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探险读后感
神奇校车北极探险读后感
我看过一套很好看的书,名字叫《神奇校车》。
书里有个弗瑞丝小姐,她可不是个普通的老师,她有着金黄的头发,扎着一个辫子,戴着闪亮耀眼的耳环,最重要的是她有一辆神奇的校车。
神奇校车能带着班里的小朋友穿越时空,追寻恐龙。
看北极大冒险观后感
《不一样的卡梅拉》是我非常喜欢看的一套系列书,我收集了整套的书,有一次在学校的手抄报我就制作了这本书的推荐。
书中的主人公是母鸡卡梅拉、公鸡皮迪克和它们的孩子卡梅利多和卡门,还有好朋友绵羊贝里奥,讲述了它们的一些历险故事。
前几天听书店的阿姨说卡梅拉出续集了,我马上让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实在是太好看了
《我的北极大冒险》是续集中的第一册,讲的是一个很惊险的故事。
公鸡爷爷的脖子扭了,传说中,用克鲁马努鸡的羽毛可以治爷爷的脖子,为了帮爷爷治病,卡梅利多、卡门和绵羊贝里奥一起到北极冒险,遇到了鸡的祖先——克鲁马努鸡,它们三人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这支羽毛,公鸡爷爷的脖子真的治好了。
正是因为这三个小伙伴的团结合作,遇到危险不慌张,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关于探险的600字作文,最好有读后感。
急谢谢啦
探险,是一种超越自我;是一种探索自然;是一种拼搏进取;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
我们探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景;我们追求大自然的无限魅力;我们发现浩瀚太空的神秘。
在任何时候,人们都尝试超越这些地平线,而我们的行动,正是——探险。
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赞颂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都在赞颂英勇的使者郑和;都在赞颂勇敢的冒险者鲁滨孙,都在赞颂伟大的徐霞客、王雨生。
而他们一生所追求的事业,正是探险。
全世界的人都为着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为社会进步做贡献而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留下我们的足迹,如果说探险不是一项有益的活动,那么这些难道是人类愚昧无知的表现吗
正是有了人类的探险,所以我们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在干旱炎热的撒哈拉;在神秘幽深的亚马逊;在广阔无边的太平洋;在……才有了人类的足迹,才有了如今万紫千红的世界。
那一次“探险”,我终身难忘。
以前,我总爱在星期天做完作业后去哥哥家玩,因为他和我年纪相仿,所以特别合得来,但是我家和他家离得很远,所以我每次去他家都要花费一个半小时左右。
到他家,玩了一会儿,便又匆匆回家。
偶然中,我发现了一条去他家的近道:那就是先走几十米公路,再进一片小竹林,过林以后上一座小泥丘,再下来再上一座桥,过桥后走一会儿就到他家了。
从发现之日起,我一直走这条路去他家,自从有了这条秘密通道后,一趟路成就为我节省了大约1个小时的时间,我们两个便可以尽兴地玩。
这不,前几天,我还从这儿走过一回呢
那天,我做完作业,对奶奶说了一声去哥哥家玩,可来到竹林前,到底进不进去呢
我却犹豫了,因为我以前走这条路时看见了一只大蜘蛛,挺恐怖的,可我为了能和哥哥多玩一会儿,还是硬着头皮钻了进去,还随手拿来一根竹棒防身。
这儿的景色倒是美,春天,万物复苏,那竹子也焕发着生机,透出的竹叶也是如此,碧绿碧绿的,可此时的我只顾四周有没有危险,哪有闲情雅致来欣赏这春日美景啊,我急匆匆地冲出了这片小竹林,冲过了小泥土丘后,来到桥前,眼前的景象使我惊呆了:去年冬季那场百年难遇的大雪竟然把桥仅存的一半栏杆也给弄断了,现在的小桥就只有光秃秃的桥面,看上去很危险,但我告诉自己不能半途而废,我鼓励了一下自己,踏上了桥,但我的脚还是软得不能动,但我还是一发力,艰难地战战兢兢地趟了过去,我刚一踏过桥,便马上瘫坐在地上,我要好好放松放松紧张的神经。
桥下的小鱼小虾们,不时探出小脑袋,张开着嘴,好像在取笑我没用呢
我走过了桥,便和哥哥去玩了,而回来时,我仍选择了那条绝径,这一次,我不怎么怕了,因为我已经有了一次成功的经历。
啊
这次“探险”,我决不会忘记的。
它是对我勇气的一次考验。
探险,是人们对未知的地形与人迹罕至的地方进行探索与研究。
在进行探险的时候,一些难以想象的环境因素会随之出现,这些难题是在探险前无法想到和预计的,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的参考方法和处理方案了。
探险者必须有着坚强不屈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无怨无悔的付出才能克服困难的
勇于探险者,是具备远大志向和一往无前的人。
他们知道从未知到已知,是一定需要探险这个过程的。
不敢探险者,是胸无大志或满足现状的人。
他们甚至认为,探险是一种冒险和愚蠢的做法。
其实,探险是一种求知的欲望,探险一种是刻苦的精神,探险是一种创新的观念。
自盘古初开至今,人类从没有停止过探险。
神农氏,看到部落中的人因为缺少食物而备受折磨,为了不让部落里的人不再挨饿,他冒着生命危险遍尝百草,不知攀过多少山,走过了多少的路。
后来,他更发现利用植物的果核、瓜子植株,使人们学会了农业耕作,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
大禹,他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努力探索新的治水方法。
大禹为了治水,离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制服了汹涌的洪水。
阿蒙森,用了三年时间通过西北航道到达北极,并发现了北磁极。
又顶着零下几十度的恶劣天气,经过近两个月艰苦挺进,成为到达南极极点的第一人。
加加林,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探险精神,乘坐重达
【第4句】:75吨的“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和从宇宙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杨利伟,经过5年多的训练,他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
2003年10月15日。
英雄的出征征服太空之旅,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圆中华飞天梦,这是让全世界为之瞩目的一天
古今中外,探险者的事例数不胜数……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钱学森等等,他们都在科学未知的领域中不停地探险,至死方休。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人们一直以来只是满足现状的话,今天的一切事物,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吗
这是不容置否的。
人类因探险而富强,生活因探险而美丽。
拥有一份勇于探险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世界需要探险,生活需要探险,发展需要探险,只有探险才有创新
北极故事观后感
没有好莱坞式的特技炫耀,没有美女帅哥的撑场做作,看似平凡无华,却能深入人心。
它不仅仅是一个九十分钟的纪录片,而是一场经历十五年的电影旅程。
在过去的整整十五年间,国家地理博物学单位跟踪北极熊,海象,以及其他著名却在电影中很难捕捉到的北极生物,他们随探险组一起爬冰山,入海洋,见证了北极熊和海象的北极生活。
影片中,北极熊幼崽和海象幼崽各自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在白茫茫的世界里,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
你不会忘记清澈的海水呈深蓝色,白皑皑的漫天大雪洁净而清澈;你不会忘记雌性北极熊与熊宝宝一家的温馨与甜蜜,海象们的可爱与愚笨,你不会忘记捕食时磅礴的气势,你不会忘记雌性北极熊失去熊宝宝时的伤痛,海象宝宝失去姨妈时的惋惜,你不会忘记因为全球变暖北极熊无法捕食忍受饥饿,海象找不到坚固的冰面的无奈……一切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内心那片软软的地方,你为之高兴,为之难过。
影片结束了,但是北极熊与海象的故事还在继续,留给我们的却是应有的反思。
是什么影响了美丽的白雪世界和纯洁的动物们,毋庸置疑,全球变暖
假如把青蛙放进沸水里,它会马上反应跳出来,而放到冷水里慢慢加热,它却会若无其事的呆在里面,直至死亡
,人类正在这样一个被加热的冷水里,而加热的人就是我们自己
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出现很多年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是科学家们,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可是没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全球变暖将会带来的危害,人们总是怀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觉得这是杞人忧天,认为全球变暖问题真正影响到我们之前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但是事实,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出现而且严重影响到我们及其他生物的生活。
研究全球变暖问题的科学家都很明确的知道,这必须被改变,发展下去迎接人类的只有灭亡。
这些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各种自然灾害难道只能怪自然的无情
我们难道没有做什么让我们应受这些的惩罚吗
当你看到工厂的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当你闻到化肥厂里飘出的难闻的气味,当看到露天煤窑无限制的开采,当你看到冒着黑烟的汽车排气筒……看到这一切你会想到什么
空气污染、酸雨,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效应
有多少人能看到这些,有多少人真正注意了环保,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环保,当人们注意保护了环境,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维持地球这个生态圈的平衡
经济增长建立在高耗能的基础上,燃烧石油、煤炭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我们对它们做了什么
——直接排到大气之中。
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把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很大一部分保留了起来,温室形成,全球气温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我能记得好多电影之中灾害来临之时人们惶恐的表情,和之后的生灵涂炭,但是人们怎么就不能在这一切来临之前就预防。
多难兴邦这一次最近经常出现,灾难会把许多人聚集起来从而更好地发展,但当多难的来源不仅仅是大自然还有我们人类时,不知道还有没有兴邦的可能性。
已经历那么多灾难的我们,是该继续拖延,折衷,从而让灾难继续下去直到它穿帮呢
还是现在就开始改变,共同关注,解决环境问题,使多难导致兴邦
现在,全球均温已经升高了0.8℃,澳大利亚人口第二多的维多利亚洲正在遭遇史上最严重的森林火灾高发期;如果全球均温升高2度,格陵兰冰河会逐渐消失,美国北部变成温带气候区,百匹松林将被松树甲虫啃食殆尽,灰熊会因此失去秋季的重要食物来源。
加拿大的冻土地带将被融化,出现新的森林。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上涨的海水淹没掉;如果全球均温升高3度,大半亚马逊雨林将会消失,原本积存的数亿吨的炭将被释放,全球均温可能因此再攀升1如果全球均温升高4度,上涨的海水将淹没人口稠密的三角洲,让10亿人无家可归。
孟加拉国将被冲垮,埃及会浸在水里,威尼斯将完全被淹没,冰河会全部消失,阻断另外10亿人的淡水来源,世界最大河可能会干河,危及数千万甚至数亿人的生存;如果全球均温升高6度,从远处看来大海虽仍是一片湛蓝,但这其实是海洋荒原。
沙漠如大军逼近般在各大洲蔓延,天灾成为家常便饭。
某些世界级的大都市将成为废弃的水乡泽国。
……那么下一场超级风暴,下一轮灼人热浪,下一场重大天灾将降临何处
你,应该做些什么
悲剧性的探险家的故事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险家,他们的探险行动,也许改变了整个世界
在今天看来,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经历更像一部系列剧(其中的一些,确实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无论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还是在干旱炎热的沙漠里,这6位无畏的探险家,勇敢地面对一切,最终发现了地球上那些原来没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认为他们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有人与狮子搏斗,有人吞下老鼠……那么,如果有胆量的话,你也去探险吧
…… 庞斯·德·利昂:发现“阳光国度” 探险成果:发现佛罗里达 时 间:1513年 …… 曾经有一个传说,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个尝到不老泉的人,将得到财富、名誉和再次年轻的机会。
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传说中的泉水到底在哪里。
西班牙探险家庞斯·德·利昂从南美洲启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岛和圣·萨瓦多岛,也没有找到。
虽然庞斯没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为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并将它命名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佛罗里达)的欧洲人,他的确获得了财富和名誉。
马克·波罗:走进中国 探险成果:最早考察中国的欧洲人之一 时 间:始于1271年 在中世纪,当其他小伙伴还沉迷于弹子游戏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问他:要不要同他们一起骑马从意大利旅行到中国。
现在,让我们看看真正不可思议的事吧:这个热爱冒险的17岁男孩,竟然毫不犹豫答应了
马可说,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仿佛听到了死神的召唤。
但是,当他到达庞大而辉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时,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一切都那么神奇:可以买东西的纸(币)、色彩艳丽的纹身,像神话中独角兽一样的犀牛… 马可把这次旅行写成了一本很受欢迎的书《马可·波罗游记》。
后来,就是这本书唤起了另一名意大利青年的冒险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伦布。
佛迪南·麦哲伦:环球旅行 探险成果:进行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时 间:始于1519年 在佛迪南·麦哲伦的时代,人们相信地球是圆的,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通过环球旅行来证明这个事实。
于是,证明地球形状这件事,就成了麦哲伦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怕的暴风雨几乎使他的船队覆没。
由于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队员们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饥。
3年过去了,只有5艘船胜利到达终点,就是这些船带回了第一批环球航行的勇士们。
大卫·立文斯顿:“闯”入非洲 探险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时 间:1841年至1873年 对于苏格兰博士、传教士大卫·立文斯顿来说,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着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
他曾与狮子搏斗并差点失去一条手臂;他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并以英国女王的名字将它命名为“维多利亚”。
他在寻找尼罗河源头的路上失明了。
5年后,新闻记者亨利·斯丹在一个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顿博士,并提出了著名的口号:“立文斯顿博士,我想我做
”这句口号,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家。
罗伯特·皮尔瑞:到达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北极 时 间:1909年 罗伯特·皮尔瑞和他信赖的伙伴马瑟·汉森(另一个天才探险家),以及其他4名队员一起向北前进。
前往北极的途中,他们铲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着极其寒冷的天气,遭遇过漫无边际的大雾——那大雾仿佛是整个北美大草原燃烧冒出的黑烟。
当他们最终到达北极时,衣衫破烂的皮尔瑞激动万分,他挥舞着妻子亲手缝制的美国国旗,真实地感觉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顶端。
罗德·阿蒙森:到达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南极 时 间:1911年 在向北极航行的途中,罗德·阿蒙森突然决定前往南极。
因为他认为,比起考察已经被开发的土地,成为首先到达南极的人更“酷”。
“我将在那里战胜你
”阿蒙森把这个消息传给了他的竞争者——正在前往南极途中的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着雪橇在冰雪覆盖的荒原上滑行。
事实证明,这简直是绝妙的主意。
因为,斯科特选择了小马做交通工具,结果糟透了,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
最后,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个星期到达南极。
波利比奥斯 波利比奥斯是一位希腊军人,对历史学的兴趣引导他加入到探险的行列之中。
在大约60岁的时候,他开始研究和撰写罗马帝国史。
波利比奥斯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亲眼目睹了他书中所描述的地方和事件。
例如,他经历了公元前146年北非迦太基城的毁灭。
波利比奥斯欲阐明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如何影响它周围国家的。
他并不只是依据自己的见解或其他人的著作。
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旅行,到了小亚细亚、埃及、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一路探究罗马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
他重视资料的收集,为以后的历史学家们如何从事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波利比奥斯没有去探测未知的地区,而是彻底调查了罗马帝国如何建立起来的实情。
波利比奥斯撰写的历史著作共40卷,其中只有5卷原著(他整套著作的写作计划)保存了下来。
但许多年来,其他各卷的部分篇章已被发现并重印。
左图:这幅出自罗马庞培城的壁画,展示了一座靠近海边的教堂。
波利比奥斯在航行途中一定常常看到这种景色。
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在远征罗马途中翻越阿尔卑斯山,是罗马历史上最著名的传奇故事之一。
为了验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感受汉尼拔军队所面临的境况,波利比奥斯亲自作了一次旅行。
斐尔南·德·麦哲伦 死亡剥夺了斐尔南·德·麦哲伦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荣誉。
1480年,他出生于葡萄牙。
在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之前,他曾花了几年工夫学习航海。
1519年9月,配备着约250名船员的5艘船启航了。
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
船队中有一艘船在阿根廷巴塔哥 尼亚海岸外,遇风暴失事。
接着麦哲伦手下的几名船长密谋 反对他。
有一艘船调头返航。
麦哲伦将谋 反者中的一名处死,将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
左图:在这幅1650年的地图上,标有分隔南美洲大陆和火地岛的麦哲伦海峡。
剩下的3艘船继续航行,通过一条将南美洲大陆和南端火地开的狭窄海峡。
这条海峡现称为麦哲伦海峡。
这3艘船在横渡太平洋时供应品短缺,但比这更糟糕的事接踵而至。
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
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
最后,一艘在胡安·塞巴斯蒂安·德尔·卡诺船长率领下的“维多利亚号”于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
一次环球航行终于宣告结束,但失去了它的率领者。
太平洋这一名称是斐尔南·德·麦哲伦起的[巴尔沃亚称它为“大南海”]。
远航队一驶过惊涛骇浪的麦哲伦海峡,便发现海面平静,风势稳定、平和,一路载送他们西行。
这正是麦哲伦所断定的和平之洋,即太平洋。
胡安·塞巴斯蒂安·德尔·卡诺 当斐尔南·德·麦哲伦在他史诗般的环球航行途中被人杀害后,胡安·塞巴斯安蒂安·德尔·卡诺接管了这支探险队。
左图:这幅世界地图绘于15世纪,当时德尔·卡诺尚未远航归来。
德尔·卡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西班牙水手。
当麦哲伦的探险队于1519年启航时,他担任5艘船中一艘船的船长,但他也是途中暴动的主谋之一。
德尔·卡诺后因未败露而幸免于难。
麦哲伦死后,德尔·卡诺面临着一个难题:出发时的250人只剩下了108人,这么少的人难以配备留下3艘船。
因此,德尔·卡诺决定烧掉一艘船,然后他们经香料群岛(即今马鲁古群岛—译注)回国。
另一艘“特里尼达特号”决定向东行驶,返回美洲。
德尔·卡诺他们最后只剩下18个人,于1522年365kuaile.cn9月回到家乡,这时距启程之日差不多已有3年时间。
尽管与麦哲伦一起有过一段可怕的经历,胡安·塞巴斯蒂安·德尔·卡诺于1526年再度出海航行,驶往香料岛。
这次远征的目的是运回值钱的香料,但运气不佳。
远征队队长在途中死亡,由德尔·卡诺接任。
但他自己也在途中去世。
公元1451~公元1506 哥伦布在寻找由西欧通往亚洲的西行之路时无意中发现了美洲大陆。
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比他本人可能预料的还要大。
他的这一发现是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开创了在新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纪元。
当时欧洲人口正在膨胀,有了这一发现,欧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两个新大陆,就有了能使欧洲经济发生改观的矿藏资源和原材料。
这一发现,导致了美国印地安人文明的毁灭。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还致使西半球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国家。
这些国家与曾在该地区定居的各个印地安部落截然不同,它们极大地影响着旧大陆的各个国家。
哥伦布事迹的梗概是众所周知的。
1451年他出生在意大利热耶亚。
长大后当上了舰长,是一名技术娴熟的航海家。
他终于确信西起大西洋是可以找到一条通往东亚的切实可行的航海路线的。
他坚决要把这种设想变成现实。
他终于说服了伊莎贝拉一世女皇,女皇为他的探险航行提供了经费。
他的大小船只于1492年 8月 3日由西班牙启航,第一站到了位于非洲海岸线附近的卡那利群岛。
9月6日从该岛出发向西航行。
这是一个漫长的航程,水手们感到万分恐惧,想要返航,但是哥伦布坚持继续前进,1492年10月12日陆地才显现在他们的视野里。
翌年3月哥伦布返回西班牙。
这位凯旋而归的探险家被授予最高的荣誉。
随后他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妄图找到直接通往中国或日本的航线。
哥伦布坚持认为他找到了一条通往东亚的道路,大多数人早已认识到那不是通往东亚的道路,而他还是以为自己是正确的。
伊莎贝拉向哥伦布许诺,他可以做他所发现的任何陆地的总督。
但是作为一个行政官他是不称职的,最后被撤职,带着镣铐被遣送回西班牙。
在西班牙他很快就得到了释放,但是没有再让他担当任何官职。
普遍谣传说他在贫困中丧生,这是毫无根据的。
1506年他去世时相当富裕。
显然哥伦布的首次航行对欧洲历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甚至比对美洲大陆的影响还要大。
1492年是每个学童都知道的年份。
但是把哥伦布在此册中排得这样高,很可能会有几种反对意见。
一种反对意见是:哥伦布不是发现新大陆的第一个欧洲人。
海盗水手雷弗·艾利克逊早在他几百年前就到达了美国。
似乎可以相信,在这个海盗水手和哥伦布期间,还有其他几位欧洲人穿越过大西洋。
但是从历史上来看,雷弗·艾利克逊相对说来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
有关他的发现的消息从未被广为流传过,也没有引起欧洲和美国发生过任何大变化。
但是哥伦布发现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欧洲。
在他返回后的几年内,就有许多次到新大陆的探险行程,于是征服新领土,在新领土上殖民的活动开始了,这些都是他的发现所引起的直接结果。
与本书中的一些其他人物一样,哥伦布的要害处是即使没有他,他的发现别人也会做出。
十五世纪的欧洲已成为一块人心鼎沸的土地:通商贸易向四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探险活动。
事实上,葡萄牙人在哥伦布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一直在积极地寻找一条通往印度群岛的新道路。
似乎确实有可能欧洲人迟早都会发现美国,甚至也有可能不会推迟很长时间。
但是如果说不是哥伦布在1492年的那次探险,而是法国人或英国人在1510年最先发现了美国,随后的发展就会迥然不同。
可能出现的第三种反对意见是在哥伦布航海之前,许多十五世纪的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
这个学说在许多世纪以前就由希腊哲学家们提出过,又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坚决赞成,因而是会得到十四世纪受过教育的欧洲人承认的。
不过哥伦布并不因证明地球是圆的而闻名(事实上在这方面他并没有真正成功),而是因发现了新大陆而闻名的。
十五世纪的欧洲人和亚里士多德都不知道美洲大陆的存在。
哥伦布的性格并不完全为世人所喜爱。
他格外贪婪。
事实上他一时不能说服伊莎贝拉给他提供经费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贪得无厌,总是讨价还价。
另外他对待印地安人残酷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
尽管如此,用今天的道德标准来评论他可能是不公平的。
但这不是一部历史上品格最高尚的人物册,而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册。
依这一标准,哥伦布应该名列前茅。
郑和简介 郑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
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
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
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1382年元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成为朱棣的近侍。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
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
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
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郑和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
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园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作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伦布是个意大利人,自幼热爱航海冒险。
他读过《马可 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
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
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
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
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
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
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 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
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 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
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
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
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
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著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 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
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
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
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
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
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
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
后来,对于谁最早发现美洲不断出现各种微词。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不容置疑的。
这是因为当时,欧洲乃至亚洲、非洲整个旧大陆的人们确实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陆。
至于谁最先到达美洲,则是另外的问题,因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远古时期从亚洲迁徙过去的。
中国、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达美洲也是极为可能的,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
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 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
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南极大冒险观后感
有些事情似乎很难改变。
比如说,当人类面临危机时,往往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考虑,在难以周全的情况下,总会牺牲其他动物的生命,即便它们刚刚救过自己的命。
《南极大冒险》中,那8只忠心耿耿的雪橇犬就在南极科考队遭遇暴风雪紧急撤退时被暂时放弃了。
当然,队员们当时的想法是,救人要紧
当时必须把在雪地考察中受伤的杰里和博士送回医疗条件足够的总部医院去,然后再驾直升机回基地接那8只雪橇犬——它们刚在考察中神勇地救过博士和杰里。
可是,飞机没有能再次回到基地。
同样还是那个道理:有些事情很难改变。
比如说,当人类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时,会权衡利弊,而不会意气用事不顾一切。
因为罕见的恶劣天气,南极科考队总部取消了一切任务,拒绝出动飞机冒险去救8只狗,理由很简单:救人还来不及呢
与雪橇犬朝夕相处的主人杰里很难接受这个事实,他四处奔波,试图说服上级雪橇犬是科考队的成员,可还是无法改变什么。
他还想到另辟蹊径,请求那位博士拨出部分科研款项帮助他再次回到南极,他以为博士会顾念雪橇犬的救命之恩,可他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博士告诉他科研款项不能浪费在不切实际的事情上,还劝慰他接受现实。
整个世界都跟杰里作对,他只能放弃了,把自己放逐到麻木的工作中去——人毕竟还是要面对现实。
可是那些可爱的雪橇犬的身影还是无法从心中抹去,杰里坐卧不安,陷入消沉。
于是他去拜访了最早养育这些雪橇犬的老人,在那儿听到的一个故事改变了他。
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带着他的4条爱犬进森林捕猎,不幸受到一只黑熊的袭击。
当那人从昏迷中醒来时,发现有2只狗为了保护他而牺牲了,黑熊和另2只狗却不见踪影。
那人恢复后开始四处寻找另外那2只狗,找了很久。
有人劝他放弃,告诉他那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可他仍然坚持,哪怕爱犬已经死去,他也要找到它们,因为唯有这样他才能求得内心的平静。
听完这个故事后,杰里终于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内心真正获得平静。
他决定立即返回南极,靠自己的力量
无论多么困难,这世上总有些东西值得他不顾一切地去做。
当杰里破除万难回到基地,与6只存活下来的雪橇犬重逢时,那个场面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几乎想要欢呼。
要知道,那时雪橇犬在零下8度的暴风雪中已经独立生存了整整180天
180天,在沙漠般死寂的雪原,它们并肩战斗,从未失去对生的渴望,并且仍然相信主人会回来。
让人庆幸的是,6条雪橇犬终于等到了那一刻;让人难受的是,有2位那样可爱的伙伴永远留在了那里。
在死亡的威胁下,那些雪橇犬表现得那样勇敢那样坚强那样团结,难以用言语和文字表达,只有看过电影的人才有切身的感受,那就是: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去极地解救它们
我一下就爱上了那8只可爱的雪橇犬,在两小时内为它们的命运而饱受折磨。
我觉得人与动物之间的爱有时更为长久。
等条件成熟时,我一定会养狗。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7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