦旅”

用秋雨先生自己的话说,“浪迹”“周济”印下了谁的屐痕;在风景如画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娓娓地探讨了死亡、生命,以无穷无尽的思索与感动

北极寒夜余秋雨内容

即可以是神鸟也可以是死神的象征,东西方文化这个是一样的乌鸦在东西方文学中是个非常复杂的形象,在神化、民间传说和文人创作中,乌鸦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身份,它可以代表光明,也可以象征黑暗;它是神的使者,也是鬼魂的邮差;人们认为它带来喜讯,也相信它预示灾祸;它本来代表着和睦温暖的亲情,却经常和漂泊羁旅扯上干系……乌鸦的这些判若云泥的身份,不仅是乌鸦的生活习性决定的,也是文化发展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对乌鸦的不同看待,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特质,昭示着相异的价值取向。

本文所涉及到的乌鸦,既有传说中的踆鸟或三足乌,也有渡鸦(Raven),当然也包括正宗的乌鸦(Crow)。

这些不同的鸦类象征的意味也不相同,西方学者Eric David Mortensen就曾说过:“渡鸦(Raven)一般与预言有关,而乌鸦(Crow)则更多地和死亡甚至邪恶联系在一起。

”1不过,这种差别非常细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算是同一种鸦类,如渡鸦,所体现的象征也大相径庭,在西藏和喜马拉雅山以东,渡鸦被视为先知的承载者,把未知的消息带给想要知道的人。

在亚洲,渡鸦是媒介或者预言家;而在北美洲西北部,渡鸦本身却是神。

西藏的占卜书里面,渡鸦是值得信赖的,但到了北美和西伯利亚的一些地区,以及云南的纳西族那里则成了骗子。

2“Raven”条也说:“艾伦·坡的让渡鸦名垂不朽,此前很久,普通渡鸦几乎在全世界范围都代表着不祥的预兆,如死亡、瘟疫和疾病,虽然它聪明无畏的天性也为它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赞美——在某些人群的神话中乌鸦是高贵的传令官的角色就是证据。

”3因此,乌鸦的双重身份并不是生物学上的分类所决定的。

也有的学者认为,太阳中的踆鸟或三足乌并不是乌鸦,而是另外一种鸟类,不过这种说法很难站得住脚,因为乌鸦为“阳精”的说法由来已久,里面就记载,用牛肉和丹丸喂养雏乌鸦,等它长大,“毛羽皆赤”的时候杀掉,“阴干捣服”,“可以寿五百岁”,这种说法很显然来自乌鸦—太阳—阳精一脉相承的联想。

一、乌鸦的双重身份。

现在,听到或看到乌鸦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但历史上乌鸦确曾有过一段相当风光的日子,它的出现不但不是凶兆,反而预示着吉祥,甚至代表着神谕。

乌鸦的两种正好相反的身份不仅仅是兆丧与兆喜那样简单,可以见诸以下五个方面。

【第1句】: 日御与月夜。

茅盾在研究中国神话时曾说过这样的话:“这月中有兔的神话竟同日中有乌一样是不可解的谜,只得存而不论了。

”4茅盾的存疑并不能阻挡后人继续研究的兴趣,季羡林先生就在玄奘的中找到了月兔传说的可能蓝本,不过,日中金乌传说的由来,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说法。

把考察的视野推广到世界文学的领域,我们会发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神话或民间传说中,乌鸦都与太阳或者太阳神有关。

乌鸦与太阳的这种关系究竟是中国的特产还是外国的舶来品,也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

中国关于乌鸦的神话散见于、、等书,书中的乌鸦又叫金乌或踆鸟,典型特征为三足、金翅。

中说:“羿焉彃日

乌焉解羽

”王逸的注解和都说:“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看起来,乌鸦是居住在太阳里面的鸟,和月兔生活在月亮中一样,因此羿射日的时候,顺便把乌鸦也射死了,坠落下硕大的羽毛。

在另外一个神化系统中,乌鸦和羲和联系起来。

羲和本为日御,在的神话系统中,羲和驾六龙,承载着太阳在空中运行,而其他一些神话中,乌鸦代替龙成了拉车的苦力。

到了,羲和使用乌鸦有了更高的技巧:“东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

羲和欲驭,以手揜乌目,不听下也。

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

”《太平广记》也记载:“南方有地日草。

三足乌欲下食此草,羲和之驭,以手掩乌目。

”看来,地日草好像一种大麻一样的东西,其他的鸟兽吃了只会“美闷不能动”,而乌鸦吃了不仅没事,反而会长生不老。

羲和为了让乌鸦专心拉车,就用手捂住乌鸦的眼睛,这和后来人们给拉磨的驴子戴上眼罩是一个道理。

《山海经·大荒东经》则抛开了羲和,直接把乌鸦当成了承载太阳的飞鸟:“旸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 为什么乌鸦会和太阳发生这样密切的关系。

有些人认为,日中有鸦,是原始人对于太阳黑子的直观认识;也有人认为这和乌鸦晨起暮归的习性有关。

还有一种可能是,乌鸦喜欢亮闪闪的东西,曾有报载乌鸦偷去女孩化妆用的塑料梳子,乌鸦的巢最内一层镶嵌碎玻璃和瓷器片,这些发亮的东西让人容易联想起太阳的光明。

上述说法都不无道理,但都很难令人信服。

不管怎样,至少在中国,乌鸦和太阳之间的“血缘关系”是不争的事实。

在一些地方,乌鸦甚至就是太阳神的化身。

“美国西北部海达人以鲸鱼吞噬乌鸦(后者是神话中太阳神的人格化)的故事,对日出和日落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5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说过“凡是阳光照耀到的地方,均有太阳崇拜的存在。

”宗教学研究权威麦克斯·缪勒进一步认为“一切神话均源于太阳”。

乌鸦和高贵伟大的太阳神沾光,可谓根红苗正,“祖上也阔过”,可是为什么后来却成了不幸乃至邪恶的化身,的确让人费解。

更让人费解的是,中国神话中频繁和日神一起出现的乌鸦,在诗词中却经常与月亮和夜晚联系在一起,最有名的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有人认为,“月落乌啼”与乌鸦晨起暮归的习性相反,因此别出心裁地将“乌啼”解释为一座桥的名字,这种说法难免臆断之嫌,因为乌鸦夜啼的诗词除《枫桥夜泊》外还为数不少。

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写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如果这还只是描写乌鸦夜间睡觉,那么《乌夜啼》的词牌名就很难解释了。

李后主的两首《乌夜啼》流传千古,本名却叫《相见欢》,从宋朝才开始有了《乌夜啼》的名字,而改名的根据并不出于张继的诗歌,而是源于南北朝时庾信的同名诗歌。

庾信的《乌夜啼》被看作是唐人七律和七绝的先驱,这里抄录如下: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

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

讵不自惊长落泪,到头啼乌恒夜啼。

“啼乌恒夜啼”是说乌鸦总是在夜里啼叫,不是也和乌鸦的生活习性恰好相反

类似的诗词还有不少,如“每听乌啼知夜分”(王昌龄《乌栖曲》)、“城乌独宿夜空啼”(李白《庐江主人妇》)、“乌啼林外月初上”(陆游《寒夜枕上》)、“女墙犹在夜乌啼”(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佛室夜艾乌更啼”(秦观《宿乾明方丈》)……

【第2句】: 兆丧与兆喜。

李后主的《乌夜啼》和庾信的《乌夜啼》一样,弥漫着的是“自惊长落泪”的悲凉情绪,但这样的词牌却偏偏另有一个“相见欢”的别名,一个是“悲莫悲兮生别离”,一个是“乐莫乐兮新相知”,悲喜两种对立的情绪统一在同一个词牌中,算得上是乌鸦双重身份的缩影。

往前追溯,庾信的诗也并非《乌夜啼》的最早来源,这个名字的来自《世说新语》的编纂者刘义庆。

《唐书·乐志》揭载:“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

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

文帝闻而怪之,征还。

庆大惧,伎妾夜闻乌夜啼声,扣斋阁云:‘明日应有赦。

’其年更为南兖州刺史,因此作歌。

”三国魏何晏在狱中时,有两只乌落在屋顶上,女儿说:“乌有喜声,父必免。

”何晏果然被释。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乌鸦曾是一个吉祥的象征。

而到了后来,乌鸦更多地被当作“扫帚星”,“乌鸦头上过,无灾必有祸”、“老鸦叫,祸事到”、“乌鸦嘴”这些俗语都是例证,人们甚至发明了跺脚、吐口水、咒骂、默诵“乾元亨利贞”等“法术”来破除它带来的不祥征兆。

乌鸦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福星”蜕变为“祸水”,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因为从很早的时候起,乌鸦的叫声就有兆丧与兆喜的双重功能。

古时候西藏人用乌鸦的叫声来进行占卜,现藏巴黎图书馆的藏文文献T·1045号《以乌鸦的叫声来判断凶吉》的文书中记载了根据乌鸦叫声预测未来的详细方法:“咙咙(之声)表吉祥;嗒嗒(之声)表无恙;砸砸(之声)表事吉;卓卓(之声)表财旺;依乌依乌(之声)危难降。

”可见乌鸦叫声并不一定预示着吉祥,只不过表吉祥的叫声似乎略多。

洪迈《容斋三笔》记载,“北人以乌声为喜,鹊声为非”,“南人闻鹊噪则喜,闻乌声则唾而逐之,至于弦弩挟弹,击使远去。

”对乌鸦的观感因地域而异,南方人不但不把乌鸦视为吉祥鸟,反倒唾骂进而追杀,与当年中国围剿麻雀的奇观颇为相像。

就是在当代,世界各地对乌鸦的态度也不相同,中国人大多唾弃乌鸦,但尼泊尔却专门为它设立了“乌鸦节”,每年春天第一个月的10日,尼泊尔举国上下早早起床,把炒好的大米等食物撒在屋顶等地,让乌鸦尽情食用,谁家来的乌鸦最多,表示谁家的运气最好。

各地对乌鸦喜恶的不同,可以说是乌鸦双重身份的历史遗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状况

原因也许并不复杂,乌鸦长久以来就被当作信使,是沟通人—神或者人—鬼之间的桥梁,只不过,它在一些传说中成了“失信的使者”。

【第3句】: 鬼使与神差。

《以乌鸦的叫声来判断凶吉》的文书中有这样的句子:“乌鸦是人类怙主,传递仙人神旨。

藏北系牦牛之乡,于该地中央,她传递神旨翱翔飞忙。

”《圣经·列王纪》故事中,上帝告诉先知以利亚(Elijah),让他向西躲在一条河边,上帝会命令乌鸦为他带去吃的。

以利亚依言而行,上帝果然派乌鸦每天早晚为他送去肉和面包,以利亚借此度过了艰难的时日。

《圣经·箴言》里面也说,如果儿女不孝敬,乌鸦会啄去他们的眼珠(The eye that mocketh at his father, and despiseth to obey his mother, the ravens of the valley shall pick it out, and the young eagles shall eat it.)在德国和北欧的神话中,主神奥定(Odin)身边经常伴随着两条狼和两只乌鸦,乌鸦负责为他打探消息,起到的也是信使的作用。

不过,奥定不仅掌管智慧、战争、艺术和文化,同时也是死亡之神,狼和乌鸦两种食腐动物就与死亡和尸体有关。

因此,在西方,乌鸦作为接引灵魂的使者的传统由来已久。

艾伦·坡的名作《渡鸦》(The Raven)中,叙事人希望渡鸦能为他带来死去爱人的消息。

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黑暗的另一半》中,主人公也是在最后关头召唤乌鸦带走了凶手邪恶的灵魂,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当然也延伸到了影视领域,李小龙之子李国豪的遗作《乌鸦》(The Crow)中,遭流氓残杀的主人公的灵魂回来报仇,身边就一直盘旋着乌鸦,乌鸦带给他力量。

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华大妈也是希望儿子坟墓前树枝上的乌鸦能带给她关于亡灵的一点消息。

如果按照神话中神—人—鬼的三种结构,乌鸦本来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后来越来越成为人与鬼(灵魂)之间维系的桥梁,这就好像玉皇大帝手下的天兵天将转头作了阎王爷的跟班,乌鸦的双重身份再一次得以凸现。

乌鸦在东西方文学中的信使身份,也许可以解释它从尊容到卑贱,一落千丈的命运转折。

信使的职责是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使往往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联系的唯一通道,如果信使失职,不仅会导致信息传输的中断,还有可能引起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误会,而信使本身也会遭到双方的厌弃。

很不幸的是,乌鸦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失信的使者。

藏族民间故事《被惩罚的乌鸦》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失信”的故事:乌鸦曾是神鸟,充当神与人之间的使者,它为神带去了人供奉的饼子,却忘记告诉神烤饼的技艺;人向神提出三个请求,得到了神的承诺,但乌鸦却把承诺送给了石头和树木,并对人谎称神没有答应人的请求。

谎言败露后,乌鸦丢掉了使者的职务,而且没有了窝,一夜要从树上掉下九次,并且浑身散发着恶臭。

《格萨尔王传》里面的乌鸦也不是什么光彩的形象,白帐王派乌鸦、孔雀、鹦鹉、白鸽为他寻找美女,其他鸟类不愿意因此引来战祸,都各自飞回家乡,只有乌鸦四处寻找美女,找到以后,它又在白帐王面前讨好卖乖、讨价还价,直到惹恼了白帐王,举箭欲射,乌鸦才肯说出消息。

古希腊也有着类似的故事,乌鸦原本金色,是阿波罗(Apollo)的“宠物”,阿波罗派它去监视自己的爱人,由于乌鸦说谎,阿波罗对爱人产生了误会,用箭射死了爱人,等到发现真相后悔莫及,只好惩罚乌鸦,让它变成黑色。

还有一个故事说,阿波罗命令乌鸦取水,乌鸦贪吃耽误了,反倒诬陷蛇阻挠,因此受到了惩罚。

《伊索寓言》中《乌鸦与墨丘利神》的故事里,乌鸦虽然不是信使,但同样因为谎言和背叛而受到了摒弃。

乌鸦受困罗网,向阿波罗祈求,但脱身以后却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为阿波罗神龛供奉乳香);等到再一次被困时,它转而向墨丘利神(Mercury)祈求,但墨丘利神不肯做阿波罗第二,说什么也不愿意相信乌鸦的诺言。

《圣经》里面的乌鸦虽然没有背弃神,但它背弃了神的选民——挪亚。

挪亚一家与各类动物在方舟内躲避洪水,过了四十天,挪亚“放出一只乌鸦去。

那乌鸦飞来飞去,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

”(And he sent forth a raven, which went forth to and fro, until the waters were dried up from off the earth.)从“直到”(Until)不难想见,乌鸦被放飞后并没有回来,在洪水消退、地面露出以前一直在空中盘旋,否则挪亚不会再放鸽子出去。

《圣经》的洪水故事学界一般认为源自古巴比伦的史诗《吉尔迦美什》,《圣经》中隐含的意味在《吉尔迦美什》得到了补足。

我解开大乌鸦放了出去,大乌鸦飞去,看到水势已退,打食、盘旋、嘎嘎地叫,没有回转。

《吉尔迦美什》中,埃阿在乌鸦之前曾派出鸽子和燕子,最终是乌鸦的“没有回转”确认了洪水消退的消息;而在《圣经》中,这个顺序被颠倒了过来,乌鸦第一个出去探路,但却一去不返,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洪水的线索。

所以挪亚“又放出一只鸽子去”(Also he sent forth a dove from him),鸽子找不到歇脚的地方,只好回来;七天后挪亚再次放鸽子出去,傍晚时“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挪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

”可以看出,鸽子没有像乌鸦那样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就在“地上的水退了”以后还是叼橄榄叶为人类报信,后世用“和平鸽”而不是“和平鸦”或“和平乌”,确有一定的道理。

不过,《圣经》中的乌鸦在没有食物、没有落脚点的情况下可以盘旋七天而不飞返,这种强韧的生命力又远非鸽子所能及。

1800年,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发现了巨大的类似鸟类的脚印化石,有人认为这就是当时挪亚放飞的乌鸦留下的足迹,也有人认为这是远古鸟类恐龙的遗迹。

同样是洪水神话,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那里乌鸦的作用又有不同。

普米族的神话中,乌鸦把发洪水的消息告诉了人类;僳僳族的神话中,乌鸦不仅告诉人类发洪水的消息,还教人类的幸存者——兄妹二人,藏在葫芦里躲避洪水,洪水过后,乌鸦又让他们从葫芦里出来,并帮助他们结成夫妇,繁衍出后来的人类。

乌鸦的双重身份真是无处不在。

【第4句】:聪明与愚笨在民间故事中,一些动物代表着特定的性格,分属于特定的类型。

例如,狐狸往往机智、狡猾、贪婪,偶尔也弄巧成拙。

但乌鸦在民间故事中却有着聪明和愚笨的双重品格。

以《伊索寓言》中的三个故事为例,可以看出,即便在同一本故事书中,乌鸦的双重身份也是再明显不过的。

《乌鸦喝水》的故事中,乌鸦是个智者的形象,渴得奄奄一息的乌鸦发现了水瓶,但嘴巴又够不到,焦渴和急切并没有让乌鸦丧失理智,把水倒出来白白浪费点,而是促使它思考,最后发现了把石子扔进瓶中的好办法。

《乌鸦与狐狸》中的乌鸦,则完完全全是愚笨的代名词,乌鸦受了狐狸的“忽悠”,真的相信自己羽毛又漂亮,歌声又动听,结果在张嘴唱歌的时候丢掉了嘴里的肥肉。

《乌鸦与绵羊》里,乌鸦的角色相对中性,不好不坏,只是个滑头。

乌鸦停在绵羊身上,绵羊很不乐意,对它说:“如果你要是停在狗身上,它早就把你咬死了。

”乌鸦做了一个很厚颜无耻的回答,“我轻视弱者,服从强者。

我知道应该招惹谁,奉承谁,所以我才能活得这么久。

”以上三则故事同出《伊索寓言》,分别代表了乌鸦的三种不同的道德色彩,乌鸦的这三类形象可以说相当全面地代表了人们对乌鸦的态度。

【第5句】:慈乌与寒鸦在中国的传说中,乌鸦还有一个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很难找到的象征意义:孝养。

晋成公绥《乌赋序》云:“夫乌之为瑞久矣。

以其反哺识养,故为吉乌。

”《本草纲目·禽部》:“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

”束皙《补亡诗·南陔》亦有“嗷嗷林乌,受哺于子”之句。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重“孝”的中国人在动物界找到的两个美德的典型。

乌鸦不仅以孝著称,而且似乎通人性,对人间的孝道也加倍敏感,《周书》中的颜乌,《异苑》中的宗懔,都是因为孝行感动了乌鸦。

前者母亲去世时引来数千乌鸦为他衔土垒幕,后者因母丧悲泣不已,每当痛哭时则有群鸦聚集,痛哭后群鸦方始散去。

人类和动物中孝道的模范,因为孝而发生了感应。

另外一些故事中的乌鸦虽然不是孝子,但也体现着善良的美德。

《燕丹子》中燕国的太子丹在秦国作人质,秦王刁难说,只有乌鸦白头、马生犄角时才放他回国。

太子丹仰天长叹,乌鸦的头果然变白了。

这个故事中的乌鸦即便不是善解人意,也是相当配合的。

《拾遗记》里面,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做官,放火烧山,也是乌鸦保护了介子推。

《九色鹿经》讲到乌鸦救了好朋友鹿。

前面提到过的《圣经》神话中,乌鸦为先知以利亚送去食物,如果说还是听从上帝的意旨,不是出于主动,那么《论衡·吉验篇》中的乌鸦则完全称得上真正的助人为乐了:“乌孙王号昆莫,匈奴攻杀其父而昆莫生,弃于野,乌衔肉往食之。

”不管是上面的孝的故事,还是乌鸦助人的故事,乌鸦所体现的都是浓浓的人情味,尤其“乌鸦反哺”更是洋溢着和睦团圆的家庭氛围。

但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乌鸦的出现却往往凄风苦雨,一派悲凉气氛。

“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辛弃疾《踏莎行·和赵国兴知录韵》)、“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岑参《山房春事》)、“暗柳啼鸦, 单衣伫立”(周邦彦《琐窗寒·寒食》)、“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刘基《眼儿媚·秋闺》)、“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这些诗词无一例外地表现失群、孤单的感觉。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开头说“枯藤老树暮鸦”,末句则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白昼的远去、季节的衰败和人的羁旅之情合奏成一曲悲怆的交响。

有的时候,乌鸦还被用来渲染亡国之痛,“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隋宫》),近代的李叔同去国远游时也写过《金缕曲》表达国破家亡的伤痛:“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

”最具有人情味的乌鸦,却成了最没有人情味的情境的最好烘托物。

二、乌鸦双重身份的深层含义。

仅仅指出乌鸦的双重身份是不够的,事实上,声望经历巨大落差的并不只有乌鸦一个。

同乌鸦一样,蛇原本也是一个受人崇拜的神圣动物,只不过蛇后来的下场比乌鸦更加凄惨,成了诱惑人类始祖犯罪的祸首。

老鼠的命运也有类似之处,中国民间传说,老鼠咬开了一团混沌的皮囊,于是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降为地,因此被列为十二属相之首。

西方的创世深化中,也有麝香鼠潜水找到一小块土,由神创造出大地的故事,这和我们今天“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印象大相径庭。

在图腾崇拜时期,许多动物都被视为部族的祖先、神圣的象征被崇拜,随着神话时代的结束,这些动物身上承载的神性也日渐剥落,甚至走向了反面。

只有极少数的动物崇拜随着文化的呈递和传播保留了下来。

今天,狼既是贪婪残暴的野兽,也是孤赏高蹈的猛士,可以说是一种神话文化的残留。

像很多其他动物一样,乌鸦的形象和身份随着时代和地域的改变而改变,不管是对乌鸦的崇拜,还是对乌鸦的唾骂,都既和乌鸦的习性特点相吻合,又有着人类特有的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

其他详见

有人看过文化苦旅这本书么

讲的什么

概括一下。

在《文化苦旅》[3] 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

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

《阳关雪》、《道士塔》两文,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得形神兼具。

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地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文化苦旅·笔墨祭》一章中,曾有着一大段描写“五四运动”文化史的文字,将文人、文化和历史,三者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

按理说作者非常擅长写文化史论,而要操作散文的“厚重”,这并非难事,但真正将“厚重”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不是用枯燥和严密的考证,将文学的灵性和飘逸淹没,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难得的。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将沉郁古风和空灵笔法有机的糅合为一个整体,让历史人物起死回生,赋予山水风物以灵性。

《夜航船》中,有着恢弘壮阔的意识流程,从明朝张岱的《夜航船》联想到现实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联想到故乡山腰破庙木鱼声,由笃笃声掀起的“思想狂澜”,想起回乡光耀门庭的暴发户、乘船外出谋生的山民、渐渐气派的船老大,继而切入张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将“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丰子恺、周作人、鲁迅等几位上了“吾乡”文化夜航船的文学大师,终篇是由祖母关于笃笃声的争论贯穿,笔锋轻灵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蕴含着诸多的深邃沉郁。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称当代文学的艺术瑰宝,他从史学家和文人的角度出发,深刻探究社会问题,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向、透析社会现象。

这部文学著作,充分的展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文学知识,他凭借着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寄情于山水风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人生的真谛和文化灵魂孜孜以求的探索。

从以上角度分析,《文化苦旅》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成功尝试。

也许,在中国当代散文中,《文化苦旅》还称不上是问鼎之作,但它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散文领域,开垦了一块崭新的土地,并提供了恢弘壮阔的生存空间。

我要写一篇关于<长大了>文章,帮忙

真懒作文不是应付只要写出了真实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53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