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报效祖国读后感

描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读后感600字

今天,我读了《黄继光》这篇英雄故事,内心非常激动.夜已深了,可我还未入睡.黄继光那舍身堵枪口的光辉形象老是出现在我眼前.黄继光1930年生,1952年逝世,牺牲时年仅22岁,是四川中江人,在1951年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黄继光就是无数雄纠纠 、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好儿女中的一员.为了在黎明前攻下5

【第97句】:9高地,身中数弹的他像暴风雨中的巨人一样顽强地站起来,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豪气贯日月,英风动大地”.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趁势攻克了敌人的阵地,夺取了胜利.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占领的5

【第97句】:9高地密集的火力网打得六连战士抬不起头来.前去爆破的三个小组都牺牲了.眼看着天亮前攻不下阵地了,黄继光带领两个战士再次前去爆破.一个战士中弹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接近敌人火力点的黄继光已身负重伤,身边没有一样武器.危急时刻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喷着火舌的枪眼.敌人、战士们惊呆了时,我也惊呆了,谁又见过这等可歌可泣的事迹呢?都说人的死有两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黄继光叔叔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死,他死得有意义,死得伟大!我们将永远怀念他!英雄们,我们将以你们为榜样,勤奋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告慰你们的灵魂,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祖国儿女报效祖国的读后感

母亲是崇高的,母亲是伟大的,而祖国母亲又培养了千千万万个花朵,今天我学了一篇,叫做《怀念母亲》的感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

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

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

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

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一定要向季羡林学习。

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不肯做家务,没有更努力地学习。

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到任何一点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更加勤奋学习,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

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

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

”这样一位大学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终后悔的却是没能孝敬母亲。

  现在,我以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

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母亲。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爱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关于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读后感

如需编辑或插入图片,请点击标题到详情页读《狼牙山五壮士》,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深为五壮士的英勇行为所感动

读完了这个故事后我憎恨敌人的残酷,杀人不眨眼的行为,而就是这种行为导致了我国人民对日军、对侵略者的仇恨;我惋惜五位壮士的牺牲,五位壮士是多么的英勇,不怕敌人,尽管他们只有五个人,可在百万个敌人面前,五位壮士谁也不低头;谁也不后退;谁也不向敌人屈服。

他们用他们五个人性命换来了人民和连队主力的性命。

所以,他们的牺牲是可歌可泣的,是壮烈的。

作文网 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为国捐躯。

再说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先队员应该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五位壮士在百万日军面前都不屈服,而我们却在一道难题面前屈服,比如:有的同学在做数学题或阅读题时,如果碰到一个难题,他们大概想一想,想不出来,那么他们就会空在那里,第二天去抄同学的答案或永远不写。

有时我在想:为什么五壮士都能在百万日军面前不屈服,而我们却要向一道难题屈服呢

作文同学们,现在我们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我们应该珍惜它,它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

让我们振作起来吧

让我们向软弱说再见吧

让我们去学习五壮士那种不在困难面前屈服的精神吧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写一篇关于报效祖国 为国争光的读后感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

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

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

还在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

伯颜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

1275年,将贾似道十三万大军消灭,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

此时宋恭帝在位,年仅四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

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勤王”队伍近万人,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

而在成千上万大小地方官中,带兵勤王的只不过他和张世杰三人而已,这个政权腐朽到什么程度,可见一斑。

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颜兵临皋亭山,左相留梦炎早已投降叛变。

其他大臣或已投降。

伯颜虽愿受降,却要右相陈宜中去元营洽谈,陈哪有这个勇气

当天晚上便逃之夭夭。

谢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个文天祥。

他毅然临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虑是“战、守、迁皆不及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他甚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敌营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

但是他没有想到,正当他指斥伯颜扣押不能返回宋营,他的义兵则在同时被投降派命令解散。

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逃脱了虎口,据他在《指南录后序》所记,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温州,此时他听说度宗的两个儿子(即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劝进。

不久,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

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各各起兵,民复失地。

1277年三月,文天祥统兵进军江西,收复南部数十州县,同时围困赣州,湖南、湖北皆起而响应,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统治者大为惊慌。

元忙调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 击文天祥。

文部不过五千余人,这年八月,空坑一战,遂致大败,部将数人牺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才得乘间逃脱。

赵随即被杀。

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时间内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抗元到底。

1278年11月,他收拾残军,加以扩充,移兵广东潮阳,不幸于十二月二十日兵败五坡岭,文天祥自度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随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

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严重的挫折。

从此以后,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统领义军在战场上与元军拼杀。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还在伯颜将他扣押北营时,他便明白地告诉对手:“宋状元……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

“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马来文天祥囚所劝降,文天祥长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里,阿合马却要他下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

“阿合马以胜利者自居,傲慢地说:“你何以至此

”文天祥嘲讽地说,南朝若早用我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可神气的阿合马用威胁口气对左右说:“此人生死尚由我。

”文天祥正义凛然道:“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

”阿合马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罗审问文天祥。

孛罗一来就摆威风,要文跪下,遭到文拒绝,左右便用武力强使文天祥作跪拜状,文凛然说道:“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以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

天祥今日……至于此,幸早施行。

”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

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

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

”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这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他自己所赞颂的“正气”的胜利。

也等于宣布侵略者的失败,是一切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失败。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

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勇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

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

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置,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

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

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

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 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

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邓世昌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 邓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

广东番禺人。

1867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

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

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

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

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

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

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

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

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

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

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

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

【第1句】: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

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

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

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邓世昌有三儿两女,长子邓浩洪,承袭世职,任职于广东水师,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供过职,1969年逝于无锡。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

【第41句】:

【第2句】: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

字仲因,号滋圃。

江苏山阳(今淮安)人。

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

后累升至参将。

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

次年,擢总兵。

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

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

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

另铸6000斤以上大炮40门,安置各炮台。

同时抓紧训练,制定春、秋操章程。

1838年,在镇远、威远炮台间增建靖远炮台,首次安设西洋铜炮,并在横档东侧水道架设排链两道。

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禁烟,协助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指挥水师多次与英舰船交火。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钦差大臣琦善至广东,一意主和,懈于防务。

1841年1月7日,英方发动虎门之战,企图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动舰船10余艘,攻占沙角、大角炮台。

2月26日,英军又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横档岛一线6炮台。

关天培于靖远炮台督军顽强抵抗,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负伤力战殉国。

其办理广东海防的奏折公牍,辑为《筹海村集》。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

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

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

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

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

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

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

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

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

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

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

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

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

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婆源人。

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

他自幼酷爱学习。

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

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

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成绩优异。

1881年回国。

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

在他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

后来又建成了滦河大桥。

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1919年,詹天佑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58岁 董存瑞 永远的丰碑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生辰:1929年10月15日 祭日:1948年5月25 日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

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

后任某部365kUaIle.cN六班班长。

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

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

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

”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

”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陈露,中国第一位世界女单滑冰冠军[真冰] 让世界知道中国的滑冰界开始出现强人 李四光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邓亚萍小球(乒乓球)为国家赚来无数荣誉; 徐悲鸿.(1895-1953),是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现代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农村,家境清贫。

父亲徐达章是个村塾教师,擅长花鸟,人物画。

徐悲鸿4岁开始在家塾中读书,耳濡目染,自幼对绘画发生兴趣。

9岁随父学画,10岁已能作父亲的助手。

农忙时,兼做耕作,贫苦的劳动生活,使他从小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作风和诚实正直的性格。

他13岁时遇上大荒之年,随父走江湖,依靠鬻字卖画为生。

17岁时,父亲染上重病,家境每况愈下。

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担,从此落到徐悲鸿的肩上。

他在小学,中学任图画教师,也到上海等地靠卖画为生。

19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愈加贫困。

把分给我吧,谢谢^_^~~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313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