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大荒的读后感

北大荒纪念地观后感800字

北大荒是坦荡的  北大荒吐纳东西的文化,兼容南北的文明,形成了独特的雍容大度的气质。

正是这坦荡的地貌、坦荡的历史和这坦荡的气质,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胸怀坦荡的北大荒人

  顾全大局精神,就充分地反映出北大荒人的坦荡胸怀。

  顾全大局成为北大荒人的行为准则  凡是向荒原进军的队伍,无一不面临着义利的选择和考验。

  40多年前,当第一批拓荒者踏上这荒原时,没有房屋,没有道路,没有必需的生产工具,甚至没有工资和。

在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人们不能不实行较为原始的平均主义的供给方式,官兵一致、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共度难关,他们以民族振兴的大局为重,以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为荣,表现出共产党人先公后私的高风亮节。

  1954年10月,中央决定农建二师集体就地转业,而这时,正是国家实行军衔制的前夕。

连年征战,曾立下汗马功劳的官兵们,本来可以通过授衔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但是,他们服从了大局,8300名官兵默默耕耘,奋力创业。

  在这方面,王震将军表现得更为突出。

  作为铁道兵司令员、农垦部长、副总参谋长,他拖着曾7处负伤的身体,穿越完达山踏查百里荒原,小清河畔点燃烧荒的火种,南横林子伐过木,云山水库挑过担,石头河畔扶过大犁,宝泉岭下栽过松树,一个高级领导人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走进战士们的行列,这是怎样地激励人和鼓舞人啊

  那个同甘共苦的年代培养了北大荒人不计个人得失的坦荡胸怀。

  顾全大局要稳定局部,垦区注重了经济的整体性发展。

  改革使相当一部分职工先富了起来,但还有部分农场、部分职工生活在贫困的空间。

从1986年起,垦区开始对25个贫困农场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扶持,绝不让一个北大荒乡亲受穷

  在北大荒人眼中,祖国具有的地位,为了共和国的大局,他们无怨无悔地把千斤重担放在了自己的肩头  开发北大荒,一开始就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围绕着生产和上交粮食,北大荒人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

  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袭击了北大荒。

这一年,全垦区粮豆单产仅47公斤,经营亏损8732万元;1961年产量更低,亩产仅41公斤,亏损达9582万元。

  农场的粮食已不能自给,人们的视野不得不转向一切可以用来“代食”的物品,如豆秸、麦麸、稻糠、酒糟、豆粕、树皮……由于饥饿和过量食用代食品,造成极度,大批职工患浮肿病。

  转业官兵和职工,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省下粮食,支援其它灾区的人民。

他们不仅如数交足了征购粮任务,并通过精打细算,又从农场的“三留”(种子、口粮、饲料)粮中再挤出

【第31句】:5万公斤,支援重灾区的人民,为国家分担了困难,而这个场的转业官兵和职工却不得不再次勒紧了裤带。

  在当时北大荒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位粮食保管员,日夜看管着山一样的粮食,却不曾拿过一粒放进嘴里。

终因长期食不裹腹,饿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山一样的粮堆旁……  这个大灾之年,正是大批转业官兵创业的初期。

他们自己忍饥挨饿,却向国家交售了

【第1句】:8亿公斤粮食,完成了3000万公斤大豆的出口任务。

  在北大荒人的心目中,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是神圣的,作为共和国全局的一个部分,他们只有服从全局的责任,而不能事事与国家计较,更不能讨价还价。

  1963年,垦区有26个农场300多万亩的小麦,由于阴雨连绵,得了赤霉病,大幅度减产。

为了完成国家计划,他们把霉变的小麦留下做口粮,而把头等粮挑出来交给国家。

  1989年,遇上“埋汰秋”,收获的大豆多为“泥花脸”,不合乎出口要求,可偏偏在这时,国家又给追加了100万公斤的大豆出口任务。

于是,他们就组织职工用雪搓,将大豆的“泥花脸”一点一点搓干 净,将金黄色的标准豆如数上交国库。

  他们捧给共和国的,不仅仅是金黄色的豆子,更是北大荒人一颗颗金灿灿的心

  一位著名的记者到北大荒采访后感慨万千地说:“没到过北大荒,就难以真正体会到她的伟大;没到过北大荒,也根本感受不到她的沉重……几十年过去,三代北大荒人用汗水和生命,在祖国东北边陲筑起了一座引人注目的丰碑,一座既宏伟又沉重的丰碑。

”  发展区域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布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繁荣黑龙江经济的必然选择。

垦区点多线长面广,104个农牧场分布在全省48个地市县境内,这种特殊的地域分布,决定了垦区的经济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

  早在五六十年代,北大荒人就坚持“投资少、收效快、收获大、不与民争地”的方针,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与周围的农民有着广泛的接触,通过代耕、技术指导、良种推广、参观实习、召开农民座谈会以及节日联欢活动等方式,使国营农场在周邻农村的影响逐步扩大,并在提高水平以及促进周围农民提高产量上逐步起到了示范作用。

  1980年7月,克山农场派出37名机务骨干到附近8个公社帮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省委对此批转了,要求人民公社向国营农场学习。

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从1981至1984年,支援地方良种840多万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团结协作,相互支持不仅表现在垦区内部农场之间以及省内场县和场乡之间,而且,北大荒人还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支援兄弟省区,并把北大荒人顾全大局的精神弘扬光大。

  1960年春夏之交,湖北、河北、山东等地麦收紧张,抽调200余台,随同机组人员前去支援。

九三农管局的20台分别到湖北省东西湖农场和河北宁晋地区支援近两个月。

  国家的需要就是北大荒人的志愿  北大荒人曾修筑起祖国边陲的第一条铁路。

  1966年秋,国家决定,将密东铁路整体移交给管理。

对这条历时5年奋战建成又亲手管理8年的铁路,农垦战士怀有深厚的感情,但他们服从了国家的大局,细心地整理和保管好全部的物资,将这条浸透自己血汗的铁路完整地交给了国家。

  他们交给国家的,不仅仅是铁路,更是北大荒人的赤诚之心

  北大荒人曾勘探开采出优质的煤矿。

  1958年,为了配合大规模农场群的建设,垦区集中力量,建成了年产万吨的东海煤矿,煤质达到国家专用炼钢标准,不仅满足了农场的需要,还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1965年7月,根据国家的需要,国家经委发出文件,决定将“东北农垦总局所属的东海煤矿交由煤炭工业部鸡西矿务局领导”。

这个由垦区自己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办起来的煤矿的交出,对部分农场的生产、生活用煤造成了很多困难。

但是,为了国家这个大局,他们坚决执行了这个决定。

  北大荒人曾开发出浩瀚的林区  1958年,3000名转业官兵开进完达山林区,对这片原始森林进行采伐、抚育和管理,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创业建点,采伐倒10多万立方米的红松、水曲柳、黄波罗等优质木材,保证了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北京站等十大建筑的胜利建成。

1965年8月,国家为了加强对林业的统一管理,农垦部、林业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经国务院批准的完达山林区开发方案计划内的全部林区,由东北林业局接管……”尽管完达山林区是由垦区复转官兵和广大工人参加  开发建设的,他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许多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他们同样服从了大局的需要,将这一片富庶的林区交了出去。

  北大荒人曾建设起大型的炼油厂  1973年10月,垦区自筹资金,历时二年建成的林源炼油厂一次试车成功。

这座现代化的企业,年加工能力100多万吨,产值超亿元,利润数千万元,一直是垦区农业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

1983年,中央决定将林源炼油厂移交给中国石油化学总公司管理,尽管这个决定给农场的生产建设带来了很大影响,但是,北大荒人从国家需要这个大局出发,把困难留给了自己,坚决地执行了中央的决定。

  军垦战士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将荒原变成了良田。

而有一天,突然要他们将这良田抛弃掉,眼睁睁地望着它再沦为旧日的荒原,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啊

  二九○农场就经受过这样痛苦的选择。

  二九○农场地处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的三角洲,为了抗御松花江的洪水,农场职工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战,修筑起一条长60公里的防洪大堤。

1991年,黑龙江省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气象部门和防汛部门预测可能会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洪水,为了加大松花江干流的泄洪能力,防汛部门建议 地处松花江末端的二九○农场将堤防向后撤移3公里。

  后撤3公里

这意味着要让出4万亩良田

  那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浸透他们血汗的4万亩良田啊。

  二九○人震惊了,经过认真的讨论,农场党委统一了思想,为了抗洪抢险的大局,为了松花江两岸几百万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理应作出牺牲

他们含着泪拆毁了原有的大坝,又后撤3公里筑起了新坝。

这一年,特大的洪水呼啸而来,又安然而去,而二九○农场投入巨额资金开垦的4万多亩良田却被无情地淹没,许多职工蹲在被毁的良田旁抱头痛哭……  八五七农场作出的巨大牺牲更惊动心魄

  1991年6月,暴风雨持续了十几天。

  洪峰

洪峰

洪峰穆棱河百年未遇的特大洪峰终于出现了

每秒流量达4870立方米

在这样强劲地洪峰冲击下,现有的河道容积已难以支撑,势必造成垮坝决口

  穆兴东堤、西堤必须作出抉择,牺牲一面,保住另一面

  东堤外,有虎林县6个乡和一批农场的240万亩良田,15万人口;西堤外,是八五七农场的40万亩丰收在望的良田和2万人民。

两弊相权取其轻,抗洪总指挥部忍痛下令:八五七农场职工必须迅速撤离大坝,炸坝分洪

  这是一项令人撕心裂肺的决定

  命令传来,八五七农场从领导到职工全部惊呆了

  1991年7月31日夜,八五七农场领导含着眼泪一拳砸在地下:“炸坝

”刹那间,一亿多立方米的洪水从60多处缺口涌入了八五七的土地,40多万亩良田全部被淹;13个生产队的13500平方米的住房倒塌倾斜,几千人无家可归;道路桥梁被冲毁,直接经济损失64

【第91句】:91万元

八五七成为一个孤岛,与外界隔绝10多天,而穆兴东堤内240万亩良田和15万人民得救了

  罕见的洪水,罕见的灾情,罕见的壮举

  八五七人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毅然选择了自我牺牲,把顾全大局的北大荒精神升华为共产主义的精神

  北大荒是全国人民帮助开发起来的,也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北大荒人牢牢记着顾全大局这个道理,把自己的牺牲和奉献,作为是对共和国母亲的真挚回报

有《北大荒人》的观后感吗

先写什么时间观看了影片,简要介绍《丰碑》第二集北大荒精神的主要内容。

然后加以概括提炼,北大荒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种勤俭节约的精神,是一种一种与自然顽强抗争的精神,也是一种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谈在新的形式下,我们在党的领导下,要实现富国梦,强国梦,北大荒精神不能丢。

要举例子。

我们现在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还有很多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需要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精神永远是一座历史的丰碑。

语文阅读北大荒的诗

精神对物质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

崇高的精神的力量在于它鼓舞和激发出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在于把精神动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北大荒精神的突出特性是它的时代性、丰富性、发展性和先进性。

北大荒精神总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成为北大荒人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支柱,成为北大荒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北大荒精神的主要作用体现为:导向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辐射作用。

--导向作用。

北大荒精神反映了北大荒人的政治本色,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倡导的新时期“六十四”字伟大创业精神在北大荒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不论是在艰苦的创业初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它始终引导北大荒人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旺盛的革命热情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不断把农垦事业推向前进。

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发挥北大荒精神的导向作用,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队伍,是一实现北大荒到北大仓历史性巨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北大荒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具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

省农场总局党委《关于加强北大荒精神宣传教育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北大荒精神宣传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发挥北大荒精神的导向作用。

要把北大荒人造就成为一支坚信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开放,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质和强烈主人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富于“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精神的农垦产业大军。

这既是一种发展的方向,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60多年来,北大荒人始终坚持以北大荒精神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把自已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垦区的整体奋斗目标,把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作为报效国家,实现理想和抱负,发挥聪明才智的人生舞台,并积极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使北大荒人成为一支不仅政治强,而且业务精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需要的产业队伍。

--规范作用。

北大荒精神是适合现代文明发展和现代管理要求而产生的一种先进观念形态,必然渗透到北大荒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成为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无形力量,北大荒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正是靠这种规范作用内在的约束力实现的,并且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合格北大荒人的重要依据。

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北大荒人始终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作为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把个人的理想、信念、追求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农垦事业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在为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北大荒人大胆探索,锐意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了发展步伐,勇敢地承担起建设百亿斤商品粮基地的重任,并以北大荒精神作为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的思想武器。

承包不忘国家,富了不忘集体,自主经营不忘团结互助。

当1991年那场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垦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难的时刻,一面抗灾自救,一面捐助巨额资金,帮助南方受灾省区的人民渡过难关。

为了大局,北大荒人毅然忍痛炸坝分洪,以局部的牺牲,换取全局的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难怪大多数到过垦区的人,无不为北大荒人创造的丰功伟绩所震撼,为北大荒人创业、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他们在北大荒人身上看到了延安老八路的作风,看到了南泥湾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生机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凝聚作用。

北大荒精神把拓荒者的个人理想和追求,同企业的利益和荣誉,同农垦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北大荒人吸引到这一神圣的事业中来,凝聚形成统一的思想和意志,使之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向着共同的目标开拓前进,在北国高寒地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1993年6月,当知识青年回访团的部分知青,被授予“北大荒人”称号时,知青代表动情地说:“今天,我们被授予‘北大荒人’荣誉称号,既光荣,也是感到有愧的。

在我们身前,有十万复转官兵,有知识分子、支边青年,在我们身后,有当年下乡的留在北大荒的两万多知青,他们才是真正的北大荒人。

”作为一名北大荒人,是光荣、自豪的。

是北大荒精神这个强大的精神纽带,把北大荒的儿女凝聚成一个坚强、团结的集体,它的巨大感召力,已经融入北大荒人的血液。

北大荒精神把广大拓荒者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同一目标和同一方向,是北大荒的农垦事业,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誓把荒原变良田的崇高理想,使拓荒者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北大荒人。

这种强大的凝聚力使北大荒人成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也才会创造出“北大荒”变“北大仓”的人间奇迹。

北大荒精神指引着北大荒人走过了蹉跎岁月。

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北大荒吸引了一大批外地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垦区工作,为北大荒的发展奉献聪明才智和力量。

北大荒人的真诚和北大荒人的精神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来北大荒兴办企业,投资开发。

那些曾经在北大荒工作过的北大荒人,身在内地、人在都市,却心系北大荒,时刻关心着第二故乡的建设。

特别是那些返城知青们,纷纷组织回访团,并组织他们的子女来北大荒寻访当年父母的青春足迹。

他们为北大荒的改革献计献策,为北大荒的开发牵线搭桥,为北大荒的发展献策出力。

今天战斗在北大荒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为了实现北大荒新的奋斗目标,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北大荒精神已经成为北大荒人共同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北大荒人”成了拓荒者共同的荣誉称号。

--激励作用。

北大荒精神具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激励北大荒人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壮举中,表现了惊人的创造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艰苦的初创时期,把北大荒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艰苦创业的强大物质力量;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它把北大荒人的进取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转化为建设新世纪具体行动。

北大荒创业者面临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但没有把北大荒人吓倒,反而把北大荒人潜在的创造才能更强烈的激发出来,使北大荒人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格得以更充分的发挥。

是北大荒精神激励着北大荒人,吃苦在前,甘愿奉献。

冰冻馍、雪花汤、万重难,没有挡住开拓者的创业路,马架子、人拉犁、万般苦,没有动摇开拓者的创业志,他们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将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建设北大仓的理想,化作艰苦创业的物质力量。

跨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北大荒人率先引进了国内第一套世界先进的农机设备和管理技术,走出了以开放促开发,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第一步。

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向新的领域进军,改革旧的管理体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打破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格局,积极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

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北大荒人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加快发展,实现垦区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辐射作用。

北大荒精神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内功能上,而且表现在对社会广泛的影响力上。

周恩来总理曾殷切希望北大荒“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

40多年过去了,英雄的北大荒人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期望,在亘古荒原上,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北大荒”这个驰名品牌早已誉满神州。

“第一眼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出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唤,北大荒啊我爱你……即使明朝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

一曲《北大荒人的歌》在1995年11月北京举行的全国职工业余合唱大赛上,博得了评委和观众的热烈掌声,黑龙江农垦北大荒合唱团以其深情的歌声,整齐的阵容,高超的技艺,摘取了大赛的桂冠。

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并非来自北大荒,而是由当年下乡返城的北京知青组成的,他们用独特的方式,回报第二故乡,弘扬北大荒精神。

在2007年的11月,这支合唱团赴美进行了精彩的演出,在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的巨大共鸣。

从50年代十万复转官兵、北京等地青年志愿垦荒队云集荒原,北大荒就成了全国人民注目的焦点和热点。

60年代初,《老兵新传》、《北大荒人》两部反映拓荒者创业生活的影片轰动全国,它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许多人就是看过这两部影片后加入到北大荒行列的。

六七年代,54万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北大荒也因此走进了各大中城市的千家万户。

80年代崛起的一批现代化农场,引起世人的瞩目。

90年代和新世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场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使北大荒已闻名全国、享誉世界。

今天,当北大荒人打开垦门,走向世界的时候,一首唱遍大江南北的垦歌《北大荒人的歌》,能唤起人们对北大荒的一片深情。

2007年8月28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北大荒慰问演出时,著名歌唱家殷秀梅在演唱《北大荒人的歌》时,唱至“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两行泪水从脸颊上滑落。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北大荒建设者们付出了何等的艰辛呀

60年来,三代北大荒人用自已的汗水、泪水和血水,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奋斗。

如今已把昔日“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的“北大荒”建成了繁荣富庶、欣欣向荣的“北大仓”。

把“北大荒”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成为全国闻名、世界知名的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垦区成为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政、社、企一体社会形态比较完整的经济社会区域。

北大荒不仅产粮食,而且出经验、出精神。

不论是利用现代的农业机械和科学技术实现了粮食的稳产高产,还是利用外资和世界先进技术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农业现代科学新技术的推广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北大荒的奉献,还造就出了一支过硬的北大荒人队伍,他们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主动奉献自已的智慧和力量,在奋斗中实践着理想和抱负。

60多年来,北大荒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各类人才,成为传播北大荒精神的使者。

为支援全国农垦事业的发展和地方建设,北大荒曾先后有一万余名干部被抽调到兄弟垦区和全国各地工作。

北大荒还为全国农业系统培训了数万名专业技术干部,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大中专学生,向全国各大在专院校输送了数万名合格的毕业生。

他们把北大荒精神带到全国各地散热发光,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

援藏的垦区干部,发扬北大荒精神,在雪域高原树起了北大荒精神的鲜红的旗帜。

随着北大荒人同省内外、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北大荒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诚实守信的品德不断为世人所公认。

北大荒精神的影响和辐射面超越了农垦战线、黑龙江省,扩大到全国,成为振兴民族精神,激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创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六七十年代来垦区上山下乡的城市知识青年,在北大荒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磨练,积累了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

这支充满朝气的队伍,也是北大荒开发以来诸多队伍中数量最多、文化程度最高、流动性最大的一支队伍。

前后十几年时间里,他们留给北大荒的最宝贵的财富是青春;同时,在第一代北大荒创业者的言传身教下,知青们懂得了人生,增长阅历和才干,使他们成为北大荒和我国各条战线的生力军。

知识青年通过锻炼,经风雨、见世面,增长了才干,成为垦区各条战线的生力军。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兵团战士,他们中有不少人成为社会知名人士,还有许多科技界、经济界、政界等各界的先进人物。

多数人已成为了本单位、本行业的骨干,人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北大荒精神的无穷力量。

他们中,有中国第一位棋圣、围棋棋手聂卫平;作家梁晓声、张抗抗、陆星儿、李龙云、肖复兴、贾宏图、张欣辛、蒋巍、韩乃寅;新闻出版界代表人物:张持坚、曹焕荣、张长明、陈可雄、石国雄、刘进、顾龙、王廉杰、陆幸生;美术家:沈嘉蔚、李斌、刘宇廉、陈宜明、冯远、张朝阳、吕敬人、侯国良、韩书力、周胜华、吕敬人、励忠发、汪大伟、尤劲东、高荣生、赵晓沫、赵国经、王美芳、李璞、杨学成、杨涤江、周容、于承佑、张垦;摄影家:黄成江、吴乃华、侯玉华、刘绍强、胡晓泉;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赵炎、师胜杰;戏剧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等等。

还有许多经济界、政界、科技界等各界的先进人物。

如在黑龙江的现任省级知青有刘东辉、王东华、申立国和离休的杨光洪等领导同志。

有多少风云人物在北大荒演绎着百年风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97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