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抱愧山西读后感500字

《抱愧山西》的读后感

再读余秋雨所著的《抱西》,犹对山西的惭愧之情对他老人家也一种愧疚之感。

不曾记得第一次读《抱愧山西》是什么时候了,读完也在惊叹我们山西原来也曾如此辉煌过。

也许是心不够诚,也许是情不够切,惊叹之余并未细细品味,余秋雨同志著此篇文章大抵是想重现晋商长达数世纪的辉煌年代,以此证明他此前的愚蠢,表达他对山西的误解以及惭愧之情。

我是在读第二遍之后才有如此体会,第一遍读完居然以为是《抱槐山西》,抹杀了秋雨同志对山西的惭愧之情,“愧”与“槐”,字形差别不大,意义却相去甚远。

之所以把“愧”看成“槐”,估计心里认为“槐”代表了山西,毕竟我们都是大槐树的子孙么。

瞧瞧,这话说的多么顺口,多么冠冕堂皇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我当然有资格这样说。

可是,另一个问题来了,余秋雨同志尚且能为自己的无知而抱愧山西,我们这些地道的山西人呢

我们这些号称大槐树的子孙呢

可曾为自己的无知而惭愧,可曾为长达数世纪的晋商时代而激动,可曾想方设法去了解研究晋商的兴衰史

读罢《抱愧山西》,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尽管我知道这仅仅是晋商庞大商业帝国的小小一隅。

“地瘠薄,气刚劲,人多织耕少” ,“民多而田少,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

客观环境是如此的恶劣,可是世代居住于此的山西人不是一味地抱怨,不是落草为寇打家劫舍,不是自甘潦倒、忍饥挨饿,于是成千上万的男人们别离妻子儿女,背井离乡被“走西口”,“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辽阔天空,试图用一个男子汉的强韧筋骨走出另外一条摆脱贫困的大道”。

余秋雨文章读后感300字

:毋庸置疑 精妙绝伦 气吞海内 孤陋 徜徉 万里驰骋钟鸣鼎食 山远 鳞次栉比 蝇营狗 深厚蕴藏 表里山河相得益彰 竭力斡旋好句:

【第1句】: 我觉得,大寨的走红,是因为它的生态方式不经意地碰撞到了当时不少人心中一种微妙的尺度。

大家并不喜欢贫困,却又十分担心富裕。

大家花费几十年时间参与过的那场社会革命,是以改变贫困为号召的,改变贫困的革命方法是剥夺富裕为了说明这种剥夺的合理性,又必须在逻辑上把富裕和罪恶划上等号。

结果,既要改变贫困又不敢问津贫困的反面,只好堵塞一切致富的可能,消除任何利益的差别,以整齐划一的艰苦劳动维持住整齐划一的艰苦生活。

因为不存在富裕,也就不存在贫困的感受,与以前更贫困的日子相比还能获得某种安慰。

所以也就在心理上消灭了贫困;消灭了贫困又没有被富裕所腐蚀,不追求富裕却又想象着一个朦胧的远景,这就是人们在这个山村中找到的有推广价值的尺度。

【第2句】:这些车马来自全国各地,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风险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谷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

【第3句】:事实上,乔家大院真正的主人并不是过着影片中那种封闭生活,你只要在这个宅院中徜徉片刻,便能强烈地领略到一种心胸开阔、敢于驰骋华夏大地的豪迈气概。

万里驰骋收敛成一个宅院,宅院的无数飞檐又指向着无边无际的云天。

【第4句】:说到底,他们只能靠钱财发言,但钱财的发音又是那样缺少道义力量,究竟能产生多少精神效果呢

而没有外在的精神效果,他们也就无法建立内在的精神王国,即便在商务上再成功也难于抵达人生的大安祥。

是时代,是历史,是环境,使这些商业实务上的成功者没有能成为历史意志的觉悟者。

一群缺少扳依的强人,一拨精神贫乏的富豪,一批在根本性的大问题上不大能掌握得住的掌柜。

汤官和皂隶是什么意思在《文化苦旅》看到这两个词。

余秋雨写抱愧山西里边的

是余秋雨先生写于92年的散文

请问关于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抱愧山西

你可以买《山居笔记》来看

CAN YOU HELP ME?

如果你愿意 我也可以抱槐你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303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