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包利民散文集读后感

包利民散文600字

美丽的从容\ [包利民]记得许多年前,在一个暖暖的夏日,倚在床上看一本书。

书中都是一些世界百年的老照片,记录着流逝岁月中的点滴浪花,心也于其中载浮载沉。

如今过去这么久,却有一幅照片依然深印在心。

那是美国发生的一场暴乱,士兵们持枪冷漠,枪口对着人群。

这时,一个女大学生却款款上前,将一支美丽的雏菊插入一个士兵的枪管中。

那样的一个瞬间,冰冷的枪口与盛开的鲜花完美地结合,加上那女子微笑的脸,给人以一种震撼心灵的魅力。

几分钟后,那名女大学生便被枪杀。

可是她留下的刹那温情,却让世人永远铭记。

那是一份从容的心境,并不只是淡定,更是一种让心于沉沉的压制中绽放出静静的美丽。

那不是一种挣扎,也不是一种梦幻,而是一种执著的坚守与坚信。

所以,子弹夺去她年轻的生命,却夺不去她脸上始终不变的浅浅的笑。

非常欣赏那些在大事件发生时仍能保持沉静的人,若是脸上有笑,则更让我动容。

若是满面沧桑风尘如刻,那不是从容,只是麻木;若面无表情坐壁上观,那不是从容,只是冷漠;若是事不关己便全身而退,那也不是从容,只是一种懦弱。

真正的从容,不仅是心静如水,而且有希望在其中,有信念在其中。

如此,才是一种美丽。

在我的生命中,还镌刻着另一张照片。

那是一所着火的房子,房子前一家人在合影。

那一家人的脸上,都流露着温暖的笑意,那熊熊燃烧的大火,成为最美丽的背景,把他们的笑脸映得鲜活无比。

那是一个晚上,这个平房里的一家人刚要休息,便突然失火,由于是电线燃着,所以火势很大,根本无法短时间扑灭,而消防队还要有一段时间才会到来。

一家人跑到房外,只带着不多的贵重东西,看着身后燃烧的家,都有些惊恐和失落。

这个时候,老爷爷却大声说:“趁着房子还没全烧掉,我们赶快合个影吧,以后就没有老房子了

包利民散文600字

美丽的从容\ [包利民]记得许多年前,在一个暖暖的夏日,倚在床上看一本书。

书中都是一些世界百年的老照片,记录着流逝岁月中的点滴浪花,心也于其中载浮载沉。

如今过去这么久,却有一幅照片依然深印在心。

那是美国发生的一场暴乱,士兵们持枪冷漠,枪口对着人群。

这时,一个女大学生却款款上前,将一支美丽的雏菊插入一个士兵的枪管中。

那样的一个瞬间,冰冷的枪口与盛开的鲜花完美地结合,加上那女子微笑的脸,给人以一种震撼心灵的魅力。

几分钟后,那名女大学生便被枪杀。

可是她留下的刹那温情,却让世人永远铭记。

那是一份从容的心境,并不只是淡定,更是一种让心于沉沉的压制中绽放出静静的美丽。

那不是一种挣扎,也不是一种梦幻,而是一种执著的坚守与坚信。

所以,子弹夺去她年轻的生命,却夺不去她脸上始终不变的浅浅的笑。

非常欣赏那些在大事件发生时仍能保持沉静的人,若是脸上有笑,则更让我动容。

若是满面沧桑风尘如刻,那不是从容,只是麻木;若面无表情坐壁上观,那不是从容,只是冷漠;若是事不关己便全身而退,那也不是从容,只是一种懦弱。

真正的从容,不仅是心静如水,而且有希望在其中,有信念在其中。

如此,才是一种美丽。

在我的生命中,还镌刻着另一张照片。

那是一所着火的房子,房子前一家人在合影。

那一家人的脸上,都流露着温暖的笑意,那熊熊燃烧的大火,成为最美丽的背景,把他们的笑脸映得鲜活无比。

那是一个晚上,这个平房里的一家人刚要休息,便突然失火,由于是电线燃着,所以火势很大,根本无法短时间扑灭,而消防队还要有一段时间才会到来。

一家人跑到房外,只带着不多的贵重东西,看着身后燃烧的家,都有些惊恐和失落。

这个时候,老爷爷却大声说:“趁着房子还没全烧掉,我们赶快合个影吧,以后就没有老房子了

我与祖国共奋进 600字作文

时间曾凝聚在1949年10月1日,当巍峨的华表披上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迎来新一轮的太阳,当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洪亮的声音传遍了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时刻,对于一个饱经忧患、受尽欺凌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宝贵啊

古老的东方有一个全身珠光宝气,雍容华贵的女子,盘古开天辟地、四大发明、老子孔子、丝绸瓷器、威武的兵马俑使她光彩照人。

她的美让人羡慕万分。

但是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我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幕呢

指针急速飞转,时间指向了1840年,外国列强纷纷加入了掠夺中国财富的战争。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法战争以及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贪婪的侵略者几乎掠去了美丽女子所有的珍宝。

贪婪的侵略者让她明白了落后就会挨打这个道理。

她没有沉默,而是选择了反抗,在这片千万年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抗敌故事。

从古至今,祖国涌现出无数爱国者,他们把祖国、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两弹一星的邓稼先等等……无数仁人志士以铁的事实抒写了一曲曲爱国之歌。

终于……终于……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了,那让人耻辱的东亚病夫的帽子终于被我们抛掉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开始实现重整河山的梦想。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我的祖国开始走向繁荣,走向富强;紧接着,中国大地上又升起了另一朵美丽的白云,氢弹成功爆炸。

1978年,改革开放,我的祖国引来了全世界羡慕的目光;1997年,东方之珠香港回归了;1999年,澳门的炎黄子孙也唱着“七子之歌”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2001年,我的祖国申奥成功,并且从此加入了世贸组织;2003年10月15日,太空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

这一切足以证明,我的祖国是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

中华人民终于可以重新扬眉吐气了。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就是未来强大祖国的建设者,总有一天,前辈们会把他们手中的接力棒满怀憧憬地递给我们,我们要有能力去接受这份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冰山上的雪莲教会我们纯洁;天空中翱翔的雄鹰教会我们勇敢;遨游天迹的海燕教会我们顽强、乐观……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受战火的洗礼,不需要担心国土的沦陷,但是,我们却有责任,有义务,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选我吧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问题

是中文系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还是外国语学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楼答案完全不靠谱,二楼的已经是很多年前网上的东西了。

那么就说说中文系的吧。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两门专业课考试分别为“中外文学”和“中外文论”,满分都是150分,没有中文系其他专业要考的“大综合”部分。

报考时须在两个研究方向(

【第1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第2句】:国外中国学)中选择一个,但考试出题是不分方向的,所有考生做的都是同一套试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参考书目(中文系不指定书目,本书目为北大中文考研工作室发布)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 董学文《文学原理》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 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 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 郁龙余、孟昭毅《东方文学史》 毕业去向和研究方向无关,可以看北大中文专业考研答疑专区里的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去向表。

命题特点及试题举例分析。

按考试涉及的学科来划分,“中外文学”主要考察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当代文学较少涉及甚至不考,但也不能忽视,要稍带复习。

各门学科所占的分值不是很固定,现代文学有时占30分,有时占50分,古代文学占10-30分不等,剩下的分数就是外国文学了,其中东方文学主要涉及东亚(日本、朝鲜和越南)文学和圣经文学,所占分值不大,一般在15分左右;“中外文论”主要考察西方文论、中国古代(含近代)文论,并且结合比较文学和文论出比较诗学方面的考题。

覆盖面较广,出题点很难预测,分值分布也时有变化。

07年古代文论占30分、西方文论50分,比较诗学70分;08年古代文论30分、西方文论40分,比较诗学80分。

从考试题型上看,近五年的惯例是“中外文学”和“中外文论”各出五、六道大题,一般都是论述题,有时“中外文论”考试中会用一个名词解释,或若干填空,或若干简答,或一段文言文标点、翻译、评述等题型来代替五六道论述题中的一两道。

每门考试的五六道大题中,一般前两三道题分值较低,占30-60分,后三道题分值较高,占90-120分。

这里说一下比较文学这个学科,它的身份较为特殊,在“中外文学”中一般考应用,与具体文学史相结合;在“中外文论”中,一般与中外文论相结合,考察考生在比较诗学方面的掌握以及考生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认识和看法,基本上都为最后的论述题,也有可能考比较文学方面的名词解释,例如08年考了“拼贴”(collage)这一名词解释。

北大中文系无论哪个专业,考研的试题都注重考查我们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并非简单考查知识点本身的记忆情况,所以千万不要只满足于背下了书上的一个个知识点,这一点请大家切记。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考题,不仅偏重于考查考生对外国文学的熟悉程度,还要求我们能够把外国文学放在比较文学的视角下加以分析,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外国文学知识基础,对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也要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例如08年“中外文学”中的一道30分的论述题:用新批评(New Criticism)的研究方法分析一首唐代律诗或绝句。

此题看上去似乎是在考查古代文学的知识点,但这其实并不是关键所在。

这道题的本意是考查我们能否在答题时充分地融入新批评的理论观点,并恰当地运用到分析唐诗上面,也就是考查我们在比较文学视角下,以西方文学批评的理论观点重新审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北大的比较文学专业课考试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当前的文化热点十分关注。

所以平时应该注意阅读一下《中华读书报》等文学报刊中报道的中外文化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很可能会在考试中遇到。

例如08年“中外文学”中的两道大题,都涉及到了时下的文化热点:一道40分的题是“分析《哈利·波特》(小说或电影)或类似文本(如《指环王》)的文类、风格和母题”(07年《哈利·波特》最后一部问世,此系列宣告完结),另一道50分的题是“分析张爱玲小说与中西小说的关联”(张爱玲近几年一直是研究热点,07年底更因电影《色戒》而迅速升温)。

复习方法和复习计划: 考生应该在3月份以前确定报考学校和专业。

如果3月份开始复习,可将复习计划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取在9月之前把所有的参考书过一遍,划出重点。

第二阶段,做自己的专业课笔记,争取在11月底完成。

第三阶段,抛开书本,拿着自己的笔记复习,加强记忆。

政治在9—10月份开始复习,12月初复习第二遍。

英语每天都必须保持一定的复习量,重点在做真题上。

阅读和作文为重中之重。

如果是7月份才开始复习,必须将专业课复习的第一遍在两个月之内解决,之后再开始复习政治。

这时候应该没有时间细细整理笔记了。

建议将整理笔记的重点放在西方文论和外国文学上,因为这两个方面涉及的知识点最多且分值最大,也是考生相对薄弱的环节;比较文学的知识可以在图书馆翻阅相关的入门书籍,将其中涉及流派、代表人物和专业术语的名词解释浏览一遍,掌握的放过,没有掌握的强化记忆和理解,就不一定抱着参考书了;古代文论则必须从大处着眼,放过细小知识点,总结出清晰的文论发展脉络。

总的说来,如果准备考研要用到十分力,那么五分应该在专业课上,四分在外语上,一分在政治上。

很多考研的同学都不知道该怎样协调看参考书和看文学作品的时间分配,一般有一定文学阅读积累的同学,要在10月份以前查漏补缺,而且不能只局限于读小说,诗歌、散文,尤其是戏剧也要引起相当的重视。

文论方面,可以挑比较重要的原典好好研究一下,不要贪多,例如亚理士多德的《诗学》或钟嵘的《诗品》等等。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浅尝辄止,要注意勤于思考,最好做一做读书笔记,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这样可以锻炼思维输出能力,想法也会渐渐有独创性和深度。

如果在10月以后还要在阅读原典上纠缠,就得不偿失了,因为时间根本不够。

如果深感自己文学积累欠缺,那么应该尽量找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文论专著来阅读和研究。

也可参照历年考试真题来发掘出题重点。

一般近十年间出现的文学作品和文论考点都是复习重点。

如果复习文论感到困难,可以先复习相关的文学史,因为文学史脉络是文论的基础。

如复习古代文论之前最好复习古代文学史,复习西方文论之前最好复习完西方文学。

在复习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不少其他问题。

首先是每天的时间安排。

不建议每天都早起,自己是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就保持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每天的复习时间要在7个小时以上,最重要的是兴奋点来的时候一定是在学习。

也不建议通宵熬夜,一天两天可以,长此以往,不到考研最后阶段人就已经垮了。

其次是学习上遇到难题怎么办。

如果方便的话最好到北大上一两次研究生的课,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也许能结识到上一届考上的师兄师姐,可以向他们讨教经验,问他们是怎么复习的,怎么答题的。

如果他们的建议和自己的复习有明显出入,就应该考虑适当进行调整。

另外,在初试前不建议联系导师,因为这样往往效果适得其反。

导师的论文及专著应该找来看一看,但没必要精读,只要知道他们最近的研究方向和大致观点就行了。

需要提醒学弟学妹们注意的是,考研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考研考的是大家的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在复习期间出现情绪上的问题其实是很正常的,关键在自我调节,可以通过写日记、找同学聊天等抒发郁闷。

在考研过程当中最好不要孤军奋战,建议找几个考友,每天一起复习。

chaomi2588,以上我的回答希望能令你满意。

各位好 我喜欢画漫画 可是没有耐心 请问有什么书可以增强耐心的 谢谢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

“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非常的惨吧,就连在同学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

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

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还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

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2) 从阿Q想到的——《阿Q正传》读后感 鲁迅的《阿Q 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

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为鬼神立庙(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

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土谷祠”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

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

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

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

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

究竟土谷祠为什么会开在绍兴,那就只好等渊博的学者们来考证考证了。

总之,现在绍兴就是有这样一家土谷祠。

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

我没去过,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然而,我们精明的商家,好像还没这么博爱,眷顾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

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们为阿Q立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为这是阿Q曾经“下榻”的地方。

就这问题我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想通了:所谓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

而现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钱爷爷、孔方兄,亦即财神爷。

试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庙祝,不就是在这万能之神的保佑之下获得建屋买房的土地和吃饱肚子的稻谷吗

至于阿Q和鲁迅,只不过是财神爷香案上的香炉罢了,就专门等待那些热爱鲁迅、热爱文化、热爱旅游的“香客”们前来上一炷香。

想通了这些,我就更是对那些老板和庙祝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们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给当地带来了土谷,而且让“香客”们获得了无价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们礼拜祷告完毕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样。

他们建立了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为圣人矣

上面说了这么多,仿佛都是从“耳听为虚”的东西上引发的。

绍兴土谷祠的情况,我只是从那些写得绘声绘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绍和游人的叙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过,看什么时候去瞻仰瞻仰吧。

然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却是“眼见为实”的。

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

你算是什么东西

”或者是“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阔,他的儿子(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会不会更阔,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现状很糟,这从小说中就能看出来,不用多说。

阿Q的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说里看过,仿佛在现实的世界里也能经常看到、听到过。

也许是人们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发扬了阿Q的精神吧。

有时候,我很觉得咱们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很像阿Q对未庄人的态度,很落实了他名言里的精神。

每当我们提起——尤其是在外国人面前提起——我们祖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都总会禁不住油然而生起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因为我们的祖先繁荣起来之时,外国“诸夷”还处在蛮荒落后的时代——这种遥遥领先于外国的局面,从秦汉一直持续到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

因此,现在我们能很自豪地在老外面前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

”(鉴于友好和礼貌,我们省略了“你算是什么东西”,但有冲突时,这不客气的话仍然是不会省略的)。

所以,我们老是炫耀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

然而,现在,我们却总是对外国人——不管是哪一国的——青眼有加,几乎到了谄媚讨好的地步了;而对本国的同胞,却动辄白眼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就像阿Q对小D和王胡。

也许他们都学过阮籍发明的特殊眼球运动,或者这早就成了一种遗传功能了。

不过,尽管我们习惯了炫耀过去,陶醉于n年前的繁荣昌盛,习惯于今天对外国人点头哈腰,但我们毕竟还是自强不息的,这看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势头就知道了——如果连这点也没有,那距离亡国就不远了。

因此,我们有些乐观的预言家便断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或曰:“未来的全球化就是中国化

”我听了这些伟大的预言,感觉好像是听着阿Q在喊:“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可是既然那些预言是出于那些思维清晰头脑聪明的分析家、预言家之口,我仿佛就没理由不相信了。

因为我没有他们那样的清晰的思维、聪明的头脑和敏锐而且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而且我看着国家确实是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这仿佛也就印证了那些伟大的预言了。

是的,我们的儿子会阔得多

然而,这又像是以前有些同样伟大的预言家看着这世界一天比一天坏,就预言1999年某一日(忘了是哪一日了)是世界末日一样,那时也确实有很多人相信的。

但我是从上世纪走过来的,也经历了1999年的那一天。

而我到现在居然还没有死,世界居然也还在。

话说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扫了各位游客的雅兴;或者妨碍别人眯缝着眼睛享受几百年前的繁荣盛世和梦想着几十年后一统天下的大同世界;或者打扰了诸君做眼球运动。

所以我还是尽快闭嘴吧,否则要该枪毙的就不是阿Q,而是我了——而我是知道我死了之后是没有机会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女)的。

而且我也要学得聪明一点了,与人们一起高唱:“土谷祠不倒,阿Q万岁

”;也只能与人们一起陶醉于我们祖先的繁荣盛世,并神往于那些伟大的预言了。

但是,我只想说:“鲁迅精神万岁

找一首田园诗每个字都要有注解,诗的背景、作者的介绍,作者的名句,代表作

饮酒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饮酒诗是陶渊明仅存的116首五言诗中最能代表其个人思想的一首,饮酒这个题目下一共有20首诗,传唱得脍炙人口的也是这一首最胜。

其实,这首诗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并不出名,也不为人所共赏,因为在那个诗歌只能被运用在歌功颂德和表达志向的年代,这是一首“划时代”的诗。

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车马喧”的,是无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与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没有车马喧嚣的。

接下来作者将视角放到第三人称的角度,反问:“为什麽别人避开‘车马喧’,而你就能做到这样呢

(问君何能尔)”回答是:“处在远离喧嚣的心念之中,当然就少有车马的烦劳了,进而似乎连原来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变得偏僻起来。

(心远地自偏)” 再来就是描述了在这样的心境中,生活也是恬静而悠然的,这是全诗最为人称道之处,用了两个地点,两个动作,把一种神仙般脱俗而又不失生趣的意境点画得令人不尽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中气象,无论是早上还是黄昏,都是让人舒爽的。

夕阳之下,在如此让人舒爽的气象之中,飞鸟结伴归林,再承接上文中描述的悠然地采菊、眺望南山的生活,作者觉得似乎这裏就包含著人生的至理,但再去细细追寻,却又无迹可辨了。

这首诗很美,美就美在全诗没有一处是生硬的,这是完完全全纯自然地、无意识地在描述著作者的人生追求的一幅画面,但更妙的是连作者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这是一种无我,也是一种对“天人合一”的最佳诠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489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