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友来益友读后感聚集76句-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一)
最近我每天早上花15分钟专门用来阅读《弟子规》,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弟子规》是在公司的总经理JIMMY推荐给我们,他自己通过学习《弟子规》提升了很多,整个人的境界都提升了不少。所以他也推荐我们去学习,并且经常请国学老师给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一直强调做人品德最重要,不能将技巧超过自己的品德,在他的强烈推荐之下我开始阅读《弟子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自己也在《弟子规》里面感悟很多,因为里面很直接很通俗易懂的给我们介绍到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开始修炼自己,并且跟我们讲到有什么途径可以修炼自己。在此我分享其中的几个段落,期待对大家有启发。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注解: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事,父母责备教诫的时候,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
天下可怜父母心,所有的父母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但是我们很多人在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却埋怨父母啰嗦唠叨,不仅没有体会父母的用心同时更是深深地伤害了父母的心。或许父母真的有那么的一些啰嗦,但是父母的用心是无可否认的。我们不能因此而不理解父母,更不能因此倒过来强词夺理,伤害父母。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虚心的听从父母的教导,按照父母的教导好好的度过自己的学习生涯。我自己以前也经常埋怨父母唠叨,但是当我学习到《弟子规》的时候,我才开始去感受父母的用心。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希望我们成长,一种是老师另外一种就是父母。所以我们必须谦虚的接受父母的教导,好好体会父母的用心。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注解:看到的事情没有弄清楚,不要随便乱说,轻易发表意见;听来的事情没有根据,不要随便乱穿,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谣言止于智者,不要被谣言所利用)
当我读到这句的时候,我不断的回想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人经常在QQ群里面发一些谣言(我所认为的),比方说有很多关于献血等等的。每当我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我都会不禁问一句,难道他们知道上面所说的就是真的吗?他们曾经证实过这件事情的真相吗?难道在信息后面多加一句“谁的Q群多,帮忙转发一下”就真的不假思索的帮他们转发吗?我自己曾经学过网络营销,对于这类型的信息我是大概了解里面其中的操作,其实很多这类型的信息都是都是属于“病毒营销”,就像病毒一样传播在网络,其实很多都是有商家在幕后操作的一系列手段。特别是最近在网络流传的一篇关于我公司的文章,里面所说的事情跟我们几乎都是不符合的,但是很多的网友却因为出于一种好奇不断在网络上转发,其实很多人根本没有了解过事情的真相,都被谣言所利用。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必须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不要单纯的以为网络上所说的都是真实的。在听到一件事情之前必须弄清楚真相,不要被谣言所利用。谣言止于智者!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注解: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
这句话对我来说是有很深刻的体会,因为我自己除了在学校是一名学生以外我也有时在外面去做演讲。作为一名演讲者,毫无疑问口才是比较好的。但是通过我自己一年多的实践发现,所有优秀的'演讲者并不是你在台上讲得有多么的天花龙凤,更多的是在台下自己曾经做过什么。有句话说“做我所讲,讲我所做。”这句话就能最好的解释何为优秀的演讲者,在台上分享的内容必须是自己做到的,同时在台上说的也必须能够做到。就好像上面那句话所说的那样,钦佩一个人并不是我们又多能说,而是我们做到了什么。人们只佩服那些言出必行的人。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注解: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听到别人赞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欢喜接受。经常这样做,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会逐渐来亲近你。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居安思危。根据欧阳维建老师的“倒过来”思想,在我们最沾沾自喜的时候,倒过来其实就是我们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在此时我们听不进任何的忠言,俗话忠言逆耳就是这样。同样的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候,倒过来就是我们机遇最多的时候,所谓置诸死地而后生。交朋友的时候也需要如此,如果全部朋友都是只说你的好话,从来不说你的提升的时候。这注定他们肯定不是一群益友,大多都是一班猪朋狗友。因为真正的朋友是在乎你才给你提出建议,不在乎你的人根本对你不屑一顾。所以我们在面对朋友给予指点的时候应该谦虚的接受,不应该骄傲自大。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
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并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时对不起自己的事,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要宽大为怀,尽快忘掉它。
感恩的心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拥有的,可是很多人却经常有仇必报。将很小的事情无限的扩大,导致有很多的严重后果。但是对于所有人我们都必须感恩。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们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们教导了你应自力;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们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们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让你坚定成就的人。当我学习了《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之后,我更加确定我们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社会,而不是单纯的抱怨。抱怨只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效果,所以我们必须批评人时咬住舌头,赞美人时高声表达。
(二)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做人的一些规范和道理。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事勿忙,忙错多,勿畏难,勿轻略。”这一句。意思是: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否则容易出错,不要怕困难,也不能随便敷衍了事。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简简单单的二十四个字概括了整篇弟子规的内容。第一句话就点明了弟子规是圣人们对我们的教导。后面十八个字把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都概括了,弟子规本身就讲的是做弟子,做学生,做儿女的规矩,于是我们便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读弟子规。
初读弟子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受,等读了五、六遍,六、七遍以后,才琢磨出点意思来,我反复读,感受越来越深,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讲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和大众相处时要相互爱护,并且亲近有德行的人,多向他学习,这些都是非常重要不做不行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好好的学习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了。整篇文章都在讲应该怎么做儿女,应该怎么做学生,应该怎么做人。
我在读弟子规,一定少不了父母的陪同。于是,我们一起读弟子规,理解弟子规,交流心得。有一天,我在爸爸的手机上看到一条短信,叫养生小专家。里面说修身养性排名第一的就是写毛笔字。因为我也写毛笔字,所以我也深有体会,你在不静心的情况下是写不好字的,但是你沉下心来写一会儿,心就会静下来。正如“余力学文”一段中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说的一样,你不好好写字,心静不下来,沉不住气,在心理上就会得疾病了。古人在清朝康熙年代就已经知道这个道理了。
在弟子规里,在家要孝顺父母,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在世上还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强人所难等,这些是我得到的启发。
我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称道这本书,觉得自己粗浅的赞美难以表过这本书内容之精致、意义之深远。这是一本从古到今都让人受益非浅的书,也是一本洗心净脑的书。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言简意赅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大爱、浓情、和谐、平实……生活在当今的时代,人们的内心浮躁,逐渐失去了那原始的宁静和纯真。在我看来,《弟子规》就是这样一本能够让人返璞归真的好书,在此推荐给大家阅读,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读完弟子规,理解完弟子规后,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发现我有些地方做得好,也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好的地方我会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不好的我会改正并做到更好!,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三)
我读了弟子规知道了,在家我们首先要孝敬父母,父母花了无数心血抚育我们成长,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要永远记住父母的恩情,对父母要有礼貌,关心体贴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做一个文明的小天使。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领导布置做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领导批评。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1
作为家长、老师的我,自从学习了《弟子规》这本圣经,更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忠孝思想不可丢。”有德有才为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乃危险品。可见“德”的重要。作为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女成为次品,更不想让其成为社会的危险品,我们应该怎么办?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弟子规》以“入则孝”开篇,更凸显其意义的重大。在这方面,我言传身教,以身作责,为孩子做榜样。
我母亲已有八十多岁了,从去年身体一直不好。因为在本村,我会时不时的过去照看,尤其在星期日或下雨天,我会经常陪在母亲身边,为母亲铺床、洗脚、提水、看火,陪母亲说话、聊天等,以尽做女儿的孝道。有时下班或星期日,我会带着孩子过去。当看到我为母亲端煤时,孩子便说:“妈,还是我来端吧!”有时还会主动问我“妈,今天给姥姥干什么?”“端玉米轴儿”,直到把箱子端满为止。孩子这点小小的举动,也正用行动诠释了“孝”的意义。就在两个月前母亲住院期间,我由于外感风寒,从医院回家时突然感冒了,肚子疼、浑身疼得不愿下床。儿子按照我的教法,亲自为我冲药、熬粥喝,看到这些,我还真有一点小感动。孩子今年虽然还不到十周岁,但我觉得真的长大了,学会照顾自己的妈妈了。此时我也正联想到《弟子规》中说到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几句话。是呀,是弟子规教育了我,教育了我的孩子。
“出必告,反必面,”“事虽小,勿善为,”“物虽小,勿私藏”……这些,我的孩子做到了。不管上学还是放学回家,都要打招呼;违反道德的事不会去干;不是自己的东西,肯定不会据为己有,哪怕是家里柜子上放着的钱,他也不会私自拿走,甚至买东西找回的钱也会如数交还。以前教育孩子的道德规范,如今在《弟子规》中逐一得到了体现,这更使我认识到“孝”的广泛。“亲所好,立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我们永远都要记住:为人子女应“以孝为先”。
以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在和长辈或他人相处时不严格要求他们,好吃的好玩儿的都给孩子享用,以至于他们认为这些是理所应当的,不知道礼让长辈及他人,养成了不少的坏习惯。《弟子规》指导我们:“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
记得刚开始学习《弟子规》时,我从电脑上找出来并为孩子做了解释。当时我是站着说的,刚说完“长者立,幼勿坐”,孩子便说“妈,你快点儿坐吧,要不然我都不能坐。”一句出于淘气的话,却让我的心里有一点儿暖融融的感觉,说明孩子懂得了什么是“长者立,幼勿坐”。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渐渐地付诸于行动。[平时吃饭时,孩子的爸爸没有下班回家,就让孩子先等一等;有了好吃的就先让孩子捡好的先给奶奶送过去;如果在奶奶面前说话声音大了,我马上会提醒孩子:尊长前,声要低;当我说话声音大时,孩子也会比出食指在嘴前做出“嘘”的动作来提醒我。就这样,我们互相勉励,比以前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以前我的孩子上学经常忘记带东西,物品随处乱放。因缺少事先计划和准备,以至到时东找西找,匆匆忙忙,身心慌乱,错误百出,结果耽误时间不说,还经常发生口舌,使家庭气氛紧张。在三年级的时候就有过好多次,不是忘记带英语书,就忘记带语文书,要不就是忘带彩笔,红领巾更是,找不到五间屋子就带不上。因为我要上班,奶奶也跟着找,本来早晨的时间就不多,这样搞得就更紧张了。通过背诵理解《弟子规》,孩子更直观地认识到“事勿忙,忙多错”的道理。《弟子规》“谨”的一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警惕自己的言行,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在逐渐养成。如“起床、盥洗、穿衣、吃饭、坐立走”等。孩子的进步使我们做家长的感到无比欣慰。
《弟子规》不仅是教育孩子的,也是教育我们的。作为家长的我们,首先做好孩子的领路人,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其实我的`这点做法不足挂齿,距离《弟子规》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但为了我们的孩子,也为了家庭与社会更加和谐,我希望我们能够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2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
《弟子规》只有一千多字,却在现在这样受欢迎,值得这么多人去刻苦学习;《弟子规》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一个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动就是教书,但他终生研究《大学》、《中庸》,他创办了一个学校,叫“敦复斋”,当时非常受欢迎,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因为他经常和孩子接触,所以写成了一部书,叫《训蒙文》,后来又经过贾有仁的修订,才流传至今。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书,却引起这么大的影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主题也是中国的道理,中国的规范,主要就是说明:仁、孝、悌、爱。它三字一句,既押韵,又精湛。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人民群众,如果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就会非常和谐,而要保持社会的和谐,就要学好行为规范,每个人都要从小教育,而《弟子规》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这几句话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的独生儿女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而有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懂得的感恩父母,这是因为《弟子规》能告诉我们孩子们应该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诉我们应该在:言行、习惯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种习惯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背《弟子规》、学习《弟子规》,每天背四到八句并不是什么难事,到周末在把前几天背的复习一遍,这也就是古人说的: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吧!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我们一起: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3
《弟子规》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简约。可实际上,他是简约而不以繁华。《弟子规》给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都是三个字所组成的。不像散文一般给人耐人寻味的感觉,也不像说明文般复杂。它有着的,不过是最为朴实的语言。也就是这些朴实的语言构成了《弟子规》这篇让人牢记的千古绝文。
《弟子规》它教会我们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亲人,还有一些常识。它教会我们如何读好书,甚至于教我们如何做人,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它是博大的,它是无私地,无论过了多少年,一千年、一万年,还是一亿年,它始终如一,它像青莲般不染世俗的污秽,洁身自好。像小树般不停向上,像阳光般照亮别人的一生,它不求回报。只愿人们都可以参透人生、热爱人生、喜爱身边的一切,好好珍惜人世间的人和物。《弟子规》中的知识多,却并不复杂,因为它所包含的全是一些平常的做人处事的方法。它所拥有的不过也只是一些最为简单的道理,那些平常人们会遗忘的道理。有人说,书,便是你的朋友。一本坏书迷了人心。一本好书,教会你如何做人。
而《弟子规》就是一本好书,一本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它是一本集先人智慧于一人的书,是古人留给我们无与伦比的宝藏。在文化里,它闪着不灭的光,一点一点,渗进人的心里,一丝一丝滋润人心,就像一个太阳,好像文化的世界里,缺了它便再也看不见光明了,再也没有可以指引方向的光了。文化的世界里,缺了它便不再完美。无论晴天下雨,无论酷暑寒霜,它都屹立在那里,经着风吹雨打却始终不倒。它是文化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它历经数百年的风霜,仍完整的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它是坚强的,是不屈的。它的意义是让人们难以抗拒的,它的真理是每一个人都应具有的。它的美丽,是世人共睹的。不以任何人为偶像,我以《弟子规》为规范。一点一滴,尽力做到最好。《弟子规》,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它指引着我走向黎明,引领着我走向成功。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4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的一部分内容,感觉很受启发。其中有几句是: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听到别人对你指出错误就生气,别人表扬你时就高兴,那么坏朋友就会来靠近,良师益友就会离你而去。这句话让我想起发生在暑假里的一件事:
暑假里我每天都要练习几张毛笔书法。有一次我刚刚写完了一张,感觉写得非常不错,就炫耀着让妈妈看,希望得到她的表扬。可妈妈却说:“有几个字写得不工整,像是喝醉了酒一样东倒西歪,没有写出字帖上的味道,再接着练习。”我一看妈妈不但不表扬反而批评我,顿时火冒三丈:“你有什么资格说我呀,有本事就写一张比我还好的字来!”妈妈听了非常生气,就又批评了我几句。我更加气恼了,就怒气冲冲地跑进自己的卧室,重重地把门摔上,不理妈妈了。可过了一会儿,我就开始后悔了,不该对妈妈那样说话,惹妈妈生气,感觉自己很不懂事。
今天读了《弟子规》,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听到别人的表扬,应该态度谦虚;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也要虚心接受,只有这样,你的良师益友才会多,你才会更加进步。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的一部分内容,感觉很受启发。其中有几句是: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听到别人对你指出错误就生气,别人表扬你时就高兴,那么坏朋友就会来靠近,良师益友就会离你而去。这句话让我想起发生在暑假里的一件事:
暑假里我每天都要练习几张毛笔书法。有一次我刚刚写完了一张,感觉写得非常不错,就炫耀着让妈妈看,希望得到她的表扬。可妈妈却说:“有几个字写得不工整,像是喝醉了酒一样东倒西歪,没有写出字帖上的味道,再接着练习。”我一看妈妈不但不表扬反而批评我,顿时火冒三丈:“你有什么资格说我呀,有本事就写一张比我还好的字来!”妈妈听了非常生气,就又批评了我几句。我更加气恼了,就怒气冲冲地跑进自己的卧室,重重地把门摔上,不理妈妈了。可过了一会儿,我就开始后悔了,不该对妈妈那样说话,惹妈妈生气,感觉自己很不懂事。
今天读了《弟子规》,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听到别人的表扬,应该态度谦虚;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也要虚心接受,只有这样,你的良师益友才会多,你才会更加进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3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