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报纸读后感格式

报纸观后感怎么写

你可以先列提纲整理一要写的读后内容怎排。

第一大段你先总体介绍一下你读的文章的内容。

第二大段由文章内容引出文中的哪个地方让你有所感悟,写出让你有感悟的那部分的内容再写出你的感悟。

第三大段你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再多描写一下你的想法。

(建议用报纸上看到的新闻或者是其他故事书籍里面的内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最后一大段就是升华主题了,总之你就升华你的感想吧。

大体应该是这样吧,呵呵。

读后感书写的格式大概是什么样的

你可以先列一个提纲整理一下你要写的读后感的内容怎么安排.第一大段你先总体介绍一下你读的文章的内容.第二大段由文章内容引出文中的哪个地方让你有所感悟,写出让你有感悟的那部分的内容再写出你的感悟.第三大段你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再多描写一下你的想法.(建议用报纸上看到的新闻或者是其他故事书籍里面的内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最后一大段就是升华主题了,总之你就升华你的感想吧.大体应该是这样吧,------------------------------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其实读后感可以很简单,只要把握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及自身是否有如此作品的经历,都可以写上去呀.

读后感的格式

是的,类似于读完书后的感悟、读书时的批注之类的,至于字数,依照个人对书本的理解不同,可以写不同的字数,建议在300字左右。

格式不限,读后感就按读后感的格式,批注就是对眼前文字的理解

读后感应该写在论文里还是以小数报的形式来写?-

在论文里,可以先概括地说自己读后感触很深,再概括主要内容,再说主人公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再说自己应该要怎样做,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后结尾。

谢谢。

如何写读书笔记

就是像读后感那样的。

但又不是读后感,先摘抄一段话,再写他写的怎么怎么好,突出了那些

读书笔记怎么写呢

写读书笔记通常会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作业。

下面就说一下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已。

我觉得以失败告终,是因为你学而不用。

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

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常用的形式有:

【第1句】: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

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

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

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

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

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

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

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第2句】: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

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

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

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

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

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

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

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

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

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

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

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

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

虽属可笔,然亦足以惩奸矣。

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

寥寥六十字,写尽三态。

(鲁迅《集外集拾遗·书苑折枝(二)》) (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

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第3句】:心得式读书笔记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

它有如下几种: (1)札记 札记也叫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

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可长可短。

(2)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

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

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

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3)综合读书笔记 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上述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不论采用哪一种类型,目是都是为学习、工作、科学研究和写作服务。

作笔记时开始可采用摘要式,以后读书多了,有了比较,产生了看法,就可以写译注式,至于心得式是更进一步了,它是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

====归纳小结: 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

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怎样写文章》经典读后感10篇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一):写文章没有捷径,但有原则当写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忘记写作的本来目的,这本书能够让人们重新审视一下那些看似基础的写作原则。

记录下来一些个人收获摘要,作为读书笔记放在这里(不是原文,千万不要误导大家)。

不看到一点就写,注意多占有材料。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写不下去的原因,有时是因为我们对于书面语言这个工具还没有很好的掌握。

但有时,并不是因为缺乏表达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

自己虽然觉得已经弄通了,但其实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杂乱,比较暧昧的,或者还只有个粗糙的轮廓,其中细节还很不周到。

注意避免片面性,也就是思想的绝对化,材料与论点不能“油是油,水是水”,材料与观点要统一。

观点要鲜明、突出。

不要故意艰深,从读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

少用一些模糊的形容词,少一些修饰,尽量把句子说的准确、简短。

没有重点,平铺直叙,就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小题大作,不要盲目追求大题目。

修改文章的原则:内容正确、读者易接受。

裁剪要得体。

读一些经典的未定稿。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二):读书笔记(10-09-20):读《怎样写文章》之二在书的开篇,编者选了五篇毛泽东的文章,主要是在各种会议上讲话的节选,以及给报纸写的按语。

应该说这些文章主要是针对机关的公文写作而提出的要求。

但基本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这些内容对我们日常的写作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编者选的《文章要写的生动和通顺》是毛泽东在1955年为《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写的按语。

文章中提到的生动和通顺的要求,直到今天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写文章要注意一下方法与修辞,不要造出一些别人不懂的词语来。

更不要废话连篇。

这些不仅工作中写文章要注意。

就像平日写些日志、随感之类的博文也应该注意。

别人肯抽出宝贵的时间赏光来到我的博客,阅读我的博文,内容写的不吸引人,没有特色那是水平问题,能力有限没办法。

而要再废话连篇。

读来都不通顺,那不是让朋友们受苦吗

这样我就该惭愧了

编者选的《要分析,不要片面性》就更有价值了。

文章中提出的观点。

不仅对我们平日写文章有指导意义。

对我们处理工作中的事情,对我们思考问题都有指导意义。

实际上片而性问题就是我们思考问题喜欢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

稍有些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

绝对化地看问题一般都不那么可靠。

人会有很多优点,但缺点一定也会很多。

我们的工作有成绩,但一定也会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总结等等。

而且片面性地看问题,也是有违辩证法的。

不过有时候我觉得,片面性有时候也是难以避免的。

因为我们不论分析问题,还是写文章,归根到底都会有很深的自我色彩。

会受到我们自身的能力、角度、视野等等的限制。

但是我们仍要努力辩证的分析问题,比较全面的看待问题。

不管什么样的文章努力做到全面而不片而。

编者选的《文章的“三性”和写作方法》是从毛泽东在1958年1月所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摘出的部分内容。

作者提出了文章应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这三种性质。

准确性应该是判断和推理的问题。

而鲜明性和生动性主要应该是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

我想如果我们工作中所写的文章概念不清、判断不当、缺乏逻辑、不讲用词,那看这样的文章无疑是一种折磨。

耗时费力又无所得

而且如果把那些重要的文件写成这样,估计接下来等着你的就是一场灾难了。

仅记于2010年09月20日04时30分。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三):《怎样写文章》摘录怎样写好文件——胡乔木关注四个问题:

【第1句】: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认识;

【第2句】: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问题;

【第3句】:看条件:什么样文章,给什么人看,要求不同;

【第4句】:怎么办

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快地达到目的。

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要达到宣传的目的,就要讲究方法,使对方能够懂,要合乎三个要求:一要引人看,要有好的介绍方法,要有吸引人的力量。

二要使人看得懂,人家看不懂或不完全懂,就看不下去,看下去了也难得动员他。

似懂非懂,目的就达不到。

三要能说服人、打动人。

二、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问题。

(一)准确性的问题:概念、推断、推理问题,都是逻辑问题。

(二)鲜明性问题:

【第1句】: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第2句】:只作到材料和观点统一还不够,观点还要突出,不突出即不能鲜明。

要突出要鲜明,要有布局、背景,还要有辩论。

文字形式上要求的要求:

【第1句】:要有标题;

【第2句】:导语。

(三)生动性。

在抽象论述中加些不抽象的东西,可以增加生动性;文字讲究些修辞;文章要有情绪,增加些色彩,格式有变,有正反对照,有引用。

三、关于条件。

分两方面,一是给什么人看,二是写什么题目。

还要看时间、地点、条件。

四、怎么办

学点文学,学点文法和逻辑。

观点和材料——邓拓有两种现象:一是偏观点而缺少材料,二是偏重材料而缺少挂点。

要两方面整合,可以与人合作作文,现如今更可团队作文。

虚实结合的最根本要求,是同时掌握观点和材料,既要了解实际情况,又要随时研究理论原则问题,做到两方面如水乳之交融。

文章长短不拘——邓拓现读者普遍喜好短小文章,但文章写得短还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文章无论长短,关键是要看内容。

这里所说长文章,当然不包括若干重大历史性的文献和经典著作在内。

短文章要能耐读,必须要有精彩新鲜的内容,最好要比长文章更多地解决问题,不为陈言肤词,不为疏慢之语。

我们日常写文章,不但力求其短,更应该力求其精。

谈修改文章——何其芳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普通修改是文章写成之后;在文章未写成以前,对于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

修改好的标准:一是内容正确;二是读者容易接受。

义理、考据和辞章——施东向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材料的准确性:第一,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对于所说明的论点是足够的和必要的,并且是作了具体分析的。

第二,要求所使用的材料是完全准确可靠的。

要有好的形式 。

文章写作杂谈——王梦奎一、多研究实际问题二、“小题大做”三、养成好文风四、一丝不苟五、要多读书,会读书《怎样写文章》读后感(四):读书笔记(10-10-06):读《怎样写文章》之四在本书的附录中,选了三篇编者自己的文章,编者作为经济学家,曾参与过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所以谈的也都是自己多年文章写作的经验总结。

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而且也更贴近实际,有利于我们在认真阅读,结合自己的情况分析后应用到工作中去。

附录中选的《文章写作十二题》是作者2009年7月14日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一个研讨班作的讲座的讲稿。

在文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读书和写作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分析了写文章中应该注意的十二个方面的问题。

例如作者分析的把文章写的深入浅出的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特别是在一些比较专业的领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们在专业领域当然可以也应该用专业的术语来写作,这样也便于同行之间理解与交流。

但如果在一些普及和宣传的领域,在写给普通人阅读时仍然卖弄博学,故作高深就不好了。

这样别人看不懂,不就是在自言自语了吗

至于应该把文章写的简单明了就更重要了。

文章要简明清爽,不能拖泥带水,这样才会有人愿意读,有兴趣读。

这在博文写作中就更重要了。

本来大家就都很忙,时间紧张。

抽空来到我的博客,发现里面的博文又长又无趣,兴致当时就没有了。

哪会再有人来读啊

我们平日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过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写文章由短到长,可能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而实现由长到短,就不容易了,需要付出努力,不过也需要一些天分,一点悟性。

而且可能悟性更重要一些。

记得林语堂曾经说:演讲就像迷你裙,越短越好。

我想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应该越短越好吧

现在网络发达了,当我们准备写一篇文章时,资料就不再是问题。

而且可能会掌握的比较多。

但这也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取舍

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分析材料,要认真剪裁,有所取舍,围绕主题,适当删减。

而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

结果枝蔓横生,杂乱无章,那就太失败了。

而有时候我们写文章,会发现我们对有的方面了解的太少。

不容易写的太详细。

这就要像作者说的那样,学会藏拙,不要知道的、了解的写的很详尽,不太清楚的就是一笔带过。

这样很容易暴露我们的弱点。

而是最好都讲的简略些,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当然如果将题目改小一些,只写了解、熟悉的部分也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吧。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而且编者精选的这些名家的文章确实极为具有借鉴意义。

但是正像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实际上写文章更多的功夫是在文字技巧之外的。

读完这本书,可能多少会有些帮助,有些经验能够让你少走一些弯路。

但是更重要的还是那句老话,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

这些仍然是根本

仅记于2010年10月06日22时00分。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五):读书笔记(10-10-04):读《怎样写文章》之三编者在书中所选的其它十几篇文章也多是出自名家之手。

当然就像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这些文章主要针对的方向是公文写作,所以并没有选那些以文学创作为主要方向的指导文章。

编者选的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时,所谈的几点写文章的经验中,像留心各种事情,多看看、多思考,不看到一点就写。

写完一篇文章之后多读几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不要可惜。

不要去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等等。

都是作者的经验之谈。

看似简单,实际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编者选的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等答《新观察》记者问中所分析的很多问题都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像郭沫若在回答怎样才能使文章写的准确、鲜明、生动的问题时,认为首先是人的问题。

只有写文章的人的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那写的文章才可能准确与鲜明。

实际上这个道理也是很简单的。

古语不是也说:文如其人吗

其次就应该是文章本身的技巧问题了。

实际上说是技巧也不过就是一些我们平日应该注意的方面而已。

并不是什么秘籍。

比如老实地用最适当的字眼把你所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就比较容易准确。

不要加太多不恰当的修饰。

比如要使写的文章生动,应该少用形容词。

比如要注意把句子和段落分清楚,标点也一定要恰当。

这些都是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但是,对我们写出一篇合格的文章来说却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编者选的何其芳的《谈修改文章》也写的很好。

实际上修改应该是写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曾经看过一些名人的事迹,说某某写某某文章挥笔而成,一字不改。

对于这样的事迹我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当然可能确实有这样的人,不过我想可能也是先打好了腹稿,要不也难吧。

至于修改的标准作者提出了两个,一是内容正确,二是读者容易接受。

这第一个标准实际上有时候很难说,因为写文章的人想要表达的当然是自己的观点,一定会自认为是正确的,然后才会动笔去写的。

正确这个观点是要全面分析的,要尽力杜绝片面性。

第二个标准应该是很重要的。

我们写了一篇文章读者读不懂,理解不了,接受不了,那就太没价值了,我想就不用写了吧。

我们写文章要让读者容易懂得、相信,并且要要能够吸引读者,使读者能够得到提高,读后觉得愉快。

这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吧

编者选的胡绳的《关于写文章》,对我们在日常写文章中遇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读来深有同感,也比较认同作者的分析。

作者认为写文章,主要就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的一种方法,大家应该都会认同的。

就像我们写博文,不也是想把自己所思所想的表达出来吗

而像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思考的应该比较清楚了,但是当下笔之后,仍然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时候,实际上这应该和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深刻,不够成熟有关系。

有时候可能觉得已经很清楚了,但实际上还是比较杂乱,比较暧昧,或者仅仅有个粗糙的轮廓。

这就像作者分析的那样也是一个好事情,可以让我们警醒,促使我们继续思考,继续研究。

这样常常可以使我们的思想进入一个新的境地。

以上这此,仅是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本书中所选文章的内容。

其它的像孙梨的《芸斋琐谈》(七则),胡绳的《漫谈读书、写作及其他》及《义理、考据和辞章》等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文章,值得深入的阅读。

《新闻读后感》怎么写

观《新闻1+1》有感 ——贩卖儿女仅仅是因为贫困吗

我最近看了《新闻1+1》节目,其中贩卖儿女仅仅是因为贫困吗,让我感触很深。

亲情是世界上最难割舍的情感,都说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可是看了新闻后,我却不知该怎么说了,难道亲情敌不过金钱吗

四川凉山州是中国贩卖儿童最多的省份,而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卖自己的儿女,这里人们生活很贫困,而且多是一些文化程度很低的人,他们生活贫困,又都比较懒惰,于是就把生小孩卖小孩作为一项生意,一年用十个月去怀胎,然后用一个月时间去生,如果是个男孩,就可以轻松地赚4-5万元钱平均每个月4000多元,很容易就赚到了,他们把自己的女儿当做商品,至于孩子以后怎么样,他们连都不想。

看了这则新闻,我的心暗暗作痛,我为我的祖国而流泪,占据世界面积960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却出现了这等事,怎么能不叫人心塞呢

文化知识的学习太重要了,没文化真可怕。

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贫穷落后,山区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当前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十年村人,百年树木,只有现在开始抓教育,才有可能让国家更好的发展,不在出现吧孩子当做商品的现象。

我不有的联想到那些丢孩子的爹娘,一个叫小刚的小朋友,他的爸爸妈妈是开超市的。

一天,正赶上他爸妈忙时,他独自一人走出了超市,被一名妇女拐走了,为了找到他,他的父母奔波于各个省市,贴广告,发传单,只要有孩子相关的消息,就会去找,决不放弃一个消息。

人瘦了,超市关门了,可是找孩子的行为去从未停业,这才叫父母,孩子是吗妈的心头肉啊

我决心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贡献,让全世界都佩服我们中国,而不是以鄙视的目光来看待中国。

今天,我以中国为;明天,中国以我为荣。

六年级四班无人让座与老人让座---读新闻报道有感今天我从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新闻,报道了绍兴公交车上一名老人上车,无人让座。

我又看到了另一则新闻,报道了一个71岁的老人给79岁的老人让座。

读了这两则新闻我感慨万分。

首先,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的美德,居然在我们绍兴的公交车上没人老人让座,真是为那些人感到难过。

如果是我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我肯定会主动让座的。

想想倒也是,现在的小孩子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大人围着我们转,有什么要求立刻满足。

不用做饭,不用洗衣服,不用整理床铺,更不用为老人做任何事情。

尊老爱幼的这一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一代孩子身上将得不到发扬光大。

其次,我觉得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71岁老人给79岁老人让座,感动了车上所有的人。

从这篇报道中平时我们的长辈应为我们一代作好榜样,因为71岁老人为车上的年青人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给车上所有的人上了一节尊老爱幼的课。

作为一国人,我应该积极地向这两人老人学习,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美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308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