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宝玉摔玉读后感

<<红楼梦>>中“宝黛初会”时宝玉摔玉的举动,摔玉的原因是什么

表明了他的什么性格

“摔玉”构成这一回中的高潮,“摔玉”是宝玉性格鲜明的突出表现。

摔玉的缘由是因黛玉的“与众各别”的美所引起,在宝玉看来,神仙也似的黛玉应该有“通灵宝玉”,竟然没有!于是宝玉顿时痴病发作,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宝玉”狠命摔去。

摔玉写出黛玉的美,写出宝玉的“痴”。

这第一次的摔玉又引出了后文多少次的因玉而起的种种波澜。

“玉”是天命的象征,宝玉的摔玉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还有什么比这一行动更能说明宝玉之叛逆性格呢

而并不是说他幼稚,不知这样你明白了没有

读‘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后的读后感

《红楼梦》是一部不完整的小说,现在我们看到的文字,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写的。

而后面四十回,没有曹雪芹的一个字。

张爱玲说过,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可见,作为一个《红楼梦》爱好者,没能看到一个完整的红楼故事,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

但是,因为《红楼梦》是一部网状叙述展开的小说,很多情节预先伏笔,四处照应,曹雪芹在《红楼梦》一开始,已经完成了整部书的构思。

不同于其他小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历经十年,增删五次创造出来的。

因此一整部大书的情节基调在一开始就定了下来。

作者用行云流水之笔,一步一步的把整个故事真实的展现出来,最终把真个故事的悲剧推向高潮。

因此,让我们现在探寻《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故事变得有可能。

下面我们尝试通过前八十回留下的伏笔和脂砚斋的批语来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段爱情进行解析,把曹雪芹笔下的完整宝黛爱情故事展现出来。

根据脂砚斋和畸笏臾的评语,曹雪芹已经初步完成了整部小说的创作。

后半部原稿有“五六稿”在一次眷清时“被借阅者迷失”,其余的稿子被畸笏臾或者他的亲友保存着,后来,他担心再被迷失,再也没有拿出来。

殊不知,他一个人抵挡不住岁月的流逝,八十回后的《红楼梦》就这样同他的名字一起,被遗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根据八十回后的残存的回目,以及曹雪芹前八十回安排好的剧情和脂砚斋评语、畸笏臾评语,我们可以大概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整个爱情故事以及结局。

在《红楼梦》伊始,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故事中,作者早已经安排好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的悲剧色彩。

林黛玉进贾府初识贾宝玉,真是他们前生早已注定好的缘分,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就觉得面善,然而第一次两个冤家一聚头却惹来了摔玉风波。

在贾宝玉心中,自己是浊物,连“神仙似的妹妹”都没有的东西,自己却有,可知它不是好东西,于是要摔了那劳什子。

而林黛玉由于出来乍到、投亲贾府、寄人篱下,她特别细心敏感,处处谨慎留意,缜微体察别人的心思,却被贾宝玉犹如狂风骤雨般的爱慕所震撼了

回到房中,她就暗自淌眼抹泪:险些因为自己而让贾宝玉摔了那“命根子”。

正如脂评所写:“惜其石必惜其人。

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情是炽热的、直接的,自从见面的第一天起就犹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奔腾不息。

而林黛玉由于她自身的特殊遭遇,性情多心善感,她出于爱惜宝玉而自责自己,故而将来,她必然爱惜贾宝玉而更不自惜。

对于二玉,袭人有一句话说的最切:“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更奇怪的笑话还有呢。

若为他这种形状,你多心伤感,只怕你还伤感不到呢

”这里,脂评有言“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

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正由于这种不自惜的行止为贾宝玉怜惜伤痛、思念忧心,最终才“泪尽夭亡”的。

《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为何摔玉

曹雪芹一部《红楼梦》,打动千心,里面贾宝玉有两次摔玉的经历,第一次三回宝黛相见之时,第二次在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两次摔玉都是宝玉的真情流露。

第一次摔玉时,是在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后,“(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这一问看出了宝玉的痴,以及他的平等思想,可见宝玉对自己特殊的身份并不在意。

当他得知黛玉并没有哪一件罕物时,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

这一摔把宝玉的真性情展露得淋漓尽致,一个叛逆的形象跃然脑海,以贾宝玉在贾府的地位和通灵宝玉的分量,这一摔着实吓坏了众人。

宝玉从没有把自己放在高位,他从未有过傲气,对贾府的丫鬟以平等之心对待,当其他人都没玉,他不觉得这是一种优越感,反而觉得没趣,再次体现了宝玉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他眼中,如此神仙似的黛玉应当要有玉,可见宝玉对黛玉的印象是极好的。

  宝玉的思想、个性、感情决定了他必然要摔玉,而且是狠命摔玉。

从思想上看,虽然身处传统封建家庭,等级观念禁锢的时代,但宝玉似乎是整个封建王朝的一个异类,从小叛逆,被称为混世魔王的他反抗封建思想的束缚,鄙视八股功名,骨子里透露着民主,向往真正的自由。

通灵宝玉是他身份特殊的代表,但追求平等自由的他不屑于这种所谓的特殊感,摔玉是他表明摆脱封建束缚的方式,可以说几次摔玉又未成功弃玉反映了他与封建思想的几次斗争却没有成功,暗含了悲剧性。

尽管如此,宝玉的思想已经具备了划时代的意义。

独特思想决定了他的个性,性格单纯直率的宝玉,为人感性,容易情绪化,任性叛逆,不受拘束,一生气来可以任性而为,这种性格也是贾政封建管制和贾母的过分溺爱导致的。

从感情发展情况看,宝玉初见黛玉便有了惺惺相惜之感,这次摔玉正印证了宝黛“不是冤家不聚头”,两次摔玉都和黛玉直接相关,宝玉与黛玉的感情从第一次摔玉就有了表现,为后来二人感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宝玉喜欢女孩儿,围绕在他周围的女儿们,就像一片清净洁白的水,是不容污染的,他觉得所谓的高贵就是如此,像林妹妹那样孤傲高洁,而现实的世界并非他理想的世界,所以这所谓的“通灵”宝玉也不过是个劳什子,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它不会“认人”。

摔玉表达了他为林妹妹抱不平,为黛玉而摔玉,也为他所喜欢的女儿们抗诉到底的心理。

  宝玉摔玉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天性善良却又叛逆、独特而又思想自由的宝玉,引出了宝玉与黛玉知己般的感情,是假宝玉、真顽石抗争及一生悲剧的诠释。

从宝玉摔玉这一情节我也体会到红楼梦处处是经典,处处有深意。

读懂红楼梦,绝非一日之功,参透一部红楼梦,更非三言两语、一朝促成,它需要我们爱读红楼梦,多体悟,多积累深厚我们的文化底蕴,要用心感受其中的点滴真意。

《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何摔玉

此有何意义

红楼梦第三回读后感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红楼梦》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小说艺术高峰,我抱着一种对经典尊崇的态度,沉下心来,逐步进入这部伟大作品的艺术世界……《红楼梦》主要讲述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但贾宝玉的祖母和她母亲为了家族的利益,宝玉的“前途“,让他与宝钗成亲,黛玉则在忧伤中死去。

最后,这个贵族大家庭也慢慢地衰落……造成这样的悲剧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各自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而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作者对人物不同性格的刻画。

就如“宝玉摔玉”这一细节,宝玉认为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通灵宝玉”,这不是好东西。

于是他顿时痴病发作,把与生俱来的“宝玉”狠命摔去。

“玉”是天命的象征,宝玉摔玉正表现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还有什么比这一行动更能说明宝玉的叛逆性格呢

宝玉的性格不仅表现在“摔玉”中,又如《红月》中:“潦倒不通世务,顽固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来形容宝玉,表面上用世俗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反映了他不愿意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顽固怕读文章。

”又体现了他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偏僻性乖张”又体现了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

因此,被人们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之人。

《西江月》对贾宝玉的性格描写可谓入木三分。

再如作者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美丽多情、体弱多病、生性敏感、言行小心谨慎的女子,“那种脉脉之情袅娜之态,那种欲说还休的柔媚,娇羞默默同谁诉的眉目,那聪明灵慧的谈吐。

”体现其才情女子超尘拔俗的空灵感,她的淡而不俗,清新高雅与“潇湘妃子”自然洒脱的“风流态度”相比,更显得脱俗飘逸,空灵神韵。

她的美不仅在外貌,更在精神气质——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

她是集中国三千年文化于一身的理想的化身。

当置身于贾府这个豪门贵族中,林黛玉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刑夫人留她吃晚饭,她的婉言谢绝不仅表明了对刑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处处留心,言行小心谨慎。

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在作者惟妙惟肖的描写下,显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跃然于纸上,仅是她的出场就与众不同。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穿戴更是珠光宝气,绚烂华艳。

这都体现了她在这个贵族大家庭中的特殊地位。

可以说,由于曹雪芹精湛的艺术表现能力,王熙凤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显示了她性格的一个侧面。

看到林黛玉的容貌,就说:“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经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孙女儿,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

《红楼梦》博大精深,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也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人物方面,真可谓三寸柔毫,鬼斧神工,走进那个奇妙的艺术世界,你一定会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

红楼梦第三回读后感

书中第三回王熙凤的出场就非同一般:在肃穆的氛,先是凤姐那放纵无忌的笑声使黛玉在心里奇怪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让人一看便知凤姐在这个家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接着写“恍若神妃仙子”凤姐“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使人初次见面就有三分敬畏七分驯服。

只见她初见黛玉,便携起她的手,细细打量后,仍送回座位上才夸奖她的美貌,以迎合老祖宗的欢心。

接着又道:“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鬟老婆子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显示出她的权势、威严,使黛玉觉得这既是关心,又是警告,警告自己往后的一举一动切不可迈错一步,因为这“只管”两字以将她束缚在王熙凤的管辖之内了。

写到她为黛玉丧母的不幸感到难过,用帕拭泪,等贾母一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等话时,她又马上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眨眼工夫,就由哭变为笑,这功夫确是常人所不备。

一个虚伪、玲珑、见风使舵、曲意逢迎的面目已昭然如在眼前。

可见,王熙凤之所以能威压众人,大权独揽,不仅因为她是荣国府老爷贾政的内侄女,更因为她长于阿谀奉承,被家庭统治者所赏识,这就造就了她两面三刀、泼辣狡诈的性格,也一天天助长了她新毒手狠、口蜜腹剑、玩弄权术的本领。

由家庭推及社会,整个封建社会正是由这样的人把持着,难怪内乱四起,人民遭殃了。

王熙凤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封建大家族的产物。

通过这个人物,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封建家庭的没落。

读书笔记300字第三回红楼梦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黛玉母逝;贾母要接外孙女黛玉;林如海写信给贾政为雨村谋求复职。

黛玉进贾府,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怕被人耻笑。

贾母疼爱林黛玉。

【第4句】:王熙凤初次出场 作者用了极浓笔调写了王熙凤的出场:林黛玉初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一进来,就拉着黛玉的手夸她长得标致,不像贾母的外孙女,倒像嫡孙女。

接着又哀伤起黛玉的母亲,说哭便哭,用帕拭泪,待到贾母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忙转悲为喜。

这些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

【第5句】:宝黛相会,一见如故,宝玉摔玉 原因: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见这不是一个好东西。

性格特征:平等思想,率真任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390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