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电影的读后感
北大荒纪念地观后感800字
北大荒是坦荡的 北大荒吐纳东西的文化,兼容南北的文明,形成了独特的雍容大度的气质。
正是这坦荡的地貌、坦荡的历史和这坦荡的气质,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胸怀坦荡的北大荒人
顾全大局精神,就充分地反映出北大荒人的坦荡胸怀。
顾全大局成为北大荒人的行为准则 凡是向荒原进军的队伍,无一不面临着义利的选择和考验。
40多年前,当第一批拓荒者踏上这荒原时,没有房屋,没有道路,没有必需的生产工具,甚至没有工资和。
在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人们不能不实行较为原始的平均主义的供给方式,官兵一致、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共度难关,他们以民族振兴的大局为重,以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为荣,表现出共产党人先公后私的高风亮节。
1954年10月,中央决定农建二师集体就地转业,而这时,正是国家实行军衔制的前夕。
连年征战,曾立下汗马功劳的官兵们,本来可以通过授衔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但是,他们服从了大局,8300名官兵默默耕耘,奋力创业。
在这方面,王震将军表现得更为突出。
作为铁道兵司令员、农垦部长、副总参谋长,他拖着曾7处负伤的身体,穿越完达山踏查百里荒原,小清河畔点燃烧荒的火种,南横林子伐过木,云山水库挑过担,石头河畔扶过大犁,宝泉岭下栽过松树,一个高级领导人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走进战士们的行列,这是怎样地激励人和鼓舞人啊
那个同甘共苦的年代培养了北大荒人不计个人得失的坦荡胸怀。
顾全大局要稳定局部,垦区注重了经济的整体性发展。
改革使相当一部分职工先富了起来,但还有部分农场、部分职工生活在贫困的空间。
从1986年起,垦区开始对25个贫困农场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扶持,绝不让一个北大荒乡亲受穷
在北大荒人眼中,祖国具有的地位,为了共和国的大局,他们无怨无悔地把千斤重担放在了自己的肩头 开发北大荒,一开始就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围绕着生产和上交粮食,北大荒人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
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袭击了北大荒。
这一年,全垦区粮豆单产仅47公斤,经营亏损8732万元;1961年产量更低,亩产仅41公斤,亏损达9582万元。
农场的粮食已不能自给,人们的视野不得不转向一切可以用来“代食”的物品,如豆秸、麦麸、稻糠、酒糟、豆粕、树皮……由于饥饿和过量食用代食品,造成极度,大批职工患浮肿病。
转业官兵和职工,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省下粮食,支援其它灾区的人民。
他们不仅如数交足了征购粮任务,并通过精打细算,又从农场的“三留”(种子、口粮、饲料)粮中再挤出
【第31句】:5万公斤,支援重灾区的人民,为国家分担了困难,而这个场的转业官兵和职工却不得不再次勒紧了裤带。
在当时北大荒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位粮食保管员,日夜看管着山一样的粮食,却不曾拿过一粒放进嘴里。
终因长期食不裹腹,饿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山一样的粮堆旁…… 这个大灾之年,正是大批转业官兵创业的初期。
他们自己忍饥挨饿,却向国家交售了
【第1句】:8亿公斤粮食,完成了3000万公斤大豆的出口任务。
在北大荒人的心目中,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是神圣的,作为共和国全局的一个部分,他们只有服从全局的责任,而不能事事与国家计较,更不能讨价还价。
1963年,垦区有26个农场300多万亩的小麦,由于阴雨连绵,得了赤霉病,大幅度减产。
为了完成国家计划,他们把霉变的小麦留下做口粮,而把头等粮挑出来交给国家。
1989年,遇上“埋汰秋”,收获的大豆多为“泥花脸”,不合乎出口要求,可偏偏在这时,国家又给追加了100万公斤的大豆出口任务。
于是,他们就组织职工用雪搓,将大豆的“泥花脸”一点一点搓干 净,将金黄色的标准豆如数上交国库。
他们捧给共和国的,不仅仅是金黄色的豆子,更是北大荒人一颗颗金灿灿的心
一位著名的记者到北大荒采访后感慨万千地说:“没到过北大荒,就难以真正体会到她的伟大;没到过北大荒,也根本感受不到她的沉重……几十年过去,三代北大荒人用汗水和生命,在祖国东北边陲筑起了一座引人注目的丰碑,一座既宏伟又沉重的丰碑。
” 发展区域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布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繁荣黑龙江经济的必然选择。
垦区点多线长面广,104个农牧场分布在全省48个地市县境内,这种特殊的地域分布,决定了垦区的经济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
早在五六十年代,北大荒人就坚持“投资少、收效快、收获大、不与民争地”的方针,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与周围的农民有着广泛的接触,通过代耕、技术指导、良种推广、参观实习、召开农民座谈会以及节日联欢活动等方式,使国营农场在周邻农村的影响逐步扩大,并在提高水平以及促进周围农民提高产量上逐步起到了示范作用。
1980年7月,克山农场派出37名机务骨干到附近8个公社帮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省委对此批转了,要求人民公社向国营农场学习。
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从1981至1984年,支援地方良种840多万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团结协作,相互支持不仅表现在垦区内部农场之间以及省内场县和场乡之间,而且,北大荒人还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支援兄弟省区,并把北大荒人顾全大局的精神弘扬光大。
1960年春夏之交,湖北、河北、山东等地麦收紧张,抽调200余台,随同机组人员前去支援。
九三农管局的20台分别到湖北省东西湖农场和河北宁晋地区支援近两个月。
国家的需要就是北大荒人的志愿 北大荒人曾修筑起祖国边陲的第一条铁路。
1966年秋,国家决定,将密东铁路整体移交给管理。
对这条历时5年奋战建成又亲手管理8年的铁路,农垦战士怀有深厚的感情,但他们服从了国家的大局,细心地整理和保管好全部的物资,将这条浸透自己血汗的铁路完整地交给了国家。
他们交给国家的,不仅仅是铁路,更是北大荒人的赤诚之心
北大荒人曾勘探开采出优质的煤矿。
1958年,为了配合大规模农场群的建设,垦区集中力量,建成了年产万吨的东海煤矿,煤质达到国家专用炼钢标准,不仅满足了农场的需要,还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1965年7月,根据国家的需要,国家经委发出文件,决定将“东北农垦总局所属的东海煤矿交由煤炭工业部鸡西矿务局领导”。
这个由垦区自己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办起来的煤矿的交出,对部分农场的生产、生活用煤造成了很多困难。
但是,为了国家这个大局,他们坚决执行了这个决定。
北大荒人曾开发出浩瀚的林区 1958年,3000名转业官兵开进完达山林区,对这片原始森林进行采伐、抚育和管理,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创业建点,采伐倒10多万立方米的红松、水曲柳、黄波罗等优质木材,保证了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北京站等十大建筑的胜利建成。
1965年8月,国家为了加强对林业的统一管理,农垦部、林业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经国务院批准的完达山林区开发方案计划内的全部林区,由东北林业局接管……”尽管完达山林区是由垦区复转官兵和广大工人参加 开发建设的,他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许多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他们同样服从了大局的需要,将这一片富庶的林区交了出去。
北大荒人曾建设起大型的炼油厂 1973年10月,垦区自筹资金,历时二年建成的林源炼油厂一次试车成功。
这座现代化的企业,年加工能力100多万吨,产值超亿元,利润数千万元,一直是垦区农业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
1983年,中央决定将林源炼油厂移交给中国石油化学总公司管理,尽管这个决定给农场的生产建设带来了很大影响,但是,北大荒人从国家需要这个大局出发,把困难留给了自己,坚决地执行了中央的决定。
军垦战士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将荒原变成了良田。
而有一天,突然要他们将这良田抛弃掉,眼睁睁地望着它再沦为旧日的荒原,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啊
二九○农场就经受过这样痛苦的选择。
二九○农场地处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的三角洲,为了抗御松花江的洪水,农场职工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战,修筑起一条长60公里的防洪大堤。
1991年,黑龙江省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气象部门和防汛部门预测可能会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洪水,为了加大松花江干流的泄洪能力,防汛部门建议 地处松花江末端的二九○农场将堤防向后撤移3公里。
后撤3公里
这意味着要让出4万亩良田
那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浸透他们血汗的4万亩良田啊。
二九○人震惊了,经过认真的讨论,农场党委统一了思想,为了抗洪抢险的大局,为了松花江两岸几百万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理应作出牺牲
他们含着泪拆毁了原有的大坝,又后撤3公里筑起了新坝。
这一年,特大的洪水呼啸而来,又安然而去,而二九○农场投入巨额资金开垦的4万多亩良田却被无情地淹没,许多职工蹲在被毁的良田旁抱头痛哭…… 八五七农场作出的巨大牺牲更惊动心魄
1991年6月,暴风雨持续了十几天。
洪峰
洪峰
洪峰穆棱河百年未遇的特大洪峰终于出现了
每秒流量达4870立方米
在这样强劲地洪峰冲击下,现有的河道容积已难以支撑,势必造成垮坝决口
穆兴东堤、西堤必须作出抉择,牺牲一面,保住另一面
东堤外,有虎林县6个乡和一批农场的240万亩良田,15万人口;西堤外,是八五七农场的40万亩丰收在望的良田和2万人民。
两弊相权取其轻,抗洪总指挥部忍痛下令:八五七农场职工必须迅速撤离大坝,炸坝分洪
这是一项令人撕心裂肺的决定
命令传来,八五七农场从领导到职工全部惊呆了
1991年7月31日夜,八五七农场领导含着眼泪一拳砸在地下:“炸坝
”刹那间,一亿多立方米的洪水从60多处缺口涌入了八五七的土地,40多万亩良田全部被淹;13个生产队的13500平方米的住房倒塌倾斜,几千人无家可归;道路桥梁被冲毁,直接经济损失64
【第91句】:91万元
八五七成为一个孤岛,与外界隔绝10多天,而穆兴东堤内240万亩良田和15万人民得救了
罕见的洪水,罕见的灾情,罕见的壮举
八五七人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毅然选择了自我牺牲,把顾全大局的北大荒精神升华为共产主义的精神
北大荒是全国人民帮助开发起来的,也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北大荒人牢牢记着顾全大局这个道理,把自己的牺牲和奉献,作为是对共和国母亲的真挚回报
纪录片《丰碑》第二集北大荒精神观后感怎么写
先写什么时间观看了影片,简要介绍《丰碑》第二集北大荒精神的主要内容。
然后加以概括提炼,北大荒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种勤俭节约的精神,是一种一种与自然顽强抗争的精神,也是一种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谈在新的形式下,我们在党的领导下,要实现富国梦,强国梦,北大荒精神不能丢。
要举例子。
我们现在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还有很多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需要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精神永远是一座历史的丰碑。
语文阅读北大荒的诗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
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
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
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
而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
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
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
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
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
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
《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
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报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
可如果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学,那些不管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遭遇过怎样的人生的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
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
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
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
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
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
对北大人甚是敬重。
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
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
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
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
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
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
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
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
》。
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
这个世界会好吗
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北大荒的秋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可爱的草塘》读后感 这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我”来到了北大荒,很不习惯这无聊的生活,小丽看出了“我”的心思,便到处为“我”介绍北大荒草塘的一年四季,还教“我”捉鱼。
这时,“我”被这里的景色打动了,不去扰乱这如画般的生动景色。
也同时告诉我们看一个景色,不要只去看事物的名字和表面,而是要去探索和发现,就像课文中小丽发现草丛中隐藏的水泡子一样。
虽然不起眼,但是却那么能令人惊奇。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