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归线读后感
北回归线以北的阳光照射角度
夏季时,公转轨道为远日点,我们所在北半球,夏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不是直射但仍有阳光照射,地球自转轴线与公转轨道平面有60多度的夹角,以你所在房子为原点,东西连线,阳光是从连线偏北的方向照射的,所以北侧有阳光,确实是东北升,西北落。
最简单的验证方法————你可以拿一个球体,上面标好东南西北,用电筒照射,让球体呈夹角,你手动旋转,自转方向不要搞错了,仔细观察,你就知道阳光怎么照射了。
世界名著好句摘抄
【第1句】:人生好似调味盘,酸得是惆怅,苦的是锻炼,辣的是过程,甜的是成功。
【第2句】:友人来访/不小心碰翻一杯乡愁/浓浓的气氛四溢弥漫/情绪漂泊成不系之舟。
【第3句】:面对着苍茫的群山,面对着无际的原野,面对着清澈的小溪,面对着芳郁的野花,面对着浅浅的草叶,我沉默,我惊叹,我欣喜,我欢乐,我无言。
【第5句】: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记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的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
【第6句】:有人爱雾,爱它的朦胧,爱它的缥缈;有人爱霜,爱它的洁白,爱它的淡雅;也有人爱露,爱它的晶莹剔透,爱它的娇小玲珑;更有人爱雪,爱它的纯洁,爱它的素雅。
【第7句】:是的,童心无价。
拥有了童心,你便会拥有天真纯洁、无私无邪的品格;拥有了童心,你便会忘记生活中的琐屑愁事,快乐的面对人生;拥有了童心,你便会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享受生活。
【第8句】:我在“流水落花春去也”中感受到了李煜人生沉浮的无奈;我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味苏轼壮志难酬的压抑;我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中聆听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心语
【第9句】: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忠贞不渝。
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刚正不阿。
骨气就是陈然“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的凛然不苟。
【第10句】:月光如水,水如天。
静静的夜,柔柔的月光,我站在花儿的面前,凝视着,花儿无语,我无语。
我慢慢地听,给我以心静,给我以力量,这就是情
冈仁波齐主要是讲啥呢
用朴实无华的美文\\\/梦里诗书 《波齐》伪纪录片手法,对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却又并不是单依靠西藏壮丽的景色,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许就是一座壮丽的山峰,但在无数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在藏传佛教里他们认为冈仁波齐是神的住所,代表了无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获得乘倍的功德,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妇、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期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昧,所以张扬在《冈仁波齐》的故事上选角其实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纠结于宗教本身,而是让所有观众都能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被电影艺术所提炼的魂魄,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也更源于深植于这群信徒身上对信仰的虔诚。
在长达一年的朝圣之路上,这个由不同的年龄身份的人组成的队伍,没有人会去偷懒,在这条充满了苦难和危险的道路上,也没有人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去展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西藏的景致给予太多的镜头,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实,而剧情的植入,在让这个故事变的更为饱满充沛的同时,更还让那信仰中善的光芒变的如此夺目。
关于信仰的宗教电影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这样真正客观的去展现信仰,去在虔诚的信仰中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冈仁波齐》正是这样的一部佳作。
春节与元旦什么时候重合为同一天
22085年。
两万两千年后,由于节气相对公历提前,12月30日大寒,1月13日立春,故22085年春节在1月1日,与元旦在同一天
二十四节气歌的含义
1 在人类的感情里,经常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一旦被某种看得见得目标吸引,祸事被某种虽然看不见,却想象得出来的目标所吸引,就会以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推动着我们的灵魂向那目标扑过去,如果达不到目标,就会叫我们痛苦得受不了。
2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 3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一个是阆苑仙范葩,一个是美玉无理瑕。
若说 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 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磋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 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 4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5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临终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 6 我不能想象这样一个人,他认为开棋的时候先走马而不是先走卒对他来说是英勇的壮举,而在象棋指南的某个犄角里占上一席可怜的位置就意味着声名不朽,我不能想象,一个聪明人竟然能够在10年、20年、30年、40年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全部的思维能力都献给一种荒诞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把木头棋子王赶到木板棋盘的角落里,而自己却没有发狂成为疯子。
() 7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生活,因为即使是一场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终止生命。
8 知道为什么而死,问题就不同了。
明白了这一点的人,也就有了力量。
要是你感到真理是在你那一面,你甚至会的。
英雄的行为就是这样产生的。
9 我看到了各个民族彼此敌视,而且默默地,无知地、愚蠢地、甘心地、无辜地在互相残杀。
我看到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还在发明武器和撰写文章,使这种种敌视和残杀更为巧妙,更为经久。
() 10 .每当太阳西沉,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遥望新泽西上方辽阔的天空,我感到似乎有未经开垦的土地,所有的道路,所有的人都在不可思议地走向西部海岸。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衣阿华,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骚动喧闹,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如此无法平静。
() 11 本人系疗养与的居住者。
我的护理员在观察我,他几乎每时每刻都监视着我:因为门上有个窥视孔,我的护理员的眼睛是那种棕色的,它不可能看透蓝眼睛的我。
(《铁皮鼓》) 12 我不能想象这样一个人,他认为开棋的时候先走马而不是先走卒对他来说是英勇的壮举,而在象棋指南的某个犄角里占上一席可怜的位置就意味着声名不朽,我不能想象,一个聪明人竟然能够在10年、20年、30年、40年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全部的思维能力都献给一种荒诞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把木头棋子王赶到木板棋盘的角落里,而自己却没有发狂成为疯子。
(《象棋的故事》) 13 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
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
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14 当你身临暖风拂面,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良田万顷的春景时,一定会陶醉其中;当你面对如金似银,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时,一定会欣喜不已。
你可曾想过,那盎然的春色却是历经严寒洗礼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却是接受酷暑熔炼后的结晶。
15 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坎坷不平,沟崖在侧。
摔倒了,要哭就哭吧,怕什么,不心装模作样
这是直率,不是软弱,因为哭一场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小心。
山花烂漫,景色宜人,如果陶醉了,想笑就笑吧,不心故作矜持
这是直率,不是骄傲,因为笑一次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心。
16 倘若你能使你的心时常赞叹日常生活的神妙,你的苦痛的神妙必不减少于你的欢乐,你要承受你心天的季候,如同你常常承受从田野上度过的四时。
(《先知》) 17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
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
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
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
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18 石碑上的历史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
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
石碑静默地立在村头看着几百年沧海桑田,而歌声依旧。
19 拨开心灵的迷雾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它们穿着迷惑的衣服,踩着凌乱的脚步,有时让我们的心灵无所适从。
那笼罩在其上的一层迷雾——我们感情上的亲疏,会左右着我们的主观思想,影响着我们的判断。
20 月是故乡明 ★谁,在白露横江的异乡秋夜里,不知桂花的清香,不理美酒的醇厚,硬是那样偏执地吟出一句别有滋味的诗句来一一月是故乡明。
简简单单,清清浅浅,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解释了我们情感与认知之间那奇妙的天秤。
因为深情,所以偏执。
读沈从文的《静》有感
《静》是沈从文成功的短篇小说之一。
我们在这短短的十几页里可以看到他艺术上各方面的成就。
故事讲的是一个饱经离乱之苦的家庭,男的在军中,女的带着儿女疏散到一个小镇暂住,等候三个男人的消息和接济。
母亲肺病咯血,躺在床上养病。
大女儿和媳妇到外边求神问卜去了,丫头翠云在洗衣服。
春天的日子很长。
全家人中比较自由从容的只有15岁的岳珉和5岁的北生。
他们因为年纪小,没有完全被家庭所处窘境所困住。
沈从文这篇美丽的小说就是围绕着这两个人所写的。
作者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成功而又自然的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在作品中营造了一种静穆的气氛,一种由作品中人物无援无助的心境衬托出来的悲伤的情绪。
小说一开头便提及“风筝”这一物象,写到少年人在春日里放风筝,什么时候风筝脱线了,各处便有人仰了头望天空,小孩子们都大声乱嚷,盼望那脱了线的风筝落到自己家的天井里。
小说一开头提及的风筝并非闲笔,风筝本就一线牵,在空中随风飘摇不定,一时大风突起就可能断了线,永远都不再回来。
这正象征了战乱时代下层人民的命运,他们生逢乱世,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具体地讲,这孩子们都盼望着的风筝正象征着岳珉的爸爸和哥哥们,他们在外打仗,杳无音讯,家人们正焦急的盼望着他们的归来,而他们能不能回来,究竟要什么时间回来,这都如那天空中飘摇的风筝一样不可捉摸。
风筝这一物象在小说后文又一再提及,似乎在暗示故事的悲惨结局。
例如下文写道:“岳珉和北生上了晒楼,数天上大大小小的风筝。
”“坪里也有三个人坐在大石头上放风筝”“小尼姑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的从提篮里拿出一大束青菜”当大姐和嫂嫂回来后看到病重的母亲时大家都想说些好消息来安慰母亲,岳珉也有意的提到了风筝。
她说:“姐姐,大嫂,先前有一个风筝断了线,线头搭载瓦上拽过去,隔壁那个妇人用竹竿捞不着,打破了许多瓦,真好笑。
”这不仅仅是能否得到断365kuaile.cn了线的风筝的问题,这在暗示小女孩告诉妈妈别人家的男人也没有回来,从而达到安慰母亲的目的。
看似轻松,实则沉重。
下文提到翠云丫头时,翠云说:“看呀,看呀,快来看呀。
一个一块瓦大的风筝跑了。
快来,快来,就在我们头上,我们捉住它。
”这时岳珉也抬头看到了,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条白线,在很长的天空摇摆。
接着又写到:“也不知是为看风筝还是为看新娘子,岳珉仍然上了晒楼”她直到看到远近各处人家的烟子,才下了楼。
这样的文字,看似写景,实则写情。
作者在平铺直叙中充满了对下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看风筝也是在盼望着亲人们的回归。
字里行间充满了忧伤的情绪。
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小说中还提及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人和物。
如岳珉和北生在晒楼上看到的像一块大绿毡子的“坪”;新发芽的“葡萄藤”;很温柔的流着的“小河”;开的正热闹的“桃花”;黄澄澄的如金子的“油菜花”;从容吃草的“三匹白马,两匹黄马”“两人望到青草,望到白马,望到一切,小孩子快乐的如痴。
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这些春天里的物象是那么的清新,那么充满生机与希望,它们是自由和幸福的象征。
也正象征着两个孩子在窘困的生活中对未来、对明天抱有的丝丝希望,期盼家人团聚,期盼自己能实现梦想。
正体现了作者擅长捕捉自己的感觉印入物象这一特点。
寓人生理想于自然美和人性美之中,创造出现实与梦幻浑然一体的迷人意境,具有朦胧悠远而又原始的审美特征。
《静》虽说是一篇小说,但它很特别,写得很别致,不像一般小说那样以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它特别执着于平常物象在作者主观情感的浸染中所呈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所以这是一篇充满了诗意的灵动的抒情小说。
由于它的灵动,它的细腻,扣响了我的心门,我对它是久久难于忘怀,沉浸其中,宛如穿越到了那一时空,去感受,去遐想,那未知的风筝将飞向何处…
中华七子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被强侵占,又是分别在什么时候回归祖国的呢。
“七子”是指被列强霸占的土地,澳门“七子”之一。
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
“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
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
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
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
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
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
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闻一多《七子之歌·诗序》 “中华七子”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发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
在这块曾被八国联军烧杀掳掠的土地上,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惨痛的悲剧。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
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跃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
“不能将殖民主义的尾巴拖到下个世纪。
”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华民族喊出了洗雪耻辱的最强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明确表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邓小平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6月30日23点59分,英国蓝底米字国旗和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英治港旗缓缓降落,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零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盛开着紫荆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交接仪式后,查尔斯王子和刚刚去职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
轮船起锚处,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香港的地点。
两年之后,中华民族以又一个洗雪耻辱的时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1999年12月19日夜,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灯火通明。
23时58分,绿色的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像帆一样滑落,20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和绿色带有莲花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准时升起。
中葡两国政府在这一刻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
家中对联高悬:“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横批“澳门回家”。
闻一多之子闻立雕说:“父亲期盼骨肉团聚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 新世纪梦想: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7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