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悲其不幸怒其不争读后感

中华经典诗文朗诵稿3~4分钟

是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1924年至1925年间)的短篇小说集,收入11篇,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写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

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中的疯子疯疯傻傻,他就是要把庙里的长明灯打灭,被阻了,他就说:“我放火。

”最后,他就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依然写的是看客。

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

看了,就散了。

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

只是要看,便看了;某天终于“洋”了起来,俄国有高尔基,那么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尔础”,不是基础么

有基必有础。

他能叫高尔基,我为什么不能叫高尔础

成了高尔础后,他就自觉“高大“起来,觉得不能与往日的麻友相提并论。

然而最终他发现自己没有“高尔什么”的天份,他连书也教不了,又经不住麻雀牌的诱惑,也经不住笼一把吃冤大头的诱惑,终于还是上了牌桌;中的魏连殳是特别用心地描写的一个。

那是一个曾经大觉悟的人,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的一切。

他对大人们不屑一顾,小孩子们却又不理他。

他曾经潦倒不堪,似在坚持着什么,又突然摇身一阔。

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参议而阔起来的钱。

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干净,才解脱。

其实是用着一种大悲哀的笔调来写这个人的,这里面也寄托着他的大失望。

人世就是这样苍凉,人生就是这样无望,想找一条路,然而终于找不到,他只有死;《伤逝》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是在探讨爱情是否可以长久。

而经济的窘迫困顿只是一个极现实极真实的诱因。

因着这个诱因,爱情就无疑成为幻灭。

伤逝了,这伤逝凄惨得令人伤感;《兄弟》似乎是在讽刺那种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离婚》就纯属一个乡下女人的不幸了。

鲁迅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那个爱姑在“七大爷”的威严之下,竟不敢说她早已想好的话了。

有什么办法呢

他们是官,且有势。

而她,只是一个乡下人。

高一必修三语文读本的读后感

1《呐喊》读后感 鲁迅的代表呐喊》是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典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可以说它是中国的名著,也是世界的名著,书中收集了许多我们所熟悉、津津乐道的文章,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藤野先生》一文是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即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所看到和听到当时一幕幕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景象为背景,文中较大篇幅叙写了他的老师藤野先生如何的一丝不苟和对先生的欣赏,只是在鲁迅先生看来:学医只能医治身体上的疾病,而思想精神上的疾病不是医学所能拯救的。

文章从一个侧面描述了鲁迅先生强烈爱国意识的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

文中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依旧振聋发聩。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这篇文章遗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个“精神胜利法”的渊源,读者想必也能理解“自欺欺人”是如何的要不得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

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

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

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2《笑面人》读后感 他的脸笑,她的心不笑。

不管他做什么,希望什么想什么,只要他一抬头,观众就会看见他狂笑。

《笑面人》的扉页这样描写主人公关伯兰。

关伯兰的脸被塑造出永恒的微笑,成了宫廷阴谋的牺牲品。

掩上书不难想象那张微笑抑或大笑着的脸。

心里掠过一丝悲凉。

那是个罪恶的社会,黑暗的社会,它碾碎了一切的纯真与善良。

让人感到悲,而且愤。

而细想现在的社会也不难找到相同点。

记得在书中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职业女性在职场上遇到了的打击,她到处向朋友哭诉。

朋友问,什么事让你那么伤心。

她说,有一位乘客的旅行包丢失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他联系帮他找,还任劳任怨的。

最后找了一星期终于找到了,我笑脸盈盈地把旅行包归还失主,失主却表情僵硬,还埋怨我工作不负责,找了那么久才找到……朋友说,那你象那样笑一下。

她微微地把嘴角上翘,脸部肌肉机械的动了一下。

朋友问,你就是这样笑的么

她说,是啊,我一直对乘客笑脸盈盈的,可乘客却都冷漠地只用眼睛瞟一下我,我这工作真的是没法做了。

朋友打断她说,你自己对着镜子再笑一下。

她砰砰砰跑到镜子跟前。

半天没了声响。

朋友说,你知道为什么乘客都那么冷漠地对你了吧。

那位职业女性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早已练就了一种职业的机械式的笑容,那笑容不会让乘客感到窝心,只会让他们感到自己被敷衍,不被尊重。

自然也就没有好脸色。

本人前不久去派出所做身份证,也着实领教了一番职业微笑的“魅力”。

这便是所谓的皮笑肉不笑吧!在炎热的夏天也让人倍感寒冷。

这个社会一直在高速运转着,速度快得让人忘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最主要的。

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目的而活着。

对外界都是那么冷酷。

停下脚步吧,在你大步往前走的同时你却失去了很多。

停下脚步吧,路边的风景可能比终点的要美,要美得多。

在这个沉默的年代,用我们的善良唤醒沉睡的感情。

让我们象奥嫫一样久久嗷叫。

我想奥嫫是在呼唤黎明,呼唤一个温暖的黎明。

3《奥林匹克精神》读后感 2008年,是鼠年,也是奥运年。

而且这次奥运举办地是我们的首都—北京。

虽然做为高中学生,但是我们还是非常关心奥运大事。

一、勤奋奥运会不仅仅是竞技荣誉,更为重要是和谐发展。

因为比赛只是一个测试,而更为重要的要是看看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你有什么进步。

看看通过你的勤奋能不能超越四年前的你,只是战胜自己的一次体验。

我们课文里读过《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里面的容国团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他面对着的是匈牙利老将,可是因为他的顽强拼搏精神,他战胜了敌人,更战胜了自己

使我们中国的金牌越来越多。

可是你们知道吗

成功者的秘诀除了顽强、搏斗、进取更重要是来自勤奋。

不是有一句哈叫才能来自勤奋,不仅是体育,做什么事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

二、梦想一百多年前,参加奥运会还只是一个梦想,直到现在奥运会居然会在中国举行,使我们感慨万千。

我们中国有“历尽沧桑”的早期屈辱、“重获尊重”的迂回抗争,正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有志气、有梦想

只有梦想和志气的人,才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当然别的国家也有梦想,不然怎么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三、比拼有了勤奋和梦想,剩下的就是比拼了。

大家都知道奥运精神就是“更快、更高、更强”,可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就是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变得更强。

强中自有强中手,只有不断地比拼,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也算是比拼的好处。

在此,我希望2008的奥运会将是我们全世界人的一片天

4《我有一个梦想》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语文读本中的一篇演说稿,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让我感触非常深。

《我有一个梦想》是1963年8月8日在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纪念堂前举行《黑人解放宣言》100周年纪念活动时基督教牧师马丁路德金作的长篇演说,主要揭露了白人对黑人的残酷迫害,表达了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以及正义奋斗到底的决心。

《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演讲稿,再文中运用了许多的排比句,主要讲了黑人以及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也揭示了黑人在白人心中的地位,读了这篇演讲稿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的肤色、地位、家境就改变对他们的态度、看法,因为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即使你出生再一个富裕的家庭也不代表你比人家高,因为你现在的富裕不是你的,而是他人努力的成果,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才是自己的,而出生的穷困人,也不用为了自己的身世而自卑,虽然你的家庭是穷困的,但是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

我希望以后我们可以生活在一个不是以人们的肤色、身份、地位,而是以我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我们的国度里生活。

人人生而平等。

5《报任安书》读后感 是一篇千古名篇,司马迁在这封信中,把他对世情的感慨,对人生的悲愤,对专制君主的认识,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尽情地倾吐出来,如泣如诉。

慷慨悲凉,理正而辞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李晚芳曰:“此篇(《报任安书》)与自序,俱原作史之由。

《自序》重承先继圣,此重惜死立名。

《自序》悲婉,此则沉郁、雄健。

其操纵起落,俱挟浩气流行,如怒马奔驰,不可羁勒,与《史记》之雅洁稍异,是史公另一种豪放激宕之文。

盖因救友陷刑,满肚皮怫郁不平之气,借此发泄。

书中‘舒愤懑’,三字是此本旨,故篇中处处皆愤懑之辞。

纵横跌宕,慷慨淋漓,转折提接虽多,却如一气呵成。

挣眉裂眦而写之,骤读无不为之惋惜。

”这篇千古名篇回顾了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受刑的全过程,叙述了忍辱著书的目的、决心、毅力,及其极端痛苦悲愤的心情。

文章充满了作者受刑后的无限痛苦与悲凉,但让人读后并不感到,而是感到有一股气势,有一股充满自信的、无坚不摧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力量。

尽管此篇是太史公“舒愤懑”之作,但他把带有消极颓废色彩的“感愤伤激”情绪就生化出积极向上、富有创造活力的生命激情。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引古人自况,认为只有那些能够经受得起艰难环境磨炼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此文中,他写下了一段名言: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慕义而死,保持名节;忍辱负重,自奋立名,怎样处理好这二者的界限是很难的。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出了一个“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标准。

司马迁认为仅以一死来对黑暗进行抗争,“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故他在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中选择坚强地活下来,并以最大毅力完成《史记》。

并且在司马迁看来,自古迄今的圣贤君子和志士仁人之所以要著书立说,就是因为他们在建功立业的奋斗过程中遭受到各种黑暗势力的打击和无端的迫害,使他们倍受艰难困苦和压抑,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折磨;而这种难言的隐衷和哀痛又无法为人所理解,于是只有通过为文论述来抒发他们内心强烈的悲愤,阐明他们的思想主张,并凭借往事的兴衰成败的轨迹,总结历史的规律,寄希望于来者。

这引起了司马迁的共鸣。

所以他以《报任安书》来明志,说明他要发愤著书,效法古人,把自己全部精力倾注在《史记》著作之中,以成就其“一家之言”。

载于《全汉文》的《悲士不遇赋》也是司马迁受刑后悲叹生不逢时的作品,可与《报任安书》相互补充。

在赋中,司马迁指斥天道微暗,美恶难分,“理不可据,智不可恃”,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一方面消极厌世,“委之自然,终归一矣”,认为人总是要死的,追求功利又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听之自然;另一方面又坚持理想,“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熟云其否”,显然是要追步孔子,死而后已。

这正是司马迁在受刑后于耻辱与名节间挣扎的写照,而最后司马迁选择了隐忍发愤、建立功名之路。

故此赋与《报任安书》正好相得益彰。

司马迁不仅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了“舒其愤”的创作思想,而且以其《史记》的创作实践具体地体现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这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史记》的创作蕴含着作者极其深沉的感慨,因而具有极其强烈的抒情性。

很明显,《史记》写的是历史,但它并不是纯客观的实录,而是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与褒贬。

司马迁作《史记》,自比于孔子作《春秋》,在写作方法上,力图遵循据传为孔子所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的原则。

《史记》写作以叙事为主,是非褒贬一般寓于叙事之间。

顾炎武认为“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

司马迁写《史记》正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叙述,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愤怒批判,并抒发其悲郁之情。

纵观《史记》,可以看到太史公的笔下时常涌荡着一种愤嫉之情,一种沉郁之气。

那种对帝王公侯的贬斥鞭挞,那种对佞儒酷吏的尖刻讥讽,那种对刺客游侠的倾心赞颂,那种对失路英雄及含愤志士的无限同情,都极为鲜明地体现作者的爱憎褒贬。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真是精当之极。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说的是谁

读完鲁迅先生的《药》以后,对中国旧农村里的广大农民有了一点见解。

他们生活在一种似人非人的世界里,过着麻木不仁的生活。

暂且说是麻木不仁吧,他们是无奈的,就连如何坠入这麻木不仁的圈套里的,他们也许也全然不知。

可悲,真的可悲。

但是他们却一直的这样生活,翻版着一个个前人的身影,一个个以前发生过的,却又在不断发生的故事。

多么滑稽的事情啊,吃下那带着革命者一点刚劲滋味的血馒头,就能拯救一切

包括社会,人性,等等等等。

  这个时候的农民除了干农活以外,干得多得也许就是整天的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但别忘了,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一个人,也可以败坏一个人。

说的没错,就在这谈论中,中国农民就消沉了,忘记了一些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真的就置身与天地山川之间,淡出了与命运的决斗擂台之上。

  毅然决然的以为自己对于农民就认识这些,肤浅了

我们常常把愚昧落后的帽子戴在他们头上。

太重了,实在是太重了,他们负担不起,我们这个社会也负担不起,他们也许也不觉得了,不觉得痛,不觉得悲。

他们变胆小了,他们变沉默了,他们越发的不知所措,也就不以为然,也就抿然众人了。

  往事越千年,来到今天,又有了像陈奂生这样的中国农民。

同样,在面对百转千回的社会时,他们同样得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适应当今的社会。

面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迫,他们不同于旧式中国农民,有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便又在我们的生活中茫茫碌碌,我们却又对他们“另眼相看”了,于是他们又是难堪,阿Q的复活者又层出不穷,让人玩味。

  我全然不知是他们容不下这个世界,总给这个世界增添一种凝重;还是这个世界容不得他们,总给他们以难处的境地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招惹谁了

他们完全有理由活得更洒脱些,但是他们却没有,依然执着于在世界的角落徘徊前进,他们或许已经习惯了,默许了。

但是我们也开始关注他们了,的确,别忘了,只有他们,才是我们心中无法忘记的生命脊梁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

也许是后者多些,我一路走来,也有过一些疑惑,但是我依然执着于那些心中的力量与温暖,这才是人性的所在吧

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每个人心中的中国农民形象,我期待你们的解答,也期待着生命的回音……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语文课文大都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教材,但其中的思想因素是蕴涵在文章内容之中,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

我们应该在重视基础的同时,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互动中,带领学生认识自己的祖国,了解它的辽阔、壮丽,了解它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了解它的历史兴衰和如今的逐步壮大,了解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的聪慧、勤劳,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是“渗透式”的教育,而不能是“单刀直入”式的政治说教。

如果因为语文本身具有思想性,要完成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任务而把语文课变成半语文半政治,变成思想教育的工具,就违背了语文课的特点,而且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英盛观察认为要从几下几方面抓起:  

【第1句】:深刻理解教材,把握教育的主动权进行“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站在对整体中学语文教材的认识的制高点,对教材内容有完整的理解。

要清晰地认识到每篇教材除了应传授的科学知识之外,还应弄清楚思想教育内容是在教材哪些内容中体现出来的,而不应毫无联系的硬性加入。

对于大纲中规定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了然于胸,正确辨析哪些篇目承担着哪些方面的教育内容。

即便是爱国主义教育,也有具体的内容,例如,有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革命史、创业史和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教育,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和报效祖国的教育,也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教育,还有准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的教育,等等。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属于记叙范畴,作者浓郁的爱国情感是在叙事、抒情和议论中抒发出来的,适宜用以情感人的方式来感染教育学生;而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是议论文,作者对国民党的痛恨之情和对民族脊梁褒扬是在说理论辩中表达出来的。

不同体裁用不同的方法教育是合情合理、尊重现实的表现,但具体教育的内容还需要因文而异。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在文言文中主要是进行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2句】: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入角色 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过乎情。

”良好的情境是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情感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有意创设情境,是潜移默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方式。

中学语文课文有较强的思想性,有的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有的字里行问融入了作者真挚热烈的感情,关键在于教师精心发计,充分利用,使学生进入角色。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伟大的爱国生义诗人杜甫的抒情诗,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政治理想,饱含着作者真挚的爱国情感。

情境的创设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进行。

既可以把情境作为讲读教学的引子,先入为主;也可以在讲读即将结束时展示情境,以收到言虽尽意不止的效果。

还可以在讲读过程中根据具体内容随时随处进行。

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可以利用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的介绍完成;也可以通过巧设问题,在层层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情境,在逐步设置问题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解决各个问题中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

  

【第3句】: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树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几千年史册里,有数不尽的优秀儿女。

他们追求真理,不惧强暴,追求自由,热爱和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如《陈涉世家》一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课文里颂扬的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陈胜那坚定的革命斗争精神和睿智的领导才能。

他那句打破陈规旧律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展现的震撼天地的宏伟气概,他那勇于承担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更值得学生学习。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这篇课文中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让他们去感受人民力量的无可限量。

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以作“记”为名,借物抒志,表达了作者要效法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真切表露了作者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至爱情怀。

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里低吟出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悲凉而豪壮的报国情怀,文天祥在《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鲁迅先生《藤野先生》和《雪》中对国家的热爱,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矛盾情绪和对革命人民毫不吝啬的由衷赞美……  

【第4句】:文史结合,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许多的发明创造。

很多课文就是其客观的见证和活化石。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国的文明发展和进步。

  

【第5句】:开拓第二课堂,让爱国主义教育持久深入语文第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其具有灵活性、独立性和自愿性,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的新天地。

丰富多彩的语文第二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受到各种教育。

例如:在写作课外小组活动中,除了把学生带入生产生活的第一线,让学生直接感受生活,获得第一手写作材料。

还可以适机进行书评、影评、观后感等生动活泼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听说为主的第二课堂也一样,爱国主义主题讲演,配乐诗文朗诵会是简便易行、众人都能参与的形式。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畅所欲言的时事辩论会,为学生创造充分表达感情和见解的条件和机会,让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的培养都潜移默化地统一在活动之中,达到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持久深入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不应该再是干瘪的生字词,不应该再是枯燥的读记背。

我们应该在重视基础的同时,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互动中,带领学生认识自己的祖国,了解它的辽阔、壮丽,了解它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了解它的历史兴衰和如今的逐步壮大,了解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的聪慧、勤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保卫祖国的忠诚之心。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可以从几方面去写

一、语言准确、形象、精练、辛辣。

二、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具有极强的社会概括性。

(阿Q,这个形象一出来时曾使多少人对号入座)。

三、文风精练、朴实,具有极其鲜明的独树一帜的个性特征。

详见1)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征。

2)对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以戏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内容,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结合统一。

《阿 Q 正传》、都描写了时代的悲剧,在表现上又充溢着喜剧色彩。

详见书写方式的个性化与叙事技巧的多元化 详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210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