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只蜡烛读后感
点燃蜡烛一颗读后感怎吗写
短文里的台灯不但趾高气扬、骄傲自大,还喜欢到处炫耀自己,它因为自己有着漂 亮的外表而瞧不起普通的蜡烛。
但当骄傲的台灯坏了,而人们急需要光明的时候,主人 把默默无闻的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了它,它的火焰依然照亮了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
而蜡烛谦虚地说:“我发出的光太淡了,的确没有台灯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 出较大的贡献。
”可它自己却默默地燃烧着,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地离开了人 间。
蜡烛虽然没有台灯那样美丽,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它,它总是发扬默默无闻、无私 奉献的精神,它是多么平凡而又伟大啊
在赞美蜡烛的同时,我们不由地想起了孜孜 以求、诲人不倦的老师,他们就象蜡烛一样永远照亮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从短文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能只看外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价值,每个人对社会都有不同的作用,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不能骄傲,我们要向蜡烛 一样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
蜡烛读后感 500字
61楼 我读西蒙诺夫的《蜡烛》 在《蜡烛》一课西蒙诺夫用舒缓的笔调向读者讲述了崇高的“蜡烛”故事。
蜡烛本为普通物,但在西蒙诺夫笔下却被赋予了最厚重的意义。
当这小小的蜡烛出现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战场上时,当育乞西老人插在苏联军人契柯拉耶夫的坟头时,当点燃在饱受法西斯战争摧残的南斯拉夫人民手中时,这小小的蜡烛闪耀出了“明晃晃”的光芒。
一个老妇人孤零零地在地窖中躲避战火时,怀中的两支蜡烛对于她是多么重要呀
这是她去世的丈夫留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给在痛苦与不安中的她带来最好的抚慰。
她把蜡烛放在自己的身上,此时她应该不会害怕,因为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挚爱呵护着她。
也许她会在这两支蜡烛的陪伴下走完最后的路程。
蜡烛与老人相伴,但硝烟更将老人包围,心中对法西斯入骨的恨随着炮火的猛烈与日剧增。
此时有另一种爱毅然出现在她的眼前。
“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
她知道苏联红军为谁而来,她知道苏联红军正在为自己的祖国——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战,还没来得及招呼一声,“一颗炮弹就在近旁炸开了”。
战争就这样无情地把伤痛留给了老妇人,“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
死亡对于老妇人应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为自己的生而死。
谁是亲人
就是能让自己感到幸福而温暖的人。
在此时两个遥远的国度已经没有了距离,在此时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心应该贴的很近很近。
地窖外面可怕吗
耳边飞着炮弹的碎片。
但对于育乞西老人又怕什么呢
有什么比亲吻亲人的额头,让死去的亲人安息更重要吗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 可敬而又令人伤心的小伙子呀,应该把最珍贵的东西,最真的心送给他。
对于这个老妇人还能有什么最珍贵的东西吗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是蜡烛,是与丈夫结婚时的蜡烛,是已经保存了45年的蜡烛。
时间没有让蜡烛丢失,此刻她要把她认为最珍贵的东西献给她认为最可爱的人——一位苏联红军。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动摇。
”在烛光中透着正义、勇气、坚定。
那是一个正义的战士奋勇前进的火焰,是在一个感恩的心中燃起的可敬的火焰,更是人类心中渴望和平的最崇高的精神火焰。
老妇人用她的心点燃起“柔和的火焰”,用她瘦弱的身体作“挡风”的屏障。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闪烁。
”痛苦与悲伤体现在每个受侵略的人民的脸上,也许还有擦拭不完的泪水,但烛光会闪动着,战胜邪恶的思想会一直闪烁着。
因为还有一支蜡烛已被点燃,点燃在“老地方”,它们互相支撑着,会一起燃烧在革命的土地上,会燃烧在每个正经历痛苦的人的心里,会点燃每个正义者心中永不熄灭的“蜡烛”。
红军“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喜烛是会燃完的,但会有更耀眼的烛光跟随战斗者的脚步而闪亮。
怀里的蜡烛只有两支,但谁能数得清没有国界的正义者的心里的蜡烛有多少呢
育乞西老人与契柯拉耶夫英雄,苏联与南斯拉夫,正义与感恩,都由小小的“蜡烛”一一定义。
读《半截蜡烛》有感
读《半截蜡烛》有感今天我读完《半截蜡烛》感受很深,我非常感动,我想向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学习。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他们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伯诺德夫人把情报藏在蜡烛内,有一天晚上伯诺德夫人家里闯进了三个多过军官,德国中尉顺手拿了藏有情报的蜡烛,蜡烛在一点一点的燃烧,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尽力在营救蜡烛 ,经过他们的再三努力终于将蜡烛营救了,也营救了他们一家三口的性命,更营救了祖国的安危。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强烈的爱国精神,我还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在危险面前非常镇定。
我知道我应该向他们学习,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我应该向他们那样在危险免检那样镇定,镇定的想出办法,解除困难。
我读完这篇课文后,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精神鼓励着我
他会点燃一支蜡烛,而不是诅咒黑暗。
。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自《点燃蜡烛》 如果有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最好
在黑暗中自己发现、寻找光明而不是一味的抱怨
结合蜡烛和亲爱的爸爸妈妈写读后感
“在炮火焦灼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的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是《蜡烛》这篇文章中感人至深的一段话,西蒙诺夫的这篇小说歌颂了艰难中各国人民相濡以沫,至深至真的感情. 《蜡烛》叙述了一位苏联青年战死后,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个炮弹洞边的故事.她用手掌舀干了洞里的水,用炮弹洞四周的浮土盖住死者的身体,做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最后,老妇人拿出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为死者点亮了最后一道光明. 当人们在寻找这位苏联青年的尸体时,发现了这小小的坟堆,都不由得惊叹,不由得脱下帽子默哀. 多么感人的故事呀!一位老妇人在被德国人炸毁了自己的房屋后还为苏联青年筑造他最后的家,用珍藏着的蜡烛为他点明天堂之路.我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一位南斯拉夫的母亲在炮火的烟灰下埋葬一位苏联青年的情景.这再也不是什么乐于助人这些渺小的事情能比得过的,那是一种超越国界、人种以后,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为苏联青年做出的自己的最后奉献,让那些高傲的、无视他人生命的人来想想这位伟大的南斯拉夫母亲吧!亲爱的爸爸妈妈读后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纳粹在欧洲很多国家实行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1941年10月21日,纳粹在南斯拉夫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二战结束后,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聂华苓于1988年10月21日来到这里参加了悼念活动,并写下了她的所见所感. 本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作者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引用诗句,再现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抄录了被残杀者留下的片纸只字.文章还联系到南京大屠杀,那更震惊世界,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惨绝人寰.所有这些,让我们想到当年的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像萨特一样,我们也感受到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54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