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第十一章读后感汇总50条-读后感
水浒传第十一回读后感 篇1
《杨志卖刀》是《水浒传》里的一个故事,本文的主人公杨志是令公杨继业的孙子,家族世代为官,使杨志深受感染,也想去谋个一官半职。这里讲的就是《杨志卖刀》的故事:
话说杨志在丢失花石纲之后,并不敢上报朝廷,待到朝廷大赦时,方才上书给高俅,没想到却被高俅轰出。杨志没有办法,身上也没有路费,只得去卖自己祖传的宝刀,可在街上偏偏碰见了有名的泼皮--牛二。他要买杨志这把刀,却没钱,想霸占他的宝刀,杨志不想浪费时间,老跟牛二耗着,转头就走,牛二跟上来,向杨志挥起一拳,杨志躲过后,向百姓们说:“请各位邻居作证,我杨志没有路费,所以来卖自己祖传的宝刀,却被这泼皮赖住,不给钱,又想霸占我这把刀,还打我。”说着,牛二挥拳又向杨志打来,杨志非常气愤,拔出刀来连砍牛二两下,待牛二倒下后又上前补上一刀,将牛二杀死。杀死牛二后,他就去朝廷自首。官府看他是条好汉,又为这里除了一害,就对他从轻发落,发配到北京大名府充军。在那里,他受到了梁中书的器重,去押送生辰纲。《杨志卖刀》的故事就是这样的。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杨志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因为他虽然杀了人,但此人并非是他想杀的,是被逼得,而且他杀了人之后并没有逃走,而是去自首,这令我很受感动。《杨志卖刀》这个故事在《水浒传》中很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杨志没有丢失花石纲,就不用去卖刀,如果他没有去卖刀,也就碰不到泼皮牛二,连碰都碰不到他,就更别提去杀他了,没有杀他,那杨志就不会被发配到北京大名府去充军,他也就不会受到梁中书的信任,那他还怎么去押送生辰纲呢?水浒英雄们还怎么去“智取”生辰纲?押送生辰纲,没有杨志的参与,他就不会去上梁山了,那一百单八将不就缺一人了吗?那宋江还怎样在忠义堂英雄排座次呢?这一个连环节下来,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杨志卖刀》在《水浒传》中的重要性了,也清楚的知道了,《杨志卖刀》这个故事是为《水浒传》以后发生的事情做铺垫,使以后的故事更加精彩。《水浒传》这本书为什么好,妙就妙在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环环相扣,紧紧相连,少一个,这些故事就不能连在一起,这也正是此书作者施耐庵写作的高明之处。
水浒传第十一回读后感 篇2
老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说的是无论怎样的英雄豪杰,如果出门在外囊中羞涩,也势必陷入窘途。其中著名的事例,当属隋末唐初的大英雄秦琼卖马的故事了。
如果说秦琼卖马的结局是因祸得福,不但得到了单雄信的资助而摆脱困境,还结识了一批江湖豪杰。而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第12回中杨志卖刀的故事却没那么幸运。
北宋朝著名的`杨家将杨令公之后杨志,因丢失皇帝的花石纲而获罪丢官,他为了能恢复自己原来的殿帅府制使官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校级军官),竟不惜倾尽自己的家财去走门路(行贿),结果弄的是自己官没弄到却衣袋空空,真个是“有钱不知柴米贵,没钱方知度日难。”连个店钱也没法支付的窘境,不得已只好把自己家传的宝刀拿去货卖,不料却遇泼皮无赖牛二纠缠不休,杨志一怒之下挥刀杀了牛二,因此惹下一场官司,真个是买官不成反招祸端。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吸取一些什么样的教训呢?我想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杨志不该倾尽家资去行贿买官,结果落了个竹篮打水,反弄的自己囧途难堪卖刀求生;其二是杨志不该和那种下三滥的泼皮无赖过度较真。有道是“好汉不吃眼前亏”。遇到这种事既然官府都管不了,还不如一走了之,与这种不能称之为“人”的人纠缠,只能使自己吃亏。以自己英雄之躯抵一条无赖之命,委实是不值。
从这个故事中我还认识到,像牛二这样的泼皮无赖这所以能够横行于一时,甚至被百姓视为吃人的“大虫”,与北宋封建王朝的腐败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环境就能滋生出什么样的社会毒瘤。怪不得,这个昏庸的宋徽宗后来会与他的儿子宋钦宗一道被掳入金国,最后客死他乡了。
水浒传第十一回读后感 篇3
因为杨志武艺高强,可是穷困潦倒,没有钱花,只好把一口祖传下来的宝刀卖掉。这时,被称为“大虫”的牛二走来了,许多人吓得惊慌失措,跑走了。而杨志不明就里,仍继续站在那儿,向牛二展示他那口宝刀:第一,这口宝刀十分锋利,一下子就能把钱币一切两半,第二,它能把头发丝切成两半,第三,杀人后刀上一点血都不沾。可是,牛二看中了这口宝刀,想要这口刀,却不肯付三千贯钱,而是想要把它抢走,于是他俩斗了起来,最后武功高强的杨志一刀把他杀死了,为当地老百姓除了害。可杨志并没有一走了之,而是自己主动到官府里自首。
府尹依然让他坐牢,然后把他发配到北京。到了北京以后,他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留守司梁中书,梁中书大喜,于是免了他的刑,让他在府中干活。梁中书十分看中他,一直想提拔他,于是让杨志和周谨比武,经过紧张激烈的比武,结果扬志赢了,做了军中副牌。这篇文章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人物形象也很传神,比如说,“牛二爬起来钻入杨志怀里。”“口里说着,一面挥起右手,一拳打来。”“扭回身,就鞍上那枝箭,只一绰,绰在手里。”这里面的“钻”、“绰”等一些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水浒传》这本书真是太好看了。
水浒传第十一回读后感 篇4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及时雨宋江,有景阳冈打虎的行者武松,有武艺高强的豹子头林冲,有力大无比的花和尚鲁志深,还有青面兽杨志……
我最喜欢的一篇故事是《汴京城杨志卖宝刀》,杨志虽然武艺高强,但因为丢了生辰冈流落到汴京,由于身无分文,衣食无着,不得已只好沿街叫卖随身宝刀。波皮牛二一眼看上了那口宝刀,又想不花钱占有,夺刀时被一时兴起的杨志杀了。杨志杀了牛二本是为民除害,又有自首的情节,最后被发配充军到大名府。大名府留守梁中书看中杨志一身武艺又耿直豪爽,就把他留在军中做了副牌。
读了这篇故事,我感到做为一个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做学习上“武艺高强”者,同时还要敢于担当,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勇于改正。
水浒传十一回读后感1
《杨志卖刀》是《水浒传》里的一个故事,本文的主人公杨志是令公杨继业的孙子,家族世代为官,使杨志深受感染,也想去谋个一官半职。这里讲的就是《杨志卖刀》的故事:
话说杨志在丢失花石纲之后,并不敢上报朝廷,待到朝廷大赦时,方才上书给高俅,没想到却被高俅轰出。杨志没有办法,身上也没有路费,只得去卖自己祖传的宝刀,可在街上偏偏碰见了有名的泼皮--牛二。他要买杨志这把刀,却没钱,想霸占他的宝刀,杨志不想浪费时间,老跟牛二耗着,转头就走,牛二跟上来,向杨志挥起一拳,杨志躲过后,向百姓们说:“请各位邻居作证,我杨志没有路费,所以来卖自己祖传的宝刀,却被这泼皮赖住,不给钱,又想霸占我这把刀,还打我。”说着,牛二挥拳又向杨志打来,杨志非常气愤,拔出刀来连砍牛二两下,待牛二倒下后又上前补上一刀,将牛二杀死。杀死牛二后,他就去朝廷自首。官府看他是条好汉,又为这里除了一害,就对他从轻发落,发配到北京大名府充军。在那里,他受到了梁中书的器重,去押送生辰纲。《杨志卖刀》的故事就是这样的。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杨志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因为他虽然杀了人,但此人并非是他想杀的,是被逼得,而且他杀了人之后并没有逃走,而是去自首,这令我很受感动。《杨志卖刀》这个故事在《水浒传》中很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杨志没有丢失花石纲,就不用去卖刀,如果他没有去卖刀,也就碰不到泼皮牛二,连碰都碰不到他,就更别提去杀他了,没有杀他,那杨志就不会被发配到北京大名府去充军,他也就不会受到梁中书的信任,那他还怎么去押送生辰纲呢?水浒英雄们还怎么去“智取”生辰纲?押送生辰纲,没有杨志的参与,他就不会去上梁山了,那一百单八将不就缺一人了吗?那宋江还怎样在忠义堂英雄排座次呢?这一个连环节下来,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杨志卖刀》在《水浒传》中的重要性了,也清楚的知道了,《杨志卖刀》这个故事是为《水浒传》以后发生的事情做铺垫,使以后的故事更加精彩。《水浒传》这本书为什么好,妙就妙在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环环相扣,紧紧相连,少一个,这些故事就不能连在一起,这也正是此书作者施耐庵写作的高明之处。
水浒传十一回读后感2
老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说的是无论怎样的英雄豪杰,如果出门在外囊中羞涩,也势必陷入窘途。其中著名的事例,当属隋末唐初的大英雄秦琼卖马的故事了。
如果说秦琼卖马的结局是因祸得福,不但得到了单雄信的资助而摆脱困境,还结识了一批江湖豪杰。而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第12回中杨志卖刀的.故事却没那么幸运。
北宋朝著名的杨家将杨令公之后杨志,因丢失皇帝的花石纲而获罪丢官,他为了能恢复自己原来的殿帅府制使官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校级军官),竟不惜倾尽自己的家财去走门路(行贿),结果弄的是自己官没弄到却衣袋空空,真个是“有钱不知柴米贵,没钱方知度日难。”连个店钱也没法支付的窘境,不得已只好把自己家传的宝刀拿去货卖,不料却遇泼皮无赖牛二纠缠不休,杨志一怒之下挥刀杀了牛二,因此惹下一场官司,真个是买官不成反招祸端。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吸取一些什么样的教训呢?我想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杨志不该倾尽家资去行贿买官,结果落了个竹篮打水,反弄的自己囧途难堪卖刀求生;其二是杨志不该和那种下三滥的泼皮无赖过度较真。有道是“好汉不吃眼前亏”。遇到这种事既然官府都管不了,还不如一走了之,与这种不能称之为“人”的人纠缠,只能使自己吃亏。以自己英雄之躯抵一条无赖之命,委实是不值。
从这个故事中我还认识到,像牛二这样的泼皮无赖这所以能够横行于一时,甚至被百姓视为吃人的“大虫”,与北宋封建王朝的腐败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环境就能滋生出什么样的社会毒瘤。怪不得,这个昏庸的宋徽宗后来会与他的儿子宋钦宗一道被掳入金国,最后客死他乡了。
水浒传十一回读后感3
因为杨志武艺高强,可是穷困潦倒,没有钱花,只好把一口祖传下来的宝刀卖掉。这时,被称为“大虫”的牛二走来了,许多人吓得惊慌失措,跑走了。而杨志不明就里,仍继续站在那儿,向牛二展示他那口宝刀:
第一,这口宝刀十分锋利,一下子就能把钱币一切两半;
第二,它能把头发丝切成两半;
第三,杀人后刀上一点血都不沾。
可是,牛二看中了这口宝刀,想要这口刀,却不肯付三千贯钱,而是想要把它抢走,于是他俩斗了起来,最后武功高强的杨志一刀把他杀死了,为当地老百姓除了害。可杨志并没有一走了之,而是自己主动到官府里自首。
府尹依然让他坐牢,然后把他发配到北京。到了北京以后,他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留守司梁中书,梁中书大喜,于是免了他的刑,让他在府中干活。梁中书十分看中他,一直想提拔他,于是让杨志和周谨比武,经过紧张激烈的比武,结果扬志赢了,做了军中副牌。这篇文章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人物形象也很传神,比如说,“牛二爬起来钻入杨志怀里。”“口里说着,一面挥起右手,一拳打来。”“扭回身,就鞍上那枝箭,只一绰,绰在手里。”这里面的“钻”、“绰”等一些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水浒传》这本书真是太好看了。
水浒传十一回读后感4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及时雨宋江,有景阳冈打虎的行者武松,有武艺高强的豹子头林冲,有力大无比的花和尚鲁志深,还有青面兽杨志……
我最喜欢的一篇故事是《汴京城杨志卖宝刀》,杨志虽然武艺高强,但因为丢了生辰冈流落到汴京,由于身无分文,衣食无着,不得已只好沿街叫卖随身宝刀。波皮牛二一眼看上了那口宝刀,又想不花钱占有,夺刀时被一时兴起的杨志杀了。杨志杀了牛二本是为民除害,又有自首的情节,最后被发配充军到大名府。大名府留守梁中书看中杨志一身武艺又耿直豪爽,就把他留在军中做了副牌。
读了这篇故事,我感到做为一个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做学习上“武艺高强”者,同时还要敢于担当,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勇于改正。
水浒传每回读书笔记 篇1
鲁达,在《水浒传》的众多英雄中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人物。
他有超群的武艺和赫赫的军功,又在权位极重的经略府中任提辖。凭这些,他本可以和当时的社会和睦相处,逍遥自在地做个武官。但是,行伍出身的下层人的阶级地位和长期形成的可贵品格,决定了他偏偏要向黑暗的现实挑战。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火烧瓦官寺、大闹野猪林,直至奔上二龙山落草,是他所走过的生活道路;疾恶如仇、见义勇为,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的便是他在生活道路上所做的第一个光彩照人的表演。
鲁达长期闯荡江湖,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懑。他拔刀助人,不避水火;冲锋陷阵,不畏刀枪;抗暴斗恶,舍生忘死。他相貌粗恶而心地善良,脾性急暴而用心精微,力大艺高而处事谨慎。他是水浒英雄人物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位。一奇在曲尽三拳之妙。拳打镇关西不是劈头盖脑乱打,而是有选择、有步骤地一拳打一个部位,很有节奏感。三拳的效果,全从郑屠被打的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同感觉写去:打鼻子,从嗅觉写,咸酸辣,不是滋味;打眼睛,从视觉写,红黑紫,头晕目眩;打太阳穴(近耳根),从听觉写,乱嗡嗡昏厥过去。就这样通过一连串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形象比喻,使鲁达三拳,各尽其妙,绝不雷同。二奇在点染出鲁达的英雄性格。三拳不打在一处,显示出他粗中有细,三拳就结果了郑屠的狗命,足见他嫉恶如仇,下手很重。也正是这三拳,结束了他的“提辖”生涯,从此走上逃亡、出家落草的道路,最终上了梁山。
三奇在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文中以调侃口吻畅写三拳之下,开肉铺的郑屠,又开了油酱铺、彩帛铺,最终还做水陆道嘲超生“自己。读罢之后,人们无不拍手称快,为作者为英雄鲁达热情赞颂的强烈爱憎所感染。他慷慨大方,重义轻财。比如他请史进,赠金老。一听说金老父女的苦情,把自己身边带来的五两银子全放在桌上,还向史进、李忠借钱来帮助他逃生。当李忠不爽利只摸出来二两银子时,便将这银子丢还了他。他嫉恶如仇,见义勇为。这一点可算梁山泊英雄的共同特点。鲁达拳打镇关西这一段充分说明这一点。他性急如火,又心细如发。如他听到金老父女哭诉之后,不能忍受,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但从他救助金氏父女脱身的安排,又是非常细心、周到的。从这里也反映出他焦急、暴躁的缺点,如在酒楼听到隔壁哭声,”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
他勇而有谋,胆大心细。他救金父女,不顾风险;戏耍郑屠,不畏强权;出逃避祸,颇有机智。这些都写得很生动。鲁达粗中带细,与李逵粗而兼蛮、武松粗而兼狠是不同的。
水浒传每回读书笔记 篇2
《水浒传》主要讲述了北宋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揭竿起义,最后却走向失败的故事。身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内容的确是博大精深,洋洋洒洒一百万字,将作者丰富的情感发挥的淋漓尽致。一个月的时间,我只是草草读了一遍,自然不敢对全书发表什么观点,然而许多的细节,却给了我不小的感触。
“……看看红日平西,武松便道:‘天色将晚,哥哥不弃武二时,就此受武二四拜,拜为义兄。’宋江大喜。武松纳头拜了四拜,宋江叫宋清身边取出一锭十两银子,送与武松。武松那里肯受,说道:‘哥哥,客中自用盘费。’宋江道:‘贤弟不必多虑。你若推却,我便不认你做兄弟。’武松只得拜受了,三个出酒店前来作别。武松堕泪,拜辞了自去。宋江和宋清立在酒店门前,望武松不见了,方才转身回来……”
这是二十三回武松打虎前的一个插曲,初读水浒,心中最大的好奇便是,无论是改聚义厅为忠义堂,还是请招安,征方腊,平辽乱,在做这些决定之前,宋江的耳边总会听到反对的声音,然而每当这位大哥下定决心,他的兄弟们便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宋江究竟有什么魅力,使其他人甘愿为他效力?当“武松堕泪”,我的疑问也随其堕下,一个领导者,他可以样样都不如手下,但他必须能够发现人才,任用人才。武松呆在柴家庄里,众庄客疏慢于他,只得借酒消愁。然与宋江初遇不久,辞别时,宋江便亲自送他到十数里外,一名连死都不在乎的八尺男儿,为了报答宋江的知遇之恩,竟甘愿下跪,足以说明,对于一个空有才华的人来说,一分知遇,有多重要。
写到这里,脑海中不由浮现这样的景象:一名年轻文人,头戴纶巾,身穿麻布宽衫,腰系茶褐色銮带,丝鞋净袜,右手执笔,左手扶纸,神色忧郁,一气写下千古名篇——《马说》,落款韩昌黎。
我想,如果韩愈生于宋代,他或许也会成为一百零八将的一员吧,不为别的,单是宋江那对人才的赏识,变足以让这位无奈喊出“其真不知马也!”的才子为其抛头颅,洒热血了。然而,生不逢时,注定了韩愈终其一生,也没有得到君主的赏识,空有政治抱负却不能眼见它实现,只得留下一篇篇传世名作抒发苦闷之情。由此可见,“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懂得用人,便不愁无人可用。刘备文有诸葛,武有五虎,便是经典的例子。
整个暑假,电视上都在不厌其烦的播放着步步高的广告,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如今步步高的幕后老板段永平,当年却是因为得不到赏识的无奈,才被迫从小霸王跳槽,独自打拼天下。如今,步步高产值已经过亿,段永平也跻身福布斯,然而小霸王却已逐渐埋没的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段永平的老板,即便是在网络上,也搜不到他的踪影,如果当初这位无名老板能对段永平多一分赏识,多一份重用,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恐怕,会改变无数人的命运吧?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为了报答知伯的赏识,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甚至不惜涂漆吞炭;方孝孺为了感谢建文帝的重用,面对凌迟全然不惧。而周文王赏识姜尚得以平天下;商汤破格任用伊尹得以兴殷商。
一个人要想成功不仅需要有人赏识,更重要的是本身富有才华,因此对于如今的我,恐怕只有学习才是王道吧。
水浒传每回读书笔记 篇3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过以后感触很多,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正义的英雄既有铮铮的铁骨,也有孝顺的亲情。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印象十分深刻:一次,李逵背着他那瞎了的老母上梁山去。途中,母亲口渴了,李逵便放下母亲去打水。回来后,发现母亲不见了,地上只留下一滩血迹。李逵焦急地四下寻找,最终在一个山洞,发现了四只老虎凑在一起,那四只老虎正撕扯着母亲的遗体。李逵当下悲愤欲绝,怒发冲冠,提起斧子,冲进洞内,与四只老虎厮杀开来一一将其砍死,以报仇雪恨。看到这一段,我心潮澎湃,难以平静。李逵的盲母,已经被老虎咬死,此时李逵还是冒着生命危险与四只老虎搏斗。看上去好像没有意义,但他仍义无反顾,杀死老虎,夺回母亲的遗体,将母亲埋葬,使之入土为安。李逵的孝心孝行真是令人感动和敬佩。
读到这个情节,我想起了一件事。那天,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妈妈洗碗、拖地忙个不停。这时,妈妈对我说:“儿子,帮妈妈把阳台上的衣服收进来”。我说:“妈妈,好不容易才放假休息会,我才不想干家务呢”。妈妈有点生气:“要你收个衣服,哪这么多废话?”我也不敢示弱地顶嘴:“你可以不吼吗?”听我这么说,妈妈没再催我,而是默默地拖着地。
我发现不对劲,偷偷瞄了妈妈一眼,发现妈妈的眼里正闪着泪光。那一下,我也觉得自己太过分了,心想:妈妈平时忙工作、忙家务、忙辅导我学习,也挺不容易的,力所能及的家务我都不做,也确实不应该。于是,我起身走到阳台,把衣服收进来,一件件叠好,接着又帮妈妈拖了地。妈妈看着我的行动,冲我笑了笑。看到妈妈笑了,我也很开心。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感到,帮妈妈做事,原来这么简单快乐。孝顺,原来这么容易,它就体现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之中。我们这个时代的小孩,学习压力大,业余时间又大都沉浸在电脑游戏、电视之中。不知不觉,我们和爸爸妈妈的交流少了,亲情淡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视,用更多的时间走进亲人的心里,找回属于我们的真挚感情和拳拳孝心。一个孝顺的人,才是一个有情有义、被人尊重的人。
水浒传每回读书笔记 篇4
宋江,何许人也?宋江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108条梁山好汉的头领,他的出现,将各地的英雄好汉聚集到一起,也是他的出现,将梁山一干人等纳入了朝廷的正规军队,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宋江是如何到江州的?宋江因为写信放走了晁盖,而该信又被其妻阎惜娇看见了,宋江情急之下,失手杀死了阎惜娇,这个故事又叫做“坐楼杀惜”,之后被判处了刺配江州的刑罚。
宋江到了江洲后,结识了神行太保等人。一天在浔阳楼喝酒,乘着一时酒兴便在墙上题了一首反诗,还留下姓名。最后被黄文炳看到打入死牢。
这件事把宋江写得让读者哭笑不得,不知该怎么说他,本集也没有什么精彩的环节。只是作者能把宋江写到让读者看了说不出宋江什么的境界,真是了不起。只能够说宋江太糊涂,提什么诗罢了。而正是有了这一集,才能更好的衬托出下一集劫法场的情景来。用宋江题诗被抓着一段来衬托出后面劫法场的情景。的确,用宋江题诗被抓要比用其它的好。一是让你说不出什么,二还可以把他们劫法场的理由弄得更充分。
宋江题诗浔阳楼的故事正好为将来的好汉集结埋下了伏笔,如果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宋江有没有可能一直在江州服役,最后郁郁而终呢,这都说不准,那么108条好汉集结梁山水泊的故事就不存在了!
宋江题诗浔阳楼让我们看到了宋江的心境:宋江的内心深处,很怨恨、很不满、很想有所作为,但被困于江州,正违反了宋江想做一届忠臣、报效国家的夙愿!
水浒传每回读书笔记 篇5
当我捧着这本《水浒传》时,我便情不自禁的哼起了那首耳熟能详的《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颇有一番梁山好汉豪爽的气势。
“逼上梁山”是民间的一句俚语,是描写一个人走投无路之下选择的无奈之举。《水浒传》中的英雄个个都是历经了无数的险阻,他们可以说是“仗义疏财归水泊山,报仇雪恨上梁山”。水浒英雄的忠、信、义,让我崇拜的五体投地,还有宋江的领袖才能、吴用的神机妙算、李逵的粗鲁莽撞、鲁智深的侠肝义胆、武松的神威神勇、林冲的骁勇善战、燕青的伶俐机灵……他们每个人都险象环生,他们背后的故事又怎是能用一篇篇文章所可以表述的呢?
梁山好汉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为百姓们除暴安良,是人人嘴里的“救世主”。最终,他们在梁山上聚集了一百零八个头领,排定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本以为这就是结局了,可没有想到朝廷一声令下,让梁山的好汉前去征辽,当他们正要凯旋而归时却又奉命至江南征讨方腊,弄的一百零八条好汉死的死、残的残、溜的溜、隐的隐,稀稀落落,最后仅仅剩下了二十七人。朝廷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想“借刀杀人”,而梁山的好汉只不过是朝廷的一颗棋子,他们在战场上为朝廷杀敌,而朝廷却在背后想着如何斩草除根。梁山好汉已经落到如此下场了,朝廷却还不罢休,那些幸存者还是未能逃脱接蹱而至的厄运,宋江、卢俊义被毒死,李逵在宋江临死时被拉去一同陪葬,吴用、花荣自缢身亡……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这样悲惨的结束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不是阎婆惜的百般要挟,宋江又怎会杀了阎婆惜;如果不是高衙内的重重陷害,林冲又怎会手刃仇人;如果不是西门庆和潘金莲杀死了武大郎,武松又怎会杀死西门庆和潘金莲……
合上《水浒传》的那一刻,我心中也生出了一种怒火。我气愤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我痛恨那些阴险凶残的污吏;我鄙视提出“借刀杀人”这个主意的人。同时,我也有一丝的伤感,我惋惜那一百零八将的悲惨命运;我感叹这一百零八个好汉的豪壮英勇;我崇拜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江湖义气。
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铭记他们的历史,铭记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他们吧!
水浒传每回读书笔记 篇6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文学罕有的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它的产生,跟我国文学史上许多家喻户晓、为人民喜爱的名著一样,是有进步思想的文人作者采取民间流传的群众创作,加工再创作而成的。
北宋末,宋江等一百单八人揭竿起义。到了南宋,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持续剧烈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这些起义英雄为人民群众倾心爱慕,广泛流传,以致纷纷起而效尤。北宋腐朽政权面对严重“内忧外患”,一贯对外屈降,对内镇-压。镇-压了内部,才可以偷生苟安混下去。但这个政权“民穷、财匮、兵弱、士大夫无耻”,他们哪有力量“安内”?说宋江在京东起事,宋徽宗此时对蠢蠢欲动的金国视而不理,却唯独想拔出宋江这眼中尖丁,不久,北宋亡国了。南宋统治者是更加无耻的投降主义者,而当时南北广大人民群众对金统治者侵扰是坚决抗战的'。他们一批批建立山寨水寨,对金反侵略、反扩张,对宋反投降、反压迫;与南宋统治者相对立,形成大是大非黑白分明的阵线。苟延残喘的南宋统治者处此局势,当年侯蒙的献策“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自然而然成为他们“安内”最好的政策。
宋江等一百单八人聚义梁山,受招安征方腊的事,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人们痛骂误国的奸臣贼子,比照之下,对巨盗宋江之流深表敬慕和赞赏。赞说其:“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岂《水浒传》是“英雄传奇”的开山之作,是中国最杰出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数百年来,风行宇内,虽屡遭禁毁,仍然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其思想之伟大,见地之超远,为古今人不能及也。”《水浒》抒发对现实社会的感想,文笔从容、蕴藉,饶有趣味。
水浒传每回读书笔记 篇7
《水浒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的发生、发展、以及失败的整个过程,展现了封建社会时的黑暗,并歌颂了起义军英勇的反抗精神和梁山好汉行侠仗义的人格魅力。
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为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梁山一百零八个绿林好汉当中,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有好几十位,像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等。当然,书中不仅写了个人的抗争,还写了许多集体行动。如由晁盖、吴用等人计划的智取生辰纲就是最早的一次集体行动。在此后,又经过了几次小规模的聚义。这些好汉就像分布在各地的小溪流回大海一样,从四面八方前来投靠梁山泊,梁山起义军的势力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尤其是在宋江上了山之后,立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帜,梁山好汉所向无敌。可就在梁山事业发展之鼎盛时,一层可怕的阴影笼罩了整个山寨,那就是归顺朝廷!
在众多的好汉当中,武松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景阳冈打虎”“怒杀潘金莲”“醉打蒋门神”等十来回集是写武松的故事,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如天神般的英雄。除此之外,还有爱抱打不平的鲁智深、性格粗犷的李逵、机智聪慧的吴用……正是拥有了这些顶天立地的绿林好汉,才构成了这只强大的、无人能敌的梁山泊起义军。
现在,看了我的介绍,想必大家也一定都喜欢上了这本书了吧,找个机会也找来看看吧!
水浒传每回读书笔记 篇8
暑假里,我看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施耐庵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英雄好汉:忠义双全的天魁星呼保义宋江,武艺高强的天雄星豹子头林冲,无比勇猛的天杀星黑旋风李逵,见义勇为的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在这一百零八位好汉之中,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那及时雨宋江了。
宋江,字公明,绰号“呼保义”人唤“及时雨”,是《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是作者全力塑造的“忠义双全”的典范。宋江精明练达,喜好结交英雄豪杰,为人仗义疏财,总是能在人危险时出手,助人排忧解难;宋江扶危济贫,一心为国尽忠,于家尽孝,具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和整体观念。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笔刀小吏。晁盖等好汉劫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相告。晁盖上梁山后,派刘唐送金子给宋江酬谢,谁料书信落入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杀了阎婆惜,因而被发配江州,与李逵等人相识。后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被判死罪,幸得梁山好汉相救,才从刑场逃出,上了梁山伯,当了副头领。后来,晁盖在曾头市中箭而亡,宋江坐了头等交椅。受招安后,宋江被封为武德大夫兼楚安州安抚兼兵马部总管,带领梁山泊好汉破大辽、战幽州、擒王庆、捉方腊,最后被高俅等奸臣下药毒死。
我之所以对宋江记忆最深,是因为他的为国尽忠、于家尽孝。宋江的为国尽忠体现在他为国征战上,因为他为了朝廷平安,不惜亏折许多好汉,破大辽、战幽州、擒王庆、捉方腊,平定各方战乱。宋江的为家尽孝体现在第二十二回,他为了不连累家人,自愿开除祖籍。
所以,我也要像宋江一样,报效祖国,孝敬父母!
水浒传每回读书笔记 篇9
我是比较喜欢林冲这个人的,尽管他开始并不像个好汉,而更像个懦夫。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是个他非常珍惜的好职位。他有一位天真美丽的娘子,一个有英雄气概的老丈人,生活地十分快活。他并不想惹事生非,只想做个良民,而恶人厄事却偏偏找上了他。
高太尉之子高衙内两次调戏他的妻子,朋友背叛,误入白虎堂,发配沧州,而林冲都忍了。他以他一贯的作风——委曲求全来回应这一切,因为他害怕失去他的职位,他惧怕高太尉的“权”。
林冲的一味忍让却换来陆虞侯、高衙内等恶人丑恶的嘴脸,更反映那个时代奸臣当道,民不聊生,众生不认法律道义,只认“权”。当然世上不只有恶人,也有一些好人,比如林冲受孙定的帮助,免于死罪,受鲁智深的保护免于暗算,他们都是出于对林冲的“义”。
从林冲的身上又能看出这世上又不止有“权”,还有“钱”,于是林冲抓住了这一点,贿赂管营、差拨,救济囚徒,他也在沧州有了些快活日子,他几乎忘记了东京发生的种种不幸,而高太尉他们却并没有打算要放过他。
于是就有了陆虞侯贿赂差拔火烧草料场一幕。然而,林冲却阴差阳错地躲过了这一劫。当他在庙里听到这些小人得意之语时,一定也是怒发冲冠,但他又超乎寻常地从容镇定,深思熟虑,终于放弃了功名利禄,杀了那些小人,最终被逼上梁山。
林冲雪夜上梁山的场景更显凄惨,漫天大雪,掩不住他内心的苍凉。然而到了梁山,又遇上王伦这等小肚鸡肠之人,处处排挤他。费尽几番周折,才勉强被留在梁山。
后来晁盖等七人上了梁山,当王伦故技重施,再次揭开他的伤疤时,他再也忍受不住,他真正的英雄气概终于被逼了出来,火并了王伦。这个时候,他不再谦卑地近乎谄媚,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他终于成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好汉。
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之后,当他听说娘子自缢,丈人病亡时,他又潸然泪下,心中定是愧疚万分。当初,是他对高衙内的那些恶事无动于衷,灾难才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是他一纸休书将娘子推给了高衙内,只求保住自己的前程,才会妻死家散……
林冲自此杜绝了挂念,在梁山上隐没,成了一个没有性情的人,一个“杀人机器”。
林冲最后的结局更是凄凉,他没有等到搬师回朝的时候,也没有等到朝廷封官加爵之时,他没有战死沙场,甚至没有死在兄弟们的环绕之中。他死在孤独与悔恨之中,那时身边只有武松一人,我想这也是作者特意安排的,更衬托出他悲惨的一生。
病榻上的林冲一定感慨万千,他这一生让他欣慰的事一定很少,让他悔恨的事一定很多吧?
林冲无疑是《水浒传》中重要的人物,作者在他身上也是下了重笔墨,因为他一生的遭遇最能体现“逼上梁山”这四个字。
当我们这些后人在同情林冲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林冲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更是千千万万个像林冲一样委曲求全的宋人的悲剧。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清平的世界里,一个“权”字当头的世界里,无路可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4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