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荐管仲读后感
鲍叔牙推荐管仲主要内容
鲍叔牙以他知人让贤的君子胸怀、大仁大义的高风亮节,为管仲搭建了一座施展才能的平台,成就了他的一代英名。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鲍叔牙的宽宏大度,就不会有史册中管仲的辉煌业绩。
再假如说,管仲如果遇到庞涓,不仅不会青史留名,也许还会有性命之虞。
真可谓是“同志相得,同仁相忧”,管鲍之交,固若金汤啊
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读后感50字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
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jǔ)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
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
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
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
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
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
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为何要向齐桓公荐管仲
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消灭为止,历史上称为东周。
东周又分为两个时代,一般把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叫做春秋,把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56年叫做战国。
东周是个动荡的时期,周天子一天天丧失了权势和威力,称霸的诸侯国的权力大于天子。
到后来周天子的国土只相当于一个很小的诸侯国了。
春秋初期,齐(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是个大诸侯。
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齐桓(huán)公在位。
齐桓公即位七年后就开始称霸。
他得力于管仲,管仲又叫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治理国家的本事很大。
齐桓公任命他为国相以后,齐国一天比一天强大。
可是以前管仲却是齐桓公的死敌。
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就不能不归功于鲍叔牙了。
原先,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
齐襄公残暴荒唐,连他的两个兄弟都逃到别国去了。
这两个兄弟是两个母亲生的。
一个叫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姥姥家。
一个叫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逃到了莒(jǔ)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的姥姥家。
公子纠的师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
他们分别在当纠、小白公子的师傅以前,合伙做过买卖。
鲍叔牙本钱出得多,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少。
赚了钱呢,管仲倒多拿一份。
伙计不服,鲍叔牙说:管仲家里难,等着钱用,多分点给他我乐意。
他们俩也一块儿打过仗。
冲锋时,管仲排在鲍叔牙后头,退兵时 ,管仲跑在鲍叔牙前头。
人家说管仲贪生怕死。
鲍叔牙分辩说,管仲不贪生,不怕死,他的母亲老了,多病,不能不奉养母亲。
还说:他的勇敢天下少有。
管仲听了这些话就对人说: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人杀死了。
第二年春天,齐国的大臣派使者迎接公子纠回去做国君。
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派兵护送。
管仲怕小白抢在前头,就带着几十辆兵车赶紧走。
走到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听人说公子小白已经跑在头里了。
管仲使劲地追,追了三十多里路才追上。
管仲瞧见公子小白坐在车里,也不多说,偷偷地拿起弓箭,对准了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过去。
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子里。
管仲一看,小白死了,急急忙忙带着人马逃跑。
他想公子小白已经被射死,公子纠的君位稳坐了。
不久,鲁国的兵马送公子纠回到了齐国地界。
齐国的鲍叔牙立即请齐桓公发兵抵抗,结果鲁庄公吃了败仗,又把公子纠和管仲带回鲁国。
不料齐国的追兵追上门来打。
鲁庄公没有法子,逼死了公子纠,拿住管仲。
鲍叔牙关照齐国的使者对鲁庄公说:管仲射过齐桓公,齐桓公要报一箭之仇,亲手杀了他。
鲁庄公只好把管仲装上囚车,押回齐国。
管仲明白,自己能活着回去,全是鲍叔牙的主意。
原来鲍叔牙要举荐管仲帮助齐桓公治理齐国,怕鲁国先杀管仲。
等到管仲一回到齐国,鲍叔牙就亲自到城外迎接。
鲍叔牙说:那会儿他是公子纠的师傅,管仲自然冒死帮着公子纠啦。
管仲的本领比我强十倍。
主公要是用他,他准能给您立大功。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立即拜管仲为相国。
鲍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副手。
管仲当相国以后,发挥他的政治才能,大力实行改革,使齐国的国力迅速增强。
七年后,齐桓公就称霸四方,不久齐桓公就成了春秋第一霸。
他尊称管仲为仲父。
鲍叔牙则一心为齐国着想,甘居管仲之下,历史上传为美谈。
鲍叔牙推荐管仲主要内容
一、管鲍分金 管仲二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些,牙出资多些。
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哈哈
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
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
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
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二、一起充军 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
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撕杀,冲锋的时侯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
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不过我想也就是个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吧
)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
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的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过了两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拨重用。
三、各为其主 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已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
而鲍说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
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的很卖力气。
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
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你听听这名子——公孙无知,肯定是个笨蛋吧
就这么一个人当了君王没几个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
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四、阵前对垒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看还是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
公子纠笑答:好主意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弛而来。
管仲上前拦住去路,他说:你不好好在姥姥家呆着,要干啥去呀
公子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
管仲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我看您还是返回莒国好好呆着吧
鲍叔牙虽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现在是各为其主啊
他瞪着眼睛喝斥管仲:我们公子回国有自已的事情,你管的着吗
再说你扯的瞎话也瞒不了我鲍叔牙吧
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了齐国,那你干嘛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
管仲谎言被揭,脸色通红,一时无言以对。
鲍叔牙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管仲见状急得要命,要是拦不住公子小白,自已还有啥脸面再见公子纠啊,于是他心一横,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补上一箭他就没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
见管仲跑了,他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
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都全力疾弛。
五、顽抗到底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侯,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说:我奉齐国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请你们不必送公子纠回国了。
管仲一听,才知道自已没把事情办好,上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的当。
于是一气之下把齐国使者给杀了,公子纠更是什么也不顾了,命令大将曹沫摔领仅有的500多鲁国士兵去跟齐国拼命。
于是齐、鲁两国就开了战,鲁国本来就是个小国,兵马少,又是到人家齐国门口来打仗,那有不败的道理呀
辛亏大将曹沫很勇敢,保护公子纠和管仲逃回了鲁国。
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登上了齐国君王的宝座后,称为齐桓公,后来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首,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只说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清除后患,把他的兄弟公子纠干掉
于是他命令鲍叔牙领兵30万去攻打鲁国,那时齐国很强大,小小的鲁国为了公子纠这么个破外甥被迫应战,结果连连败北,鲁国君王见顶不住了,就派人和齐国讲和,鲍叔牙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鲁国把公子纠杀了,二是把管仲交给齐国,不然的话绝不退兵。
鲁庄公没别的法子,只好照办。
把公子纠的人头和管仲一起交给了齐国。
六、举贤重德 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帮他杀了公子纠,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帮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心而竭尽全力的,现在您要把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我,这绝不仅仅凭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您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
齐桓公说:在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
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您成就一番霸业
齐桓公急忙问他:这个人是谁呢
鲍叔牙笑着说:此人就是我的老友——管仲,我把他从鲁国要回来,就是要他帮您的
齐桓公一听就火了,他拍案而起
说:这小子拿箭射过我,这一箭之仇我还没报呢,你反而让我来重用他
我不把他杀了就不错了
鲍叔牙恳切地说: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用箭来射杀您,这不正好说明他对他的主子是一个非常讲忠义的人吗
各为其主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他当时那样做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要治国了,若论才华,他远远超过我鲍叔牙啊
您要成就霸业,非得到管仲的辅左不成。
您现在不计前嫌地重用他,他维一的出路就是死心踏地的为您卖命啊
齐桓公是个很有肚量的人,为了齐国的利益,他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断然弃忘前嫌,拜了管仲为国相。
七、成就霸业 管仲很感激好友鲍叔牙,更对齐桓公的大度和睿智所折服,决心鞠躬尽瘁、竭尽全力报效齐桓公,他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经济,重新给农民划分土地,由于他从小经商,也很重视和其它国家通商和发展手工业。
他还对国家常设的军队实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使之成为战斗力很强的一支军队。
由于管仲的改革,齐国在几年内就兴盛起来,获得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地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有趣的是,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
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
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
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
齐桓公很不高兴的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
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
齐桓公说:我真的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听说以前你们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让着你,你上了公子纠的贼船,还射过我一箭,要不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你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
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
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
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
以上引用一网友回答
关于管仲和鲍叔牙友谊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管仲和鲍叔牙友谊的:管鲍之交[释义] 春,齐人管仲和鲍叔牙最深。
后常比情深厚的朋友。
[出处] 《列子·力命篇》:“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此世称管鲍善交者。
”《史记·管仲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苦;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什么。
【第1句】: 天下人都赞扬的才能,但更赞扬,大公无私,知人善交,见贤不妒。
【第2句】:(前?-前644年),姒姓,鲍氏,亦称“鲍叔”、“鲍子”,是鲍敬叔的儿子。
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代齐国大夫,的好朋友。
早期贫困,时常接济他。
后来管仲侍奉的儿子,鲍叔牙侍奉的弟弟。
齐国内乱,管仲则随出奔鲁,鲍叔牙随出奔莒,小白返国继承君位之后,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车运送回国。
鲍叔牙推荐管仲当上了宰相,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第3句】:管鲍之交: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生我者父母,。
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2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