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出家读后感
宝玉出家断尘缘的读后感
一,宝玉出家,弃的是宝钗和麝月,跟袭人。
在金玉之前,袭人已经离去。
那一袭卿辈不该如此弃也”,很容易让人误解,认为是说宝玉婚后抛弃了袭人。
其实这句脂批是在就事论事,指的是宝玉赌气不理袭人麝月等人,“便权当他们死了”。
二十一回回前评,提到后回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批书人也感叹,“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
箴与谏无异,而袭人安在哉
宁不悲乎
”,这也是在告诉我们玉出家的时候,袭人已经不在了。
二,宝玉出家,是做出了常人做不出来的事情。
当时贾府还未彻底败落,宝玉身边有妻子宝钗,婢女麝月,生活肯定还是相当安逸丰厚的。
所以脂砚才说,换上别人,谁舍得在这么好的境遇下出家为僧呢
可见宝玉出家是在抄家之前。
如果真是抄家后沦为乞丐,遭受巨大的心理打击,走投无路时才想起来去当和尚,这是随便一个人都会做出的选择,根本谈不上“世人莫忍为者”了。
三,宝玉出家与悬崖撒手并不是同一件事。
关于悬崖撒手,字典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比喻人至绝境,只能另作选择,义无反顾;二是指在紧急关头,放下一切不管。
这两种解释其实都跟宝玉出家扯不上关系,因为不具备“人至绝境”或者“紧急关头”这一前提条件。
所以只能说,悬崖撒手是另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比出家为僧更紧要更关键。
这就是说,出家为僧不是宝玉的最终结局。
读红楼梦宝玉出家读后感250字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昔日的繁华盛景,如今却如此颓败。
颦颦,心里的情愫,释然升华。
皈依佛门是最好的归宿
宝玉为何会出家
网上说法太多了,没必要深究。
总之,他可不是家有娇妻,事业有成。
应该说是整个家族都破败了,而且林黛玉死了。
我认为是想不通,和别人在一起不开心,最后干脆当了和尚。
下面说的什么和尚威胁,纯属瞎BB。
现在这社会上就是有一些人吃饱撑的没事干,非要从书里找一些句子给你糅合到一起,瞎编乱造一些内容,还说是作者的原话,作者在暗示什么内容云云……这种人就是那种笑话里说的:我从不信谣,传谣,我只造谣
中山魁宝玉了尘缘读后感
●第一一九回 中乡魁宝玉却尘缘 沐息恩贾家延世泽 宝玉对王夫人表示以中举报答母恩。
宝玉似有疯傻之状离去。
邢夫人作主,要卖巧姐,平儿和巧姐儿同去刘姥姥庄上避难。
贾兰回来报信,丢了宝玉。
探春回家。
报信的说宝玉中了第七名举人,贾兰中了一百三十名。
贾府复官,赏还了家产。
贾琏回家团圆。
邢王二夫人“彼此心下相安。
”
红楼梦之贾宝玉读后感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
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
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
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
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
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
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
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
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
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
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
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
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
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
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
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
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
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
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简述宝玉出家的故事
宝玉出家是经过繁衰败以后的一种或者说种逃避.婚后还一直恋恋不忘的林妹妹,晴雯,司棋,鸳鸯都死了,到了最后真的是大观园中一片狼藉,无比凄凉,死的死,散的散.家道败落,众人皆辱.所以就只有出家一条路了...
贾宝玉出家时候的诗词
宝玉出家为名著《红楼梦》中的情节之一。
是讲述宝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感情后看破红尘之后的事情。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鸿蒙大空。
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宝玉出家后面是什么
原来,贾宝玉被一僧一道带到他前世的故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当年此处,崖石嶙峋,古木参天,荒无人烟。
后来,痢头和尚看中这块地方,认为这里是独一无二的修行好所在,也是日后贾宝玉归宿的地方,因此在这里建了一座名为“寂寥”的寺院。
宝玉到寂寥寺院后,跛足道人完成了任务,云游四方去了,痢头和尚与宝玉一起留在寺院里,并当起了宝玉的师傅来。
贾宝玉削发剃度,摩顶受戒后,就在这里做和尚。
贾宝玉脱离了“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之后,虽身边少了薛宝钗的聒噪和贾政的拘束压迫,觉得自在不少,但也少了与大观园里众姊妹的耳鬓厮摩、嬉戏打闹,难免遗憾。
再者,他与黛玉妹妹虽已是阴阳阻隔,但他对妹妹还是梦牵魂萦,念念不忘。
总归是富家子弟,享惯了荣华富贵,要他立马脱尽凡根,一心向佛,确非易事。
修行开始一段时间,六根未净的宝玉,或多或少想着世俗一些事情。
到寂寥寺后,宝玉白天做佛事,晚上念经至半夜,刻板枯燥,开始几天,甚觉日子难捱。
一天夜里,宝玉念完经后,疲倦难耐,就随即入床就寝,一会儿便酣然入睡,进入梦乡。
宝玉首先梦见秦可卿。
这是一个教他情窦初开的可人儿。
虽然秦可卿盛年亡故,宝玉与她相处时间不多,但那梦中与她缠绵缱绻、软语温存的情景,令宝玉终身难忘。
秦可卿风姿绰约依旧,只见她袅袅娜娜走到宝玉跟前,叫一声:“宝二爷,你好呀
”随之伸出纤纤玉手,拉着宝玉就走。
两人翻过一座山岗,只见前面有一座宫殿,金碧辉煌。
宝玉步入宫殿门内时,听得“宝二爷,你看”的叫声,宝玉抬头向前一瞧,不见什么,待回头看秦可卿时已不见她人了,诧异不已。
正值此时,林黛玉从屋内步履姗姗地朝他走来。
黛玉妹妹还是从前弱柳扶风的模样,但更显忧郁。
宝玉见到林黛玉一阵欢喜,口中叫着“妹妹,你叫我想杀也”,随即上前去拉她的手。
黛玉也不像从前那样矜持,任他拉住自己的手。
两人就手牵着手,走出了这座宫殿,向山上爬去。
走到一山谷处,只见满山谷都是琼花异草,奇香袭人,宝玉满心欢喜,手舞足蹈起来,不觉放了黛玉的手。
这时,只听黛玉说:“宝哥哥,我去也
”倏忽不见了黛玉。
在宝玉哀伤惋惜不已之际,只见晴雯袅着水蛇腰向宝玉走来。
晴雯走近宝玉跟前说:“宝二爷,别后好吗
奴婢不能日夜给你捧茶端饭,深为憾事。
”宝玉说:“晴雯,你抛我而去,好狠心也
我特地为你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聊表心迹。
”晴雯说:“这我早已知道。
这里没什么好玩,我们到那边山坡上去玩。
”两人在蜿蜒的山路上转了两三转之后,只见一片非常开阔平坦的山坡,坡上长满一人多高的芙蓉,每株芙蓉都开满了碗口大粉红色的花,连绵不绝,恰似天边的彩霞。
宝玉赶紧走上几步采摘芙蓉花。
只听得晴雯说:“宝二爷,我去也。
”宝玉回头看睛雯,已不见了她,再回头看前面的芙蓉时,芙蓉也全然不见,出现在眼前的竟是荒山野岭。
宝玉不觉惊得跌坐在前面的一块大岩石上。
宝玉坐在岩石上发呆之时,只见贾政气势汹汹地走来,大声喝道:“畜生
在这里胡思乱想什么,还不回到书房读书去
”宝玉吓得“啊”的一声,惊出一声冷汗,醒过来睁眼细看,禅房禅床依旧,原来是南柯一梦。
贾宝玉做了这次梦后,六根清净了不少,过了些时日,就一心向佛,后来终于得成正果
红楼梦人物读后感
被埋藏了的美女--薛宝钗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
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
”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
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
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
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
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
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
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
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
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
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
我的想法太极端了。
“你死了,我去做和尚。
”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
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
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
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
去追求功名利禄吗
”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
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
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
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
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
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
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
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
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
说来,得人心又如何
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
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
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
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
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
就此打住,多说无意。
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
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
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
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
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
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
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
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
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
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
韶华散尽,容颜衰。
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
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
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
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
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39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