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华经的读后感
观音的来历
首先观世音菩萨不是仙,佛菩萨是圣人,是解脱的大圣人,不是神也不是仙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有情,意思是能使一切众生觉悟称为菩萨,能自觉,觉他称为菩萨。
菩萨乃梵文的音并非中文。
佛也是,佛是梵文佛陀耶的简称,全称是佛陀耶,翻译成中文是大觉悟,大觉者。
神佛要区分开来,神仙为六道轮回的众生,佛菩萨为解脱的圣人,不能混为一谈又,观世音菩萨在佛经中为男子,到中国却成为女子的形象这是不是很奇怪呢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根据观世音菩萨以种种形,度脱众生,所以无论是男子相,还是女子相都是符合佛经记载的,那么中国古人也认为女子的样子更鞥体现慈悲的菩萨,所以我们中国的观世音菩萨都以女身相出现。
至于说其为妙庄王之女,则经典并无依据此乃民间传说并非真实了,今根据慧律大师编著之中之观世音菩萨一章,简单的来说明观世音菩萨生生世世的事迹。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
梵语称“阿那婆娄吉低输”,现今在,是一生即可续补佛位的大菩萨。
按照的记载,在过去的时劫中,当阿弥陀佛仍然为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即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为“不眴”。
当时宝藏如来为转轮王授记以后,不眴太子上前禀白佛陀说:‘世尊,今日我以广大音声,告知一切的众生,我所具有的种种善根,全部回向(无上正等正觉)。
愿我行菩萨道的时候,若有众生遭受到种种苦恼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堕落到没有光明的大黑暗处,身心不安忧愁孤独贫穷困苦的时候,没有可以求救保护的人,没有依靠也没有屋舍。
如果他能够忆念著我,称念我的名号,而那个求救的音声被我天耳所闻,被我天眼所见,如是一切苦难众生,若我不能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者,终不成就的佛果。
世尊,我今天更当为了众生的缘故,发起最上殊胜的大愿,期愿假使当(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安乐世界,作完种种诸佛度化众生的胜事,入于无余涅盘之后,乃至正法仍然住世时,我将在那时,修菩萨道利益众生。
当正法,在初夜分灭去之后,我即刻在其后的夜里,成就无上佛果,继续度化一切众生。
’当时宝藏佛,马上为他授记说:‘你观察忆念诸天人民、以及三恶道中一切众生,而生起大悲心,为了断除众生一切的苦恼,为了令众生住于安稳快乐的处所之缘故,我今日应当命名你为“观世音”,入涅盘后,第二个恒河沙数等阿僧只劫,彼国土转名为“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宝物,无量无边,是安乐世界所不能及的,你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又根据《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记载:说:‘在过去广大久远无量不可思议阿僧只劫,有世界名“无量德聚安乐示现”,佛号“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其佛国土的清净庄严,是言说赞叹所不能穷尽。
在彼佛佛法教化的区域之内,有一个国王名曰“威德”,称王于一千个世界之中,那时威德王,在他的园林楼观当中,入于三昧禅定的时候,在国王左右有两朵莲华,从地里涌出,有两位童子,化生于莲华之中,与威德王一起前往佛陀的座前,头面接足顶礼世尊,听佛说法。
当时两位童子即说偈颂曰:“诸天龙鬼神,听我师子吼,我们今天在如来前,立大誓愿发菩提心。
生死流转无量劫来,想要推算其源始边际而却不可知(不可得)。
诸佛为了度脱一个众生的缘故,尚且无数劫地行菩萨道,何况如今只是数劫的时间,即可度脱无量众生,圆满修行菩提之道,却反而生起疲乏厌倦的心呢
我等若从今日起,仍然生起贪欲心,如是则为欺诳十方一切诸佛。
如果仍起嗔恚、愚痴、染污、悭贪、嫉妒等心,亦复如是。
今日我等说真实语,远离虚妄不实之心。
我等若从今日起,起于声闻自利的心,不乐于度脱众生的菩提大道,如此则是欺骗世尊。
我等亦不求缘觉圣果,不只是自我济度利益己身,我等必定于万亿劫中,以大悲心度脱众生。
如同今日世尊的国土,清净安乐美妙庄严,愿我成佛道之时,我的国土超越此百千亿倍的庄严。
我国土中没有声闻众,也没有缘觉乘,只有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其数目无有限量。
一切众生清净无垢,悉皆具足最上胜妙的喜乐,出生在正知正见的佛法当中,总持一切诸佛法藏。
我们这些誓愿如果真实不虚,应当震动。
”当二位童子说完如是偈颂之后,即时大地普遍震动,百千众多的乐神及种种乐器,演奏发出和谐优雅的乐音。
光明亮丽的微妙服饰,旋转地从天上降落下来,诸天天神在虚空中如雨般地散落种种美好末香,其所散发的香气普遍地流溢熏染开来,欢喜愉悦了众生的心。
当时的威德王难道还有别人吗
那就是我释迦牟尼是也,而那时的两位童子,就是现今的观世音、以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
此二位大菩萨,于金光师子游戏如来之处,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将来无量久远不可计数时劫之后,阿弥陀佛当入涅盘。
入涅盘后,正法住世的时间,与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寿命相等。
阿弥陀佛住世及入涅盘后,所度化的众生,其数量悉皆相同平等、无量无边。
阿弥陀佛入涅盘后,某些众生即见不到佛,但如果有菩萨证得念佛三昧者,即可时时见到阿弥陀佛的法身常住不灭。
阿弥陀佛示现灭度之后,极乐世界一切宝物,流水浴池各色莲华,以及众宝所成的一切行树,仍然恒常演说法音,与阿弥陀佛亲身说法没有差异。
极乐世界正法时期灭尽之后,于当夜过中夜分,明相现前时,观世音菩萨在七宝,结跏趺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名号为“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其佛国土,自然而然七种宝物,以种种巧妙排列和合而成。
其国土世界庄严美妙的情景,即使诸佛世尊,经过如恒河沙数的时劫,也没有办法说得穷尽。
其国土之中没有声闻缘觉这种名号,纯粹都是发菩提心的大菩萨,充满了整个国土,这个国土世界名称为“众宝普集庄严”。
普光功德山王如来随著他住世的年岁,得大势菩萨皆亲近供养不相远离,乃至于到入涅盘时。
入涅盘后,得大势菩萨仍然奉持正法,一直到普光功德山王如来的正法灭尽。
正法灭尽之后,得大势菩萨即在此国土,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名号为:“善住功德宝王如来”。
就如同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一样,他的国土世界、所放的无量光明、所具的无量寿命,以及诸菩萨众的数量,乃至正法住世的期限,全部平等不二毫无差别。
’如同上面两部经所记载的,观世音菩萨于因地初心所发起的本愿功德,及摄取净土庄严佛国的德行,与阿弥陀佛本起因地的发心,了无差别。
因此其成佛果地的清净庄严,是如此的殊胜、如此的殊胜啊
其他如三十二种因应众生苦难的随类应化身,十四种布施众生无所畏惧的无边神力,四种不可思议无作无为的胜妙德用,具足一切无碍神通,广修种种善巧方便,完备的描述就像《楞严经》、《法华经》,及其他诸经所说的,现在并不全部引用节录。
又《大悲经》言:佛在补陀落伽山,观世音菩萨的宫殿,众宝庄严的道场之中。
此时观世音菩萨,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自己说明自己于过去无量亿劫前,在千光王静住如来处所,承受学习“大悲心大陀罗尼”,即刻从初地菩萨顿时超越到第八地菩萨,应时具足千手千眼。
由于受持此大悲神咒的缘故,生生世世所在之处,皆得恒常在诸佛面前莲华化生。
因此观世音菩萨发誓愿说:‘假使有众生,能受持读诵大悲神咒者,若不能往生诸佛清净国土者,我即发誓不成无上正等正觉。
’观世音菩萨说完之后,释迦牟尼佛告诉大众:‘此观世音菩萨,于过去无量劫中,早已究竟成佛,名号为“正法明如来”。
由于他的大悲愿力,为了发起一切菩萨的菩提心,为了安乐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的道业故,仍然示现为菩萨。
你们大家应当常常供养观世音菩萨,专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可以得无量的福德,可灭无量的罪业,临命终后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根据这段经文,应当可以知道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以及专称观世音菩萨名号,以此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者,与那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人,同样都能够往生净土,此二者福慧果报大略是相同的,福德善根也相等,请诸位修行者深思之。
净空法师是修净宗的,请问什么是净宗
净宗即净土宗,其大致为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之宗派。
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
净土乃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即清净功德所庄严之处所。
又称莲宗,盖东晋慧远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所化生,而极乐国土亦名莲邦。
本宗特别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法,藉弥陀本愿之他力,祈获生於西方极乐净土,故又称念佛宗。
西方净土思想乃依据释迦於耆闍崛山所说之无量寿经、王舍城说观无量寿经、只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等三经。
佛陀入灭后约九百年,天亲所造往生净土论,以及马鸣、龙树诸论师赞述以上三经之要义,弘传此宗。
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来华,授昙鸾观无量寿经,传承完备之净土经论,使我国净土法门有划时代之进展。
我国净土经典之传译,以支娄迦谶、竺佛朔共译般舟三昧经(179)为嚆矢。
该经虽未述及弥陀净土之庄严,然仅谓依专念之法得见西方阿弥陀佛,即是说明三昧见佛法。
三国时代支谦译出大阿弥陀经二卷,详述弥陀在因位发愿及极乐净土之庄严,为净土宗重要之经典。
西晋竺法护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内容与大阿弥陀经相似)。
此外,复有支谦之慧印三昧经、无量门微密持经,竺法护之德光太子经、决定总持经、阿弥陀佛偈等。
姚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译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等,略说极乐净土之庄严,为自古最盛行读诵者。
其后相继有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十卷(419),刘宋宝云译新无量寿经二卷(421),畺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一卷(424),说明往生净土之行业,即应观想弥陀及观音、势至二菩萨,及极乐净土之庄严等,能除灭业障而生彼国。
后世以观无量寿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合称净土三部经,至此净土经典传译已臻完备。
我国净土法门主要为弥勒净土、弥陀净土二种。
弥勒净土之信仰以西晋道安为最早,著有净土论六卷,期生兜率弥勒净土;唐代玄奘与窥基,亦以弥勒净土为行持及依归,自此以后,由於修者少,弘扬者更少,渐形衰落,代之以弥陀信仰之隆兴,弥陀净土遂成为诸佛净土之代表。
弘扬弥陀净土则以东晋慧远为最力,彼於庐山结白莲社,与众共精修念佛三昧,据般舟三昧经以期能往生见佛,为我国结社念佛之始,亦为我国净土之主流。
北魏宣武帝时,菩提流支译出世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昙鸾为之注解,著往生论注,兼依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明示难、易二道,他力、自力之别,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为五浊恶世中方便易行之道,始阐净土立教之本义,并专重持名念佛,以求生净土。
至唐代道绰、善导等师,承昙鸾教旨,极力强调佛之本愿力,又主倡末法思想而说时教相应之要路。
道绰著有安乐集一书,论破诸师之谬解,开示末世众生之要路;并依昙鸾难易二道之说,而立圣道、净土二门之教判。
善导撰观无量寿佛经疏,楷定古今误解谬见,明示净土教义、教相;并承昙鸾、道绰,而立正行、杂行,奠定净土教义独立系统之基础。
其后,有怀感著释净土群疑论,少康大弘此宗。
自昙鸾至少康,被称为「震旦五祖」。
当时长安等地各师亦各有阿弥陀经、观经等疏,净土经典之研究遂达高峰。
唐开元初,慧日自印度归,见当时禅家视净土为引导愚心之「方便说」,乃激烈反对,而提倡念佛往生之必要。
主张戒净并行、禅净双修、教禅一致,以一切修行皆回向往生净土。
承远、法照、飞锡等承其说,以念佛三昧为无上深妙之禅门,极力排斥禅徒之空腹高心。
於是,我国净土宗於唐代,可分三种教系,即慧远系统(常识性论理派)、善导系统(体解信仰之佛愿派)、慈愍系统(指慧日,不舍万行之妙有派)。
时禅徒有附同慧日一派之主张者,如五祖门下之宣什倡南山念佛门禅宗之一派,六祖门下之南阳慧忠倡解行兼修。
至后周法眼嫡孙永明延寿,更大力弘扬禅净双修,宋代僧俗之禅净双修,皆承其遗风。
天台一门亦多有奉信净土及解义者,以宋代四明知礼所撰观经疏妙宗钞最著,其约心观佛说即系台净融合论,向为台家所重。
元代以降,禅净双修之风愈流行,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皆心归西方。
至明代,楚山绍琦、空谷景隆、一元宗本、云栖袾宏、憨山德清、鼓山元贤等,相继倡说禅净合行。
尤以云栖袾宏精修念佛三昧,注解阿弥陀经,且著诸书弘扬禅净一致之旨,感化广被一般教界。
天台家亦有蘧庵大佑、幽溪传灯、灵峰智旭等,各撰书光显净教。
灵峰智旭倡三学一源论,以禅教律三学所归在净土法门。
时居士庄广还、袁宏道等亦各撰著弘宣净土。
迄清代,净土信仰多由居士提倡,彭绍升、希涑父子,编往生传及撰指赞西方。
康熙、乾隆年间,实贤思齐继袾宏遗风,於杭州结莲社教化远近,尊昙鸾、道绰、善导为最初三祖,为众所钦仰。
民初,除杨仁山之大力提倡,印光主张净土法门为佛出世之本怀,致力社会救济事业,各地僧俗渐次兴起结社念佛之风,政府迁台后,净土宗得在台延续发展。
为什么说男拜观音女拜佛
佛教是人类文明最珍贵的精华,对东方文化,及人类文明,有深远的影响。
佛法的广大无边,平等圆融,通上彻下是最有用的。
它提出的药方是:人人要平心静虑,快乐不在外界,幸福在自我心中,唯有透过静思熟虑,少欲知足,舍己为人,自己才能快乐,一切苦恼才会熄灭。
现如今的佩戴习惯一般是男戴观音女戴佛。
身为女子,世事烦扰,难免愁肠百结,佛的宽容、大度、静默正可化解种种愁绪。
因此,女子佩戴佛,可促使自己平心静气,豁达心胸,静观世事起伏,笑看风起云涌。
今言观世音者,西土正音名阿耶婆娄吉低输。
此言观世音,能所圆融有无兼畅。
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也;世音者是所观之境也。
万像流动隔别不同。
类音殊唱俱蒙离苦。
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令解脱,故曰观世音。
观音是中国数千年来慈善与救赎的化身,是真善美的代名词。
观音心性柔和,仪态端庄,由男士来佩戴,可消弥暴戾,远离是非,世事洞明,永保平安,消灾解难,远离祸害。
观音菩萨可以救助世上的一切痛苦和困厄。
观音菩萨能急人所急,难人所难,随时解救困厄的人。
观音可以现出三十三应身,能把人渡往幸福的彼岸观音菩萨救人是不图回报的。
说法二:男人多带观音,是让男人少一些残忍和暴力,多一些象观音一样的慈悲与柔和,自然就得观音保佑平安如意。
女士多带弥勒,是让女人少一些嫉妒和小心眼,少说点是非,多一些宽容,要象弥勒菩萨一样肚量广大,自然得菩萨保佑快乐自在。
摘自明月师兄《草堂闲话》说法三:这是错误的说法,因为在佛教里面:佛和菩萨本来就没有性别,那么又何来男请观音,女请佛之说呢?性别,指男性或女性的分别。
然男女性别,仅限於欲界六道众生。
欲界天道众生,虽有男女性别,及男女性欲,但欲心微薄,所谓:「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人天真快乐。
」色界众生,虽有色相,但纯是莲花化生,初生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冠具足,全是大丈夫相,无男女性别,亦无男女情欲。
无色界众生,依正俱空,身心都无,何来性别
至於四圣境界,早已超越三界六道轮回,无所谓男女性别。
四种圣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随其智慧深浅,功德大小,所感报身,相好庄严各殊。
但皆纯是大丈夫身,绝无男女之相。
观音菩萨,早登佛地,是正法明如来。
为度众生,迹现菩萨,当然超越男女性别,属大丈夫身。
但教化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或现男身,或现女身,全视乎所教化众生之根性而定。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三十二应身中,现十三种人身,即有七种属於妇女身。
至於释尊降生娑婆世界成佛时,观世音菩萨同时来此婆婆世界,於释尊法中,大作佛事的,该是男子身。
因为佛在悲华经,十一面神咒经,大悲心大陀罗尼经,以及其他诸经,皆称观世音菩萨为:「善男子。
」华严经更说:「勇猛丈夫观世音。
」可知观世音菩萨,除本门佛身,及其他应化身外,其迹现菩萨,该是男子身。
古之男女,皆蓄长发,身著长袍,头披布巾,印度如此,中国亦然。
且富贵之家,无论男女,多佩带珠宝,璎珞,以为严饰。
观世音菩萨,既现在家菩萨相,其服饰该与当时男士同。
是以古之菩萨像,(不仅观世音,其他菩萨亦然)多身著长袍,头披布巾,颈佩璎珞,但其相貌,於慈祥中,犹具男子威严坚毅之相。
世人不察,竟因服饰,误以为观世音菩萨是女性。
特别是近数十年来,中国所制造之观音瓷像,或图像,越来越女性化,非及早纠正不可。
虽然,观世音菩萨的特殊功能,是大慈大悲,与一般母性的慈爱极为接近;虽然,观世音菩萨特别妇女界的凄苦,常应化妇女身教化众生,但总不应该因此而将「勇猛丈夫观世音」,转变成女性化的造型。
学佛人应该正视佛经,信佛所说,不应以讹传讹,自误误人。
净土宗依什么经典
净土宗由东晋慧远大师(334年—416年)创立,奉《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为正依经典,依龙树菩萨《易行品》、天亲菩萨《往生论》、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道绰大师《安乐集》、善导大师《观经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为相承祖师论释;尤尊善导大师《观经疏》为开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净土宗,汉传佛教十宗之一。
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
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
众多佛经记载,佛在很多法会中均无问自说,宣讲了净土法门。
在大藏经中,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数百种之多。
印度著名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等均有净土论著,解释与弘扬净土法门。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自东晋创立后流传于中、日、韩、越等地,至今不衰。
文殊菩萨的由来
文殊师利,梵文manjusri的译音,略称文殊。
新译“曼殊室利。
”汉译为妙德,义为万德圆明,皆彻性原。
又译妙吉样,因他出生时,家里出现十大吉祥瑞兆。
(一)天降甘露,(二)地涌七珍,(三)仓变金粟,(四)庭生莲花,(五)光明满室,(六)鸡生凤子,(七)马产祥麟,(八)牛生白犊,(九)猪诞龙豚,(十)六牙象现。
西元前六世纪,(与释迦同时代)生于舍卫国。
多罗聚落、婆罗门族姓中,父名梵德,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宝盖,随复其上,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相同。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对善财说:“文殊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
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
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
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当成智慧的化身,如说般若为诸佛之母,文殊为七佛之师。
常见的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
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左手执莲花。
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之即烧。
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
或坐莲花台,表示清净,或乘狮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中,始自华严,终于涅槃,凡是大乘法会,皆有文殊参加。
在辅助释迦牟尼佛,宣传大乘佛教思想,文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宝箧经》里记载,佛在舍卫国时,有一年,一连下了七天大雨,许多农田和住宅都被洪水所吞没,祇园有八百比丘,万余菩萨,面临著饥饿的惨状。
阿难请求文殊设法予以救济,文殊使众多佛弟子都得到饱足,安心于道。
说明文殊在物质方面给予释迦僧团以很大的帮助。
在释迦僧团成份中,婆罗门种姓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多数人是厌离心切,习惯于苦行,如迦叶等。
对大乘法,行于世间而不为世间法所染,与外道和睦相处而不为其知见所动,虽断烦恼而不舍菩萨行,虽不住有为亦不住无为。
文殊协助释迦做了大量工作,使许多声闻众回小向大,接受大乘教法。
如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得入,于是文殊仗剑逼佛,佛说:“文殊住住
吾必被杀。
我被害矣,谁害吾子。
”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了法如梦,皆得法忍说偈赞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手自握利剑,逼持如来身。
如剑佛亦尔,一相无二相,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文殊用杀佛的办法,来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义,证得法忍,堪称释迦得力的助手。
又一次文殊对众生宣讲大乘空义说:“不用见佛,不用求法。
”时有二百比丘,以为错乱说,舍佛而去。
文殊于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飞空(跳过去),上见铁网,生大恐怖。
回视祇园途径,遍布青莲。
比丘即至佛所,白上所见。
佛告比丘:“内火未尽,欲度外火,无有是处。
汝诸比丘,堕在见网,欲度铁网,亦无是处。
……此之爱见,无所从来,亦无所至。
从妄想生,无我,无我所。
”二百比丘,听到佛的教导,余漏永尽,成阿罗汉。
可见文殊不仅是一位深解大乘空义的智者,对神通幻术的运用,也十分熟练。
二百比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回头,心中的火气冷静下来,接受佛的教导,使他证得罗汉的果位。
还有一次世尊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违反了僧制,迦叶以长老的身份,想拿起槌子把文殊赶出去。
当迦叶刚拿起槌子时,见千百亿文殊顿时出现,迦叶这时用尽一切力气,拿不起槌子。
佛此时对迦叶说:“迦叶,这么多文殊,你要摈除那一个。
”迦叶顿感自惭,觉得不是文殊的对手。
还有舍利弗,在释迦弟子中,也算是个佼佼者,一次文殊与他游诸佛土,有一佛土,到处都是大火弥漫,人行其中,顷刻化为灰烬,舍利弗见之惶恐万状。
文殊以神力令无数莲花遍布其中,踏上而行,如履坦途。
舍利弗此时在文殊面前感到矮了半截。
以上这些例子,生动地讲明了文殊和释迦在教育声闻,萌发大心上配合得十分默契,得心应手。
所以《法华经安乐行品》,文殊启请末世持经之方,佛特为说曰安乐行,便于后世护持,读诵是《法华经》。
文殊遵照释迦的嘱托,于佛灭度后,和阿难、弥勒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典,使大乘佛教赖以住世和发扬光大。
近人不察论述印度佛教史,认为大乘空有二宗肇始龙树、无著,斯乃枝末之见,实际上印度大乘佛教有空有二宗的源头,佛在世时,文殊、弥勒是空有二宗佛教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在佛学体系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
在《文殊般涅槃经》里说:佛灭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
最后诸有缘者悉皆得度,与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乡舍卫国多罗聚落于尼枸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从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
琉璃像内有真金像,正长六尺,坐莲华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槃。
时有八大王,将琉璃像,置金刚山顶,起塔供养。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一句梵语,就是古印度话。
“南无”汉语意思就是“皈依”、“依止”、“依靠”、“归命”的意思,“阿弥陀”翻作“无量寿”,“佛”翻作“觉”。
所以“阿弥陀佛”又可称为“无量寿佛”。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发了“四十八弘愿”,用此宏大的愿力加被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往生到宇宙中最为殊胜最令人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人要往生到西方净土,所用的方法就是执持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万缘放下,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人只要往生净土,就不退成佛。
。
这就是净土宗的“持名念佛”法门,是末法时代佛度众生的第一法门。
其殊胜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末法众生去极乐世界可以依靠弥陀愿力的加被而带业往生,这真是不可思议
弥陀愿力不可思议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所以,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实在是太宏大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无不赞叹阿弥陀佛和他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宏大功德。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南无阿弥陀佛】 又作六字名号。
归依阿弥陀佛之意。
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三七·二四六中):‘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
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
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
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
’ 另梵本阿弥陀经谓,阿弥陀有无量寿(梵amita^yus ,音译作阿弥多廋遮)、无量光(梵amita^bha ,音译作阿弥多婆)二义,玄奘译之称赞净土经亦准此区分;然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均译为‘阿弥陀’而不别之,又支娄迦谶、支谦、慈贤等历代译经家亦然。
此外,深励之阿弥陀经讲义谓,古来翻译阿弥陀之梵语为无量寿、无量光,全称为‘归命无量寿觉’,即南无阿弥陀廋晒佛陀耶(梵namo amita^yus\\\/ebuddha^ya ),亦即表示归敬无量寿佛;若以阿弥陀婆耶(梵amita^bha^ya )表之,则为归依无量光佛之意。
称念六字名号,愿生西方净土,乃庐山慧远等所倡,当时非纯粹称名往生,乃藉称名而便于观想,为专注思惟而念佛,后历昙鸾、道绰至善导即倡‘念佛往生’,而主张他力念佛。
六字名号乃摄弥陀因位之万行、果地之万德,以成就其体义、德用,故功德效验甚大。
无量寿经谓,称一声此名号,具足无上功德;观无量寿经谓,但闻佛名,能除无量劫生死之罪;阿弥陀经谓,念佛之行者,可得六方恒沙之诸佛护念之。
〔无量寿如来修行供养仪轨、观经疏玄义分、赞阿弥陀佛偈(昙鸾)〕
【南无】(梵namas,巴namo,藏phyag-h!tshal ba) 意译归命或归礼。
音译又作南谟、南忙、那模、娜谟、纳莫、曩谟。
《陀罗尼集经》卷十云(大正18·869c)∶‘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
’《受菩提心戒仪》说南无四方四佛及毗卢遮那佛。
《佛名经》中诸佛的名号,亦皆冠上‘南无’二字。
又,《玄应音义》卷六云∶‘南无或作南谟,或言那模,皆以归礼译之,言和南者讹也。
’ 慧远《涅盘经义记》卷一∶‘梵言南无,此言归命。
’法藏《法华经义疏》卷四认为南无是归命、救我之意,归命指以命归投十方诸佛。
《慧苑音义》卷上∶‘正云萳忙,此曰敬礼。
’皆以之为敬礼之词。
此外,善导《观经疏》〈玄义分〉则认为南无有归命和发愿回向二义。
按,‘南无’一词系自梵、巴语译出,因此其中之‘无’字,应依古音读为‘ㄇㄛˊ’,始符‘ma’或‘mo’之读音。
不可读为北京音之‘ㄨˊ’。
〔参考资料〕 《往生论注》卷上;《大乘起信论疏》卷上。
【阿弥陀佛】(梵Amita-buddha,藏Dpag-tu-med、dpag-yas) 意译为无量光,或无量寿佛。
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
这是我国佛教界最熟稔的如来。
依据《无量寿经》所载,阿弥陀佛在成道以前,原是一位国王,由于受到世自在佛的启示,乃发起求无上道的愿心而出家。
在修行期间,曾发出四十八大愿,誓愿建立一个庄严的极乐世界,以救渡一切念佛名号的众生。
其中有三个大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毁谤正法。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 基于这些深宏的誓愿,因此,在他成佛之后,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悲愿至广,慈心极深,其念佛法门又至为易行,因此在中日等国,信仰弥陀法门的众生为数极多。
‘家有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谚语,正是弥陀信仰普遍流传的最佳说明。
◎附一∶〈阿弥陀佛〉(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据梵本所载,阿弥陀佛的梵文有两种。
其一,阿弥陀婆(Amita^bha),译为无量光。
Amita^bha系由形容词的amita(无量的)与女性名词a^bha^(光)结合而成。
此中,amita的mi,语根为ma,意为‘量’;在mi之后加上接尾语ta,则成为形容词,意为‘有限量的’;又在mita之前,加上有‘无’或‘不’语意的接头语a,而成amita(无量)一词。
又‘a^bha^’是在bha^(光耀)的语根上,加上有‘近’的意思的接头语a^,其词性属女性名词。
但此处不是指无量的光明,而是当作有无量光明佛的名号,因此,将语根的母音的语尾a^缩成短音,而成男性名词。
其二,阿弥陀庾斯(Ami-ta^yus),译为无量寿。
Amita^yus系由形容词amita与中性名词a^yus(寿命)合成。
据说a^yus的语根是具有呼吸之义的‘an’,然而有人认为a^y的语根是ay(行),其后加上接尾语us,而成有‘寿命’之义的中性名词。
罗什在译《阿弥陀经》时,对此二者并不加以区别,都称之为阿弥陀。
据《无量寿经》所述,于过去久远劫中,世自在王佛出世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发无上道心,弃国出家,号为法藏。
其后,彼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前,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的清净行,发四十八大愿。
其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
其愿文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法藏比丘发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净土,其佛土距此十万亿刹,名为安乐。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袾宏在《阿弥陀经疏钞》卷三举出八种∶ (1)《法华经》载大通智胜如来时有十六王子出家,其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号为阿弥陀。
(2)《悲华经》载无量劫前有转轮王,名为无诤念。
彼于西方世界作佛,号为阿弥陀,国名安乐。
(3)《大乘方等总持经》载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有净命比丘总持十四亿部经典,随众生意乐广为说法。
彼净命比丘,即今之阿弥陀。
(4)《贤劫经》载云雷吼如来时,有一王子名为净福报众音,曾供养彼云雷吼如来。
彼净福报众音王子,即今之阿弥陀。
(5)《贤劫经》又载金龙决光佛时,有一法师名为无限量宝音行,力弘经法。
彼时之法师,即今之阿弥陀。
(6)《观佛三昧经》卷九载空王佛时,有四比丘得念佛三昧,其第三比丘,即今之阿弥陀佛。
(7)《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载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一国王名为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
彼胜威王,即今之阿弥陀。
(8)《一向出生菩萨经》载阿弥陀佛往昔为太子时,闻此念佛微妙法门,精进奉持。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因缘,除前文所举者之外,经典中尚有多说。
按,阿弥陀佛并未见于小乘经典中,然在其余大乘经中,则屡有载及。
又,阿弥陀佛乃一切大乘经典所通说,故大乘诸宗无不言及,然其见解未必一致。
总的说来,大抵可分为两类。
其一,以理性为主的唯心弥陀,己心净土。
其二,以事相为主,指方立相,立界外净土,现在说法的弥陀。
兹略述各宗所说如下∶ (1)法相宗∶《唯识论》卷十说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
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弥陀与诸佛应无分别。
受用身分自受用、他受用。
阿弥陀佛是他受用报身。
但地前菩萨及凡夫二乘所见的弥陀是变化身,地上菩萨所见是他受用报身。
亦即初地菩萨所见的弥陀佛,是坐于百宝莲台座上,如《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六十万亿那由他佛身。
二地所见,系千叶莲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后得无漏智所变,为十地菩萨而现,其所居净土,系净居色究竟天。
如是,现一实身,凡圣不同见,应机而现种种身,是因众生福力不同,而产生佛身粗妙之别。
亦即能化的弥陀随所化根机示现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弥陀所现佛身为增上缘,凡圣各各随智识福力浅深厚薄变现佛身,故所见佛身有粗妙之别。
三贤的菩萨、二乘凡夫之类见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萨见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萨见坐大宝莲台、具无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
此大卢舍那身是弥陀对地上菩萨所示现的佛身。
以此佛身为增上缘,地上菩萨依各自之心识变现相好圆满的广大能化佛身而观。
因此,菩萨进至初地时,地前所见的劣佛身潜隐,殊胜微妙的佛身显现。
但地上菩萨非不能见地前所见佛身,地上菩萨欲见佛变化身亦能得见。
因此,地上菩萨以他受用报身为正所见,兼见变化身。
(2)三论宗∶此宗亦谈三种佛身,即{1}正法法身,{2}修成法身,{3}应化身。
正法法身就是实相法身,又名理法身、自性身、法佛。
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报身,又名智法身、报佛、内应身。
应化身是他受用身与化身所合并,都是起利他之化用,故合为一身。
此化他之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报因位的佛身。
若此佛身别开为二身时,就他受用身而言,是殊妙广大的佛身,又名外应身,是化度地上菩萨的佛身。
又就化身而言,是丈六等的粗身形,又名变化身;此系为化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佛身。
此三身中,正法佛是理法身,为修证之理,故不生不灭而常住。
修成佛是智法身,为能证之智。
因为是冥契所证之理的能证之智,故智法身亦是常住。
《大智度论》说,萨婆若是实法,非生灭。
萨婆若译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是常住不灭的实法。
应化佛系法身应所化根机而现起的化他悲用,故为生灭无常之形相。
初二身乃理智之本体,非化他之佛身,故无说法。
应化身系由本体而现起的化他佛身,有色声,有宣说法门的悲用,故能对所化有情说法。
(3)华严宗∶据智俨的《孔目章》卷四〈往生章〉所述,阿弥陀佛国,一乘三乘不同。
若依一乘,阿弥陀佛土属世界海摄,此系近引初机成信故。
教境真实,佛国圆融、不可说故。
若依三乘,西方净土是实报处。
通成四土,即法性土、事净土、实报土、化净土。
化是报化,非化身之化。
如是,系以西方净土摄属于世界海,以阿弥陀佛为莲华藏庄严世界主,也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毗卢遮那的同体。
华严宗分佛土为二,一为国土海,一为世界海。
国土海是不可说之果分,世界海是因分可说之土。
此世界海有三类,一是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二是十重世界海,三是无量杂类世界。
若配于三生成佛,第三是见闻生之土,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证入生之净土。
莲华藏界既是证入生之净土,故与不可说果分同其体。
故《五教章》卷三说(大正45·498b)∶‘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
’西方净土摄于此主伴具足的莲华藏海,阿弥陀佛与十身具足的毗卢遮那同体。
(4)天台宗∶此宗认为佛必具足三身,土是四土横竖一处。
故弥陀之安养,虽难定何身何土,然皆为具缚凡夫生处。
有昼夜六时之别,饭食经行之义,有声闻缘觉,佛亦说三乘法。
是故判弥陀净土为应身应土。
而《大乘同性经》所说的于净土中成佛者,皆是报佛,是就断无明的人所见而言,非同居土的凡夫所见。
《观经》第九观所说的弥陀身量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为达圆教第七信位的人而特别显现的佛身。
《大智度论》说西方世界出于三界,故西方世界不摄属于三界。
又就彼佛土而言,彼土虽有三界但无四恶趣。
然此弥陀净土与诸佛同居土又有不同。
弥陀净土横具四土,故修圆妙观而生彼者通惑虽未尽,其身常拜实报身,得居实报土,此与生于诸佛同居土后,断通惑,转果报方住上土不同。
诸佛同居土虽具四土,悉是竖四土,断惑,转报然后能入上三土。
其有横之义,但只是暂时依佛之加被力而见。
故极乐上品的生死,通惑尚有,与常时见报佛,住报土者大异其趣。
又依智旭《梵网经玄义》及《小经要解》所述,四土横竖之义俱约断惑而说。
所谓竖,是出同居土后入方便土,出方便土后入实报土等。
横则不移当处,自感见方便、实报、寂孕三土。
诸佛四土中的寂光土等上三土虽有横之义,但于同居净土中,大体有竖义无横义,唯极乐同居横具四土。
此系十方世界未曾有之处,全性起修之因缘唯弥陀有之。
华严之秘藏、法华之极意唯在执持名号的念佛法门。
其他如带业往生,即得不退之说,如弥陀同居土、最胜无比之说,颇能发挥天台、四征微意。
(5)禅宗∶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以佛心传心,只修行心地,自分觉知。
故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唯守本来面目,显自己本分,不拘泥善恶因果之差别,安住无住空寂之心,若至无念无想,本来真性顿显,称为成佛。
其本有圆成本来面目,人人具足的佛性一理,名为无量寿。
即心即佛之宗义,心外不见佛。
《六祖坛经》说(大正48·352a)∶‘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宝志和尚以为,智者知心作佛,愚人庆往西方。
但若偏于此,失其不可得,亦非禅意。
因此,宗颐禅师作二十六行颂指赞西方。
(6)净土宗∶昙鸾在《往生论注》中以二种法身论述弥陀佛身。
二种法身是法性法身、方便法身。
法性法身是如如之理,是无相法身,是略门。
方便法身是正直,是救济一切众生的大悲无不相法身,是广门。
无相法身相即无不相法身,无不相法身成无相法身。
故二法身,异而不分。
此系广略相入的佛身,故统以‘法’之名。
所以如此,是因清净愿心所庄严之身,其清净义,是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为净因所庄严的净果,完成真实智慧的无为法身。
所以,弥陀佛身是由清净愿心(四十八愿)所庄严的广略相入之清净佛身,即二种法身。
道绰在《安乐集》中说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并说《观音授记经》的弥陀入灭说,是在示现报身五相之一的隐没相。
而化身的弥陀是《鼓音声经》所说的清泰国之弥陀,西方净土的弥陀绝对是报身佛。
善导更以酬行、酬愿二义来论述‘报’,并且以《大品般若》〈涅盘非化品〉的涅盘如化非化说,会通《观音授记经》的弥陀入灭说。
即涅盘性空如化,为新发意菩萨说非如化,是为了避免新发意菩萨产生惊怖。
弥陀的入灭不入灭说同此。
不入灭说如非化说,入灭说如如化说。
如化不妨涅盘义,入灭说岂能害报之义。
◎附二∶〈十二光佛〉(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十二光佛,为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德用的十二种称号。
即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语出《无量寿经》卷上。
依《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之解释,佛光不能计数故名无量;无缘不照故名无边;无有人法能障故名无碍;非诸菩萨所及故名无对;光明自在而无更上者故名焰王;由佛无贪善根而现,亦能除众生贪浊之心故名清净;从佛无嗔善根而生,能除众生嗔恚戚心故名欢喜;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名智慧;佛之常光恒为照益故名不断;光非诸二乘等所测度故名难思;光亦非余乘等所堪说故名无称;佛光日夜恒照不同娑婆二曜故名超日月。
除上述十二光佛之通称外,其它译本及梵文在名称、数目上又有不同的说法。
如《大阿弥陀经》卷上及《平等觉经》卷一中,仅有光明经叹语而不列佛名。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中、《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梵文《无量寿经》等,则各举十三光、十四光、二十光之名,明示佛光之德相。
又,《大佛顶首楞严经》、《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中,则以十二光佛为十二如来之别号,然此均是由《无量寿经》而来的一种转说,属后世之思想。
◎附三∶〈阿弥陀三十七号〉(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阿弥陀三十七号,指阿弥陀的三十七种德号。
即无量光、真实明、无边光、平等觉、无碍光、难思议、无对光、毕竟依、光炎王、大应供、清净光、欢喜光、大安慰、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无等等、广大会、大心海、无上尊、平等力、大心力、无称佛、婆伽婆、讲堂、清净大摄受、不可思议尊、道场树、真无量、清净乐、本愿功德聚、清净勋、功德藏、无极尊、南无不可思议光等三十七种。
此系日僧亲鸾于《净土和赞》之初,依《赞阿弥陀偈》而列出者。
其中,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光炎王、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等十二种德号,称为十二光,阿弥陀由于有此光明,故有此德号。
◎附四∶〈阿弥陀三尊〉(编译组) 阿弥陀三尊,指阿弥陀佛及其胁侍观世音及大势至。
如《观无量寿经》说(大正12·342c)∶‘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 关于胁侍菩萨的方位,一般以观音在佛的左方,势至在佛的右方。
但在梵文《法华经》〈普门品〉的颂文中,观音在弥陀佛的右方或左方。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卷中及《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说右方是观音,左方是势至。
《大陀罗尼集经》卷二说佛的右方是十一面观音,左方是大势至。
而《观无量寿经》及《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五说佛之左边有一大莲华,观音坐于其上,佛右边的莲华上坐大势至菩萨。
这是因为观音为悲之代表,即下化众生之义,故置于左方;势至代表智,意为上求菩提,故安于右方。
关于二胁侍的形像,观音的宝冠中有化佛,势至的宝冠中有宝瓶。
自中古以来,一般是作观音两手持莲台,势至合掌。
◎附五∶〈阿弥陀大咒〉(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等) 阿弥陀大咒,指阿弥陀佛的陀罗尼(dha^ran!i^)。
出自《无量寿仪轨》。
也称为无量寿佛根本陀罗尼、阿弥陀如来根本陀罗尼或十甘露咒。
为真言宗三陀罗尼(阿弥陀大咒、宝箧印陀罗尼、尊胜陀罗尼)之一。
兹列汉字音译的阿弥陀大咒于后∶‘曩谟、阿啰怛曩、怛罗夜耶、娜谟、阿哩野、弥多婆野、怛佗■跢夜、阿啰喝帝、三藐三菩驮耶、怛尔也他、唵、阿蜜■帝、阿蜜哩妒、纳婆吠、阿蜜■多、三婆吠、阿蜜哩多、伽啰吠、阿蜜■多、悉帝、阿蜜■多、帝际、阿蜜■多、尾讫磷帝、阿蜜■多、尾伽磷多、■弥宁、阿蜜■多、哦哦曩、吉底伽龄、阿蜜■9a39多、懒弩、尾娑婆龄、萨■啰佗、婆驮宁、萨■、羯罗磨、讫礼舍、讫洒盈、迦龄婆婆诃。
’ 此咒之罗马字读音如次∶Namo ratnatraya^ya namah! a^rya^mita^bha^ya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sam%buddha^yatadyatha^ om% amr!ite amr!itodbhave amr!ita-sambhave amr!itagarbhe amr!itasiddhe amr!i-tateje amr!itavihr!im%te am%r!itavihr!im%tagamineamr!itagaganaki^rttikare(?)amr!itadum%dubhi-svare sarvarthasadhane sarvakarmakrama-s\\\/asks!ayan%kare(?)svaha. 此咒自古即常被音译,如唐·不空译《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二、唐·菩提流志译《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唐·实叉难陀译《甘露陀罗尼咒》、失译《阿弥陀佛说咒》等,亦皆载之。
然其所载咒文长短不同。
今所举之咒,中有十句阿蜜多(amr!ta,意为甘露),故称之为‘十甘露真言’。
依《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所载,诵此阿弥陀咒一遍,即灭十恶四重五无间,一切罪障皆悉消灭。
若有苾刍苾刍尼犯根本罪,诵七遍已,即时得还戒品。
诵满一万遍,则获得不废忘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显现于身中,皎洁圆明犹如净月,临命终时,见无量寿如来及无量俱胝菩萨众来迎,即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证菩萨位。
◎附六∶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第一节(摘录) 从大本《阿弥陀经》来看,阿弥陀佛净土,在初期大乘的净土思想中,是富有特色的。
法藏比丘立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成立一完善的净土,作为救济众生,来生净土者修道的道场。
在选择二百十亿国土,结成二十四愿以前,弥陀净土的根本特性,早已在佛前表示出来,如《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说(大正12·300c)∶‘令我后作佛时,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智慧勇猛。
头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无极。
所居国土,自然七宝,极自软好。
令我后作佛时,教授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莫不闻知我名字者。
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来生我国者,悉皆令作菩萨、阿罗汉无央数,都胜诸佛国。
’ 经中所说的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都不外乎这一根本意愿的具体组合。
阿弥陀佛的光明,胜过一切佛。
佛的光明、名闻(称),为十方无数佛国所称誉,为十方诸天人民称叹,所以发愿往生∶这是第二十四愿。
阿弥陀佛的特胜,从佛的光明、名闻而表达出来。
佛的光明遍照,使一切众生的苦迫,得到解除,在释尊入胎、出胎、成佛的因缘中,部派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放光传说。
阿弥陀净土,是重视光明的利益众生,而予以高度的赞扬。
胜过一切佛,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所以第十七愿说∶‘令我洞视(天眼通)、彻听(天耳通)、飞行(神足通),十倍胜于诸佛。
’十八愿说∶‘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于诸佛。
’也许这过于特出,不大适合‘佛佛平等’的原则,所以这二愿,其他译本都删略了。
根本意愿中的国土七宝所成,是第三愿,《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没有这一愿。
在净土本愿思想的发展中,着重于来生净土者的功德。
净土思想的重点,不止是理想的自然环境,而在乎净土中的德行与进修,圣贤间和平的向道。
〔参考资料〕 《赖吒和罗所问德光太子经》;《决定总持经》;《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往生论注》;《净土思想论集》一(《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6});《净土教概论》(《世界佛学名著译丛》{52});矢吹庆辉《阿弥陀佛の研究》;结城令闻《阿弥陀佛信仰の意图するもの》、《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望月信亨《净土教の起原及发达》;《讲座·大乘佛教》第五册〈净土思想〉;《中村元博士还历纪念论集》〈インド思想と佛教〉。
刚刚学佛读什么经入门
【第1句】: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四部、、、、、、等。
(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经,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
另外经过修行,和没有修行的,对佛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所以学习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经,要进行修行。
佛法两千多年了,佛经浩瀚,不论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几乎你们所有的疑问,佛经上都有答案。
)
【第2句】: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
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
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
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著。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第3句】: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念佛心要恭敬虔诚,从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
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
念一句佛,心知一句。
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
最能去妄,妄念无处著脚,故名净念。
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久当自得耳。
大势至菩萨谓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
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
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净土宗念佛法门)(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
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
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
——印光法师)念: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第4句】: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
”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
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
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