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帮你学数学的读后感

《帮你学数学》读后感

我读了一本书叫《帮你学数学》,它是一本好书。

它以故事的形式调动了我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比如:《你能吃水果吗》,这个故事里面讲: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你能吃樱桃和李子,可是不能吃水果。

”你一定会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难道说樱桃和李子不是水果吗

其实,樱桃和李子都是水果。

水果是一个大集合,樱桃、李子是这个大集合里面的子集,说樱桃和李子是水果并没有错。

不过,这个“是”字在这里代表“包含于”,而不代表“等于”罢了。

说吃水果也没有错,因为它的意思是吃某个水果。

用数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说吃水果集合里的某个元素,或者某些元素。

不过,日常说话不能要求像数学那么严格,只要大家明白就行了。

我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大集合和子集等许多知识。

短文《你的脸在哪里

》饶有趣味。

姑姑问6岁的侄儿:“你知道你的脸在哪里吗

”小男孩指指鼻子,姑姑说不对;于是他把手指挪了个地方,可姑姑说:“那叫腮帮子,不是脸。

”而后他又分别指向嘴巴、眼睛、前额、下巴颏儿……可姑姑还是说不对。

男孩儿又窘迫又奇怪,最后终于想到了以攻为守,反问姑姑:“那,你的脸在哪儿呢

”姑姑笑着答道:“把我的鼻子、腮帮子、嘴巴、眼睛、前额、下巴颏儿……放在一起,就是我的脸。

”在紧接着的下一篇文章《放在一起考虑》中,作者才道出:“在数学里,当我们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考虑时,便说它们组成了一个‘集合’

” 请大家有空的话也看看这本书。

希望你看完也有很多收获,激起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美,进一步提高知识和阅读的兴趣。

《帮你学数学》读后感20字

读后感的意思读了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名言后,把具体的感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这就称之为读后感读后感的格式:第一段把书里面的一些主要的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些什么,想表达些什么。

第二段选择一个其中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些地方,把它表达出来,切记是要用记得语言最好不要摘抄。

比如说我觉得那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有隐含的意思,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第三段联系实际的生活,把书里的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发下真情的实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学到了些什么。

帮你学数学阅读心得200字

写读后感要有真情实感,所以还是自己写比较好,下面提供关于读后感的写作方法:一、仔细阅读原文,认真领会文章精神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

如果对原文都没读懂,那也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

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

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

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

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恩,帮帮我

数学名人故事的读后感,急急急啊

thank youthank ytthank you!hank you!thank ythathank you!nk you!ou!ou!thank you!thank you!thank you!5天就开学了,10次记录刚写了

呜呜

谁来帮帮还有别朋友  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

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

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

“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

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

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

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

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

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

【第21句】: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63回答者: 小  最近“数学商店”来了一位新服务员,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数学商店买了一支铅笔,小“4”说:“你应付1元5角4分。

”  小“3”付了1元5角后问:“还有4分可怎么付呀

”小“4”忙说:“这4分钱你不用付了。

”小“3”疑惑地问道:“那你不是要吃亏了

”“不,这是本店的一个规定,叫‘四舍五入’。

凡是4分钱或4分钱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钱以上,那就收1角钱。

”小“4”和蔼可亲地解释道。

小“3”高兴地说:“谢谢你,你真好

”  “对呀,我也特别喜欢4。

”“25”跑过来说,“因为25×4=100,算起来比较简便,例如:25×87×4=25×4×87,这样算起来不是又快又简便吗

”  “不错,的确又快又简便,我也喜欢4。

”原来是“29”。

“25”忙问道:“咦,你怎么也会喜欢‘4’了

”“29”不慌不忙地说:“这你们就不知道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轮到一次,当然喜欢‘4’了。

不过公历年份是整百的,必须是4百的倍数,二月份才有29天,这样的年份叫闰年。

”  “啊,‘4’的用处可真大呀

”“25”赞叹道。

  这位“4”服务员真是个既温柔又惹人喜欢的服务员。

的作业没写,没时间了,帮帮我

数字趣联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考官说: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东坡对出的下联是: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考官与苏东坡都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对联中,将读书人的艰辛与刻苦情况描写得淋漓尽致.  点错的小数点  学习数学不仅解题思路要正确,具体解题过程也不能出错,差之毫厘,往往失之千里.  美国芝加哥一个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医院施行一次小手术后回家.两星期后,她接到医院寄来的一张帐单,款数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数字,不禁大惊失色,骇得心脏病猝发,倒地身亡.后来,有人向医院一核对,原来是电脑把小数点的位置放错了,实际上只需要付

【第63句】:44美元.  点错一个小数点,竟要了一条人命.正如牛顿所说:在数学中,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  二十一世纪从哪年开始?  世纪是计算年代的单位,一百年为一个世纪.  第一世纪的起始年和末尾年,分别是公元1年和公元100年.常见的错误是有人把起始年当作是公元零年,这显然不符合逻辑和我们的习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序数的计算是从“1”开始的,而不是从“0”开始的。

而正是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所以才导致了世纪末尾年为公元99年的错误认识,这也是错把1999年当作是二十世纪末尾年,错把2000年当作是二十一世纪起始年的原因.因为公元计数是序数,所以应该从“1”开始,21世纪的第一年是2001年.  沿着俄国和波兰的边界,有一条长长的布格河。

这条河流经俄国的古城康尼斯堡——它就是今天俄罗斯西北边界城市加里宁格勒。

  布格河横贯康尼斯堡城区,它有两条支流,一条称新河,另一条叫旧河,两河在城中心会合后,成为一条主流,叫做大河。

在新旧两河与大河之间,夹着一块岛形地带,这里是城市的繁华地区。

全城分为北、东、南、岛四个区,各区之间共有七座桥梁联系着。

  人们长期生活在河畔、岛上,来往于七桥之间。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一次走遍所有的七座桥,而每座桥只准经过一次

问题提出后,很多人对此很感兴趣,纷纷进行试验,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始终未能解决。

最后,人们只好把这个问题向俄国科学院院士欧拉提出,请他帮助解决。

  公元1737年,欧拉接到了“七桥问题”,当时他三十岁。

他心里365kuaile.cn想:先试试看吧。

他从中间的岛区出发,经过一号桥到达北区,又从二号桥回到岛区,过四号桥进入东区,再经五号桥到达南区,然后过六号桥回到岛区。

现在,只剩下三号和七号两座桥没有通过了。

显然,从岛区要过三号桥,只有先过一号、二号或四号桥,但这三座桥都走过了。

这种走法宣告失败。

欧拉又换了一种走法:  岛东北岛南岛北  这种走法还是不行,因为五号桥还没有走过。

  欧拉连试了好几种走法都不行,这问题可真不简单

他算了一下,走法很多,共有  7×6×5×4×3×2×1=5040(种)。

  好家伙,这样一种方法,一种方法试下去,要试到哪一天,才能得出答案呢

他想:不能这样呆笨地试下去,得想别的方法。

  聪明的欧拉终于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

他用A代表岛区、B、C、D分别代表北、东、西三区,并用曲线弧或直线段表示七座桥,这样一来,七座桥的问题,就转变为数学分支“图论”中的一个一笔画问题,即能不能一笔头不重复地画出上面的这个图形。

  欧拉集中精力研究了这个图形,发现中间每经过一点,总有画到那一点的一条线和从那一点画出来的一条线。

这就是说,除起点和终点以外,经过中间各点的线必然是偶数。

像上面这个图,因为是一个封闭的曲线,因此,经过所有点的线都必须是偶数才行。

而这个图中,经过A点的线有五条,经过B、C、D三点的线都是三条,没有一个是偶数,从而说明,无论从那一点出发,最后总有一条线没有画到,也就是有一座桥没有走到。

欧拉终于证明了,要想一次不重复地走完七座桥,那是不可能的。

  天才的欧拉只用了一步证明,就概括了5040种不同的走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的威力多么大呀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

他们使用罗马数字。

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

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

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

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

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

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thank you!thank ytthank you!hank you!thank ythathank you!nk you!ou!ou!thank you!thank you!thank you!还有5天就开学了,10次记录刚写了两次

呜呜

谁来帮帮我,还有别朋友  最近“数学商店”来了一位新服务员,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数学商店买了一支铅笔,小“4”说:“你应付1元5角4分。

”  小“3”付了1元5角后问:“还有4分可怎么付呀

”小“4”忙说:“这4分钱你不用付了。

”小“3”疑惑地问道:“那你不是要吃亏了

”“不,这是本店的一个规定,叫‘四舍五入’。

凡是4分钱或4分钱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钱以上,那就收1角钱。

”小“4”和蔼可亲地解释道。

小“3”高兴地说:“谢谢你,你真好

”  “对呀,我也特别喜欢4。

”“25”跑过来说,“因为25×4=100,算起来比较简便,例如:25×87×4=25×4×87,这样算起来不是又快又简便吗

”  “不错,的确又快又简便,我也喜欢4。

”原来是“29”。

“25”忙问道:“咦,你怎么也会喜欢‘4’了

”“29”不慌不忙地说:“这你们就不知道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轮到一次,当然喜欢‘4’了。

不过公历年份是整百的,必须是4百的倍数,二月份才有29天,这样的年份叫闰年。

”  “啊,‘4’的用处可真大呀

”“25”赞叹道。

  这位“4”服务员真是个既温柔又惹人喜欢的服务员。

的作业没写,没时间了,帮帮我

数字趣联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考官说: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东坡对出的下联是: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考官与苏东坡都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对联中,将读书人的艰辛与刻苦情况描写得淋漓尽致.  点错的小数点  学习数学不仅解题思路要正确,具体解题过程也不能出错,差之毫厘,往往失之千里.  美国芝加哥一个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医院施行一次小手术后回家.两星期后,她接到医院寄来的一张帐单,款数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数字,不禁大惊失色,骇得心脏病猝发,倒地身亡.后来,有人向医院一核对,原来是电脑把小数点的位置放错了,实际上只需要付

【第63句】:44美元.  点错一个小数点,竟要了一条人命.正如牛顿所说:在数学中,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  二十一世纪从哪年开始?  世纪是计算年代的单位,一百年为一个世纪.  第一世纪的起始年和末尾年,分别是公元1年和公元100年.常见的错误是有人把起始年当作是公元零年,这显然不符合逻辑和我们的习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序数的计算是从“1”开始的,而不是从“0”开始的。

而正是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所以才导致了世纪末尾年为公元99年的错误认识,这也是错把1999年当作是二十世纪末尾年,错把2000年当作是二十一世纪起始年的原因.因为公元计数是序数,所以应该从“1”开始,21世纪的第一年是2001年.  沿着俄国和波兰的边界,有一条长长的布格河。

这条河流经俄国的古城康尼斯堡——它就是今天俄罗斯西北边界城市加里宁格勒。

  布格河横贯康尼斯堡城区,它有两条支流,一条称新河,另一条叫旧河,两河在城中心会合后,成为一条主流,叫做大河。

在新旧两河与大河之间,夹着一块岛形地带,这里是城市的繁华地区。

全城分为北、东、南、岛四个区,各区之间共有七座桥梁联系着。

  人们长期生活在河畔、岛上,来往于七桥之间。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一次走遍所有的七座桥,而每座桥只准经过一次

问题提出后,很多人对此很感兴趣,纷纷进行试验,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始终未能解决。

最后,人们只好把这个问题向俄国科学院院士欧拉提出,请他帮助解决。

  公元1737年,欧拉接到了“七桥问题”,当时他三十岁。

他心里想:先试试看吧。

他从中间的岛区出发,经过一号桥到达北区,又从二号桥回到岛区,过四号桥进入东区,再经五号桥到达南区,然后过六号桥回到岛区。

现在,只剩下三号和七号两座桥没有通过了。

显然,从岛区要过三号桥,只有先过一号、二号或四号桥,但这三座桥都走过了。

这种走法宣告失败。

欧拉又换了一种走法:  岛东北岛南岛北  这种走法还是不行,因为五号桥还没有走过。

  欧拉连试了好几种走法都不行,这问题可真不简单

他算了一下,走法很多,共有  7×6×5×4×3×2×1=5040(种)。

  好家伙,这样一种方法,一种方法试下去,要试到哪一天,才能得出答案呢

他想:不能这样呆笨地试下去,得想别的方法。

  聪明的欧拉终于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

他用A代表岛区、B、C、D分别代表北、东、西三区,并用曲线弧或直线段表示七座桥,这样一来,七座桥的问题,就转变为数学分支“图论”中的一个一笔画问题,即能不能一笔头不重复地画出上面的这个图形。

  欧拉集中精力研究了这个图形,发现中间每经过一点,总有画到那一点的一条线和从那一点画出来的一条线。

这就是说,除起点和终点以外,经过中间各点的线必然是偶数。

像上面这个图,因为是一个封闭的曲线,因此,经过所有点的线都必须是偶数才行。

而这个图中,经过A点的线有五条,经过B、C、D三点的线都是三条,没有一个是偶数,从而说明,无论从那一点出发,最后总有一条线没有画到,也就是有一座桥没有走到。

欧拉终于证明了,要想一次不重复地走完七座桥,那是不可能的。

  天才的欧拉只用了一步证明,就概括了5040种不同的走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的威力多么大呀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

他们使用罗马数字。

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

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

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

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

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

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thank you!thank ytthank you!hank you!thank ythathank you!nk you!ou!ou!thank you!thank you!thank you!还有5天就开学了,10次记录刚写了两次

呜呜

谁来帮帮我,还有别朋友  最近“数学商店”来了一位新服务员,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数学商店买了一支铅笔,小“4”说:“你应付1元5角4分。

”  小“3”付了1元5角后问:“还有4分可怎么付呀

”小“4”忙说:“这4分钱你不用付了。

”小“3”疑惑地问道:“那你不是要吃亏了

”“不,这是本店的一个规定,叫‘四舍五入’。

凡是4分钱或4分钱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钱以上,那就收1角钱。

”小“4”和蔼可亲地解释道。

小“3”高兴地说:“谢谢你,你真好

”  “对呀,我也特别喜欢4。

”“25”跑过来说,“因为25×4=100,算起来比较简便,例如:25×87×4=25×4×87,这样算起来不是又快又简便吗

”  “不错,的确又快又简便,我也喜欢4。

”原来是“29”。

“25”忙问道:“咦,你怎么也会喜欢‘4’了

”“29”不慌不忙地说:“这你们就不知道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轮到一次,当然喜欢‘4’了。

不过公历年份是整百的,必须是4百的倍数,二月份才有29天,这样的年份叫闰年。

”  “啊,‘4’的用处可真大呀

”“25”赞叹道。

  这位“4”服务员真是个既温柔又惹人喜欢的服务员。

的作业没写,没时间了,帮帮我

数字趣联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考官说: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

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

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

“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

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

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

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

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

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

【第21句】: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63回答者: 小  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

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

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

“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

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

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

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

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

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

【第21句】: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63回答者: 小

五篇数学故事读后感(100~200字)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

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

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

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

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

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习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高斯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

,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

【第11句】:2和9的和也是

【第11句】:3和8的和也是

【第11句】:4和7的和也是

【第11句】: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

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

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

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很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

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

但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

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

最终,《大明历》没有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去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

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

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两个字。

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

记得,妈妈告诉我,她经常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工作到深夜,不顾身体的疲劳,坚持着把事情做好,然后才会安心入睡。

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 读完《三个女数学家》这本书,对她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但同时也被她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是希帕蒂娅。

公元前370年左右,希帕蒂娅诞生在埃及。

她6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她的学习态度十分踏实。

她总是不闻窗外的种种迷人的诱惑,而专心致志于面前的书本。

街上的吵闹声不时飘进她的书房,她却好像是个聋子坐在桌前纹丝不动,对这一切都无动于衷……当时,她才只有6岁啊

我不禁惭愧地联想到自己,平时上自习课的时候,校园稍微有个风吹草动,我便坐不住,赶紧向窗外望一眼。

怎么能学好功课啊

当我读到“悲惨的死”这个题目时,心中不禁一惊,不知道希帕蒂娅遭到了什么不幸。

我迫不急待的读下去:“一群暴徒奉西尔的命令,撕去她的衣服,尖利的虫毛壳剥去了她的皮,砍去她的手和脚并投入火中……” 读到这里,我热泪盈眶。

我憎恨那些穷凶极恶的暴徒,更憎恨反动黑社会。

在那样的国家里,闻名一时的学者竞遭到如此非人的残害,没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不行啊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

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

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

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

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

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

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

”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

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

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

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

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

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

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

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这里有一篇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531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