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创意逊毙了读后感选录60条-读后感
世间有无数种浪费:虚度光阴,是一种浪费;简单重复,是一种浪费;墨守陈规,是一种浪费;交友不慎,是一种浪费……但最大的浪费,莫过于头脑处于冬眠状态,发达的思维“偃旗息鼓”,甚至将此局面一直带入坟墓。这肯定是许多人共有的情形。我想人生最大的痛苦,大概莫过于此。
从初翻阅着本书开始,我就逐渐培养起一种习惯,每天早上起床便会问自己“今天你可以做哪些自己从来都不敢做的事情”。比如“每堂课都认真听讲”、比如“一整天不开电脑”、比如“一直看讨厌的英语书”……虽然看起来都是一些可笑的、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让我有了成就感,每天都有挑战自己的恶习,每天都有改变,每一天都是新的。
这是一本有创意的书,也是一个有趣的老师。以前总以为创意是别人的专利,跟迟钝大脑的自己没有关系,才发现创造性思维也可以自己培养。创意,或许是一种独特的大脑艺术,而事实上,那些艺术家并不是多么独特的人,真正独特的艺术家是我们每个人。人生是一种创意,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创意大师”。要想获得一流的创意,不必总是由表及里,一味按照通常的思维模式获得解答,完全可以创意的最终结果逆流而上,捕捉创意。
要想成为富有的创意者,你必须首先充满自信。自信,能开出世上最美的花朵,相信自己就是提高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我们相信,自己本来就是个有创意的人时,你将对自己思维的价值和能力充满信任,从而使你有恒心,有毅力去实现各种创意的过程,我就是最有创意的那个人。
培养创新的思维的方法不是杂乱无章的,微小的细节中会体现出它的惊奇之处。比如“愤怒”的创意,牡蛎能够产生珍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牡蛎被自己躯壳内的沙子干扰后是很愤怒的,但是过不了多久,愤怒便变成珍珠了。比如“措辞的奥妙”,如果你有机会看一看美国专利局的档案,你会发现很多十分滑稽的创意。这些滑稽专利的产生来源于他们目标不清晰,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它们包括:一种落地时能够冒烟的高尔夫球;一种为鹦鹉准备的尿布;一种可以在人脸上打出酒窝的机器,等等。再比如“推翻假设论”,我们堆起了沙堡,再推翻它,是为了建的更好。推翻假设,将使你的思维得到扩展。你可能会经常发现,自己与他人看待同样的事物,得到不同的结论。当你开始质疑并推翻看似无可辩驳的假设时,你可能会得到最好的.创意。很小的细节,用科学的思维注意了,你将受益匪浅。
非常喜欢书中的创意小贴士:比如做一个创意罐收集自己的创意;画一个圆,并像一只钟标出数字;然后将自己的创意写在上面进行随意组合产生新的灵感;坎大树,将自己遇到的问题画成一棵树,每个树枝代表一个烦恼,理清关系,逐渐解决,最后坎掉问题大树……这些都是一些小办法,可以引导你探索那些似乎与你的创意任务并不相关的联系和关联。它增加了你用新的方式看待任务的可能性。
大脑潜力的挖掘就像在高高的草丛中开辟出一条小路。一开始,那里可能并没有路,只有每天沿着同样的路线走过去,路才会慢慢出现,并且一天比一天清晰,一天比一天宽阔。如果你像开辟道路那样充分使用书中的技巧,反复训练你的思维,创意就会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你面前闪烁。希望大家都能看一看此种类型的书籍,寻找出更多的创意灵感。
问:换一个灯泡需要多少出版商?
答:3个,1个换灯泡,两个抓住作者的手不让他乱动。
人称“开关博士”的韦恩·罗特林顿在这本书中不仅对创意加以阐述,说明创意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每个人原来就有所谓的“指数型创意潜力”。我们可以运用各种穿衣工具讲自己的创意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这对于就职以及专业与创意相关的人、或者一个想要提升自己创意的人来说,都是很好的。特别是当我们的竞争从红海转到了蓝海,竞争的核心从资源转向了创新能力,谁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谁就能够占据市场的主动,而这本书提供给人们创意思维的工具,正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创新思维的模式与习惯,成为拥有创意的人。跟随书中的引导,用到工作实践中,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探讨创意的背景,包括创意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有创意,以及当我们进行创意思考时脑子是如何运作的,了解之后更能帮助你建立创意思考的自信心。第二部分则是全部都是创意思考工具—探讨创意人的思考方法,其中一些是他们一直在用却没有意识到的。
书中有一个强调;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做什么,如果不能形成一套成功的方法,你就永远无法改善你的成果。
联系一下我们生活的实际,我们都是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过来的学生,为什么我们学历越来越高,而我们却失去的创意,甚至不如孩童。这让我联想起一幅卡通漫画:一根一根从树上砍下来且形状各异的'树枝排着队经过木材加工厂之后出来的都是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木头成品。
是什么阻止了我们创意的发挥?
书中谈到了一下几点:
一、大脑在玩耍时才是最有创意的,所以告诉自己“犯傻吧!去玩闹一下吧!像个孩子一样吧!”
二、“照我说的做”这类的说教让我们无法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在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盲目跟从规矩,却从未弄清楚那些规矩为什么存在。
三、当我们开始失去好奇心,变得害怕提出问题时,我们就停止了心智的扩张和发展,也会阻止我们去作联结思考产生新创意。
四、“现实一点”,这句话,其实是控制我们、限制想象力、限制我们去开拓那些不寻常可能性的说教。
五、过去学校教我们去追寻唯一的正确答案,而现在,让自己再去找寻那些并不明显、但却更有创意的答案吧。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更有创意?
一、环境。如果你想要提升自己的创意能力,就要在你的工作环境中找出那些有创意的人们,多和他们相处并互相鼓励。
二、态度。自我喊话,只要你生动地想象,大胆地渴望,真诚地相信,热枕地付诸行动等,一切终将实现。
三、工具。在本书的第二部分通过各种游戏以及故事引导,总结规律工具给我们,让我们更有创意。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由英国作家乔治娜·安德鲁斯写的《让孩子开动脑筋的100个创意科学实验》书。书中的小实验取材简单,几乎都是我们生活中随手可以找到的有可能丢弃的东西。每个实验都是揭开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的科学原理,图解得很详细,它不同于其他科技类书的枯燥,让我从充满乐趣的动手操作中了解到许多科学的奥秘。
我对书中“沉浮瓶”的小实验最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按照书中教的操作方法演练起来。首先找一个附有笔夹的圆珠笔帽(帽上端不能有洞),在笔夹里夹上一枚曲别针,再用彩色塑料片剪出一个小潜水员的形状,并把“潜水员”挂在曲别针上,在他身上粘一些橡皮泥配重,不断调整橡皮泥的'多少,使得挂着“潜水员”的笔帽能够浮在水中。接着我又找来一个大饮料瓶,往瓶里加入大半瓶的水,把挂着“潜水员”的笔帽小心的从瓶口放进去,并且盖上瓶盖。这时用手挤压塑料瓶,“潜水员”就会往下沉,再松手放开,潜水员又会浮回水面。
我手上不停地重复着挤压的动作,眼睛盯着“潜水员”上下沉浮、轻松潜水的矫健身姿,心中不断问着自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想了半天都百思不得其解,我只能求助书中详解。原来把潜水员放下去时,会有气泡残留在笔帽顶端。挤压瓶子的同时会把大瓶中的水往笔帽内挤,因而挤压笔帽内的气泡,让更多的水进入笔帽,增加笔帽的整体重量,使“潜水员”往下沉。松手后,气泡恢复原来的大小,排出笔帽里的水,使潜水员减重而浮起来。难怪书里要特意强调笔帽的顶端不能有洞呢!这个实验把压力、浮力这种深奥的物理学知识融入到看似操作起来简单的小实验中,只要肯用眼去观察,动手去实验,用脑去思考,就能理解又记牢这些知识。让我深刻体会到“动手做”是科学的根本之道。我很自然的想到:那我身边的还有哪些现象也运用了这种原理呢?显然潜水艇自不用说了,自来水是压力现象,抽水马桶是即有压力又有浮力现象……
这是一本充满乐趣的科学书,它让我爱不释手,大开眼界,带我遨游在神奇的科学领域。使我通过一个个小实验理解了科学原理,即动手又动脑。真可谓是我的“良师益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2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