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豺母的读后感300
母豺火烧云读后感100字
沈石溪著的《母豺火烧云(彩色插图本)》讲述了母豺火烧云的一生,赞颂了用生命谱写的跨越族群的伟大母爱。
豺和狼本是天敌,主人公母豺火烧云因为一次疏忽,导致自己的亲生崽命丧狼口。
冤家路窄,当它再次遇到仇人时,大灰狼因为遭遇人类的捕兽夹重创而死亡,它本应毫不犹豫地手刃仇人的遗孤――小狼崽,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却将其留在了自己身边,取名甜点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狼崽甜点心逐渐长大,原本种族间敌对的仇恨,竟*终化为了舐犊情深,不是母女胜似亲生母女。
为了保全甜点心的性命,它不惜放弃自己精心挑选的伴侣;为了教其生存技巧,它不惜与狠毒的眼镜蛇周旋;为了保护鲁莽的甜点心免遭毒手,它勇敢地与狗熊搏斗,甚至为此失去了一条腿;为了给甜点心争取将来的安宁生活,它甘愿牺牲自己的性命,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25篇雪豹悲歌50字读后感
这一星期,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刀疤豺母》,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吧。
尕玛尔草原上生活着一群金背豺,它们的首领是一头母豺,因为她的脸上有一道深深的伤疤,我们就给她起名叫刀疤豺母。
我的好友强巴有一只藏獒叫雪娇,它跟着强巴已经七八年了。
雪娇在和豺群斗争时被活活咬死了,强巴以一名猎手的名义发誓要把这群恶豺统统消灭。
为了消灭豺群,强巴抓走了新生的八只幼豺,豺群被逼无奈离开了尕玛尔草原。
金背豺走后,红毛雪兔没有了天敌,数量倍增,它们啃光了草根,很多牛羊因为没有食物吃都饿死了。
我和强巴决定把豺群请回尕玛尔草原,走了七天七夜,终于找到了豺群,可是刀疤豺母却不愿意跟我们回到尕玛尔草原。
豺群受到了黄蜂的围攻,很多豺都受伤了,为了请回豺群,我和强巴费尽心思给豺疗伤,并且挽救了两只幼豺的生命。
刀疤豺母很感激我们,跟着我们回到了尕玛尔草原。
金背豺一出现,红毛雪兔的数量大大减少,尕玛尔草原的生态逐渐恢复了平衡。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草原是牛羊生存的基础,牛羊是牧民的食物来源,红毛雪兔的啃食破坏草原植被,而豺是红毛雪兔的天敌。
保护豺就是保护草原,保护人类自己。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修复生态系统,建设绿色家园,用平等、自由、博爱、仁慈之心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人类道德的光芒不仅要照亮人类社会,还要照亮大自然和动物世界。
我们要从小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
动物是有灵性的,我们应该善待它们,还它们一点生命的权利。
《刀疤豺母》的主要内容 150字——250字
《刀疤豺母》讲述了草原上的一群豺在老谋深算的“刀疤豺母”的带领下与人类结下的种种恩怨,以及双方为了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不得不互相依赖和共处的故事。
作者想告诉我们,除了人类外,地球上还有许多生命是有感情、有灵性的。
他们有爱的天性,会喜怒哀乐,甚至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尊重动物,还它们一点儿生命的权利。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祝你学习愉快。
没有比我更好的回答,就采纳为最佳答案吧。
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公明慷慨话夙愿的内容
《蜀王》又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话。
据说秦惠王候,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们力能移山。
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
有一天,看见有一条大蛇进入山洞,五丁力士一齐去拉蛇。
忽然山岭崩塌,压了五丁力士。
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
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
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①,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
他们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
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
“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
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
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
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
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
“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
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
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
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
《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
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
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
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
现在我们根据集本抄录。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
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
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
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
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
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
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
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
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
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当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
作者不象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侯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
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
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
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
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
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
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
他因亡国而,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象哭泣一样。
这一句诗的读法,一向有不同的意见。
近年来出版的选注本,都断句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成为七字一句,三字一句。
我以为这样读法是错的,应该是两个五字句。
古书没有标点,也不断句,很难知道古人把这句诗如何读法。
但吴昌祺的《删订唐诗解》、钱良择的《唐音审体》,都是清初刻本,都是圈断了句子的。
他们把这一句定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我以为这样断句较为适当。
它是两个五言句,不是七、三句法。
理由是:“愁空山”三字不成句。
歌行中的三字句,常常是两句连用,很少单独用的。
这在李白诗中可以找到不少例证。
只因为“子规啼月”、“蟪蛄啼月”在唐诗中往往可见,所以许多人不敢把“夜月”二字和“啼”字分开,于是读成了上七下三的句法。
至于“夜月愁空山”这一句的意思是:在空山之中,明月之下,使行人为之忧愁。
李白有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绝句也用同样的意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过夜郎西。
以这首诗的第一句和第三句为证据,可知李白写的是两个五言句,而不是上七下三的句法。
作《而庵说唐诗》的徐增把此句十字连为一句读,而解释道:“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并无有人迹。
空山古木间,日之所见者,但是悲鸟雌雄威群而飞;夜之所闻,但是子规月下啼血最苦。
”历来讲唐诗者,这段讲解最为突出。
他躲躲闪闪地讲了一通,我们竟看不出他怎样分析这个十字句法。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
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
“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
现在我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
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
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
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
“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
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
尽管李白才气大,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
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
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
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
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
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
象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
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
”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
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
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
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
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
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
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
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
明代的李于鳞,曾评李白的歌行诗云:“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以长语,英雄欺人耳。
”(《艺苑卮言》卷四引)对于这一段诗,我也认为是“强弩之末”的“长语”(多馀的话)。
【作品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
《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
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
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
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
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
”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
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
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
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
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
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
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
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
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
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
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
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
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
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
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
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写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
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
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
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
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
【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
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1.“噫吁……难于上青天。
”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是惊异之辞。
“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
“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
“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
“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
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
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
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
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
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
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
“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
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
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
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全诗的主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相关诗词】 《蜀道易》(见《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 《行路难》天宝元年(742),李白受玉真公主等人推荐,被玄宗召人长安,供奉翰林,为文学侍从之臣,参与草拟宫中文书。
他满腔热忱,一心要有所作为;但玄宗后期的朝政已被李林甫集团所把持,贤能之臣多遭排挤和打击。
李白也因受到谗言的诋毁而于天宝三载被迫辞职离京。
其《蜀遭难》、《行路难》等名作,都写于这个时期。
【有关资料】 一、助读材料:李白的《剑阁赋》。
全文如下: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
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
上则松风萧飒瑟(yù,猛烈),有巴猿兮相哀。
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指友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
望夫君兮安极(尽),我沉吟兮叹息。
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
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
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通“向”)对酒而相忆。
这篇赋无疑是诗人在长安时写的,因为题下有作者自注“送友人王炎入蜀”七字,赋中又有“咸阳之南”“云愁秦”诸语,都是作者身居长安的证明。
有趣的是,这篇赋的基本内容跟《蜀道难》一样,也说到蜀道的高峻险恶,表达了希望友人归来的意思。
我们很难确定赋中的王炎就是诗中的“君”;也不好说是先有赋而后扩写成诗,还是先有诗而后隐括成赋。
但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其写作时间相去不远,却是可以断言的。
把这两篇作品加以比较,还可以得到另一个启示:《蜀道难》的主要意图大概是在“申戒”二字上──这是《剑阁赋》中所没有的内容。
如果这个说法可以成立,那么诗中的“君”就可能属于虚拟了,因为借用对“君”── 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胡震亨说的“风人之义远矣”大约也有这样的意思。
二、补充注释 1.〔太白〕《水经注》云:“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许。
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慎蒙《名山记》云:“……其山巅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积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故以太白名。
” 2.〔峨眉〕《一统志》云:“峨眉山,在四川眉州城南二百里,来自岷山,连冈叠嶂,延袤三百余里,至此突起三峰,其二峰对峙,宛若蛾眉,自州城望之,又如人之拱揖于前也。
” 3.〔六龙回日之高标〕语出左思《蜀都赋》:“羲和假道于峻歧,阳乌回翼乎高标。
”按:传说日神乘车,以羲和为御 者,驾六螭而行于太空。
阳乌,指日中的三足乌。
4.〔青泥〕《元和郡县志》云:“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
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为青泥岭。
” 5.〔扪参历井〕参、井二宿本相近,参三星(在猎户座内),居西方七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之末,占度十,为蜀之分野;井八星(即双子座),居南方七宿(即井、鬼、柳、星、张、翼、轸)之首,占度三十三,为秦之分野。
青泥岭,乃自秦入蜀之路,故举二方分野之星相联者言之。
6.〔剑阁〕《图书编》:“蜀地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
”附:张载《剑阁铭》全文。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
远属荆、衡,近缀岷、。
南通邛、,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
穷地之险,极路之峻。
世浊则逆,道清斯顺。
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
矧(shěn,况)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
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昔在武侯(指战国时魏武侯),中流而喜。
山河之固,见屈吴起(指起云“在德不在险”)。
兴实在德,险亦难恃。
洞庭孟门,二国不祀。
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
公孙(述)既灭,刘氏(指刘禅)衔璧。
覆车之轨,无或重迹。
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2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