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包惊几笃于友谊读后感

抒情方式有哪几种

抒情方式是指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分4种,分别是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

抒情是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直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诗经>和后来的乐府民歌大都直抒胸臆。

如思慕所爱的姑娘便直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周南·关雎> );思念远征的爱人竟宣称“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卫风·伯兮>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王风·黍离> )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心。

关汉卿的<[双调]·沈醉东风>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古典诗词中写送别之情的篇章不少。

如柳永<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

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

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间接抒情概念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因事缘情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

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

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

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

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

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

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

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

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

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

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咏史抒怀如张可久的《 [中吕]·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又如刘禹锡的《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他们的友谊给你什么启示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志同道合,他们的最高理想,才使得他们不顾重重磨难,依旧维持着真正的友谊.马克思与恩格斯用他们终身的奋斗以及一生不渝的友谊向人们诠释了真正的友谊!

交友的文言文故事两则

范世卿和张劭。

原文:种树莫种垂杨枝,结交莫结轻薄儿。

杨枝不耐秋风吹,轻薄易结还易离。

君不见、昨日书来两相忆,今日相逢不相识

不如杨枝犹可久,一度春风一回首。

这篇言语是,言结交最难。

今日说一个秀才,乃时人,姓张名劭,字元伯,是汝州南城人氏。

家本农业,苦志读书;年三十五岁,不曾婚娶。

其老母年近六旬,并弟努力耕种,以供二膳。

时汉帝求贤。

劭辞老母,别兄弟,自负书囊,来到应举。

在只一日。

到洛阳不远,当日天晚,投店宿歇。

是夜,常闻邻房有人声唤。

劭至晚问店小二:“间壁声唤的是谁

” 小二答道:“是一个秀才,害时症,在此将死。

”劭曰:“既是斯文,当以看视。

”小二曰:“瘟病过人,我们尚自不去看他;秀才,你休去

”劭曰:“死生有命,安有病能过人之理

吾须视之。

”小二劝不住。

劭乃推门而入,见一人仰面卧于土榻之上,面黄肌瘦,口内只叫:“救人

”劭见房中书囊、衣冠,都是应举的行动,遂扣头边而言曰:“君子勿忧,张劭亦是赴选之人。

今见汝病至笃,吾竭力救之。

药饵粥食,吾自供奉,且自宽心。

”其人曰:“若君子救得我病,容当厚报。

”劭随即挽人请医用药调治。

蚤晚汤水粥食,劭自供给。

数日之后,汗出病减,渐渐将息,能起行立。

劭问之,乃是楚州山阳人氏,姓范,名式,字巨卿,年四十岁。

世本商贾,幼亡父母,有妻小。

近弃商贾,来洛阳应举。

比及范巨卿将息得无事了,误了试期。

范曰:“今因式病,有误足下功名,甚不自安。

”劭曰:“大丈夫以义气为重,功名富贵,乃微末耳。

已有分定,何误之有

”范式自此与张劭情如骨肉,结为兄弟。

式年长五岁,张劭拜范式为兄。

结义后,朝暮相随,不觉半年。

范式思归,张劭与计算房钱,还了店家。

二人同行数日,到分路之处,张劭欲送范式。

范式曰:“若如此,某又送回。

不如就此一别,约再相会。

”二人酒肆共饮,见黄花红叶,妆点秋光,以助别离之兴。

酒座间杯泛茱萸,问酒家,方知是重阳佳节。

范式曰:“吾幼亡父母,屈在商贾。

经书虽则留心,奈为妻子所累。

幸贤弟有老母在堂,汝母即吾母也,来年今日,必到贤弟家中,登堂拜母,以表通家之谊。

”张劭曰:“但村落无可为款,倘蒙兄长不弃,当设鸡黍以待,幸勿失信。

”范式曰:“焉肯失信于贤弟耶

”二人饮了数杯,不忍相舍。

张劭拜别范式。

范式去后,劭凝望堕泪;式亦回顾泪下,两各悒怏而去。

有诗为证:手采黄花泛酒卮,殷勤先订隔年期。

临歧不忍轻分别,执手依依各泪垂。

且说到家,参见老母。

母曰:“吾儿一去,音信不闻,令我悬望,如饥似渴。

”张劭曰:“不孝男于途中遇山阳范巨卿,结为兄弟,以此逗留多时。

” 母曰:“巨卿何人也

”张劭备述详细。

母曰:“功名事,皆分定。

既逢信义之 人结交,甚快我心。

”少刻,弟归,亦以此事从头说知,各各欢喜。

自此张劭在家,再攻书史,以度岁月。

光阴迅速,渐近重阳。

劭乃预先畜养肥鸡一只,杜酝浊酒。

是日蚤起,洒扫草堂;中设母座,傍列范巨卿位;遍插菊花于瓶中,焚信香于座上。

呼弟宰鸡炊饭,以待巨卿。

母曰:“山阳至此,迢递千里,恐巨卿未必应期而至。

待其来,杀鸡未迟。

”劭曰:“巨卿,信士也,必然今日至矣,安肯误

入门便见所许之物,足见我之待久。

如候巨卿来, 而后宰之,不见我惓惓之意。

”母曰:“吾儿之友,必是端士。

”遂烹炰以待。

是日,天晴日朗,万里无云。

劭整其衣冠,独立庄门而望。

看看近午,不见到来。

母恐误了农桑,令自去田头收割。

张劭听得前村犬吠,又往望之,如此六七遭。

因看红日西沉,现出半轮新月,母出户令弟唤劭曰:“儿久立倦矣

今日莫非巨卿不来

且自晚膳。

”劭谓弟曰:“汝岂知巨卿不至耶

若范兄不至,吾誓不归。

汝农劳矣,可自歇息。

”母弟再三劝归,劭终不许。

候至更深,各自歇息。

劭倚门如醉如痴,风吹草木之声,莫是范来,皆自惊讶。

看见银河耿耿,玉宇澄澄,渐至三更时分,月光都没了。

隐隐见黑影中,一人随风而至。

劭视之,乃巨卿也。

再拜踊跃而大喜曰:“小弟自蚤直候至今,知兄非爽信也,兄果至矣。

旧岁所约鸡黍之物,备之已久。

路远风尘,别不曾有人同来

”便请至草堂,与老母相见。

范式并不答话,径入草堂。

张劭指座榻曰:“特设此位,专待兄来,兄当高座。

”张劭笑容满面,再拜于地曰:“兄既远来, 路途劳困,且未可与老母相见。

杜酿鸡黍,聊且充饥。

”言讫又拜。

范式僵立不语,但以衫袖反掩其面。

劭乃自奔入厨下,取鸡黍并酒,列于面前,再拜以进。

曰:“酒肴虽微,劭之心也,幸兄勿责。

”但见范于影中,以手绰其气而不食。

劭曰:“兄意莫不怪老母并弟不曾远接,不肯食之

容请母出与同伏罪。

”范摇手止之。

劭曰:“唤舍弟拜兄,若何

”范亦摇手而止之。

劭曰:“兄食鸡黍后进酒,若何

”范蹙其眉,似教张退后之意。

劭曰:“鸡黍不足以奉长者,乃劭当日之约,幸勿见嫌。

”范曰:“弟稍退后,吾当尽情诉之。

吾非阳世之人,乃阴魂也。

”劭大惊曰:“兄何故出此言

”范曰:“自与兄弟相别之后,回家为妻子口腹之累,溺身商贾中。

尘世滚滚,岁月匆匆,不觉又是一年。

向日,非不挂心;近被蝇利所牵,忘其日期。

今蚤邻右送茱萸酒至,方知是重阳。

忽记贤弟之约,此心如醉。

山阳至此,千里之隔,非一日可到。

若不如期,贤弟以我为何物

,尚自爽信,何况大事乎

寻思无计。

常闻古人有云:人不能行千里,魂能日行千里。

遂嘱咐妻子曰:‘吾死之后,且勿下葬,待吾弟至,方可入土。

’嘱罢,自刎而死。

魂架阴风,特来赴鸡黍之约。

万望贤弟怜悯愚兄,恕其轻忽之过,鉴其凶暴之诚;不以千里之程,肯为辞亲,到山阳一 见吾尸,死亦瞑目无憾矣。

”言讫,泪如迸泉,急离坐榻,下阶砌。

劭乃趋步逐 之,不觉忽踏了苍苔,颠倒于地。

阴风拂面,不知巨卿所在。

有诗为证: 风吹落月夜三更,千里幽魂叙旧盟。

只恨世人多负约,故将一死见平生。

张劭如梦如醉,放声大哭。

那哭声,惊动母亲并弟,急起视之,见堂上陈列鸡黍酒果,昏倒于地。

用水救醒,扶到堂上,半晌不能言,又哭至死。

母 问曰:“汝兄巨卿不来,有甚利害

何苦自哭如此

”劭曰:“巨卿以鸡黍之约, 已死于非命矣。

”母曰:“何以知之

”劭曰:“适间亲见巨卿到来,邀迎入坐, 具鸡黍以迎。

但见其不食,再三恳之。

巨卿曰:为商贾用心,失忘了日期。

今蚤 方醒,恐负所约,遂自刎而死。

阴魂千里,特来一见。

母可容儿亲到山阳葬兄之 尸,儿明蚤收拾行李便行。

”母哭曰:“古人有云囚人梦赦,渴人梦浆。

此是吾 儿念念在心,故有此梦警耳。

”劭曰:“非梦也,儿亲见来,酒食见在;逐之不 得,忽然颠倒,岂是梦乎

巨卿乃诚信之士,岂妄报耶

”弟曰:“此未可信。

如有人到山阳去,当问其虚实。

”劭曰:“人禀天地而生,天地有五行,金、木、 水、火、土,人则有五常,仁、义、礼、智、信以配之,惟信非同小可。

仁所以 配木,取其生意也;义所以配金,取其刚断也;礼所以配水,取其谦下也;智所 以配火,取其明达也;信所以配土,取其重厚也。

圣人云:‘,小车无 軏,其何以行之哉

’又云:‘自古皆有死,。

’巨卿既已为信而死, 吾安可不信而不去哉

弟专务农业,足可以奉老母;吾去之后,倍加恭敬;晨昏 甘旨,勿使有失。

”遂拜辞其母曰:“不孝男张劭,今为义兄范巨卿为信义而亡, 须当往吊。

已再三叮咛,令侍养老母。

母须蚤晚勉强饮食,勿以忧愁,自当 善保尊体。

劭于国不能尽忠,于家不能尽孝,徒生于天地之间耳。

今当辞去,以 全大信。

”母曰:“吾儿去山阳,千里之遥,月余便回,何故出不利之语

”劭 曰:“生如浮沤,死生之事,旦夕难保。

”恸哭而拜。

弟曰:“勤与兄同去,若 何

”元伯曰:“母亲无人侍奉,汝当尽力事母,勿令吾忧。

”洒泪别弟,背一 个小书囊,来蚤便行。

有诗为证: 辞亲别弟到山阳,千里迢迢客梦长。

岂为友朋轻骨肉

只因信义迫中肠。

沿路上饥不择食,寒不思衣。

夜宿店舍,虽梦中亦哭。

每日蚤起赶程,恨不 得身生两翼。

行了数日,到了山阳。

问巨卿何处住,径奔至其家门首。

见门户锁 着,问及邻人。

邻人曰:“巨卿死已过二七,其妻扶灵柩,往郭外去下葬。

送葬 之人,尚自未回。

”劭问了去处,奔至郭外,望见山林前新筑一所土墙,墙外有 数十人,面面相觑,各有惊异之状。

劭汗流如雨,走往观之。

见一妇人,身披重 孝;一子约有十七八岁,伏棺而哭。

元伯大叫曰:“此处莫非范巨卿灵柩乎

” 其妇曰:“来者莫非张元伯乎

”张曰:“张劭自来不曾到此,何以知名姓耶

” 妇泣曰:“此夫主再三之遗言也。

夫主范巨卿,自洛阳回,常谈贤叔盛德。

前者 重阳日,夫主忽举止失措。

对妾曰:我失却元伯之大信,徒生何益

常闻人不能 行千里,吾宁死,不敢有误鸡黍之约。

死后且不可葬,待元伯来见我尸,方可入 土。

今日已及二七,人劝云:‘元伯不知何日得来,先葬讫,后报知未晚。

’因 此扶柩到此。

众人拽棺入金井,并不能动,因此停住坟前,众都惊怪。

见叔叔远 来如此慌速,必然是也。

”元伯乃哭倒于地。

妇亦大恸,送殡之人,无不下泪。

元伯于囊中取钱,令买祭物,香烛纸帛,陈列于前。

取出祭文,酹酒再拜, 号泣而读。

文曰:“维某年月日,契弟张劭。

谨以炙鸡絮酒,致祭于仁兄巨卿范 君之灵曰:於维巨卿,气贯虹霓,义高云汉。

幸倾盖于穷途,缔盍簪于荒店。

黄 花九日,肝膈相盟;青剑三秋,头颅可断。

堪怜月下凄凉,恍似日间眷恋。

弟今 辞母,来寻碧水青松;兄亦嘱妻,伫望素车白练。

故友那堪死别,谁将寒

丈夫自是生轻,欲把昆吾锷按。

历千古而不磨,期一言之必践。

倘灵爽之犹存, 料冥途之长伴。

呜呼哀哉

尚飧。

”元伯发棺视之,哭声恸地。

回顾嫂曰:“兄 为弟亡,岂能独生耶

囊中已具棺椁之费,愿嫂垂怜,不弃鄙贱,将劭葬于兄侧,平生之大幸也。

”嫂曰:“叔何故出此言也

”劭曰:“吾志已决,请勿惊疑。

” 言讫,掣佩刀自刎而死。

众皆惊愕,为之设祭,具衣棺营葬于巨卿墓中。

本州太守闻知,将此事表奏。

明帝怜其信义深重,两生虽不登第,亦可褒赠, 以励后人。

范巨卿赠山阳伯,张元伯赠汝南伯。

墓前建庙,号“信义之祠”,墓 号“信义之墓”。

旌表门闾。

官给衣粮,以膳其子。

巨卿子范纯绶,及第进士, 官鸿胪寺卿。

至今山阳古迹犹存,题咏极多。

惟有无名氏《踏莎行》一词最好, 词云:千里途遥,隔年期远,片言相许心无变。

宁将信义托游魂,堂中鸡黍空劳动。

月暗灯昏,泪痕如线,死生虽隔情何限。

灵輀若候故人来,黄泉一笑重相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491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