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方城郭读后感

出塞 古诗

出塞 王昌龄 时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使龙城飞将在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

塞:边疆关塞。

胡马:敌人的军队。

  前两行诗意:自秦、汉以来,边疆一直都在无休止地进行战争,月照关塞,自然想到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

  [编辑本段]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译文:  1)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  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  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3)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将军们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龙城飞将”的注释做出修改:“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第7句】: 不教:不叫,不让。

  

【第8句】: 度:越过  [编辑本段]唐·马戴《出塞》  唐·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题解: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

“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

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

“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

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

“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

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

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

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

“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

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

“缺宝刀”的“缺”用得好。

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

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

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读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深感“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得高山危卵之势。

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

“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

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

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

  [编辑本段]出塞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山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城早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下曲(二首)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边塞诗鉴赏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岑参(cén shēn) (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享年55岁.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与高适并称“高岑”父亲也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

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三载(744,三十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

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

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

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

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简析】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凉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析】该诗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又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使人觉得悲怆而又豪壮,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

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

诗题又作《出塞》。

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

”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

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其音凄苦。

  [编辑本段]

【音乐专辑:王月明出塞】  出塞(HIFI发烧唱片)印音乐系列发烧碟  

【 专 辑 】:出塞  

【创 作 人】:王月明  

【出版公司】: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出版年代】:2005年  

【唱片编号】:CN-A56-05-377-00\\\/A.J6  

【制作软件】:EAC  

【专辑介绍】:  著名作曲家王月明经典作品,与数位民族乐器大师携手,演绎荡气回肠的塞外之风.  荣获“全国优秀文艺音像制品奖”一等奖,国际录音水准,24Bit-96khz天碟品质  羌笛幽幽,马头琴低唱,霍去病的八百精骑千里驰骋……荡气回肠的塞外之风,  感悟远离红尘凡嚣外的另一番心境  在大自然面前,我是那么渺小,就好像戈壁上的一粒石子,像随风奔跑的风滚草;  又有时觉得我很大,脑海中喷薄的音符,像无限的苍穹,包围着所有,覆盖了万千。

  觉得我渺小,是表面的、形式的,觉得我很大,是想象的、内在的。

  不去管它是什么、谁的、或应该是怎么样的,仅仅是我知道的、和我能拥有的,就如此……  ——王月明  印音乐 企划  广东星外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发行  北京千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作  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出版  作曲\\\/MIDI:王月明 录音:万小元\\\/葛音 混音:万小元  笛子\\\/萧:杜聪 二胡:严洁敏 管子:李宝林 琵琶:张强 马头琴:布仁特古斯  出品人:宋晓红\\\/袁海波 制作人:张春一  项目监制:老锁\\\/王长缨 策划:屈庚喜 制作统筹:黄橙\\\/张春一  HDCD母带处理:香港雅旺录音室有限公司 俞伯伟  

【 曲 目 】:  0

【第1句】: 敕勒川  0

【第2句】: 青海青  0

【第3句】: 出塞  0

【第4句】: 玉门关  0

【第5句】: 风滚草  0

【第6句】: 大漠孤烟  0

【第7句】: 古道西风  0

【第8句】: 瘦马  0

【第9句】: 在天涯  

【第10句】: 明月出天山  

【第11句】: 广阔的地平线

《满江红》的意思是什么?

满江红赏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 江红》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爱国将领岳他在写作 《满江红》词时,正是中原地区遭受女真奴隶主贵族的铁骑践踏和蹂躏的岁月。

岳飞矢志抗金,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他一生征战,反对投降,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光明磊落、治学严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到一个高度,故 《满江红》一词,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和岳飞本人的高风亮节一起在中国神州大地传颂,很少有人怀疑 《满江红》是伪作或托名之作。

第一个对此提出怀疑的余嘉锡,他在 《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出了两点疑问;岳飞孙子岳珂所编 《金伦粹编·家集》中没有收录这首词,而岳珂在收集岳飞的文章时,曾是不遗余力的,此集从编定到重刊,历经31年,为何未收此词

此其一。

这首词最早见于明徐阶所编的 《岳武穆遗文》,是根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赵宽亦未说所据何本,来历不明。

而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是伪作。

在此之前,此词亦不见于宋元人的著述,为什么突然出现在明中叶以后

此其二。

作者进一步考证:在明代,北方鞑靼族倒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一个胜仗,因此,“踏破贺兰山阙”,“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

”继余嘉锡之后,60年代后期,夏承焘也写了一篇 《岳飞<满江红>词考辨》的文章,他除了赞同余氏的怀疑外,又从词的内容上找出了一个证据,即“贺兰山阙”的地名所指问题。

他认为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而贺兰山却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此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

这是一。

如果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边塞的“玉门”、“天山”之类,其入于史书,始于北宋。

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明中叶以后也是如此,若以泛指释岳飞的“乖背”,似也不通。

此为二。

1980年,海内外又掀起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热潮。

如台湾 《中国时报》发表了孙述宇的文章,再次对 《满江红》的词作者提出了疑问。

他首先指出 《满江红》词中用了自己的事迹和典故,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是尽人皆知的材料,一个拟作很容易写出这样一首词的。

其次,他认为 《满江红》词的格调,与已证实的岳飞另一词 《小重山》风格迥异,前者慷慨激昂,英雄气色横溢,后者则是他多年征战并受掣肘时惆怅心理的反映,相形之下,“ 《满江红》是一首有事迹、有心志,但没有阅历的词”。

对此持不同意见的邓广铭、王起、李安等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辩驳。

邓广铭于1981年5月初著文指出,岳飞的 《满江红》不是伪作。

他认为:第一,岳霖、岳珂两代人没有搜集到此词,只能说明岳飞的后代在这方面有遗漏。

据现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

如 《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就不见于岳珂编的 《家集》中,如果排除他们父子当时没有收集到的可能性就断定是假的,那么,这首诗如果又因为 《宾退录》的失传后而出现在明人的著作中,就能对此怀疑吗

此外,从 《满江红》反映的思想内容来看,与岳飞其它诗文的内容是一致的。

如“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写照,“不问登坛万户侯”,不就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注脚吗

又如 《家集》中的一些题记,都是岳飞行军作战时随时随地记下来的,应是他当时真实内心的记录。

岳飞既然有 《满江红》中体现的思想,又有作诗填词的本事,为什么不能填词抒怀呢

第二,关于 《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他认为“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是指女真,而不是实指匈奴一样,即指广义的敌人。

第三,如果 《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是王越,那为什么要嫁名于岳飞,而不夸耀自己的战功呢

他写的“踏破贺兰山阙”是实写,那么词中的“靖康耻,犹未雪”句是可以泛写的吗

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那么,这样的亡国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体呢

如果撇开 《满江红》一词反映的整体思想,而纠缠在“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上,似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李安则针对孙述宇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认为从史实和词的内容对照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可知是在岳飞30岁或30岁前后有感而作。

岳飞30岁时,正掌朝廷方面大权(公元1133年),“因责任重大,身被殊荣,感动深切,乃作成此壮怀述志的 《满江红》词”;而岳飞20多岁从军、30多岁时从九江奉旨入朝,“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

与词中“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句同。

岳飞30岁置司江州时“适逢秋季,当地多雨,故在词中有‘潇潇雨歇’之句”。

因此, 《满江红》是岳飞“表达其本人真实感受于公元1133年秋季9月下旬作于九江”。

他还就 《满江红》与 《小重山》两词的格调问题作了探讨,认为两词作于不同的时间,格调自然不同,不能以此非议作者。

⑴此调又名《念良游》、《伤春曲》。

格调沉郁激昂,宜于抒发怀抱,故为苏、辛派词人所爱用。

双调,九十三字,仄韵(南宋后始见于平韵体)。

⑵怒发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⑶抬望眼:抬头纵目远望。

⑷尘与土:谓功名犹如尘土,指报国壮志未能实现而言。

⑸八千里路:作者从军以来,转战南北,征程约有八千里。

“八千”与前句中的“三十”都是举其成数而言。

云和月:指披星戴月,日夜兼程。

⑹等闲:轻易,随便。

⑺靖康:宁钦宗赵桓年号。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次年掳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北去,北宋灭亡。

“靖康耻”指此而言。

⑻雪:洗雪。

⑼灭:平息,了结。

⑽长车:战车。

贺兰山:在今宁夏西,当时为西夏统治区。

此处借为金人所在地。

缺:指险隘的关口。

⑾从头:重新。

收拾:整顿。

⑿天阙:宫门。

朝天阙:指回京献捷。

【品评】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

绍兴十年(1140),岳飞挥师北伐,大破金兵于偃城。

进抵距汴京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后, 他对部下说:“直抵黄龙(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与诸公痛饮耳。

”这是以恢复为己任的岳飞的素志。

此词即抒发他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

全词声情激越,气势磅礴。

开篇五句破空而来,通过刻划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

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人、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

“莫等头”二句既是激励自已,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

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

它和《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水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样,是被后人奉为箴铭的警策之句。

下片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

“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

“何时灭”,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字背。

“驾长车”句表达自已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

“壮志”二句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见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

结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回京献捷。

全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因而一向广为传诵,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

近人余嘉锡先生《四库全书提要辩证·岳武穆遗文》考证出此词为明人所作而托名于岳飞。

夏承焘先生进一步证成其说。

但持异议者也不乏其人。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

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

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

——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

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

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

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

(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

)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

此恨何时得解

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

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慨,凛凛犹若神明。

金兵入据中原,亦可能败退“凶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

“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

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

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凶奴”,是无可非议。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

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

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

“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

悲夫。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兴信天游

求三国时期著名的诗词

相关搜索 描写风光的诗句 边塞风光的诗句 写边塞风 谓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一)概况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

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

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往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不独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间。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 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

语言素朴,构思独特。

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编辑本段二、隋代的边塞诗  (一)概况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

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

虽数量不多,也无一流作家,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

代表作品有: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二首等。

  (二)《从军行》简析  该诗为七言歌行体。

诗中把塞外肃杀的气氛和征人怀乡,思妇闺怨的情思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意境优美,语言清丽流畅,对偶工整和谐。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燕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  编辑本段三、唐代的边塞诗  

【第1句】: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 《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第2句】: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  

【第3句】: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

”;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编辑本段四、高适的边塞诗  

【第1句】: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

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

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

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第2句】:诗作风格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

“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

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

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

高诗以七古见长。

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

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第3句】:《燕歌行》赏析  (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

《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

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

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

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

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

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 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

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

”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

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

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

“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

“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

“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

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

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

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

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

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

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

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

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

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

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

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

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

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3)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概和悲壮的情绪。

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

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

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

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

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编辑本段五、岑参的边塞诗  

【第1句】: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第2句】: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

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

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

诗是咏雪送人之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

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

“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

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

“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

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

“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

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

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

“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

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

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

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

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 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

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

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

”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

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第3句】:《 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

《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

“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

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

这种恶劣环境中,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拨”,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肃,“风头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

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 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

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谁能敌呢

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和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C、从句式上来看,押奇韵,每三句一换韵,三句之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

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编辑本段六、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第1句】:概况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第2句】:诗歌欣赏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编辑本段七、边塞诗鉴赏  *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

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

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

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简析】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

龙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卢城。

龙城也就是卢龙城。

龙城飞将:指西汉时名将李广。

《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唐时改为平州,治所在卢龙,即今河北省卢龙县。

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代为北方天然屏障。

【简析】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怀念,表现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

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

  * 凉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析】该诗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又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使人觉得悲怆而又豪壮,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

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

诗题又作《出塞》。

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

”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

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其音凄苦。

  开放分类:  诗词  “塞外诗”相关词条:  什么是相关词条 我来完善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70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85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