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他们都很幸福大冰读后感摘录76条-读后感

他们最幸福的读书笔记【1】

一直想要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那怎样才算是幸福呢?哈佛教授泰勒说过,幸福是快乐地去做有意义的事。当然这只是个大概的概念,做自己喜欢的事会快乐,包括做饭、种花、画画、唱歌、旅行,或是单纯地使感官愉悦,至于哪种才能长久地刺激到自己的快乐神经,那就因人而异;对于意义也一样,或是帮助他人,或是个人成长,对某些人来说养育孩子是有意义的、维系爱情可能会成为某些人一生的意义所在,到底自己要做什么事才会有“意义感”,恐怕又是因人而异。

看到这书名,挺好奇“最幸福”的“他们”会是谁,他们的“幸福”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拿到手后,急不及待地随便翻看,里面介绍的全是作者大冰做流浪歌手那十年所遇到的人,流浪歌手居多,看完其中一个篇章,未能感受到心目中的幸福,那人不过是有点自我陶醉地过着能满足自己小冲动且对他人无害的生活,自己开酒吧,招待着喜欢的人,然后酒吧毫无意外地倒闭了,一切又重头再来。就这么看,我无从分辨这是否能称得上幸福。

这书我就是冲着幸福二字来买的,那么这读书笔记,就以幸福为主题,探讨几个与幸福有关的词。

安全感

安全感,这可能是物质主义者,如我,考虑最多的。什么是安全感?周遭环境和钱。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还是比较安全的,环境安全问题可以忽略,钱解决不安全感的方式是买吃的、穿的、住的,让自己活下来。那就说,当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钱的多少跟安全感程度就不成正比。

书中提到几个人,基本全是“穷鬼”,一穷二白地就这么漂着。正如书中所说,有多大的能力走多远的路。要能够长时间在外面呆着,得有点“真功夫”,要么能写、要么能唱、要么能画,再不行也得有力气,做点苦力。总之生存下来就可以了。从这点来看,他们不缺安全感。

快乐

尽管到现在我还没推论出书中的人物是否幸福,但是从描述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前面说到快乐是做喜欢的事。像大冰的小屋这酒吧,太有个性了,大冰选员工真够苛刻,必须要有点“本事”,才能成为酒吧里的一员,哪怕是扫地的。而对于客人他们也是有要求的,必须是志同道合或是有点意思的人才进得去,这明显不是为了赚钱而做生意,酒吧显然成了他们把同道人汇聚的地方,他们的`精神家园。和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人一起,快乐是那么自然而然。

然而在“正常”的城市里,有多少家店能够做到这样?“无奸不商”的道理成了公开的私密,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奸”与“商”很容易被人联想到一起。像大冰的小层,似乎在呈现一种可能,“商”除了可以去“奸”从良,还可以做到优。

丽江、拉萨,对于大冰笔下那些人来说,可能是已经不是景,不是旅游,而是一种可能,他们要营造出一个去物质主义的有情有义的世外桃园来安顿那些同样追求自由的心灵。

家人

世外桃园虽美,然而如果让我在拉萨呆几年,那真是不可想象,最重要还是不知道家人怎么接受得了,恐怕我得先跟他们断绝关系。我不明白那些到处漂的人,他们有着怎样一个家庭环境,那得是有着自由家庭氛围才行,不然每天一个电话催着回家,这日子也不好过。像里面说到嫁给大军的90后姑娘的父母,竟然不反对他们的婚姻,真是难得。书中所写到的人物多是单亲家庭或是自由的家庭环境。就这点来说,看来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漂”。

平静

一直觉得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管在哪儿呆着都不会觉得无聊,都能保持新鲜感,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喜悦。现在的社会很浮躁,抱怨的声音、各种乱七八糟的新闻,许许多多的声音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到底需要些什么,需要关注什么。去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把噪音去掉,也许我们会更容易得到平静。到拉萨穷游就有这么个作用,尤其是穷到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手机不能上网的时候。

平静的得来,除了通过去噪音,还要见识丰富,方可能够处世不惊。走的路多了,见的人也多了,当遇到一些奇怪的事情,自然见怪不怪了。这就是旅行的魅力。从尼泊尔回家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感觉整个人都很平静。而书上写的那些人一直在路上,一直经历着,见过比自己穷的、比自己富的、比自己经历更悲惨的、比自己过得更幸福的,这么比较过,内心应该会相对平衡很多吧。

意义

意义是对于幸福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几乎可以说它决定了幸福的层次高度。总觉得僧人与流浪歌手有点相似,都是四海为家,对物质要求不高,重视精神追求。但自觉僧人的幸福度应该会更高一层,因为他们在通过布道来提升社会的精神水平,那可是一个伟大的事业。那么流浪歌手呢?他们在做的事情又有何“意义”?

首先是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事情。从书中所见的,他们在街头卖唱、开小店(酒吧、烧烤店、饭馆之类)……总的来说,他们在很认真地过日子。可能他们没有去做什么“伟大”的事业,他们只是在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对生活的态度,认识他们的人,总能受到他们的感染。这算不算也是一种功德呢?或许这也算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行动给予了身边的人改变的勇气,他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从不屈服,失败了再来,他们一直坚持着最纯正的原创音乐,给参与到他们生活的人带来感动。或者说认真生活本身已经充满意义。

探讨到这里,我仍不敢说他们最幸福,但他们的确是幸福的。不必要把幸福想得太遥远、太复杂,每个在快乐地对待生活的人都是幸福的。

他们最幸福的读书笔记【2】

本来准备读马勇先生的《晚清二十年》,可惜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有问题,退货处理了。《他们最幸福》是大冰十年流浪歌手记录的散文集,书在去年刚到手时,翻了大半。本书的序实为一个节目中作者的

第二次的阅读给我以不一样的

幸福是一种心灵状态,是一个人对于内在自我的肯定与满意。每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幸福的感觉却总是相似的。所以,我并不认同大冰的朋友们“他们最幸福”,或许可以说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每个人都在路过,在自己的心灵之路上,笃定的幸福观各有不同,或激情澎湃,或平淡安祥。生命的本质在于创造,幸福就在于创造的过程和创造的质量。有人说人生只有两个目标:取得你所要的和享受你所有的,在我看来,享受所得到的就是一种幸福。

他们最幸福的读书笔记【3】

如果单身的时候我读这本书,会觉得他过于自我,会误导一大批年轻人放弃原有的工作,去追求所谓的自由和梦想。而此刻读它,却像是听一个朋友诉说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我尊重任何人的生存方式,那是他的自由,我不仰慕,也不鄙视。因为我也身在其中。你想怎么活,用哪种方式度过此生,都是你的自由。换做以前,可能又会长篇大论一番,现在真的不会了。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成熟——包容一切存在。

我也担心有一天我就这么无名的离开了,所以,想每天记录一下。可以聊聊几字,也可以通篇

都说有了孩子会让自己的生命更完整,我也觉得是。以前真的很任性,现在做事都想着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不管做什么,我都会想着我是个妈妈,是个妻子,我不仅仅要做孩子的榜样,还要活得精彩。与其对老公喋喋不休,不如亲身做事去影响他。不管老公有没有改变,至少自己越来越好,不是吗?

任何人都可以过得幸福,只是有些人不喜欢改变,固执的守着自以为正确的生活方式。当然,他以为这就是对的。我喜欢读

听别人故事,品自己人生。

晚上十点半,我是被关门的大爷“撵”出教室的,大爷轻轻推开门,手里的钥匙串叮叮当当响,“孩子,还在看书呢?不早了,回去吧。”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慌慌张张,抱起书就跑。

“他应该什么都没看见”,我擦掉眼角的液体,装作什么也没发生。

这里是我的大学,我却早已不是这里的学生,毕业许久,但还会时常“偷偷”抱着书跑回学校,找个犄角旮旯,一坐,就可以是一整天,像个钉子户一样,比这里的学生还像个学生。

今天看的这本书,是《阿弥陀佛么么哒》,作者大冰。

我们是老乡,生在这片流行吃煎饼的地方。

我是看着大冰的节目啃着煎饼长大的,母亲是看着大冰的节目看着我啃煎饼长大的,小时候母亲和父亲抢电视遥控器最常说的一段对话是--

“看什么大冰!大冰有什么好看的!”

“我就要看大冰,大冰不好看难道你好看啊!”

“妈,看打鬼子的行么?”

“写你的作业去!”

没错,小时候我眼里的大冰,只是个主持人,对他印象深刻的原因也只是因为我妈。

长大后,一不小心从书架上摸到了姐姐买的一本《他们最幸福》,原来,大冰还是个作家。后来,等我也开始萌发文字情怀的时候,捧起大冰的书《乖,摸摸头》,还有这本《阿弥陀佛么么哒》,才肯定了当年母亲的审美--大冰确实很帅,字如其人,好看!

山东卫视在济南,大冰出道也是在济南,如今的济南已然不是当年老舍笔下的那个氤氲济南了,而是如今“夏天热死,冬天冻死,春秋把人折磨死”的济南。济南是方“圣土”,我有一大学舍友,土生土长济南人,年纪不大却写的一手“骚文”,颇有大冰文风,我曾一度怀疑:济南这地方难道天生带着“骚人”的基因吗?(当然不是诗人那个“骚”。)

大冰的文章,野味十足。

这种野味,可是混荡江湖多年加上放纵不羁爱折腾的天性的产物,他书里的故事,大多是他眼中别人的故事。

但谁又能说,你在别人故事里看到的,不是另外一个自己呢?

十二个故事,我看了很久很久,人家说好的作品通常会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而大冰的故事却是每一个都想让人一口气读完,但又舍不得读完,因为一旦看到结局,不论悲和喜,都会让读者的心重重地往下沉,故事里的那些人,仿佛就在你身边。

人生,最怕的就是这种无力的“感同身受”。

“少侠,你光临地球已经多少年了?你打算在人生中的那一天,理直气壮地说出这句

“若饮下这碗江湖黄连汤后,你依然自怨自艾......请一边大嘴巴子抽自己,一边回答以下问题:你惨,你有老谢惨吗?......”看完这段,我是在自己公寓的窗台前坐着,看着窗外的商业新区建筑工地发呆--脚手架,平板房,满身泥土的民工在活着水泥。

“毛毛忽然严肃起来,他比出一根手指,威胁道:木头是我老婆,我的!所以每一罐汤,第一口都必须让我老婆先喝!”看到这段的时候,我是在自己的两米大床上坐着,看着自己的“另一半”发呆--我有两个枕头,一个枕着睡觉,另一个,用来抱着。

“文化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从教室跑出来,站在湖边,我嘴里是嘟囔着这句话并单曲循环的,今天的湖边跟往常一样热闹:各种如胶似漆的小情侣。他们打啵打得甚是激烈,全然不顾旁边这位单身狗的感受,我真想把这句文化的定义变成一板砖扔过去。

其实,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你我如果觉得生活过于平淡,其实不是生活本身变得无趣,而是我们选择了一种无趣的生活方式,谁规定故事一定就得是轰轰烈烈才叫故事呢。

于是,夜深人静,我开始问自己:你敢不敢说那一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情绪总是容易在深夜泛滥,我看见昏黄的路灯光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2023年7月3号,接到大学班主任的电话,电话那头是熟悉的和蔼的声音:“东升,来领毕业证和学位证吧。”我像疯了一样朝着学校一路奔跑,心在狂跳,我开心,我兴奋,像极了五年前收到那封大学入取通知书的场景。一红一蓝两个本子,一本纪念册,一个纪念章,签字,OK,可以走了。

外面是再熟悉不过的校园,这是岛城的农业大学,绿树繁荫,花儿遍地,水杉树钻的比楼还要高,湖边杨柳比穿短裙的学妹还要妖娆,遍地都是叫不上名字的树树草草,牡丹园里花开得热闹,一朵比一朵富贵和高傲。

我一口气钻进那片红枫林,丧失理智地尖叫,跺脚,挥拳大嚎,折腾累了,靠着一颗红枫,望着夕阳发呆。傍晚时分,我看见自己的影子透过斑驳的树隙被拉的老长,如果我的背后有个相机,我想这个镜头无需滤镜就可以配上一个很契合的名字--孤单。

我拿起手机,拨出那段熟悉的号码:“妈,我毕业了......”

我的大学,上了五年。

2010年夏,和全国几百万学子一样,我在忙着同一件事情:高考。成绩不算太好,也不算太糟,但至少在农村老家那块儿偏乡僻壤,这样的分数已经可以算得上“光宗耀祖”了。

我一度以为老师口中无数次重复的“光明的未来”就要来到了。

但是,我的那个她,相恋三年的她,发挥失常,成绩不尽人意。

对于高考,一分都被描述成天堂和地狱,我知道,我和她的几十分差距,就是另一种咫尺天涯了。

她打电话告诉我,她在志愿书上写了一个我未曾听说过的二线学校,言语中透着歉意和些许紧张。

她是铁了心去的,她一同铁了心的,是甩了我。

我被劈腿了。

女孩子的表演功力看起来天生要比男人更胜一筹,劈腿这件事,也是我偷着填了跟她一样的志愿之后才知道的。

剧情狗血得像电视剧,但现在想想,任何年纪的爱情跟初恋比起来,都算不上爱情。

我家老宅子的墙上,挂着三幅地图--世界,中国,山东。父亲又是个读书人,还是个搞建筑的,他的“玩具”是一堆堆的书和一摞摞的图纸,在这样的环境里,一熏陶就是20年,结果只有一个--我铁定了是个文科生。

人生的笑点就在于,你想要的和你得到的,往往并不是同一个东西。

我的大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因为她填的是经济管理。

当然,后悔晚矣。

当然,并不后悔。

在这个偏理科的专业,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自己点的菜哭着也要吃完”。分道扬镳之后失恋的日子里,我却也并不太孤单,陪伴我的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我就像当年的紫薇,这些课,就是容嬷嬷。

大学的第一年,每天在被“容嬷嬷”扎完一遍又一遍之后,我都要跑到女生宿舍楼下偷偷看她几眼,在那个年纪,这是我能想到的表达痴情的最好的方法了。

每天,我会看到她去上课,看到她去吃饭,看到她去上自习,甚至看到她去和别的男生一同嬉闹,同处一个专业的尴尬就在于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这是一种痛苦的折磨。看到她我会躲着她,看不到她却又想她,我知道这是一种“犯贱”。高中三年,被学校和家长各种残酷打压都没被拆散的我和她,一起憧憬过的美好的大学生活场景,就在眼前,就在咫尺,在一秒之间就变成了最想逃掉的生活。

我默默问自己,这种“犯贱”的日子何时能休?

人贱自有天收。

我的天,是父亲。

我怕父亲。

她是我的初恋,青春期的男女,一陷进恋爱的漩涡,必然就是一片昏天黑地。父亲就像法海,他的大嘴巴子就是金钵,那三年我“妖气太重”,父亲出手也狠,我的眼镜框都被扇断过几次。学校三令五申严禁早恋,我却屡教不改,还“变本加厉”,父亲每次被班主任叫去“喝茶”,我就知道我的'“超度”日子又到了。

虽然那段时期我很怕父亲,但直到今天我也不觉得当年的早恋是一种所谓的错误,爱情本就是人生最自然最美好的事情之一,青春之花除非自己凋零,再严酷的风雪也只会让它越挫越勇。

显然,父亲没早恋过。

父亲对我是失望的,不仅因为我早恋,还因为我在报大学志愿的单子上写了一个他闻所未闻的二流学校名字。

于是,我和父亲像是结下了梁子。我成了父亲眼里的逆子,他成了我眼里的老顽固。于是,我很少回家,回家也几乎不和他说话。我一个人躲在远离家的另一个城市,过着没有父亲影子的浪子生活,父亲也从不会主动打电话找我,日子一长,我以为,这个法海已经把他的金钵扔下了——我自由了。

没有苦难的成长,往往是缓慢的。

被放逐并不是一种自由,我明白这个道理,是在一年之后了。父亲用一剂猛药,彻底收了我。

从化验室拿着验血报告单子出来,我的心就开始惴惴不安,化验报告上其中一项被标成了红色,数值超出参考值好几倍。即便我不是学医的,这个红色的数字我也是看得懂的——Something is wrong! 肯定出问题了。

母亲还在陪着父亲在CT室等片子,从化验科走回放射科的路上,一种强烈的不祥预感压得我心慌,鬼使神差般,我转了头,朝着医生办公室走去。

我决定先自己问问情况。

大夫扫了一眼验血单,给了我两个字:“肝癌”。

我开始看见一片虚无。

大夫顿了一秒,又补了四个字:“有可能是”。

我看见那片虚无里像是有了亮光,但还是一股无力的失重感汹涌地袭向双腿。

大夫看我眼神失了焦,又补了一句:“超标这么多的,一般就是肝癌,晚期了。”大夫语气很平静,听起来就像说个感冒。

为什么?

为什么!

我看到天上打出一道闪电,然后在我心里“嘣”得炸开。

说完“肝癌”两个字只需要一秒,但是我却听得像一场电影一样漫长,“父亲”这两个字淡入淡出,慢慢出现在电影银幕上。

我的父亲啊。

我看到电影里有父亲的小时候,四个姑姑还有大伯在灶台边,守着一年到头唯一吃过的一顿肉,然后吃到呕吐。我看到电影里有少年时候的父亲作业本上全是红色的大×号,深夜和小姑父一起去几十公里外的海边盐场,偷盐卖盐养家糊口。我看到二十多岁的父亲留着飘逸头发,和舅舅在青岛栈桥合了一张那个年代最帅气的照片,那个时候父亲意气风发,眼神深邃。我看到父亲推进家门一辆红色嘉陵摩托车,从此之后,那突突突的声音便成了父亲上班和下班的记号,无论风雪,一骑就是二十年。我看到父亲无数次拿那只糙的没法看的手贴我大耳光,看到我高中毕业那天,父亲一个人扛着我的将近一百斤的行李袋,歪着腰,一步一步走在我面前,那个又丑又让人心酸的背影,那个曾经被我忽略了的背影。我看到得了病的父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在深夜因疼痛挣扎和翻滚,脸色蜡黄,额头渗着汗珠,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眼神再也消失不见。我还看见,一个坟头,和一片原野,我跪在一片青苗之中,向父亲三叩首......

“死亡”不过一秒。

人的成熟,有时,也只需一秒。

我只对大夫说了一句话:“别告诉他们,我自己知道就好。”

男大夫说“我懂”。

其实,我们都懂,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都懂如何去选择,只是没想到,做选择的时刻会来的如此突然。

父亲开始住院,打针,做介入化疗,他相信大夫的话,他只是肝硬化而已,打点消炎盐水就又可以骑他的老摩托去工地上班了。只是没想到,这一病下去,就再也没了力气站起来,连路走两步都要喘很久。

父亲是个倔强的老头。自己上厕所,自己下楼打饭,自己出去散步晒太阳,我和母亲被父亲撵出医院撵回了家。不用家属陪床,这样的倔老头在医院还真是少见。

十天,父亲还是乐观的,精神还算好,同病房的老头还有说有笑。第二十天,父亲开始变得话越来越少,经常会一个人在傍晚望着窗外出神。第三十天,父亲已经开始情绪波动,体力不支,食欲全无。

在我所有童年、少年、青年的记忆力,医院的味道,其实就是84消毒水的味道,父亲开始慢慢厌倦这种味道,开始变得暴躁,动不动就朝母亲发火。我知道,这种厌倦,这种暴躁,是父亲对自己病情的渐渐清晰,即便我们都不说,它的身体也在告诉着他真相——肚子越来越疼,越来越胀——癌细胞在扩散。

父亲不能再一个人了。

我偷跑回学校,办了休学,瞒着所有人。

于是,我替下了母亲,和父亲一起,在这充满了84消毒水味道的医院里,一呆就是整整一百天。

父亲性格天生要强,这辈子不缺锌不缺钙,就缺面子,这是穷人的专利。姐姐和我考上大学那会,家中积蓄捉襟见肘,父亲依然大摆酒席宴请亲戚和乡亲,母亲气的泪眼婆娑。父亲学历高,脑瓜聪明,懂建筑,会设计,会施工,会交际搞关系,在家族人眼中,父亲是个能人,父亲手里的族谱代表着他在李家家族中的发言权。

父亲是用钱,硬生生砸出了一个好人缘。

当然,父亲这一病,也砸光了家中所有的钱,只有19岁的我开始瞒着家人四处借钱,开始背债生活,那时候,感觉每一分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后边多出的一个零,在别人还在无忧无虑上学的年纪,我已经有了一本厚厚的记账本。

父亲出殡那天,来了很多人,认识的,不认识的,把村里填的满满当当,宾客的车一直排到了镇上的大路口外,送葬的队伍从家门口排到了村口。

风光大葬。

我给了父亲,最后一个面子。

自朱自清之后,鲜有人再去写父亲,有位80后兄长叫蔡崇达,他的书《皮囊》写的就是父亲,那本既是小说又是自传的书,我从不肯在公共场合去读,因为真的怕哭。蔡兄的父亲和我的父亲都有许多相同点,他们都不肯屈服病魔,屈服身体这副皮囊,我记得父亲直到临终前一天,瘦的皮包骨头力气全无的他,竟是手撑着门框一寸一寸挪到床下在便盆里方便完,再一寸一寸摸着墙去洗手间倒掉,然后再让我扶着他一寸一寸挪回来,我记得父亲在医院吃了一个月的发面饼和咸菜,他笑着说吃这个养生,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是他在从牙缝里省医药费,编个笑话却演的和真的一样。我们都有一个脾气暴躁,却会经常一个人安静得让人心疼的父亲。

鲜活的父亲啊。

偶像刘德华演过一部电影叫《失孤》,电影中刘德华脱下偶像的包袱,骑个破摩托车,千里寻子,一直在路上,一找就是十几年。中年后的父亲和刘德华长得有九分像,但是看了《失孤》中留着胡茬,脸色黝黑,刻满风霜和皱纹的刘德华的脸,一样的鹰角鼻,还有那辆熟悉的老摩托,我一度以为,那是父亲在寻我。电影最后那个僧人的一段话我记忆深刻: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事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对于我,对于父亲,对于这段虽只持续了二十年却是一辈子都如影随形的缘,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如佛家所说的那样——

“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缘聚缘散,惜缘即可。”

大冰,今夜,我把我的部分故事写下来,不知道,配得上你的酒吗?

......

读大冰《乖摸摸头》读后感1

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的美,喜欢椰子姑娘和理工男朴实平淡但不失情趣的真爱,喜欢成子豆儿意想不到充满点小坎坷的爱情,喜欢木头和毛毛安静与烈汉的结合……

爱情千千万万种,爱一个人可以为他改变,为他付出,只因为你爱他。豆儿为成子的付出,舍弃安稳的工作陪他去流浪,流浪到天涯海角,成子在的地方就是家,就有温暖,一个憨厚一个灵动,很幸福的生活。没有命中注定,所谓缘分不过是我们有意无意的选择。如果豆儿给成子留言,成子迟迟不回,那豆儿可能不再继续留言,不再继续联络成子,也就没有这份姻缘。是的,所谓缘分是我们有意无意的选择。

个人比较欣赏椰子姑娘和理工男的爱情,相伴十三年,没有确定男女朋友关系,没有男友朋友亲密的举动,只像是好朋友间的嘘寒问暖,相互照顾。其实他们都对对方有好感,如果没有好感或喜欢不会有接下来故事情节的发展。平静的守护,热烈的结婚,一直幸福下去。

木头和毛毛的故事在《乖,摸摸头》和《阿弥陀佛么么哒》中都有讲,他们的故事更像电视情节那么离奇,但却有是真实的,也许这就是缘分。

缘深缘浅,缘聚缘散,只愿各自安好。

读大冰《乖摸摸头》读后感2

无论有没底气,真爱都是小概率的事。有些人因为概率小,就放弃了,有些人仍在坚持,当然,坚持下来的,不一定都是幸福的结局,只能说认赌服输。能不能遇到真爱,确实得看天意,但不能只看天意。

不是这个世界太无趣,而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有趣的生活方式,或者不知道自己的脚要往哪走,却反过来责怪鞋不好。

在现在这个什么都讲求速度的时代里,连爱情也变成了速食。在这个愈来愈喧嚣浮躁的年代,爱情变成了人们用来驱赶寂寞的生活用品,用旧了、用腻了就换一个;爱情变成了人们迈向成功的捷径,看到有前途的就抛弃落魄的。

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人普通又传奇,字里行间渗透出的关于工作、关于生活、关于旅行、关于爱情、关于信仰的'价值观让我受教了。朝九晚五,被生活重压下的我们,有时觉得孤独,有时觉得日子过得如行尸走肉一般,可是却又有很多人真得过着我们想过的生活,也许就是需要足够的勇气、足够的笃定和加倍的努力才能过上我们想要过的生活。愿我带着最精致的行李和最丰富的自己在世间行走。

不要那么孤独,请你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愿你我可以带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丰盛的自己在世间流浪

——有梦为马,随处可栖。

读大冰《乖摸摸头》读后感3

《乖,摸摸头》——个人而言,对大冰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名和姓。几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圈等地方多次看到有人提及,产生好奇心,那就看看呗。十几个故事,二十几个人,大冰用切身的真实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经历。

第十二章印象尤为深刻,豆儿和成子的爱情故事,甜蜜美好,似乎有一种假的可能,但是,又不得不相信人世间有“缘分”这种东西,美满而又充满神话。第十二章中讲述到豆儿支教的途中与成子的再次相识,成子的一番话,道出人生哲理:“在“支教”这个词里,主角应该是孩子们才对哦,他们没有必要去做你某段人生故事的配角,也没有义务去当你某段旅程中的景点。

话说得重一点儿,你有权利去锻炼自己,但没权利拿边远穷少地区的孩子们当器材道具。”直戳内心深处,我又有过支教的经历,去之前也经过痛苦的抉择,终于勇敢的踏出那一步,那几个月,是我这一生中最开心,最充实的几个月,这一段经历,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我很早就有了想法,终于在有一天能身体力行的去实现了,那种感觉,那种经历,是其他人没有办法能够体会到的。

人生的路还很长,等着我们去经历,去享受,不必过早的下定论,谁的青春不迷惘?谁的青春不疯狂?

加油吧!小伙伴们!

读大冰《乖摸摸头》读后感4

一半热泪,一半笑意的读完了大冰的书《乖,摸摸头》,看完后,我觉得我必须写点什么,以让这些故事带给我的记忆更深刻一些。十二个真实的故事我都很喜欢,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生轨迹,都令我肃然起敬,不是这个世界太无趣,而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有趣的生活方式,或者不知道自己的脚要往哪走,却反过来责怪鞋不好。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人普通又传奇,字里行间渗透出的关于工作、关于生活、关于旅行、关于爱情、关于信仰的价值观让我受教了。朝九晚五,被生活重压下的我们,有时觉得孤独,有时觉得日子过得如行尸走肉一般,可是却又有很多人真的过着我们想过的生活,也许就是需要足够的勇气、足够的笃定和加倍的努力才能过上我们想要过的生活。愿我带着最精致的行李和最丰富的自己在世间行走。

《乖,摸摸头》,12个小故事,温暖人心,故事虽短却成功刻画了十几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最喜欢他里面有关于爱情的故事,有椰子姑娘十三年的爱情长跑,两个人都等来了最好的对方,慢慢的等待,慢慢的栽种,慢慢的守护,看的时候特怕又是一出悲剧,还好,大冰,你留下了一条小命,如果最后两个人不在一起,估计我会恨死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个故事”。有单纯的小妹妹,妮可,遇到大灰狼是命啊,还好有你们这群兄弟在,受委屈了有人挺身而出。毛毛和木头的故事,好奇,两条最不可能的平行线,是上帝让他们相交在一起了?两人惺惺相惜,相濡以沫,而非相忘于江湖。

豆儿和成子,命运实在是喜欢开玩笑,转了一圈,该来的跑不掉,不该走也走不了。不过就是因为转了一圈,让两个人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对方是自己想要的。豆儿的无赖和冲动,深深的吸引了我,只要赖上对方,无论什么方法都行。这就是我的选择,不后悔,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喜欢就是喜欢,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接受命运,但是命中注定,是基于自己过去的,现在的,无意有意的选择。

生活中有一条看不清的线,牵扯着我们,好好用自己的心态去面对它,用爱的付出得到的快乐还有心灵的安宁,就能过上好日子,而非一定要腰缠万贯,位高权重。

一直把大冰当做前行的动力,是他鼓励着我一直不怕困难的向前走着,让我觉得自己真的一直被温暖着,真的有一个哥哥在摸摸头,对我说:乖。

回头想想自己都看了些怎样的故事,杂草敏、兜兜、老兵、阿明、大鹏、妮可、和大树、木头和毛毛、椰子姑娘、成子和豆儿、还有昌宝师弟,都深深震撼着我,让我知道原来我不是孤独的,我不敢做的事,真的有人在做,过着忠于自己的生活,并且过得很幸福。让我有梦可做,有梦敢做。

读大冰《乖摸摸头》读后感5

今天看完了大冰的《乖·摸摸头》,目前为止也看了很多大冰笔下他朋友的故事了,总是会羡慕,羡慕他们的生活,想法。

我知道,他们大多人如今的令人羡慕,都是吃了数不尽的苦熬过来的,我没资格羡慕,因为我并没有吃什么苦,并没有尽最大的力。这本书感触最深的大概是椰子和稻子的故事了。他们的

我有自我感悟过,知道自己是一个只活在片面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对所有的事物都了解不深,只是皮毛。比如,我爱看动漫,但真正看过的动漫没多太多,我没有深入了解过喜欢的动漫角色的背景,动漫背后的团队,以及导演的

从坚持看书做起,我要努力,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已经太久不知道学习的滋味了,不过听课就犯困也是真的。要改善啊,不能只是写出来而已。

最后,将此书中的一句话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57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