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极光的微笑读后感

微笑比专业重要读后感

捧读了毕淑敏的散文集子——《北极光的微笑》。

很久了,我都没静下心来,读一会书,觉得脑子里面,慢慢空旷了。

  作为从医学转过来的专业作家,毕淑敏的文字我了解的不多。

但是读了她的文章之后,我感到了一种生命的态度。

那就是对生命悲观敬畏,对生活乐观前行。

  她写的柳枝骨折,我是第一次看到,但是最后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大概意思是,去山里砍柴,最难砍的地方就是树枝愈合的那道伤疤。

也许是为了愈合付出了更多的养分,也许是因为有伤,掺杂了太多的盘根错节。

其实树是这样,人也这样。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失恋难忘、很多人怀旧恋旧的原因吧。

  她关于友谊的论述相当精准,精准到像是在用手术刀解剖一条狗或者是一只青蛙。

友谊是无法转让、无法传承、无法回头的旅程,友谊是那么贪婪,需要人一生去呵护。

有人炫耀朋友很多,但毕淑敏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友谊汁液不是渗出,而是稀释。

简单说,就好比心灵的容积是一定的,你装的人越多,分享到这种心灵之交的份额就越小。

  对此我深信不疑,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不必为没有那么多前呼后应而落落寡欢,而是要想,只要我说喝酒,他就不会说打麻将,哪怕他说,他有了婚外情,我也不会第一时间上升到道德高度,首要做的,是怎么办才能处理好。

狐朋狗友,有时也是很可爱的词儿。

  她写到了机遇:从某种程度上讲,机遇就是一种位置。

长在深山里的树木,有一派仙风道骨;长在人行道上的树,会呼吸到浓烈的烟雾。

树无力选择生长的地点,树只有努力扎根生长。

很像在说一次投胎,投胎也是技术活。

也许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一落地,就比我苦巴巴地奋斗十多年还牛。

那咋办呢

不过了么

不还是得痛快笑着么

  我用了大概三个小时看完了这本书,抽了两次烟,觉得这本书读的值得。

没有矫情的呻吟,没有严肃的说教,说的都是大实话,但又那么中听,那么朴实。

  也许就跟武林高手一样吧:一般顶级高手都是招数平实,内力深厚。

比如风清扬。

  也许就跟打篮球一样吧:一般顶级高手都是把常规武器开发成变态大招,比如杜兰特的投篮,准到令人发指。

北极星的英文怎么拼写?

一、感受:是对一个花季少女纯洁灵魂的摧残,这个可怜的女孩连最起码的温饱都失去的一瞬间,仍然保持着对美好情境的向往,这或许就是人性的本真所在,而作家安徒生恰恰是把这个弱小生命的凄苦和悲惨命运与她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与破灭叠化在一起描写的,这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文章这样描写到“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在幻景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在幻想中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国去寻找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

作者把小女孩美丽的幻景与她面临的冷酷的现实叠化在一起描写,对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是丹麦著名童话故事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发表于1846年。

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无情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并入选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的第14课。

二、作者简介: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既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他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

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

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

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

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

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

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中崭露才华。

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

历时5年。

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

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

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的编写剧本。

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

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

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

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

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和出版。

9《走向生活》——收集有关资料

20世纪初的美国作家,曾经采访过哈伍德教授,因表现出色,被派去采访著名的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

并得到了“走向生活”的启示,写了一篇名字为《走向生活》的文章。

【第2句】: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1933—1945),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孚众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从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时为止,任职长达12年。

曾赢得美国民众长达7周的高支持率,创下历史记录。

【第3句】:埃莉诺·罗斯福 埃莉诺·罗斯福(1884—1962)联合国外交家,人道主义者,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夫人,当时世界上最受人敬佩的妇女之一。

她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曾在英格兰求学。

1905年与其远房堂兄富兰克林结婚。

1945年罗斯福总统去世后,杜鲁门总统任命她为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曾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主席。

她对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和通过起了重要作用。

关于罗斯福夫人的小故事 圣诞老人的故乡 芬兰北极圈以北的地方称为拉普兰(Lapland),由于交通方便,这里成为旅客观赏白夜(永昼)和北极光美景的胜地。

拉普兰首府罗宛基米被称为圣诞老人的故乡,你可在这里试试搭乘“驯鹿雪撬”的感觉

当地人还会扮成精灵和圣诞老人一起迎接您的到来。

历史上传说,芬兰是最早迎接圣诞老人安居的故乡。

芬兰和前苏联于1927年确定以拉普兰省“耳朵山”为两国通往北冰洋的国界线。

芬兰的儿童故事大王玛尔库斯从中获得灵感。

他在电台讲故事时说,圣诞老人和两万头驯鹿一起就住在这座“耳朵山”上,正是因为有“耳朵”,圣诞老人才能在北极听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声。

他这种颇有感染力的浪漫推理获得了世人认可。

从此,故事中的“耳朵山”就成了圣诞老人的故乡。

而圣诞老人的新居北极村则是在美国总统罗斯福夫人来访的启示下所建。

二战结束后,罗斯福夫人访问芬兰,前往北部拉普兰首府罗宛基米市参观。

主人为供罗斯福夫人驻足领略极地景物,在北极圈这点上,修建了一个面积不过十平方米的小木屋。

罗斯福夫人对此颇感兴趣,这小小木屋就是北极村的雏形。

芬兰人由此开始建设北极村,设立了标有极圈位置的地图标志板,并陆续建成了售极地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和专门受理圣诞老人邮件的邮政点。

另外,在北极村这个小镇的镇口、树起北极圈纪念牌。

北极村有许多美丽奇妙的自然风光,夏季,你可以观赏难以忘怀的午夜太阳;冬季,你可以在昼夜不见太阳的空中看到世上罕见的北极光。

从此,这里就成了圣诞老人新的故乡。

罗斯福夫人的名言 当你停止奉献,必然也开始凋零。

没有你的承认,无人能使你自卑。

你一定要去做不能做的事。

罗斯福夫人的文章 共享读书乐趣 我从不曾忘掉看书的习惯。

我认为,如果你在年轻时养成这习惯,你就会体验到文字是多么重要的东西。

今日,分散孩子们注意力的事物太多了:电视、电影、收音机。

有一件事情我感到很有意思,有一天,我的一个男孩对我说:“我希望我看书的速度能够快一点。

”我同意道,“真的,我也这么盼望。

”他答道:“啊,你看书要比我快一倍。

”也许最近他看的书不够多,否则,我相信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念得快起来的。

但是,这指出一个理由:为什么许多孩子们读的书不多?他们不能读得很快。

我想,我们应该给他们各种机会,让他们知道如何阅读,如何更快地把他们所读的吸收进去。

我们必须让我们的青年人养成一种能够领会好书的习惯,这一种习惯是一种宝物,值得双手捧着,看着它,别把它丢掉。

我们之中太少人真正地把我们所领会的美好的故事,告诉过我们的孩子们,无怪乎年轻人也不能欣赏环绕着他过去的那些美好事物。

他们把那些事视为当然,不足为奇。

他们需要多念一点历史。

我觉得,只要我们不怕麻烦,教导我们的年轻人欣赏书中的美与内容,领略书的价值,一定会增加许多如饥似渴的读者。

有一天,我有一个机会到纽约的摩根图书馆去,那里陈列着许多古代手抄本和古代印刷的书本。

我想,一个孩子若有机会摹写这些早期手抄本的话,那是一件多好的事情!他们可以看这些手抄本是如何更正的,可以看看那些图书,看看那些手抄本的翻印本。

我们若能为年轻人设一个他们自己的图书馆的话,他们的兴趣恐怕会增加很多,这是学习读书价值的最好途径。

老的一代知道读书的价值,但是我认为有时候,我们这些老人并未给予青年人一个机会,让他们从长者那里,知道读书可能是一个极大的享受。

是的,如果我们能把我们的爱,我们的热诚和我们对的享受,分一部分给孩子们,他们的生活将因此而增不少的意义,历史上从未有过像现在这样的一个时期,我们如此需要开拓我们的思想。

罗斯福夫人和人权宣言 世界人权宣言创立于1948年,是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所取得的划时代的成就。

《世界人权宣言》的重大成就有目共睹。

在世界历史上,国际社会的成员从来没有一道成功地为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者一类人,而是为不论任何地方和任何时代的所有人定义他们应该享受的权利和自由。

从1948年以来,大约有九十个国家的部份宪法条款可以被追溯到《世界人权宣言》。

世界人权宣言酝酿过程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就是罗斯福夫人,当时她被任命为美国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代表,各国代表一致选举她担任这个新成立的机构的主席。

当时反对宣言的国家很多,很多国家认为宣言过于偏向西方世界,但是在罗斯福夫人的勇气、想象力和卓越领导下,在她不懈的努力下,这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宣言诞生了。

罗斯福夫人在此以后,一直致力于对人权的关注,对世界人权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美国总统的夫人,罗斯福夫人在这里显示了自己独有的魅力和才能,为当时世界妇女树立了自强不息的榜样。

急需~

《走向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分段

第一段(1-8):采访前的准备; 第二段(9-14):正式开始采访; 第三段(15-16):采访后得到启示。

主要内容:本课通过“我”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的叙述,说明了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会使生活有价值,为生活增添快乐

老舍《春风》的读后感

中心: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段意:第一段(1~8):“我”接到采访任务并认真做采访前的准备。

第二段(9~14):“我”采访罗斯福夫人。

第三段(

【第15句】:16):“我”采访后的感受。

资料:富兰克林· 德拉诺·罗斯福 1882年1月30日,罗斯福出生于纽约的海德公园。

其父詹姆斯·罗斯福是外交界和商业界的活跃人物,其母萨拉·德拉诺是出身上层社会且受过国外教育的漂亮女性。

(植一个生命)中学生之友的读后感

读《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有感 植物,遍布世界各地。

它们无论是被作为食物食用,被作为药材入药,还是被作为景观供人观赏,在人类的眼中,它们比起人类自身,显得是那样微小。

但事实上,植物并不像人类想的那样,它们都是“有生命有感知的实体”。

本书就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点。

从北极到赤道,都有植物的存在。

小到藻类苔藓,大到巨杉桉树,都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生命体:它们有“视觉”,有“嗅觉”,有“触觉”,能感知重力的方向。

它们的这些感觉虽然不及人类般灵敏,但是也都是利于植物生长的“本能”。

植物们通过茎尖的光受体感知光,并释放出生长素使植物向着光芒生长。

它们可以感知到光的来源、强弱与光谱,但是,当然,正如作者所说:“它们不能区别一位轻微谢顶的中年男子和一位长着棕色卷发的微笑着的小女孩。

”而且植物和人类一样,存在着视觉缺陷的现象。

由此看来,植物和人类都拥有视觉,虽然两者之间存在区别,但也不能由此就说植物比人类低等。

植物由于没有神经,自然无法像人那样闻到各种气味。

但是植物的嗅觉十分有趣:一株番茄可以嗅到另一株成熟的番茄释放的化学信号,并且加速自己果实的成熟;一棵柳树遭到虫害后,会释放另一种化学信号,提醒其它的柳树分泌驱虫的物质;菟丝子——一种攀附在其他植物上生存的植物,有根据其他植物释放的化学信号选择“猎物”······ 曾经有人认为植物在特定种类的音乐中会生长得更好,但是经过大量的实验,最终表明植物是“聋子”,它们在进化中不需要听觉。

当我们抚摸着含羞草的叶子时,也许我们会感到这样做很有趣,但是那其实对含羞草是不利的。

当我们反复触摸时,植物也在不断地产生各种蛋白来设法存活,这反而加速了叶子的枯萎。

由此看来,植物具有触觉。

所有的植物都会让根向着重力的方向生长,而茎则会向着与根相反的方向生长。

事实上,这是平衡石与向光性的多重调控,帮助植物找到正确的生长方向,从而获取更多的阳光与养料,就像一切生物的生存本能一样。

以上便是作者在本书中告诉我们的事实。

作者认为:“当我们凝视盛花的玫瑰树时,应该把它看成是失散已久的堂兄弟;当我们打量一株在墙上攀爬的常春藤时,我们也要知道,如果不是远古时代发生的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我们也可能免不了在墙上攀爬的命运。

我们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演化的另一种可能结局,在大约20亿年前分道扬镳的演化路线的结局。

” 我认为植物和人类是平等的。

植物和我们一样有感知,我们不能就这样说它们比我们低等。

当我们出门时,多想想我们周围的植物:想想大树看到了什么,想想灌木们嗅到了什么,想想小草们感受到了什么·····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75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