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读后感600
宝塔山观后感作文一篇
宝塔山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的延河旁。
这是一座非常高大、非常雄伟的大山,因为山中有一座宝塔,故得名宝塔山,也可以叫丰林山。
山脚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叫延河。
先给大家讲讲宝塔山的传说吧
传说唐朝的时候,延安是一个交通重地。
人们都生活的很幸福。
直到有一天,突然来了两条恶龙。
这些恶龙专吃牛羊,有时候,还会吃人。
人民们纷纷叫苦连天。
这时,玉皇大帝看见了,就下令建造一座塔。
就是现在的宝塔,来压住两条恶龙。
解救了老百姓。
进了宝塔山后,我们开始走上那一步步陡峭的石阶。
走了大约两个小时,才来到了半山腰。
我发现,这里附近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小亭子,可供人们休息、乘凉。
我们走过了长得像火车一样的石阶,总算来到了宝塔山的山顶。
此时,我们看见了一座金黄色的八角宝塔形的九层建筑在山顶上,那就是宝塔。
宝塔始建于唐代,有我们现在的十层楼那么高。
仰起了头看,塔似乎摇摇欲坠。
登上塔顶,延安的风光几乎收在眼底,极为壮观。
宝塔里面有一面鼓,叫平安鼓。
敲了之后,就会永保平安。
比如说敲一下,一帆风顺;敲两下,双喜临门……最多只能敲十下哟
宝塔山的景色还有许多,说也说不尽,希望你能去细细游赏。
学习更多的知识。
宝塔诗怎么读
今天,我游了延安宝塔山,宝塔山是延安的重要标志之一。
上山后我和我姐姐爬宝塔,宝塔共9层,0-1层是楼梯,后面全是很陡的梯子,塔内非常狭小,1-8层的梯子还可以,但空间太小了,照个照片都要钻狗洞。
第8-9层的梯子超级狭小。
到了顶层,豁然开朗,四面都是通风口,1-8层一直直不起腰,第九层跳起来还够不着顶。
之后,我一路轻轻松松地下来了,我下到第7层,她还没下到第8层;我下到第5层,她才到第3层;我下来买的吃了个冰棍了,她还在第一层小心翼翼的不敢下来,因为太黑,哈哈
我们有爬了宝塔山后面的摘星楼,听说传言,在这里能看见延安全景。
我们还照了照片,敲了鼓。
下山到路上还看了烽火台。
这次游延安宝塔山我真开心。
读…有感600字
宝塔,顾名思义,是宝塔形状的诗,底细,由唐代的“体”发展而来.“一七体”,即诗的第一句为一字,以下逐句递增字数,由二、二,三、三至七、七.以唐代诗人元缜的《茶》为例子: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前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前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兮 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 宝塔诗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隋·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如是宝塔词则称《一七令》(词牌).这种“一七体”诗(有的从一至九或一至十字),既立题又押韵,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诗人或状物赋形,或托物言志.每一句都各自成对.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这中“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读后使人玩味不已,其趣无穷.
守塔人奥列读后感100字
这个世界里,事情不是上升,就是下降。
不是不降,就是上升!我现在不能再进一步向上爬了。
上升和下降,下降和上升,大多数的人都有这一套经验。
归根结底,我们最后都要成为守塔人,从一个高处来观察生活和一切事情。
这是我的朋友、那个老守塔人奥列的一番议论。
他是一位喜欢瞎聊的有趣人物。
他好像是什么话都讲,但在他心的深处,却严肃地藏着许多东西。
是的,他的家庭出身很好,据说他还是一个枢密顾问官的少爷呢他也许是的。
他曾经念过书,当过塾师的助理和牧师的副秘书;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他跟牧师住在一起的时候,可以随便使用屋子里的任何东西。
他那时正像俗话所说的,是一个翩翩少年。
他要用真正的皮鞋油来擦靴子,但是牧师只准他用普通油。
他们为了这件事闹过意见。
这个说那个吝啬,那个说这个虚荣。
鞋油成了他们敌对的根源,因此他们就分手了
《回延安》贺敬之,读后感
《回延安》是一陕北民歌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全诗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 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延安是贺敬之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他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情感。
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
接下来几句,黄土贴心、梦回延安、搂宝塔山、千呼万唤,连续几个情节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延安亲人的欢迎场面更是热烈。
被拟人化了的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在“唱”“笑”“招手”。
亲人们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腰上缠着红腰带迎过延河来了。
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当年延安的生产和战斗如火如荼,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
他发挥赋、比、兴等手法的特长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团聚场面,作者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气氛。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 10 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印象。
百度文库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贺敬之《回延安》赏析 2023-04-28 4页
【第4句】:36分用App免费查看贺敬之《回延安》 赏析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一、原文:一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兴的手法,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
接下来几节,诗人回顾延安历史,写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
结尾一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用夸张的手法,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40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