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诗茶读后感
宝塔诗中的《茶》的每一句意思
宝塔诗:顾名思义是宝塔形状的诗,底大顶细,杂体诗的一种.诗为“一七体”,即诗的第一句为诗题一字,以下逐句递增字数,由二、二,三、三至七、七. 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 宝塔诗由唐代的“一七体”发展而来. 宝塔诗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隋·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如是宝塔词则称《一七令》(词牌).这种“一七体”诗(有的从一至九或一至十字),既立题又押韵,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诗人或状物赋形,或托物言志.每一句都各自成对.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这中“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读后使人玩味不已,其趣无穷. 宝塔诗的诗歌形式美,对后世新诗的发展影响极大.如现代文学史记载,像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著名诗人都曾经在创作新诗时采用过像宝塔、阶梯等诗行排列的形式,显得新颖别致.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音乐美”强调诗的律动,“绘画美”强调诗的意境,“建筑美”强调诗的形式.这是值得推广和遵循的.就拿宝塔诗来说,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场合的确发挥了无比的艺术魅力,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样式. 宝塔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文学画廊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虽有文字游戏之嫌,但是只要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诗歌的“形”与“神”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以唐代诗人元稹的《茶》为例子: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前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醉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兮
宝塔诗怎么读
一字至七字——月】 月。
暂满,还缺。
伴晓风,映霜雪。
纵观世情,横看兴灭。
骚人迁客顾,锦文华章写。
独伴幽草含情,美盼山河绰约。
清光千年照古今,评说苍桑凌空珏。
=================================================================
【一字至七字——春】 春 风轻 絮浓 杏花飘 相思动 丝丝细雨 落落醒桐 折柳枝恨少 送君情堪重 朦朦胧胧月洁 爽爽朗朗星空 好景於心有限日 相思伴泪无影踪 =================================================================
【一字至七字——夏】 夏 雨余 亭厦 纨扇轻 蕙风斜 散发披襟 弹棋打马 古鼎焚龙涎 照壁名人画 当头竹径风生 两行青松暗瓦 ================================================================= 最好沉李与浮瓜 对金樽旋开新鲊
【一字至七字——山】 山 耸峻 回环 沧海上 白云间 商老深寻 谢公远攀 古岩泉滴滴 幽谷鸟关关 树岛西连陇塞 猿声南彻荆蛮 世人只向簪裾老 芳草空余麋鹿闲 =================================================================
【一字至七字——草】 草 折宜 看好 满地生 催人老 金殿玉砌 荒城古道 青春千里遥 怅怅三春早 每逢南北离别 乍逐东西倾倒 一身本是山中人 聊与王孙慰怀抱 =================================================================
【一字至七字——雪】 雪 花片 玉屑 结阴风 凝暮节 高岭虚晶 平原广洁 初从云外飘 还向空中噎 千门万户皆静 兽炭皮裘自热 此时双舞洛阳人 谁悟郢中歌断绝 =================================================================
【一字至七字——愁】 愁 迥野 深秋 生枕上 起眉头 闺阁危坐 风尘远游 巴猿啼不住 谷水咽还流 送客泊舟入浦 思乡望月登楼 烟波早晚长覊旅 弦管终年乐五侯 =================================================================
【一字至七字——酒】 酒 邀朋 会友 君莫待 时长久 名呼食前 礼于茶后 临风不可无 对月须教有 李白日饮一石 刘伶解酲五斗 公子沾唇脸似桃 佳人入腹腰如柳
【一字至七字——色】 色 难离 易惑 隐深闺 藏柳陌 长小人志 灭君子德 后主漫多才 纣王空有力 伤人不痛之刀 对面杀人之贼 方知双眼是横波 无限贤愚被沉溺 =================================================================
【一字至七字——花】 花 点缀 分葩 露初挹 月未斜 一枝曲水 千树山家 戏蝶未成梦 娇莺语更夸 既见东园成径 何殊西子同车 渐觉风飘香似雪 能令醉者乱如麻 =================================================================
【一字至七字——花】 花 落早 开赊 对酒客 兴诗家 能回游陭 每驻行车 宛宛清风起 茸茸丽日斜 且愿相留欢合 唯愁虚弃光华 明年攀折知不远 对此谁能更叹嗟 ================================================================
【一字至七字——风】 风 荡翠 飘红 忽南北 忽西东 春开柳叶 秋谢梧桐 凉入朱门内 寒添陋巷中 似鼓声摇陆地 如雷振响晴空 乾坤收拾尘埃净 现日移阴却有功 ================================================================= 一字至七字诗(塔诗) (一七令)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乱岂堪夸。
说明:这是一首宝塔诗,茶诗中是少见的,在其他诗中也不多。
宝塔诗为一种杂体诗名,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
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
这首诗概括地叙述了茶叶的品质,人们对茶叶的喜爱以及人们的饮茶习惯和茶叶的功用。
诗的开头,用了香叶、嫩芽四字来说明茶叶的香味和细嫩,接着说诗人和僧侣们对茶的喜爱。
然后谈到煎茶之事,十分讲究。
=================================================================
【一字至七字诗】 白居易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
【一字至七字诗•竹】 韦式 竹。
临池,似玉。
裛露静,和烟绿。
抱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
【一字至七字诗•书(同王起诸公送白居易分司东都作)】 范尧佐 书。
凭雁,寄鱼。
出王屋,入匡庐。
文生益智,道著清虚。
葛洪一万卷,惠子五车余。
银钩屈曲索靖,题桥司马相如。
================================================================
【一字至七字——莺】 刘禹锡 莺 解语 多情 春将半 天欲明 始逢南陌 复集东城 林疏时间影 花密但闻声 营中缘吹短笛 楼上来定哀筝 千门万户垂杨里 百啭如簧烟景晴 ================================================================== 赋山 令狐楚 山 耸峻,回环 沧海上,白云间 商老深寻,谢公远攀 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树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 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余麋鹿闲 ================================================================ 联句 东,西 步月,寻溪 鸟已宿,猿又啼 狂流碍石,迸笋穿蹊 望望人烟远,行行萝茎迷 探题只应尽墨,持赠更欲封泥 松下流时何岁月
云中幽处屡攀跻 乘兴不知山路远近,缘情莫问日过高低 静听林下潺潺足湍濑,厌向城中喧喧多鼓鼙
求一些宝塔诗
【一字至七字——月】 月。
暂满,还缺。
伴晓风,映霜雪。
纵观世情,横看兴灭。
骚人迁客顾,锦文华章写。
独伴幽草含情,美盼山河绰约。
清光千年照古今,评说苍桑凌空珏。
【一字至七字——春】 春 风轻 絮浓 杏花飘 相思动 丝丝细雨 落落醒桐 折柳枝恨少 送君情堪重 朦朦胧胧月洁 爽爽朗朗星空 好景於心有限日 相思伴泪无影踪
【一字至七字——夏】 夏 雨余 亭厦 纨扇轻 蕙风斜 散发披襟 弹棋打马 古鼎焚龙涎 照壁名人画 当头竹径风生 两行青松暗瓦 最好沉李与浮瓜 对金樽旋开新鲊
【一字至七字——山】唐 令狐楚 山 耸峻 回环 沧海上 白云间 商老深寻 谢公远攀 古岩泉滴滴 幽谷鸟关关 树岛西连陇塞 猿声南彻荆蛮 世人只向簪裾老 芳草空余麋鹿闲
【一字至七字——草】 草 折宜 看好 满地生 催人老 金殿玉砌 荒城古道 青春千里遥 怅怅三春早 每逢南北离别 乍逐东西倾倒 一身本是山中人 聊与王孙慰怀抱
【一字至七字——雪】 雪 花片 玉屑 结阴风 凝暮节 高岭虚晶 平原广洁 初从云外飘 还向空中噎 千门万户皆静 兽炭皮裘自热 此时双舞洛阳人 谁悟郢中歌断绝
【一字至七字——愁】 愁 迥野 深秋 生枕上 起眉头 闺阁危坐 风尘远游 巴猿啼不住 谷水咽还流 送客泊舟入浦 思乡望月登楼 烟波早晚长覊旅 弦管终年乐五侯
【一字至七字——酒】 酒 邀朋 会友 君莫待 时长久 名呼食前 礼于茶后 临风不可无 对月须教有 李白日饮一石 刘伶解酲五斗 公子沾唇脸似桃 佳人入腹腰如柳
【一字至七字——色】 色 难离 易惑 隐深闺 藏柳陌 长小人志 灭君子德 后主漫多才 纣王空有力 伤人不痛之刀 对面杀人之贼 方知双眼是横波 无限贤愚被沉溺
【一字至七字——花】 花 点缀 分葩 露初挹 月未斜 一枝曲水 千树山家 戏蝶未成梦 娇莺语更夸 既见东园成径 何殊西子同车 渐觉风飘香似雪 能令醉者乱如麻
【一字至七字——花】 花 落早 开赊 对酒客 兴诗家 能回游陭 每驻行车 宛宛清风起 茸茸丽日斜 且愿相留欢合 唯愁虚弃光华 明年攀折知不远 对此谁能更叹嗟
【一字至七字——风】 风 荡翠 飘红 忽南北 忽西东 春开柳叶 秋谢梧桐 凉入朱门内 寒添陋巷中 似鼓声摇陆地 如雷振响晴空 乾坤收拾尘埃净 现日移阴却有功
【一至七字诗 茶】 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知醉后其堪夸。
【一字至七字诗】 白居易 诗 绮美 瑰奇 明月夜 落花时 能助欢笑 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 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 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 便到司空送白辞
【一字至七字诗•竹】 韦式 竹。
临池,似玉。
裛露静,和烟绿。
抱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一字至七字诗•书(同王起诸公送白居易分司东都作)】 范尧佐 书 凭雁 寄鱼 出王屋 入匡庐 文生益智 道著清虚 葛洪一万卷 惠子五车余 银钩屈曲索靖 题桥司马相如
【一字至七字——莺】刘禹锡 莺 解语 多情 春将半 天欲明 始逢南陌 复集东城 林疏时间影 花密但闻声 营中缘吹短笛 楼上来定哀筝 千门万户垂杨里 百啭如簧烟景晴
【赋山】令狐楚 山 耸峻,回环 沧海上,白云间 商老深寻,谢公远攀 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树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 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余麋鹿闲
【联句】 东,西 步月,寻溪 鸟已宿,猿又啼 狂流碍石,迸笋穿蹊 望望人烟远,行行萝茎迷 探题只应尽墨,持赠更欲封泥 松下流时何岁月
云中幽处屡攀跻 乘兴不知山路远近,缘情莫问日过高低 静听林下潺潺足湍濑,厌向城中喧喧多鼓鼙
【咏月】 月 皎洁 玉兔也 广寒宫阙 光因貂蝉灭 吴刚伐桂不歇 最分明中秋佳节 曾伴太白共醉良夜 举头相望低头相思切 黄会后人有约柳梢初越 碧海青天嫦娥悔将灵药窃 常见阴晴圆缺莫非有恨事耶
【儒林外史】 吴敬梓 呆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花】 唐 张南史 花 花 深浅 芬葩 凝为雪 错为霞 莺和蝶到 苑占宫遮. 已迷金谷路 频驻玉人车 芳草欲陵芳树 东家半落西家 愿待春风相伴去 一攀一折向天涯。
静 虚 热际 安居 龛灯敛 印香除 东林宾客 西涧图书 檐外垂青豆 径中妆白蕖 纵辨宗因衮衮 忘言理事如如 泉台定将入流否 邻笛足疑清梵余
【诗】白居易 诗 诗 绮美 瑰奇 明月夜 落花时 能助欢笑 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 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 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 便到司空送白辞
【咏竹】宋代文同 竹,竹 森塞,洁绿 湘江滨,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披静苒苒,凤女笙竽清簌簌 林间饮酒碎影摇樽,石上围棋轻荫复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 若论檀栾之操无敌于君,欲图潇洒之姿莫贤二仆。
【春水曲】张籍 嘴 唼唼 春满生 荡漾木兰船 中有双少年 少年醉鸭不起
【清代的王有光摘吴越俗谚俚语排成目录】 阴阳 天地大 黑白分明 傍早做人家 你叽呱我也叽呱 坛穷不读书富不教学 读书造化不读书告化 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 告化子遁走猢狲就没戏耍 要知未来路径须问过来人家 罔活三千年不知天知地知 有书不苦读不如睁眼瞎 黑眼乌珠难见白铜钱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善恶到头终有报 前船是后船涯 事上无难事 有德终发 回味甜 由他
【纪道德】唐 杜光庭 道,德。
清虚,玄默。
生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 抟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虑, 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于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 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于道德也无以清宁, 岂不闻乎道德于天地也有逾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于顷刻。
【怀古今】 唐 杜光庭 古,今。
感事,伤心。
惊得丧,叹浮沈。
风驱寒暑,川注光阴。
始炫朱颜丽,俄悲白发侵。
嗟四豪之不返,痛七贵以难寻。
夸父兴怀于落照,田文起怨于鸣琴。
雁足凄凉兮传恨绪,凤台寂寞兮有遗音。
朔漠幽囚兮天长地久,潇湘隔别兮水阔烟深。
谁能绝圣韬贤餐芝饵术,谁能含光遁世炼石烧金。
君不见屈大夫纫兰而发谏,君不见贾太傅忌鵩而愁吟。
君不见四皓避秦峨峨恋商岭,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
胡为乎冒进贪名践危途与倾辙, 胡为乎怙权恃宠顾华饰与雕簪。
吾所以思抗迹忘机用虚无为师范, 吾所以思去奢灭欲保道德为规箴。
不能劳神效苏子张生兮于时而纵辩, 不能劳神效杨朱墨翟兮挥涕以沾襟。
【僧慧令诗】 游,愁。
赤县远,丹思抽。
鹭岭寒风起,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不觉季颓秋更秋。
已毕耆山本愿诚难在,终望持经振锡往扬州。
【笑笑录】中“十字令” 红 圆融 路路通 认识古董 不怕大亏空 围棋马吊中中 梨园子弟殷勤奉 衣服整齐言语从容 主恩宪眷满口常称颂 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杨柳歌】 唐 夷陵女子 单塔诗 杨柳 杨柳 袅袅随风急 西楼美人春梦长 绣帘斜卷千条入
【分书合读的七律 月】 月 沽月上 魄兔月童瞳 幽光日月忽散一 银垂已向月兆朒秋天 钓圆绽今其月漾玉球馥郁 收中镜色山胧月蒙落外云芬桂 凭栏深夜看逾良月何处笙箫作胜游 这个文字塔真叫人莫名其妙。
正念也好,倒念也好,直也好,横也好,反正都是糊里糊涂的,怎么也念不顺。
古往今来,这首诗不知难到过多少读书人。
其实,这个文字塔是一个七言律诗,塔尖上的那个“月”字是题目,它押的是“十一尤”的韵,第一个韵脚断在“幽”字上,第二句断在“秋”字上……。
运用“分书和读”的文字学常识,将每行中间的“月”字就近拼凑到左边或右边的字上去。
这样,这个文字塔就顺顺溜溜地读出来了: 湖上瞳瞳兔魄幽,光明忽散一天秋; 朒朓向已垂银钓,圆绽今期漾玉球。
馥郁桂芬云外落,蒙胧山色镜中收; 凭栏深夜看逾朗,何处笙箫作胜游。
【酒】李宝祥 酒 琼桨 穿空肠 邀友共尝 活血筋骨壮 消愁解乏体爽 大小宴席它为王 催英雄斗胆战沙场 骚人墨客飞笔写华章 纵有千般利适用勿过量 贪杯无度几多把命伤 借醉胡闹丧心病狂 全不顾人伦纲常 惹些意外祸殃 挥拳动刀枪 钱财赔光 事后想 灌肠 伤 枣核诗是一种格式如同枣核的杂言体诗。
形状如同一正、一倒的两首宝塔诗联接在一起。
宝塔诗如何解
呆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 诗 绮美 瑰奇 明月夜 落花时 能助欢笑 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 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 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 便到司空送白辞 ――<<诗>> 张南史宝塔诗四首: 泉。
色净,苔鲜。
石上激,云中悬。
津流竹树,脉乱山川。
扣玉千声应,含风百道连。
太液并归池上,云阳旧出宫边。
北陵井深凿不到,我欲添泪作潺湲。
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花。
深浅,芬葩。
凝为雪,错为霞。
莺和蝶到,苑占宫遮。
已迷金谷路,频驻玉人车。
芳草欲陵芳树,东家半落西家。
愿得春风相伴去,一攀一折向天涯。
草。
折宜,看好。
满地生,催人老。
金殿玉砌,荒城古道。
青青千里遥,怅怅三春早。
每逢南北离别,乍逐东西倾倒。
一身本是山中人,聊与王孙慰怀抱。
: 茶。
,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的读法.....跪求
开 →山满 ↑←←桃山杏 →→→↑山好景山 ↑←←←←来山客看山 →→→→→↑里山僧山客山 ↑←←←←←←山中山路转山崖 从下往上读,→→→→→→→↑山中山路转山崖,山客山僧山里来。
山客看山山景好,山杏山桃满山开。
参考资料:在从多咏茶诗中,形式奇特者要数唐代诗人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诗》,双称“宝塔诗”:宝塔诗就是从塔顶读,依次读下层即可,又无其他回文之类的联意。
茶。
香叶。
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典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宝塔形送别诗,因为白居易要升任东都洛阳,作者与王起诸公举行欢送会。
宴席上各以“一字至七字”作一首咏物诗,标题限用一个字。
白居易本人也当场写了一首《竹》诗作答。
《茶诗》作者从自然可见的茶叶外形描写起,生发到茶道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态,从茶自身视角以拟人化手法写它与外界关系:“香叶嫩芽”又专爱与“诗客僧家”为伴,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忘却尘世的烦恼,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根雕”与“罗织”则写茶叶的炒制与筛选步骤,“铫煎”与“碗转”两句,写出“铫子”煮茶、用“碗”转动漂去水面上的茶沫尘花之类。
末四句是全诗题旨所在,“夜后”与“晨前”说茶与晨昏相伴,与朝霞明月相处,夸张手法运用恰到好处。
最后两句,点出茶道最高理想境界是:既能够“洗尽古今”,又能展望“醉后”的未来;既能拂去过去的不称心事,又会在忘却中“人不倦”,醉中有醒,警觉日后行为的指向,鞭策前进。
《茶诗》贯穿着我国儒家积极入世的传统文化意识,怀抱着“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隐含着对白居易此去东郡的希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40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