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鲍鹏山读后感

鲍鹏山说论语读后感

听鲍鹏山《水浒》新说有感我以很压抑的心情听完《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大学鲍鹏山副教授《水浒》新说“林冲系列”,颇多感触。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按照现代观点属于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当时的宋朝面临北方辽金的军事威胁,林冲武艺高强,是国家十分需要的人才。

林冲面对高衙内二次调戏其妻子,逆来顺受,对于高太尉的多次迫害,委曲求全,甚至亲笔写下休妻书,把爱妻推向高衙内。

林冲是当时社会典型的顺民、良民,毫无谋反之心。

林冲与岳飞都是周桐的学生,是同门师兄弟,林冲虽然没有岳飞“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但是也希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封妻荫子。

如果不是高太尉逼迫得当囚犯也不能的情况下,林冲不可能逼上梁山。

毛主席对于《水浒》的评价是:反贪官不反皇帝。

我认为这正是水浒英雄可敬可爱之处。

按照现代观点,皇帝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法人代表。

尤其面临民族危机时刻,国家元首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岳飞《满江红》词“靖康耻,犹未雪……”把金兵囚禁靖康二帝视为民族的奇耻大辱。

明末,李自成攻占北京,逼死崇祯皇帝,自己称帝,结果使清兵乘虚而入,酿成民族悲剧。

按照高太尉设计的阴谋,林冲持刀冲白虎节堂行刺高太尉是死罪,开封府保护了林冲,改判为腰佩宝刀,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

开封府曾经是包公执政之所,贪官污吏每个朝代都有,而包公则是千古清官的楷模。

鲍鹏山副教授深刻分析了迫害林冲的二把刀:权和钱。

权和钱又可以相互勾结,权力可以寻租获得超额利润,钱可以收买权为所欲为。

林冲风雪山神庙杀了陆谦、富安和差拨,梁山火拼杀了王伦,二次显示其英雄本色。

由于妻子在高衙内逼迫下自缢和岳父张教头病故,家破人亡使林冲身在梁山心已死。

最后,“英雄末路”,在杭州六和塔瘫痪半年病故,身边只有武松陪同。

时代相隔千年,林冲不过是小说家虚构的人物,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林冲这类典型人物的影子,感觉到权和钱相互勾结制造阴谋的阴影。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这就是经典作品能够千古流传的原因。

求鲍鹏山的《大众歌手》读后感400字左右

读《鲍鹏山新读诸子百家》 合上这本黑色的书本,不得不感叹鲍鹏山的激情与深度。

许多所谓“专家”看完这本书破口大骂,不合实际,言论偏激,观点陈述缺乏证据等,不错,这些缺点我也看得出来,但这也正反映了他的伟大。

正如本书所引用鲁迅的那句名言——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 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这是鲍先生形容屈原的句子,也是鲁迅形容国父的句子,这句话同样适合鲍先生。

一直以来对屈原的歌颂,多是忠君,爱国。

让人烦腻,而对于屈子叛逆,个性的一面,一直以来无人敢问津,理由很简单—— 这么一个狂荡不羁的屈原,为了自己所谓“理想”背叛了君王,乃至与全民,全世界对敌的屈原,怎么能够大加称颂呢

只能把它做成土埂木偶挂在朝堂之上罢了。

如果这样,那个高唱着“举世混浊唯我清”的叛逆英雄就会淹没历史的潮流中,那段民族最殷红的血液就会被那滔滔江水稀释。

屈子便会沦为宣扬盲目“忠君”“爱国”的一个愚民工具。

可鲍先生不,他对屈子的叛逆精神大加称颂,在这个用“和谐”粉饰太平的年代,他却大讲特讲“叛逆”把那个与全世界的作对的屈原捧得熠熠生辉 ,也难怪乎那么多“专家”对其不满了。

似乎还没有见过那个人敢如此肯定“个性”二子,比如,于丹等人都把庄子说得高深莫测,却忽视了庄子丰富感情与个性张扬的一面。

而鲍笔下的庄子却是一个富于诗意,放肆张扬的诗人。

他用“湿漉漉,带有水的韵味的”文字抚平世俗急功近利的心态,用一支书生秃笔给腐儒画脸,使之露拙,给人忍俊不禁而又深思不语。

读鲍先生的庄子,不会觉得那是个高深莫测的智者,而是一个带有神性的野人。

无凡夫俗子的功利之心,无魏晋名士的浮华做作,却又包含激情,不像陶潜一般淡泊无味。

鲍的著作,大约是用感情写的。

无枯燥深奥的理论,无恭维虚伪的做作,虽在理论和考证方面有些欠缺。

谁能给我 鲍鹏山的《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为《中国文学史品读》修订本,在作者看来,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

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自《诗经》以降众多名家、名作的新异解读和诗意感怀,作者试图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与思想,力求展示这个民族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

在书中我们不难看到,感情热烈而思想敏锐的鲍鹏山,是如何以其极富个性的文字带领读者,去寻找那些在文学中避难的心灵,去无限接近古人的真实情怀,去感受古代文学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

《中国人的心灵》读后感

读后感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似乎总是被无形的枷锁锁住,有一些是锁在身上,让中国人做不得不做的事,说不得不说的话;有一些是锁在心上,让中国人不自觉地受到前人的影响,被“经典”所左右;还有一些是深深地锁在每个人得脑海里,让中国人的思想只会追溯过去,不会开拓未来,或者说只会把前人的思想钻研得更深,而不会对未知的世界探索得更广。

读完经典,掩卷而思,我十分震惊于中国灿烂的文化,同时也震惊于中国科学的落后,到底在千百年来,是什么锁住了中国人的心灵

到底是什么埋藏了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乃至于今天的科技滞后

在读了之后,我心中隐约有了答案——那禁锢中国人的心灵的枷锁,便是惰性——心灵的惰性。

何为惰性

在我所说的惰性中,并不是指懒惰,肉体上不愿意将思想的惰性,而是对封建礼教的过于尊重、对经史典籍前人思想的过于依赖,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过于满足。

不懒,他周游列国宣扬思想,弟子三千,哪一件是一个懒惰之人能做出的事

然而,他周游列国宣传的是什么

是仁,是礼。

礼,及恢复西周时的,将条条框框加诸人们身上,用约束人们的思想,使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康。

好一个社会稳定

在我看来,这正是思想上惰性的体现

有了稳定不变规则,人们便可以不用再创新出新的东西,只需老老实实照章办事即可。

们是伟大的实践家,而终究不是哪怕小小的创新者。

然而若是将稳定的规则打开,用法律的锁来锁住人们的身体,同时允许并鼓励思想的解放与开化,这样世界才会更宽广,视野才会更开阔。

这是孔子们的惰性之所在

古代的仕子们不懒,他们十年寒窗耗尽心血,金榜题名奋斗终身,哪一件是懒惰之人能做出的事

然而,他们学的是什么

是、、、、《春秋》,他们一生都是一个学习者,把前人的思想强加在自己头上,天天嘴里朗诵这四书五经,头脑里幻想着金榜题名。

学而优则仕,他们一生的目标不是去研究,而是去学习。

因为只有做官才能算作成功,而只有遵循前人已经确立的思想去“言”去“成文”,才是通过仕途的唯一道路。

有些仕子目光狭窄,只能看见“学习——做官——管理人民”这365kUaIlE.cn一条路,而看不到“研究——发明——造福人类”这一条更为高尚的路,这自然是受到了儒家千年来思想法度的影响,暂且不提。

即便有些仕子能够明白从政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可他们也别无选择,更无意反抗,只是随波逐流顺从大溜地去做一个不出格的“官”。

他们是终生的学习者,而终究不是一个哪怕小小的探索者。

这便是仕子们的惰性之所在

人民更不懒,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努力劳动挥洒汗水,哪一件是懒惰之人能做出之事

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人民多数是对朝廷听之任之,只要有一口饭吃,他们就会满足,不会反抗。

直到饿的忍无可忍了,才会去寻找机会,发动起义,然而这种农民起义也多数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与思想纲领而惨遭失败。

中国古代的人民受统治阶级的严酷压迫和剥削,思想被统治阶级禁锢,一生都在为生存而挣扎,唯一的理想就是让子孙读书做官,为朝廷效力,忠于皇上,沿着一条由统治者既定的大众生存模式,一代一代地默默无语地忍耐地生活。

这应该算是被统治者愚民政策导致的惰性之所在

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延续到了今天,虽然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却在近代面临科学落后,遭受各种凌辱。

其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所崇尚的经典文化某种意义上是禁锢人们思想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官员是沿袭了传统文化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封闭”型人才;中国的人民是愚民政策的受害者;这种安分守己,每个人都坚守着心中的“礼、法”的现状是多么禁锢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当西洋人大踏步地迈向世界时,我们却仍然闭上双眼,让机器内部运转,不遗余力地把想侵入内部的人、事、思想统统排出体外。

这,也恐怕就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受到欺侮的根本原因吧

看了“中国人的心灵”一书之后,我有了一种深深的感触:所谓自由之思想、创新之灵魂,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壮大是多么地重要。

而这自由之思想、创新之灵魂都应该服务于人民,而不是服务于封建的统治者,这才是我们中国人应该重点谨记在心灵深处的吧。

你好,望采纳。

百家讲坛观后感200字,谢谢了

一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

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

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

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

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

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

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

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

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

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

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

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二  检举百家讲坛之鲍鹏山新说水浒之鲁智深 读后感 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要说起水浒英雄,鲁智深可是一个特别的。

说他是和尚,那也不尽然。

他可是个“酒肉穿肠过”,不看经卷的花和尚,可算得上是和尚中的“另类”。

且看他: 头裹芝麻罗万字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落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好一条英勇刚武的大汉子

从渭州经略府的提辖官到梁山泊的头领,这便是鲁智深的性格斗争生命史。

鲁智深被逼上梁山,不仅仅是现实对他的迫害,也是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结果。

他虽然是个粗鲁之人,但他一身好武艺却也是名副其实。

这不,为帮金氏,他三拳打死镇关西;遇见周通强抢民女,又将其痛揍一顿。

瓦罐寺中驱恶人;野猪林中救林冲。

鲁智深虽然性情鲁莽,但却有着一腔热血。

他原本可以“逍遥自在”地当他的提辖,然而却无法忍受漠然的社会。

鲁智深不能忍受他所存在的社会,他对自己所看到的不合理的社会压迫采取了进攻的态度。

鲁智深的正义感造就了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一生。

他是个粗人,但他这个粗人却是善良的。

不畏强暴,见义勇为,一副侠义肝胆,此乃英雄也。

鲁莽行事的鲁智深“平生不修正果,只爱杀人放火”。

他可是“酒肉穿肠过”,但佛祖是否心中留,那就得问他自己了。

他大闹五台山,大力倒凉亭。

可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自从落发寓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

臂负千斤举鼎力,天生一片杀人心。

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

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五台山上,鲁智深虽然到处惹是生非,三番五次破戒,但他在智真方丈面前却也显得乖巧,不敢放肆。

鲁智深也有他可爱的一面。

鲁智深的性格中虽然有鲁莽的一面,但他却也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

在菜园中他智斗众无赖,也算是有勇有谋。

他在众无赖面前,力拔垂杨柳,也显示了他的力量和霸气。

武艺超群,果不其然。

鲁智深为人豁达、坦率,这也正是他的可爱所在。

他说话一口关西腔,又显出他的爽快来。

不能否认,鲁智深确实是个英雄。

作为英雄,他有一份英雄的气概。

作为英雄,他也有一份英雄的义气。

要不然又怎么会大闹野猪林救林冲,又怎么会为救史进华州入狱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兄弟两肋插刀。

哪怕是来到梁山后,对昔日的好友兄弟依旧是日思夜念,并决定也接他们来梁山。

如此义气,如此侠肝义胆,又怎能不让人为之钦佩呢

鲁智深的一身可以说是富有戏剧性的。

从起初因躲避追捕而被迫落发,到善终坐化在大刹。

也可以说是从“假和尚”成了“真和尚”。

他虽然被逼上梁山,也干过些杀人越货的勾当,但骨子里,他却也不是个坏人,仍透着点佛家的大慈大悲。

智真长老

《庄子:永恒的乡愁》读后感

第一次读到鲍鹏山的散文是入选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庄子:永恒的乡愁》被他的文笔吸引其实也是被庄子的人格魅力吸引: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在其位,谋其政。

”“君子之仕,行其义也。

”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

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

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

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

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

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

他成功了。

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

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

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

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

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

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

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

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

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

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

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

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

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

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

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

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

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后感

读《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有感 记得哪位名家说过,儒家是粮食,道家是药。

许多积极入世,渴望一展平生抱负救国济世,却又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古代士子便回头于道家中寻找慰藉。

因此,儒家的君子理想与庄子隐逸型的人格,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心理。

平生最喜爱的两位古代诗人李白和苏轼都与老庄思想有着不解之缘。

从来读李白诗,都会强烈感受到他飘逸浪漫的仙风道骨和他的傲岸不羁。

他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政治理想,他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作诗原则,都包含“道法自然”的意识。

读苏东坡诗文,不仅感受到了他磅礴的天才,他的豪放豪迈,也知道他一生仕途坎坷,世界观矛盾错综,其实与他的“外儒内道”也不无关联。

而道家,当首推庄子。

教书后喜读《庄子》,虽则识之不深,却已倾倒于文章的“汪洋恣肆,纵横捭阖”,那瑰丽多姿的文辞深深地吸引了历代文士,而庄子所提出的人格理想,超然适己的生活精神,更是深刻地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读过语文读本上鲍鹏山先生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感觉作者的见解极深。

作者认为庄子思想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

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中对庄子表示了激赏的态度,认为他的怪诞与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并对庄子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推崇备至。

庄子以高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他决不能容忍自己与他人同流合污。

深知官场黑暗,居于庙堂之上定会受人排挤,于是宁愿“曳尾于涂中”。

人心险恶,还不如化作一只蝴蝶;南柯一梦,至少还留住了些许安慰。

然而,在此之前,我是不懂庄子的。

读他的作品,除了虚幻就是荒谬,我们的固执,岂是他的几句理论就能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向他靠近的

我甚至怀疑,他不去当官,到底是在追求自由无碍,自然无待的人生境界,还是在假装清高。

似乎是这篇文章,或者说是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真正道破了庄子。

只有了解了他的生活背景,我才为他留下了眼泪。

胡文英对他的评价极为恰当: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那样的社会,容不得他的多愁善感,容不得他的悲慨万端;在那样的社会里,满腔热血无法释放,便化成一根根冰冷的刺。

世间的罪恶,用笔锋划破不了你,那我这

寂寞圣哲读后感

名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

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处世哲学,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的不同视角。

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

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

怎会与同一时期的擦肩而过

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

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

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

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

  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

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

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

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

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

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

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他们有这种负担,像牢牢的人生枷锁一般。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

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

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

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

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

他走了,似乎是脱离世俗了,作为他留给后人的。

  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

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

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

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

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的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千百年,他的著作万古流传。

  但他何尝不寂寞

十四年,他驾着马车,先后周游七个诸侯国,像是里的残烛,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奉献出来。

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跃了几下,融入黑暗。

  背负着永恒的乡愁。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庄子是先秦一位独特的圣哲,他不看重君王权势、政治理论,他宁愿做一只楚国水田曳尾于涂中的乌龟。

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整个世界看得一清二楚。

  永恒的乡愁,只为追寻这位哲学家梦中的家园。

  圣哲们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负担而更加寂寞,而因为更加寂寞,他们身上的负担也就重一些。

可他们并不因此忧愁,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都在追寻幸福。

这样的幸福来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们致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蕴。

他们深古久远的哀叹,是自身价值的富足。

他们有这样的负担,也就有了传承他们思想的行行箴言。

圣哲们的负担是一种美丽的负担。

  我认为,文化负担,也就需要负担寂寞。

学会负担寂寞,是对自己的一种切身感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规划自己的蓝图。

  负担寂寞,沉浸于寂寞,自得于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290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