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初回读后感
宝黛初会读后感400字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小说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节选。
我们可以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一窥红楼梦的伟大成就。
丫环数量的对比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带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雪雁。
而“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
”如此算来,迎春等人,每人至少有十二个仆人,是黛玉的六倍。
王熙凤出场时,是被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
再从全书看,当时荣府上下大小主子有十四人(加惜春),总人口约有四百人,主子与仆人之比达到了1∶25。
而从她们的家世看,贾林两家都是世袭王公贵族。
贾赦,时袭一等将军;贾政,时任工部员外郎。
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父亲以上曾四代袭过列侯。
家世相当,门第相当,豪侈之气则有天壤之别,贾府安能不败
结局安能不惨
人物描写的对比 王熙凤和众人之比 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有曾迎接远客
’”。
而其它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
在林黛玉看来,此人实在是放诞无礼。
但这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
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合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
正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
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比 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而王熙凤呢,“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高贵一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 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到了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一“携”一“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
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比 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亦未为不可。
’”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
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赤裸裸地表达出来。
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黛玉对贾宝玉认识之比 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结果一见之下,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何等眼熟到如此
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
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定同盟者。
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
贾宝玉和封建学士之比 文中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湛肖无双。
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
西江月似贬实裹,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窥贾府败落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黛玉的细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的
【第1句】: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曹雪芹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第2句】: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第3句】: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4句】:掌握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教学设想
【第1句】:重点: 对本文几个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难点: 《西江月》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第2句】:简要介绍小说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文的内容。
【第3句】:组织学生观看与课文相关的电视剧片段: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第二集“宝黛钗初会容庆堂”、三十集“白茫茫厚地高天”。
课时安排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了解,《红楼梦》。
一、 导入 (幻灯片投影)宝黛共读西厢的插图和三个板块:“延伸”、“环境”、“人物”,同时配以“枉凝眉”的音乐。
以营造一种氛围。
二、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第1句】:请学生简要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红楼梦》
【第2句】:然后补充介绍如下: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
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
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
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
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
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
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
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
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
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
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第3句】:介绍破足道人念的《好了歌》(幻灯片投影)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第4句】:《红》的价值与主题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⑴.众多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400多人。
典型:几十个。
著名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王夫人、贾政、贾赦、贾琏、贾雨村;贾家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袭人、晴雯;尤二姐、尤三姐;刘姥姥等。
⑵.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故事情节。
以大量的日常生活描写引人入胜。
(承继《金瓶梅》,而又与之有别。
)描写的主要内容是:平时起居,家庭宴会,钣后闲谈,玩花赏景,吟诗作赋,儿女情长……其间偶尔穿插重大事件——元春省亲,罢官抄家,反映贾府由盛变衰的变化。
描写的环境,主要是大观园,荣宁二府,以及府外生活。
众多的故事,以怡红院和萧湘馆的主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作为主线贯串在一起。
黛玉进府是二人关系的开端,经过两小无猜、爱情萌芽、误会猜忌,终于倾心定情,但最后却以悲剧(黛玉死,宝玉出家)结束。
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准确精炼,明白流畅,生动。
二、 简介《红》开头五回的内容 第一回是开篇。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讲述两则故事。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
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365kUaIle.cN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幻灯片)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 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四、(幻灯片一一投影,配插图)金陵十二钗及袭人、晴雯的判词 由判词判断所写之人,并推测人物的命运与性格,学生讨论后老师简要概括。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第二教时 主要内容:贾府典型环境的分析;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形象分析 一、复习《红》人物间的关系 利用课件,让学生上台来操作,将人物图标拖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如果位子错误则图标会自动退回。
二、分析贾府这一典型环境
【第1句】:问:贾府与别家有什么不同
(幻灯片逐步打出) 讨论后归纳,从三个大方面展开 宏伟豪华的府第 皇帝御书的大匾 君王手题的对联 宏伟的外观 等级分明的礼仪 贾母院 讲究的布局 贾赦院 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贾政院 华丽的陈设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第2句】:讨论环境描写的特点与作用。
【第3句】:扣住课文有关语段自绘“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 (幻灯片投影)“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一起用箭头绘出林黛玉进贾府行进线路图。
【第4句】:合上书,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拖动建筑物图标移至正确的地方。
三、
【第1句】: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两类人,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第2句】: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
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
完成课后练习一。
四、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贾母、王夫人、王熙风 本节课讨论分析贾母、王夫人形象。
第三教时 一、分析王熙风形象
【第1句】: 你对王熙风印象如何
【第2句】: 从写出场、绘肖像、见黛玉、回夫人等情节,分析她的性格和她在贾府的地位。
(幻灯片显示)
【第3句】: 看到荣国府掌握内政的三位实权人物,我们会有什么感想呢
黛玉和她们的关系能处好吗
今后命运会怎样
二、“心有灵犀一点通”:黛玉与宝玉
【第1句】: 研读课文,摘要分析课文初步表现了的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找出一句概括黛玉行动的话语; 找出论据说明黛玉的“时时在意”“步步留心; 外貌描写。
【第2句】: 贾宝玉 出场前的侧面勾勒; 出场后的肖像描写; 《西江月》二词的总结。
(幻灯片一步步打出,配以“枉凝眉”的歌曲)
【第3句】: 宝黛初会(配以曲子“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两人眼中的对方; 一“惊”一“叹”。
【第4句】:(幻灯片)“金玉良缘”、“白茫茫天高地厚”的插图,配以“金玉良缘”的唱曲。
三、结合课后练习掌握一些文言字词。
感谢您对派派小说论坛的支持,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
宝黛初会读后感50字
随着新版《红楼梦》的播出,在民引发了一场热议。
有看楼梦这本书的朋友应该,在原版里边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写的也是出神入化。
据说,贾宝玉第一次见林黛玉,突然说:这个妹妹我好像在哪里见过,这句话震惊了在场的很多人。
当然此时此刻站在对面的林黛玉也正在琢磨着这个人哪里见过
这样看来,他们两个人也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时有了一样的感觉。
宝黛初会读后感100字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小说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节选。
我们可以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一窥红楼梦的伟大成就。
丫环数量的对比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带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雪雁。
而“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
”如此算来,迎春等人,每人至少有十二个仆人,是黛玉的六倍。
王熙凤出场时,是被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
再从全书看,当时荣府上下大小主子有十四人(加惜春),总人口约有四百人,主子与仆人之比达到了1∶25。
而从她们的家世看,贾林两家都是世袭王公贵族。
贾赦,时袭一等将军;贾政,时任工部员外郎。
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父亲以上曾四代袭过列侯。
家世相当,门第相当,豪侈之气则有天壤之别,贾府安能不败
结局安能不惨
人物描写的对比 王熙凤和众人之比 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有曾迎接远客
’”。
而其它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
在林黛玉看来,此人实在是放诞无礼。
但这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
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合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
正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
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比 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而王熙凤呢,“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高贵一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 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到了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一“携”一“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
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比 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亦未为不可。
’”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
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赤裸裸地表达出来。
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黛玉对贾宝玉认识之比 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结果一见之下,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何等眼熟到如此
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
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定同盟者。
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
贾宝玉和封建学士之比 文中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湛肖无双。
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
西江月似贬实裹,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窥贾府败落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黛玉的细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的
【第1句】: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曹雪芹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第2句】: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第3句】: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4句】:掌握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教学设想
【第1句】:重点: 对本文几个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难点: 《西江月》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第2句】:简要介绍小说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文的内容。
【第3句】:组织学生观看与课文相关的电视剧片段: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第二集“宝黛钗初会容庆堂”、三十集“白茫茫厚地高天”。
课时安排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了解,《红楼梦》。
一、 导入 (幻灯片投影)宝黛共读西厢的插图和三个板块:“延伸”、“环境”、“人物”,同时配以“枉凝眉”的音乐。
以营造一种氛围。
二、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第1句】:请学生简要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红楼梦》
【第2句】:然后补充介绍如下: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
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
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
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
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
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
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
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
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
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
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第3句】:介绍破足道人念的《好了歌》(幻灯片投影)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第4句】:《红》的价值与主题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⑴.众多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400多人。
典型:几十个。
著名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王夫人、贾政、贾赦、贾琏、贾雨村;贾家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袭人、晴雯;尤二姐、尤三姐;刘姥姥等。
⑵.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故事情节。
以大量的日常生活描写引人入胜。
(承继《金瓶梅》,而又与之有别。
)描写的主要内容是:平时起居,家庭宴会,钣后闲谈,玩花赏景,吟诗作赋,儿女情长……其间偶尔穿插重大事件——元春省亲,罢官抄家,反映贾府由盛变衰的变化。
描写的环境,主要是大观园,荣宁二府,以及府外生活。
众多的故事,以怡红院和萧湘馆的主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作为主线贯串在一起。
黛玉进府是二人关系的开端,经过两小无猜、爱情萌芽、误会猜忌,终于倾心定情,但最后却以悲剧(黛玉死,宝玉出家)结束。
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准确精炼,明白流畅,生动。
二、 简介《红》开头五回的内容 第一回是开篇。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讲述两则故事。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
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幻灯片)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 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四、(幻灯片一一投影,配插图)金陵十二钗及袭人、晴雯的判词 由判词判断所写之人,并推测人物的命运与性格,学生讨论后老师简要概括。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第二教时 主要内容:贾府典型环境的分析;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形象分析 一、复习《红》人物间的关系 利用课件,让学生上台来操作,将人物图标拖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如果位子错误则图标会自动退回。
二、分析贾府这一典型环境
【第1句】:问:贾府与别家有什么不同
(幻灯片逐步打出) 讨论后归纳,从三个大方面展开 宏伟豪华的府第 皇帝御书的大匾 君王手题的对联 宏伟的外观 等级分明的礼仪 贾母院 讲究的布局 贾赦院 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贾政院 华丽的陈设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第2句】:讨论环境描写的特点与作用。
【第3句】:扣住课文有关语段自绘“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 (幻灯片投影)“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一起用箭头绘出林黛玉进贾府行进线路图。
【第4句】:合上书,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拖动建筑物图标移至正确的地方。
三、
【第1句】: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两类人,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第2句】: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
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
完成课后练习一。
四、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贾母、王夫人、王熙风 本节课讨论分析贾母、王夫人形象。
第三教时 一、分析王熙风形象
【第1句】: 你对王熙风印象如何
【第2句】: 从写出场、绘肖像、见黛玉、回夫人等情节,分析她的性格和她在贾府的地位。
(幻灯片显示)
【第3句】: 看到荣国府掌握内政的三位实权人物,我们会有什么感想呢
黛玉和她们的关系能处好吗
今后命运会怎样
二、“心有灵犀一点通”:黛玉与宝玉
【第1句】: 研读课文,摘要分析课文初步表现了的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找出一句概括黛玉行动的话语; 找出论据说明黛玉的“时时在意”“步步留心; 外貌描写。
【第2句】: 贾宝玉 出场前的侧面勾勒; 出场后的肖像描写; 《西江月》二词的总结。
(幻灯片一步步打出,配以“枉凝眉”的歌曲)
【第3句】: 宝黛初会(配以曲子“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两人眼中的对方; 一“惊”一“叹”。
【第4句】:(幻灯片)“金玉良缘”、“白茫茫天高地厚”的插图,配以“金玉良缘”的唱曲。
三、结合课后练习掌握一些文言字词。
感谢您对派派小说论坛的支持,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
怎么描写宝黛初会,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这个妹妹,我像是在哪里见过
宝黛初会时几岁?
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将一月光景方渐愈.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 , 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暂且歇下.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 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 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也就是说,黛玉5岁的时候聘了贾雨村当先生,读了一年书,来到贾府,所以应该是6岁,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应该是七岁,两人初见
读红楼梦之宝黛相会后的感悟
观《红楼梦》之“宝黛钗初会荣庆堂”有感 在“文学与法律”课上,老师为我们放了《红楼梦》的一集“宝黛钗初会荣庆堂”,观看完之后我感受颇深,深感《红楼梦》的博大精深。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世界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丰华绝代,独高一世,扮演了一个时代文学的天才总结者的角色,在作者曹雪芹犀利的笔锋下,把当时封建压迫的环境显露无疑。
让人读罢酣畅淋漓,其独特的视角深刻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其通过每一章回的叙述,把封建社会那种非人道、黑暗的生活状态都浓缩到了这部巨著中。
尤其是他的如缘巨笔,寥寥数下便勾勒出了《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一脍炙人口的篇章,而其中的“护官符”给人印象尤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今社会的黑暗。
由于我自身的文学功底不深,所以对本回仅作写简单的分析。
我觉得本集可以从法律以及文学两个角度来进行解读,虽然这集叫“宝黛钗初会荣庆堂”,但它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
这回讲的是“那贾雨村补授应天府,一到任就遇上一件‘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的官司。
雨村传原告来审,听了事情经过与原告‘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
望大老爷拘拿凶犯,剪恶除凶,以求孤寡,死者感戴天恩不已’的恳求后,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
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
’随即发签差公人,要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令他们实供藏在何处,一面再动海捕文书。
’”从法律的角度看,法律是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按当时的律法,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杀人者就该捉拿归案。
这时候的贾雨村何其大义凛然、一身正气,好一副为民作主的清官做派,让人肃然起敬。
但在这关键时刻,门子的一个眼色儿让贾雨村的态度陡然逆转,赶忙收回了成命。
后来,门子背地里开导贾雨村说:“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
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
”接着,门子又向贾雨村介绍了“护官符”,说的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贾雨村才如梦初醒,得知本案中的被告——打死人命者薛蟠,原来是帮自己复官的贾政的亲外甥,薛家除了荣宁二府、史家、王家沾亲外,还有“世交亲友都在外者”。
这一张“关系网”太大了,贾雨村如果想在案件中主持公道就要被这张关系网所吞没。
而且贾雨村毕竟是靠贾、薛家的运作才坐上这把官椅的,他便做一个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贾雨村在“关系网”面前两股颤颤,为官要为民作主的书生意气全失,只好乖乖地昧着良心“胡乱判断了此案”,死者家只“得了许多烧埋银子”。
可以见得当时的“法治社会”和当今的“法治社会”的区别,封建社会的“法治”是统治阶级以法律来管制被统治阶级,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官官相护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护官符” 不仅是保护当官的不会丢掉乌纱帽,更是保护占统治地位的官神地主不被律法管制,让他们更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足以体现封建专制的腐败。
贾雨村的冷酷无情,趋炎附势固然令人心寒,而其中暴露出的封建官场的黑暗丑陋更令人震惊。
那短短四句的“护官符”则将这一丑陋撕开了面纱,赤裸裸的展示于世人。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何能横行金陵
无非是钱、势二字罢了。
“白玉为堂金作马”、“珍珠如土金如铁”,形象地提示了四大家族的富甲天下;又以他们的奢侈无度的生活埋下了深广的容量,他日趋衰败的种子。
说实在的,这“护官符”并不能算是诗,但它用生动的比喻,质朴的语言,概括了四大家族的总况。
这是一个多好的总结,我不禁要对曹雪芹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以一个伟大艺术家的极大臂力,担负起了时代的重担。
其实,无论古今都存在着“护官符”,它无疑是张吃人的网,里面每个人都被牢牢的套住,真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任何一个人想打破这张网,那便会遭到来自各方的攻击,这张关系网四处暗藏杀机,法纪在它前面也不值一提。
这让我想到了这样的一句话“官司进了门,两边都托人。
”,就像当今社会上表现的那样,很多公职人员时常用这样的话来抱怨“关系网”对秉公办案的干扰,并为之感到苦恼。
极个别办案人员由于屈从权势而办了错案,最后触犯了党纪国法,受到了责任追究。
这些人也可能像贾雨村一样,起初不乏一腔匡扶正义的热血,无奈在患得患失之间动摇了立场,把法律的天平倾向了权势一方。
因为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有时高尚的道德操守也会被生计方面的压力所击溃,所以导致秉公办案而举步维艰。
可见,人际交往中的“关系网”是我们许多办案人员的肘腋,也时常被这张网所影响。
近年来曝出的佘祥林案、赵作海案给我们广大的办案人员予极大的警醒。
我们要时刻做到在办理任何一件案件中,一定要秉公执法,不丝一苟,依法行使宪法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在具体办案中,究竟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在今天,我们只有靠法律和制度阻挡住“关系网”对我们的干扰,排除办案人员依靠“ 护官符”来自保的后顾之忧,再辅之以办案人员的道德内修和对办案人员的外部监督制约,人民群众所翘首期盼的司法公正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这样做到从内部到外部共同双管齐下,坚决杜绝“关系网”影响,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更好的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另外从文学角度看,《红楼梦》的高深贵在对人物的描写以及性格刻画,还有对大观园里众多角色的人物关系处理上,曹雪芹像对每个人物都灌注了生命一般,把他们刻画得活灵活现,仿佛每个角色都是活的立体的。
我个人觉得本集最出彩的部分是宝黛钗相见的部分,书中并未对此做相关描写,但是编剧却栩栩如生的表现了这样的场景:宝钗落落大方、娴静知礼;宝玉对于这个表姐的心驰神往;黛玉在贾府众人都期盼见到薛家时却独有心事,独自感伤。
高潮是三春和宝玉、黛玉终于与宝钗相见,宝玉拉着黛玉的手迎上宝钗,黛玉却把手从宝玉手中抽走,宝玉又紧紧一把拉住,这一切被和三春寒暄的宝钗看的一清二楚,却只是莞尔一笑,三个人之后的关系就此一览无余了。
《红楼梦》是部好作品,不仅有文学价值,也有一定的法律价值,我理解能力有限只能领悟些皮毛,以上就是我对本集的观后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45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