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鲍照拟行路难读后感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为什么用这个做题目

为什么写这首诗

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写作背景:  生活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由于出身寒微,一 生得不到重用,始终受到压抑,因此他借用这一乐府 旧题,创作出。

这十八首诗继承“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 实,抒发了作者对世道不平的无比愤慨和人生多艰的深刻体验,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拟行路难(其四)》的读后感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这不是诗人李白在困难面前的感叹与无奈.这四个短句,表现了诗人进退两难的踌躇和继续追求的困乏心理.当时,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失望的情绪不可抑制;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然希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的情调.诗人在彷徨和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表达了激流勇进、继续的意向.李白的顽强与自信,着实令我佩服.  其实,无论是谁,都会有人生路上的“难行时”.面对困难,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坚定的微笑,就像他们这些人:  ——司马迁.坚持正义却被陷入狱,接受原不属于他的残酷刑罚,蜗居在阴冷潮湿的牢狱中,却能坚持进行他的伟大创作,直到《史记》问世.  ——巴金.总是遭遇生活的种种磨难,仍然心怀对真善美的向往,完成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随想录》.  ——爱迪生.经历那么多的失败,度过了那么多的不眠之夜,仍坚持自己的信念,反复试验.终于有一天,当他轻轻地按下开关时,世界不再黑暗.      是的,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在心间,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苦难是人生当中不可少的历练.是杀不死“我”的,往往会让“我”更坚强;只要目标正确,意志坚定,坚韧不拔,努力进取,总有一天能够实现梦想,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只要不断竭力前进,冲破黑暗,就一定会有光明照亮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  吟诵着《行路难》,心中充满的不是惆怅,而是希望.李白千年前的诗,让我有了新的人生态度,让我感到:哪怕陷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般的无奈情形时,只要坚定信念,也一定会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一天.

拟行路难 鲍照拟是什么意思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正如沈确士(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如此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

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才吐出真情。

“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应当说,此刻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成最大密度,似乎达到了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程度。

不尽情渲泻,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

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现的竟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

”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

不难想见,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

人们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该是人间多么大的不幸呵

作者有着正确的感知,读者亦有正确的感应。

这不幸从何而来,已尽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

所以,回顾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能看作是诗人在忍气吞气,无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愤激之词罢了。

从读者的审美心理角度来说,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使读者心领神会,从而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

前人王船山(王夫之)曾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

”沈确士(沈德潜)曾说:“妙在不曾说破”。

这都准确地指明了本诗的艺术特点。

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灵活的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钟嵘《诗品》曾批评鲍照“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岂不知,这恰是鲍照诗作独具艺术特色之所在。

鉴赏二: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十四首(以下简称《拟行路难》).此诗写一个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发其情感,从而揭露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开头两句,直言老兵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此处,白首与少壮想对照;不得还与从军去相对应.这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开头两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说同,这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年少时就从军了.对此,《十五从军征》直言十五从军征,《拟行路难》则明说君不见少壮从军去.而且,二者均采用了对照与呼应的表现手法.说异,一个老兵在年老时得以回家:八十始得归;而另一个老兵则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白首流离不得还.但这异中也有同,也就是两个老兵的命运都是凄惨的.正因为少壮从军,白首流离不得还,老兵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拟行路难》从第三句开始对此作了集中的描绘.故乡两句,写老兵日夜思念故乡.诗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乡与老兵从军所到之处相距遥远,突出一个远字;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个隔字,一方面表明老兵与故乡的离别时间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对故乡的思念时间之久;再以河关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续写一个隔字,突出一个难字;而音尘断绝四字则写足了老兵日思夜念故乡的原因.这两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朔风四句,诉诸视觉、听觉、触觉,以意象组合来续写其思念故乡的愁情.朔风与白云,两个意象分别诉诸触觉与视觉,各以萧条与飞加以描绘,以此衬托老兵的愁情,恰到好处.胡笳与边气,两个意象分别诉诸听觉与触觉.诗人以哀急状写胡笳之声,当是以哀景衬托哀情;以寒反映边气,既实写边气给人的肌体之寒,又映衬老兵思念故乡却不得归的心头之寒.唯其如此,老兵才感到无可奈何.诗中的听此愁人兮奈何,直接引用屈原诗句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楚辞·九歌·大司命》)中的前一句,状写老兵的无奈,如同己出,不着痕迹.无奈之下,老兵只得登山远望,希望能借此排解心头之愁,保留好自己的容颜,所谓得留颜.可此情无计可消除,又岂是登山远望所能解决的?这几句,视线由天上转至地上,内容由写景抒情转为描写人物的动作抒情,化无形为有形,从中可看出诗人运用写作技法的娴熟.将死两句,由上文写老兵对故乡的思念归结为对妻子的怀恋.此处,写老兵设想自己将死在胡马迹,也即他从军所到之处,究竟将死于何种原因,并未明言,但读者完全可以推断出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老死,一是战死.一方面是老兵将死胡马迹,另一方面是他能见妻子难,二者对比强烈.老兵对妻子的怀恋未随时光的流逝而淡化,而是与日俱增.他推想自己将客死异乡,却无法在死前与妻子再见上一面.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于是,诗的结句直抒胸臆:男儿生世坎坷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绵忧:连绵不断的忧愁.摧抑:悲痛压抑.老兵面对自己坎坷的生世无可奈何,只能将心头无尽的边愁乡思化成长长的慨叹!弦外之音:身处如此社会,遭遇无休止的战乱,即便是热血男儿又能怎样?何况是白首不得还的老兵呢?悲哀之中分明蕴涵着老兵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不难看出,此诗主题思想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是一脉相承的,但其着眼点、写法等,与《十五从军征》相比,有不同之处.《十五从军征》写老兵,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写起,着眼于他返乡途中与到家后的情景,主要采用以哀景写哀情的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而鲍照的《拟行路难》写老兵,则着眼于他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运用多种写法,通过意象组合,层层推进诗意,重在抒发其无法回故乡与亲人团聚的悲哀.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少小从军,其中,一个在年老时得以回家,而另一个在年老时则仍流离在外,但无论他们最终能否回家,其命运都是凄惨的,心中也都是极其悲哀的.所有这些,都是当时的战乱造成的,而战乱又是由当时的统治者一手挑起的.因而,描叙老兵的悲惨遭遇,抒发其真情实感,便有力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因而,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一样流传至今,令人难忘编辑本段作品译文其四在平地上倾倒杯水(介宾后置),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举杯饮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么不敢表达自已的思想.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

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其六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其十三这是《拟行路难十八首》的第十三首,写游子思归之情。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以春禽起兴极佳。

春禽的和鸣确实最易引动游子的羁愁,这就是后来杜甫所说的“恨别鸟惊心”。

鸟儿一般都是群飞群居,春天的鸟又显得特别活跃,鸣声特别欢快,自然引起孤独者种种联想。

这里又是“旦暮鸣”,从早到晚鸣声不断,这于游子心理的刺激就更大了。

下面他就自述他的愁情了。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军侨”即“侨军”,南北朝时由侨居南方的北方人编成的军队。

“荣”、“溢”皆兴盛之状。

这两句说他初从军时抱负很大,情绪很高。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渐冉”,逐渐。

看来他从军很不得意,所以有“流浪”之感,他感到年华虚度,看到白发白须生出,十分惊心。

“忽”字传出了他的惊惧。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忽已盈。

”这里写他拔白发白须,晚上拔尽,第二天又长满了,这是夸张,类似后来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写他忧愁之深。

“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寄灭”,归于消灭。

“空精”,化为乌有的意思。

这两句意思是,只是担心长期居留在外,变为他乡之鬼。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因此他常常怀念故乡,一想起家乡亲人就失声痛哭。

上面是此诗的第一部分,自述从军无成、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

 “忽见过客问向我,‘宁知我家在南城

’”“南城”,指南武县,在东海郡。

“问向我”,打听“我”,寻找“我”。

所以“我”便反问他:“你怎么知道我是南城地方的人

”这就引出了下面一番话来。

“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

”果然是从家乡来的人。

“我行离邑已万里,方今羁役去远征。

”“邑”,乡邑。

这人看来也是投军服役,途中寻访早已来此的乡人,是有话要说。

“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孀居”即独居。

这是说妻子在家中对他仍然情爱如昔。

这里有一个“闻”字,说明这情况是这位乡人听说的,下句的“亦云”、“又闻”也是这样的意思。

说她“朝悲”、“暮思”,又说她“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

”极写妇人对丈夫的思念、对丈夫的忠贞,正如组诗第十二首《拟行路难·今年阳初花满林》所写:“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绕绕最伤心。

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

”鬓发乱也不想梳理,因丈夫不在身边,打扮又有什么意思呢。

“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

”“见此”的“见”,依上当亦听说的意思。

乡人这一番话一方面可以起慰解愁情的作用,因为这个游子急于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乡人的“忽见”,可谓空谷足音了。

另一方面又会撩乱他的乡愁,妻子在家中那般痛苦,时刻望他归去,会使他更加思念了。

还有一层情况,这个乡人叙说的情事都是得之听闻,并非亲见,这对于久别相思的人来说又有些不满足,更会有进一步的心理要求了。

这一部分差不多都是写乡人的告语,通过乡人的告语表现他的思归之情,这是“从对面写来”的方法,正与第一部分自述相映衬。

 《拟行路难》多数篇章写得豪快淋漓,而这首辞气甚是纡徐和婉,通篇行以叙事之笔,问答之语,絮絮道来,看似平浅的话语,情味颇多。

用问话方式写思乡之情,鲍照还有《代门有车马客行》,王夫之评之曰:“鲍有极琢极丽之作。

……惟此种不琢不丽之篇,特以声情相辉映,而率不入鄙,朴自有韵,则天才固为卓尔,非一往人所望见也。

”(《古诗评选》)王夫之对《代门有车马客行》的赞评亦可移之于这首《拟行路难》。

帮忙拟写鲍照的《拟行路难》

春雪倾大地,各自飘零到东西。

人生本浮萍,安能故土守到终。

温酒独自醉,空杯断绝酒复来。

我非草木岂无情

吞咽徘徊不敢行。

鲍照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完整点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正如沈确士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

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穴,才逼出真情的吐露。

“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应当说,此刻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成最大密度,似乎达到了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程度。

不尽情渲泻,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

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现的竟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

”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

不难想见,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

人们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该是人间多么大的不幸呵

作者有着正确的感知,读者亦有正确的感应。

这不幸从何而来,已尽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

所以,回顾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能看作是诗人在忍气吞气,无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愤激之词罢了。

从读者的审美心理角度来说,本诗主旨启人思索,耐人品味。

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

前人王船山曾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

”沈确士曾说:“妙在不曾说破”。

这都准确地指明了本诗的艺术特点。

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灵活的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钟嵘《诗品》曾批评鲍照“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岂不知,这恰是鲍照诗作独具艺术特色之所在。

鲍照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的影响1500字左右

李白  在他的 诗歌里,充分继承了左思这一传统,对于利禄 富贵和 权贵们的蔑视更大胆、更泼辣。

  鲍照对李白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出身微贱而 又生 活在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他的一生受尽了歧 视和打 击。

这种遭遇使他相当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社会 的腐 朽。

他的乐府诗,继承与发扬汉乐府的优秀传 统,骨 力强劲,尤其是他的七言乐府诗,更是取得了 卓越的 成绩。

这类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拟行路 难》十 八首。

这十八首抒情诗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现实 的情 绪。

例如 :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  “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227《拟行路难》第六首  诗歌刻划了一个拔剑击柱、孤傲兀立的诗人自 己的形 象。

那强烈的感情,雄肆奔放的风格给了李白 重要的 借鉴和启发。

我们将这首诗和李白的“金樽清  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筋不能食,拔剑 四顾心  茫然 。

”(《行路难》其一)对照一下,再将  鲍照《拟 行路难》第五首和李白的《将进酒》作一对比  ,就不 难看出,李白向鲍照学习了许多东西。

  他们的诗在结构上都具有纵横变幻的特色; 他们  诗歌的语言都有着强烈的抒情色彩;他们都运 用了夸  张的手法和散文化的句法;都有一种纵横驰骋 的气势。

  在古代诗人中,鲍照是七言歌行的奠基人。

由于  他的大量创作并取得卓越的成绩,七言歌行的 地位才  确定下来。

后来的诗人,真正继承鲍照的只有李白,  而且就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来说,李白超 越了鲍  照。

七言歌行到了李白,可以说发展到了顶峰 状态。

  李白诗中很多地方提到二谢(谢灵运、谢昉) 的名  字并表示追慕,尤其是谢昉。

他不仅慕名去过 二谢曾  经游历过的地方,而且最后葬在谢家青山之旁 。

由于  他和二谢有着共同的游历生活的基础,由于他  对二谢  作品的爱好和揣摹,因而他在一部分描写山水  风景的  诗歌中,就有意识地吸收了二谢的长处,并将  二谢作  品中的某些境界融化在自己的作品里面。

在他  们三人  的诗集中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句子。

当然,李  白之与  二谢,不仅仅是某些篇章字句的形似,更主要  的是他  们都以激赏和爱抚的态度来拥抱大自然。

  在李白的全部诗作中,《古风》五十九首是  一个 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于这组诗的渊源,前  人早已  指出是接受了阮籍和陈子昂的影响。

从阮籍的  《咏怀》  到陈子昂的《感遇》,再到李白的《古风》,  无论在内  容旨趣上或表现形式上,都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的。

他  们的这三组诗都是“抒发性灵,寄托规讽”之  作,有  着明确的创作目的,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人生  态度和  政治态度;这三组诗都采用了朴实自然的五言  古诗的  形式,有着共同的艺术特色;这三组诗都大量  地采用  了寄托、隐喻的表达方法,来申述自己的观点  。

当然,  由于诗人们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个性不一样  ,三组  诗也存在着不少的差别。

相对《咏怀》、《感  遇》而言,  《古风》更显豁明朗一些。

  由于李白和陈子昂时代相隔较近。

因而他向  陈子  昂学习的成分也就更多。

陈子昂大力扫荡齐梁  诗风,  标榜“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传统,在  复古之中  实行革新。

李白继承了陈子昂的革新精神,以  恢复建  安、正始时代的诗歌传统为己任。

他们的诗歌  理论有  着很近的血缘关系。

他们又都努力实践自己的  诗歌理  论,因而他们作品中的政治社会内容也就更为  接近。

  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着同情人民、反对不义  战争的  思想;都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绪,都称颂古代  燕昭王  求贤若渴的美德,悲叹自己不能遇到这样贤明  的君主,流露出无限的感慨。

  除以上提到的几位以外,对李白有影响的诗  人还  有嵇康和郭璞、阴铿和庾信等人。

总之,没有  古代民  歌和前代诗人的哺育,李白不可能在唐代诗坛  上光辉  夺目而又照耀后世。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286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