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京的春节舒己读后感

《理想的风筝》中舒乙的《北京的春节》的读后感100字

北京有很热闹的地方,也有很幽静的地方,它动中有静,很像太极拳;它有很刺激的地方,也有很温和的地方,它劲中有柔,很像香片茶。

  北京的田园风光还表现在她严格照节气在生活。

节气对农业至关重要。

到什么节气一定得播种,晚一天都不成,几千年来中国人世世代代对大自然的规律竟掌握到如此精确的程度,也就为自己的生活模式定了一个准确的日程表。

  北京人是按这个日程表生活的典范。

一年里节气有二十四个。

于是,北京人天经地义地有了二十四个节日,年复一年地轮流着过,过得有滋有味。

虽然,原本农业上的真实含意已不多了,仿佛只剩下一种躯壳,一种借口,一种象征,一种传统,故意地让生活变得更有变化起伏和情趣,成了十足的文化。

  北京人过这二十四个节日的讲究就多了,够写一本书的,噢,不,单单一个春节就够写一本的了。

想一想,接近春节的那一个多星期,由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开始,是按天行动的,地道的统一行动,全城的人,头一天一起打扫卫生,第二天一起蒸馒头,第三天一起杀鸡宰鸭,等等等等,何等气派和有趣。

  这种年节序幕,由腊月初八起,就都带有文化色彩,说轻松一点,带有很大的游戏性。

  腊八这天,要煮粥喝粥,叫做腊八粥。

本来年底一切庄稼都收获了,好像要刻意展览一下全年收成的丰富多彩,便发明了这么一种腊八粥。

往粥里放大米、小米、菱角米、薏仁米、高粱米、玉米,各种豆,包括红豆、绿豆、黄豆、花豆、芸豆,各种果仁,有核桃、栗子、榛子、松子、瓜子、花生,还有葡萄干、桂元、大红枣,各种果脯。

这么一锅粥,还得了吗

香啊,多彩啊,好玩啊,闻着看着便令人垂涎三尺。

腊八粥是家家都要熬的,一熬就熬个通宵,全家都帮着剥皮,包括花生仁皮和那费事的核桃仁皮。

小孩子一边剥一边吃,吃得多剥得少,其乐无穷。

粥熬得了,按老年间的规矩,要分送给朋友们,间或还有比赛显示的意思。

其实,原本佛教早有腊八熬粥供佛的规矩,用大锅熬,装数石米,供佛之后施舍给远近的穷人。

皇帝还有赐粥百官的习惯。

传入民间,更具欢乐性,一年辛苦之后来个庆丰收大锅熬,岂不欢快,挺好。

  最具戏剧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

老年间家家供奉着一位老神仙,他叫灶王爷,此公每年腊月二十三要升天,向老天爷汇报一年里人间的好坏。

于是,家家都买些麦芽糖,用糖把老神仙的嘴糊上,极尽“贿赂”之能事,让他到天上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报喜不报忧。

这种近乎开玩笑的祭神仪式,家家却都以极严肃的态度去操作,更显得极富人情味儿,孩子们的嘴则是供桌上的糖瓜儿的真正归宿。

  三样食品是春节至上元之间的食物:大年除夕吃饺子,立春吃春饼,正月十五吃元宵。

  春饼最好吃,烙小面饼或蒸小面饼均可,薄薄的,又称薄饼,切葱丝沾甜面酱,炒菠菜粉丝,炒黄花木耳,炒豆芽蒜黄,摊鸡蛋切丝,切酱肉成丝,切小肚成丝。

食时各样都夹一点,放在饼上合在一起,卷而食之,顿生奇效,其鲜,其美,可天下没有第二种自制食品能超过它,堪称食之王。

  春节男女老幼都休息,一起放假,不过了初五不准动刀动剪,不准倒土,为的是让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彻底休息几天,多么人道

  春节有许多地方可去,妇女吃完饭,看花灯,看烟火,可以集体群游,散步叫走百病,过桥叫走桥,取度厄运之意;竞相到正阳门洞里去摸门钉,门钉有妇女乳房的形象,摸了门钉宜生大胖小子。

人们白天可以到琉璃厂去赶厂甸。

可以骑驴到白云观或者大钟寺去赶庙会。

可以到雍和宫去看打鬼。

走累了,可以摔一个心里美大萝卜吃,叫做咬看,取去春困的意思。

一举一动,一投足一举手,都那么有讲究有说词,情、趣、美俱收其中。

急求《北京的春节》读后感300字

读《北京的春节》有感   老舍先生认为元宵节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这当然不能成为理由。

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节恐怕就是元宵节的灯会了,也有焰火。

  我认为还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

不说现在还未到元宵节工人就要返岗工作,学生就要返校上课,实在有煞风景。

况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传统和文化是有一些差异的,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甚至有些地方已趋于淡薄。

而除夕就不同了,举国欢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湖四海,全球华人到处欢歌笑语——辞旧迎新嘛

  在中国的词语里恐怕没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词了

甜在哪美在哪

恐怕就是词条后面的举国同庆,合家团聚,万家灯火了

  而“正月”呢

“正月初一”也是开心和快乐的——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虽然总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天总是欢天喜地的,但既然高兴既然满足那就成了,也不去想那么多。

  现在有了“五一”“十一”这些黄金周,加之平时休假时间长了,有更多休闲方式可供选择,“年”的情结便淡了下来,但不管如何“年”已深深扎根中国人心底,是团聚和谐平安亲情的符号

  借老舍先生的话来做结:“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节。

”(

北京的春节舒乙主要写了春节的哪些事 急急急啊

老舍的北京春节是从一个地道的北京胡同里出来的平民角度去写更朴实更真实,而舒怡的北京春节感觉像是从大面上去刻画,没有北京胡同出来的味

老舍《北京的春节》与舒乙《北京的春节》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你问我我问谁

老舍北京的春节,和舒乙北京的春节,斯女人多的除夕,有什么区别

老舍的北京的春天和输液《北京的春节》是女人多的除夕,有什么区别他们没什么区别,都是写除夕的一些故事。

舒乙笔下的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写出主要内容

舒乙,1935年生于青岛,北京人,满族,中国著名文学家舒庆春(老舍)之子。

1954年9月留学苏联,历任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产化工研究所实习员,北京光华木材厂科研室主任、科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常务副馆长、馆长,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全国第九届政协委员,担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副会长、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民族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是中国老舍研究会顾问。

1992年,散文集《老舍的爱好和关坎》获满族文学奖。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65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