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英雄项羽读后感
写一篇以项羽之死的读后感
难言的难过——《项羽之死》读后感“乌江依旧,物似人非。
”小时候,跟妈妈坐在电视机前看《西楚霸王》。
每当看到项羽时,我就特别兴奋。
看到他杀死无数的秦兵,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顿生敬佩之情,相反,我却很痛恨刘邦,虽然最后是他获得了胜利。
他没项羽的勇猛也同有项羽的智谋,可他却当上了皇帝。
长大后,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做皇帝靠的不是勇猛而是仁心。
懂得善待他人。
项羽纵有万夫莫挡之勇,可他不是一介武夫。
怎可为国家带来兴盛,怎可让百姓得到安宁,相反,这一切刘邦都能做到。
项羽曾在污水大破秦军,并招降章邯,他因怕秦降卒不服,便将降卒20万全部坑杀。
如此凶残成性的人,怎会怜惜生命,怎会爱民如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项羽大失民心。
这也注定他渌上皇帝。
项羽性格急燥,心胸狭谥,不懂得知人善用。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没错,如果项羽听了范增的话,或许就不会要在乌江自刎了。
当日,项羽受汉军追杀,直到乌江。
乌江河岸的百姓希望项羽为王,带领他们打天下。
但是,项羽拒绝了,他一心认为是天要灭亡他,而不是他自己的过失。
直到死项羽都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所以他放弃了一个让他东山再起的机会。
其实,当时的项羽失去了心爱的女人和打拼多的兄弟,他等于一无所有了。
奋斗了大半生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悲伤与绝望交加,一代英雄就此折腰。
“生活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是对项羽一生的评价,他最终还是一个威猛的勇士。
只因创汇具备帝王的气度。
他的失败的注定的,并不在于他是否过没过江东,就算他过了江东,他不改他的性格,想要成功那也徒然。
沉且,刘邦有爱民之心,他当皇帝顺应民心,项羽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让百姓陷入战乱之中,那样他就是千古罪人了。
或许自刎是他唯一的出路。
唐王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也是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
当一个新王进开始的时候,一定会有人要牺牲。
但是,后来的唐朝在李世怕统治之下,越来越繁荣昌盛。
他的功绩足以盖过他的过失。
同样,项羽自刎奠定了汉朝的统治基础,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也是值得的。
悲剧的力量在于,它能让人看破一切。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项羽是中国历史以来的悲剧英雄,他的事迹将给后人还来深刻的影响。
项羽自刎虽是一瞬之间,但决定他一生的命运的却不是这个。
他在战争是一个强者,但在政治,为人处事上却是一个弱者。
这才是他失败的真正原因。
或许有人不认同,但是你是否想过。
项羽不肯过江东,真正原因。
凭他的能力杀死刘邦坐上皇帝。
并不会太难。
但是那时的百姓却不会达高兴。
人人皆有恻隐之心。
项羽也不例处,当他亲眼目睹百姓受占乱的困苦的时候,他动摇了。
他明白他做皇帝并不会人百姓带来幸福,反而会给百姓带来灾难。
更何沉,当时大局己定,他也没有合理的理由起义。
他承受到的只是百姓的唾骂,并不是百姓的拥戴。
这与他的初衷正好相反。
过不过乌江都非项羽本意。
自刎也许就是最好的结局。
乔治•萧伯纳的名言曰: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我以为,二者项羽都俱备了。
项羽被称为悲剧英雄,其‘悲’表现在哪
项羽的悲剧性:
【第1句】:勇猛过人,号称“力拔山兮气盖世”,能关爱士卒,深得将士拥护,又有杰出的战术素养;最后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却惨败于垓下,被迫在乌江自刎。
【第2句】:项羽曾经凭借个人杰出的能力灭亡暴秦(BC221~BC207),建立西楚政权(BC206~BC202),一度主宰了中国的命运,决定了天下局势;最后他本人惨死,他的西楚国及身而亡,是一个极其短命的王朝。
他前期的巨大成就和后期惨重失败形成巨大反差,有强烈悲剧色彩。
【第3句】:项羽本来是一员猛将,作战非常勇猛;但他政治才能极差,不会用人,生性残暴喜欢滥杀无辜,听不进逆耳忠言,破坏秦朝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大搞分封制,导致历史倒退,分封又很不公平引起田荣等人造反。
最后他因为政治上的幼稚和失误而身死国灭。
【第4句】:项羽出身贵族,有君子风度,个人修养和才干远远胜过刘邦;刘邦小时候是个地痞无赖,贪财好色,战术指挥才能比项羽差太多。
但最后流氓刘邦战胜了贵族项羽,宣告了中国贵族时代的结束。
【第5句】:项羽英雄末路之时先有“霸王别姬”,再有东城快战击败汉追兵,而后拒绝乌江亭长的好意不肯渡江逃生,直到乌江自刎,体现了一个血性男儿的英雄本色
一代英雄悲壮的落幕是最具悲剧色彩的。
【第6句】:项羽最后惨死,尸体被吕马童、杨武、吕胜、杨喜、王翳五人分割,死法非常惨烈。
他极其悲惨的结局也是其人生悲剧的一部分。
垓下之围为何说项羽是悲剧英雄
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从陈胜、吴广、揭竿当旗开始,中国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不断涌现。
作为一名觉醒意识十分强烈的作者,自然对那些农民起义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极其推崇和敬佩。
也正是作者讴歌古代英雄的一曲颂歌。
是把项羽当作一位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虽是对项羽这一英雄的一个侧面进行描绘,却生动地揭示出项羽身上矛盾而复杂的和社会悲剧。
【第1句】:勇敢豪放而自矜功伐 项羽是一个叱咤风云光彩夺目的英雄,吴中起事描写了项羽敢作敢为的英雄本色;表现了项羽果敢决断、临危不惧的大丈夫气魄;和更是展示项羽的儿女情长以及作为强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性格。
然而,正是因为他在破秦中无人匹敌的气势,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所以当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决心消灭刘邦。
项羽的“大怒”正是因为他一向以“霸王”自居,认为刘邦的行为触犯了他的尊严,也由于自矜功伐,项羽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不想在鸿门宴上置其于死地。
【第2句】:率直坦诚而又虚荣幼稚 项羽的勃然大怒同时也表现出他敢作敢为的一面。
项羽是一位率直的大丈夫,没有刘邦那样的狡诈善变。
当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转怒为喜,不仅将有功于他的曹无伤和盘托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而当樊哈等人对项羽恭维几句时,项羽也便飘飘然以霸主、大王自居。
【第3句】:识才重才而又用人不当 项羽是从乱世中浴血奋战成长起来的一位将领,他深深体会到忠、义、勇的可贵,以至对那些勇士是极为欣赏的。
所以当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有板有眼地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生彘肩,赐座。
可见,他对樊哙这样的忠勇之士有着惺惺相惜之情,是十分赏识的。
然而,项羽在处理内部人员关系上,远没有刘邦那样善于拉拢人心。
范增老谋深算,力主杀掉刘邦以绝后患,然而项羽对范增的多处暗示置之不理。
项伯纯属叛逆之人,泄漏了机密,在宴会上又护卫刘邦。
对此,项羽也只是视若无睹。
而项庄也只是听命行事并不主动。
由此可见,项羽并不善于用人,内部不团结,以致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第4句】:行为磊落而又麻木轻敌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尽弃前嫌,这也体现了项羽大度的一面。
毕竟大敌当前,应以团结为重,两大集团之间不宜互相争斗内耗。
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也并不在意。
因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
然而,项羽的这种仁义与当时黑暗无序的社会、弱肉强食的争斗,尤其是刘邦那样多谋善变、虚伪狡诈的世俗风气是格格不入的。
对于刘邦入关后为图霸业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变化他丝毫没有察觉。
当刘邦借机逃走后,他没有丝毫悔意,更没有意识到放虎归山后果的严重性。
范增当场将张良所献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并且脱口而叹:“唉
竖子不足与谋
”而项羽随手置之座上,没有什么反应。
足见其麻痹轻敌、缺乏远见。
总之,《鸿门宴》中项羽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他既有勇敢、豪放、率直、磊落、大度、仁义的人性之美,又有自矜功伐、自大虚荣、过分仁慈软弱、缺乏远见、迂腐呆板、谋事不深、不善用人的性格弱点,他的最终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便是势所必然的了。
然而,正是因为项羽不是一个完人,才使以项羽为代表的众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悲剧美的艺术魅力。
一个悲剧的英雄读项羽本纪的几点体会「精编推荐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彩,最壮美的 篇章之一.项羽这位暗恶叱咤,千人皆废(《淮 阴侯列传》)的盖世英雄,在秦汉之际动荡的历史 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身影,在历史上写下了 浓抹重彩的一笔.关于对项羽的评价,前人之述 备矣,学术界与项羽有关的着作,论文也可以用 汗牛充栋来形容.本文主要就项羽失败的原因及 其性格谈谈自己的体会. ,项羽没有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支持,没有赢得人心 项羽在攻占成阳,杀秦王子婴后,项王乃分 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自立为西楚霸 王,王九郡,都彭城.项羽定都彭城后,史书上未 见记载其采取任何对彭城老百姓有利的措施.反 观刘邦,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 盗抵罪.在历史上留下了约法三章的美谈. 于是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刘邦 在夺取天下后实行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可能在关 中时就已经开始实施.所以后来每逢刘邦在军事 补缺.(《肖相国世家》)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复大振颇象当年三大战役时老百姓 支前的情景.刘邦每次战败后都能马上振作,这 与他得到关中老百姓的人心,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是分不开的.清王又朴《史记七篇读法》《项羽本 纪》读法曾说,夫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 明王所以建千百年之业者,必由于此.即奸雄之窃据,权幸之篡夺,亦未有不假此以收拾一时之 人心者也.而项羽非但没有采取任何赢得民心 的措施,反而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坑秦卒二十余 万人于新安城南,杀义帝,屠成阳,烧秦宫室等 等.而他的队伍也是越战越少,从开始的兵四十 百余人耳,致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从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到遑遑似丧家之犬,最后自刎于乌 二,项羽在战略上缺乏谋略项羽定都彭城后,已是事实上的农民起义领 袖,但他却没有一个长远的打算,他自立为西楚 霸王,不象秦始皇一样封自己为皇帝,而是满足 于偏安于楚地的一隅,当一个诸侯王.并且也没 有什么谋略,被彭越牵着鼻子转,当此时,彭越 得堂堂的西楚霸王慌手忙脚,自顾不暇项羽的巨鹿之战是他的军事生涯最辉煌的时期,从此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其中也有亮点,那就是 彭城之战.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 这场战役中,项羽主动撤出自己的都城,让刘邦.去占领.而当刘邦占领彭城后,利用其懈怠,思想 麻痹的时机,出奇兵,出其不意击败刘邦军队,使 其受到一次重创.这就象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主 动撤出延安,让国民党军队占领一座空城,最后 在彭总司令的指挥下,运用蘑菇战术,击退国 民党军队的进攻一样.如果说这场战役说明项羽 有一定的军事谋略,那以后的项羽只是一员冲锋 陷阵的猛将.王又朴《史记读法》卷一篇中写羽, 不但无帝王气度,亦全不是大将身份,不过一骑 将耳,既前于宋义口中点出,以后击田荣,击汉, 击彭越,击陈留外黄,凡写战胜,无非亲在行间 披甲持戟临阵挑战,此骑将之枭雄者也.且前杀会稽守,写籍所击杀数十百人,后于结处,亦写独 籍所杀汉军数十百人,写尽匹夫之勇矣. 三,项羽为什么没有过江东 由于项羽的英勇善战,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 前面,成为西楚霸王.从内心来讲,他并不想夺取 天下,可历史却偏偏喜欢捉弄人,让他与刘邦争 夺天下.项羽不愿看到黎民百姓再受苦难,所以 才会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 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 为也.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宁可自刎乌江,也不肯 过江东.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胜败 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可以过江东而不过表 示了深深的惋惜之情.宋代的政治家王安石不同 意杜牧的看法,写了一首《乌江亭》:百战疲劳壮 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 王卷土来?凌稚隆曾批评项王不该不渡江,说 项羽不听亭父言,所谓小不忍者.后人有诗日: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365kUaIle.cN概见 矣.更有甚者,刘子翠则认为项王是怕上当所以 不渡:亭长之言甚甘,安知不出田父之计耶?羽 意谓丈夫途穷宁战死,不忍为亭长所执,故托以 江东父老所言为解耳.(《史记评林》)我认为以 上说法都不全面.如果项羽过了江,那就不成为 项羽,而是刘邦一类的人了.而王安石从政治家 的角度出发,似乎拔高了项羽,把项羽看成一个 战略家.在他看来,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是因为 他看到失败是大势所趋,无法挽回的.而晚唐诗 人胡曾的诗《咏史诗乌江》却道出了项羽的心声: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 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与江东八千子弟起事, 如果只身一人回江东,他感到对不起江东父老,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 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不愿再劳苦百姓,自 刎于乌江,也成就了一代英雄. 四,关于项羽的性格 吴汝煌的《史记论稿》认为,项羽的性格与他 所受的教育和遭遇分不开,是他在秦末之际战乱 的特殊遭遇与受其家族的影响,教育造就了他的 性格.而刘邦长期与县吏交往,又到过咸阳,见过 世面,熟知人情世故和官场生活,很会审时度势, 随机应变.按吴汝煌先生的观点,由于项羽与刘 邦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他们截然不同的性格.对 此,我不这样认为.如果说古代由于教育不发达, 因而各人经历不同,所以性格不同的话,那么按 此观点,在当今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岂不都 是千篇一律,一种性格的人呢?事实并非如此.我 认为,项羽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对于项羽的性 格,司马迁作了着力刻画,使一个充满矛盾而又 极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凸现在我们面前.司马迁 笔下的项羽,"言语呕呕"与"暗恶叱咤","恭敬慈 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 "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椎饮"与"玩而 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项羽一人之身, 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 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 错综如此者.(《管锥篇》)项羽本来有机会成为 书,剑的一代名家,而终不成,是其性格使然,而 性格决定命运,这也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假如项羽在与刘邦争霸中取胜的话,纵观项 羽的所作所为,他很可能成为又一个秦始皇.但 历史不能假设,项羽以一个悲剧的英雄角色留在 了历史.
项羽本纪读后感,2000的左右的,急啊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
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等只是这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
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
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
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
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
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
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
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
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我的后记 怎么讲呢,读完心里挺难受的,想想啊,项羽这30年,辉煌、精彩、誓言、失落......舍不得啊......心里好难受,任何一个喜欢项羽的人......打字用的输入法还是少羽......想哭啊......身边没有读史的人,亦没有崇拜项羽的人,我心里想的,谁知道
对谁说
我什么时候能遇到懂项羽的人...... 已经不单单是喜欢项少羽了,更喜欢项羽,是崇拜吧
我永远永远也不要————日落乌江......
【第2句】: 《史记》许许多多人中,最偏爱项羽。
那顶天立地的奇男子,盖世风流的伟丈夫
项羽的一生,是一个人的一生,他不靠显赫的家世,不凭异兆祥端,只凭自己的雄才伟略,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项羽,从不掩饰自己,他有着赤裸裸的征服欲和表现欲,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时宣称:彼将取而代也何等的气魄
何等的风流
为达目的,他不顾惜手段: 他剑杀殷通,夺了军权 他矫杀宋义,夺了领导权 他刺杀怀王,夺了君权 甚至,他一举坑杀20万降卒,巩固了政权 何其残酷
何其暴虐
但我不能不原谅他
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总是残酷的,战场上没有道理,不同的军服就是杀人的理由,能生存就是战场上最残忍但是最有用的道理
项羽是一血性男儿,他有勇而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成年人的圆滑。
他平生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给了一个市井无赖,实乃悲剧
鸿门宴,他败给了刘邦,他太仁,太轻信
封汉王,他再败给了刘邦,他太低估了刘邦 至于四面楚歌时,他已经一败涂地了
别虞姬,自刎乌江,项羽完成了他一生的最后塑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惊天地
泣鬼神
项羽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
他有真性情,他是个真男子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3句】:刘邦老奸巨猾,善于拉拢人心;项羽年轻气盛,武功卓绝,但是政治幼稚
其实胜败的根本原因 是战略眼光以及定位问题
刘邦所追求的是帝业,项羽追求的是霸业
当项羽破釜沉舟坑杀秦军主力后俨然成为诸侯的首领,所做的无非是登高一呼便可黄袍加身,而他偏偏要做他的“霸王”,沐猴而冠,目光短浅可见一斑,他的失误还在于对于刘邦--这个潜在对手的过分放纵,鸿门宴没有痛下杀手、分封诸侯王时把汉中、巴蜀天下粮仓分给刘邦,自掘坟墓刘邦则不然,武力上自知无法出项羽之右,所以拉拢人心,处心积虑、蓄势 务求一击必杀
最终经过4年的艰苦作战,把项羽的羽翼一步步剪除,垓下之围 四面楚歌
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读后感
楚霸王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浪花淘雄,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史记》,一部旷古绝今的中国古典典籍,一部记载英雄传奇人生的史诗,让无数学者在感受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荣幸见识到了古代英雄们的风采
在21世纪的今天,在各种学科欣欣向荣、各种学术遍地开花的时代,《史记》始终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莘莘学子。
笔者在闲暇的时刻也有幸拜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一篇,读完之后,心中无限感叹。
叹的是“乌江自刎、霸王别姬”的一代英雄项羽悲惨的结局,叹的是太史公精彩绝妙的文笔。
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无冕之王,悲情英雄——《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记录了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中涌现的一位英雄人物项羽的传记。
笔者读了《项羽本纪》后,总结了一下此篇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主要有几点: 第一,《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第二,《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第三,《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司马迁在此文中先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第四,《项羽本纪》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无冕之王、悲情英雄的形象。
我们都知道,本纪是纪传体史书中描写帝王的传记,而项羽是落败英雄,非成功帝王,但太史公依然把他列入帝王传记中,并颇费笔墨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悲情英雄形象,显然项羽在太史公的心目中俨然已是一个无冕之王。
虽然落败,但其英雄形象足以成就一代帝王。
三、乌江自刎,霸王别姬——我的感想 在简单介绍了《史记》和粗略总结了《项羽本纪》之后,笔者将自己的主要感想安排在第三板块,并将自己的感想总结为“乌江自刎,霸王别姬”八个大字。
这八个大字实则倾注了笔者对项羽的敬佩之情,也是对项羽性格的最好概括。
乌江自刎,凸显了项羽的“霸”;霸王别姬,彰显了项羽的“情”。
读完《项羽本纪》,笔者将自己的感想总结如下: 第一,用两种眼光来读《项羽本纪》。
笔者认为,阅读《项羽本纪》须用两种眼光来阅读。
一种是史学家的眼光,一种是传奇家的眼光。
用史学家的眼光来阅读,须知道通篇文章只为写霸王一人,虞姬只是用来衬托霸王英雄末路的凄凉罢了;用传奇家的眼光来阅读,须知道通篇只为写虞姬一人,霸王的兴衰只是为了衬托虞姬风华绝代之惊艳罢了。
无论是史学家的眼光,还是传奇家的眼光,其实都源于同一双眼,也就是从历史和命运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待罢了。
不同的角度看待,也会有不同的体会。
第二,须辨明《项羽本纪》“拱云托月”和“孤星伴月”的艺术手法。
在读《项羽本纪》的时候,其实我们不难发现,《项羽本纪》是采用了“拱云托月”和“孤星伴月”的艺术手法。
对于虞姬来说,写霸王其实是采用了“拱云托月”的笔法,尽管描写虞姬只是寥寥数笔,但是却因为霸王的云彩瑰奇而使虞姬的形象纤丽如月;对于霸王来说,写虞姬其实是采用了“孤星伴月”的笔法,所以尽管虞姬的描写不多,但却因为虞姬丽如孤星,使霸王的形象更潇洒如月。
第三,“力”和“情”贯穿《项羽本纪》通篇。
读了《项羽本纪》,我们不难发现,其实通篇着重一个“力”字和一个“情”字。
项羽唯力是用,也唯情是举。
“力”字是文章体现最明显的,主要体现在霸王的霸气和战争场面上。
而“情”字在文中也多处可见,东归是思乡之情,别姬是性爱之情,惜骓是战场之情,鸿门宴是妇人之情,乌江渡是天伦之情。
第四,《项羽本纪》倾注了太史公对项羽的敬重之情。
笔者认为《项羽本纪》虽然包含了太史公的批判之情,但更多体现的是他对项羽的同情和敬重之情。
原因有三:其一,太史公以其独特的笔法刻画了本不应在本纪中记载却又不忍不在其中记载的悲剧人物的形象,足以反映项羽在太史公心目中的份量;其二,太史公笔墨浓重地描画了许多精彩场面,“霸王别姬”的悲歌慷慨,“东城快战”的勇猛善战,“乌江自刎”的惋惜辞世,一个个精彩的细节都将项羽的高大形象展露出来,而在作战中的各种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亦是使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折服,足以表达太史公的惜才之情;其三,太史公叙译结合、多角度个性描写也是为文章增色不少,也使项羽这个人物更加具有立体感,足以体现太史公的用心良苦。
第五,读《项羽本纪》须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项羽。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人们对于项羽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看待项羽也须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一分为二方能更全面评价一个人。
笔者眼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
总结了一下,笔者认为项羽是一个以“霸”与“情”为一体的悲美英雄。
“乌江自刎、霸王别姬”的画面是对其性格刻画的最好体现。
他的“霸”主要体现在战场上。
两军对战,拼死一搏,“所当者破,所击着服,未尝败北”这十二个字是在项羽本纪里,项羽对自己的评价,足以见项羽的霸气,而“乌江自刎”更是将项羽的一往直前,视死如归的霸气推到了至高点。
他的“情”主要体现在对虞姬的深情之上。
兵败垓下,四面楚歌,霸王醉放心不下的就是心爱的虞姬,“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霸王别姬的故事,无不体现到项羽柔情的一面,也很好的诠释了霸王即爱江山也爱美人的男儿气概。
此外项羽对士兵的友善,对部下的关心,同甘共苦的精神,项羽的果断,细腻,勇猛的性格也使人折服。
当然人无完人,项羽也有他自身的缺点,他的鼠目寸光,残暴不仁,妄自菲薄,最终使他走上了末路,终于无奈别了虞姬,在乌江自刎,可叹一代英雄就此沉睡乌江,任其血液注入滚滚乌江。
乌江自刎,霸王别姬
当我们在为项羽凄凉的英雄末路感到同情的同时,也不禁责问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刘邦,而不是霸王。
但我们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们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
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
抑或是毛泽东之类“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批判
这些我们无从知道。
我们只是历史长河的一个过客,只要我们谦虚谨慎、踏实做人、以史为鉴,这便足够了
加油 希望这是好答案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