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做良师读后感
论语中关于老师的名句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孔子眼中的“学”内涵是很丰富的。
看来并不是单指“作文”,首要的其实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础,“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难。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
(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论语·公冶长》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课那样说教的,于“文”中渗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在这里,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
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
并指出,学生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时刻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高高在上的权威并不是唯一的老师,当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
真理可以随处存在,所以学习中要抱着所有的人都是老师,都有可学习处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质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坦诚相待。
正因为孔子对他的学生有着无限热爱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学过程中不知疲倦,真诚无私,因而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锻炼,知识内蕴的充实,学术精神的涵泳,都必须依靠一种锲而不舍的自持力。
(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 ——《论语·子罕》 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了教师魅力的引领,学生的学习自然会“欲罢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告诫其弟子,首先要充实自己,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谈得上遇到伯乐。
(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古时候的人大多为了完善自己而学,今天的人求学大多是为了沽名钓誉。
所以学习者要努力加强修省躬行的自觉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学问。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他曾经废寝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么彻悟或顿悟,结果一无所获。
因此,孔子得出结论:与其空想,不如老老实实地去学习。
(1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一个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刚当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学,都是有致命的短处。
这里强调了知识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倡导积极学习,主动探求知识。
(1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论语·子张》
论语心得五篇大概500-600字
只能为你奉上以下几篇,请你参考: 读《论语心得》有感(三)(5篇) 标签:读《论语心得》有感,读《论语》感受 二是简明实用。
于丹说的比较谦虚,她说:“做《论语》的考据,我没有资格和水平。
我做的不是学术的解读,而是大众传播。
制片人万卫告诉我,我讲的要让15岁以上的人都听得懂,都喜欢听。
”历史悠久的《论语》,博大精深,有的人用其一生去研究,去宣扬,也有的人走进了象牙塔里,不能自拨,甚至失去了自我。
看不懂原著的我是本着实用性原则读于丹《论语心得》的。
于丹对于我犹如上图儒生对于孔子。
于丹书名起的也好,叫作《论语心得》,一家之言,讲的是个人感受和理解,我的理解是告诉人们我不是专门研究《论语》的报告,人们无须枉加指责,愿意看就看,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去一边凉快去,从而免去了许多麻烦。
我想她的本意更注重实用吧,人们觉得开卷有益才愿意读下去,也易于被接受,必竞搞学术研究人不多。
她从积极的角度出发解析《论语》,给人以启迪。
如说到乐观的人生态度时,用半瓶酒比喻,乐观主义者看到酒还有半瓶,悲观主义者看到酒已经失去了半瓶。
一件事情思考的角度不同,处理的结果也将不同,一个人经常用乐观的心态考虑问题,自然少去很多烦忧。
孔子说:“以德报怨”,“德”是靠不断提高修养获得,一个人工作,生活中常遇到“不讲究”人对你做出不讲究的事,你如何对待呢
于丹说:“那些对不起你的人,你用正直坦荡对他们就够了。
”有道理啊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自信心是内心变得强大的源泉,学生时代就开始信奉“不经你的同意,没有人能使你自觉低劣。
”我句名言伴随我度过多少个春秋,多少个不眠之夜现在已无从记得了。
依然是我心中的明灯。
自信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一个人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很难,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也不易,何必强行约制自己,老是自省、思齐人活的就太累了,有时要随心所欲的,可不是随心纵欲,心之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我这样认为。
人是应当有自知之明,也就是所谓的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宪问》),于丹解读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
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工作中这样人太多了,记得过去曾有一个同事,心眼儿好,爱管闲事,逢人点头哈腰,乐于助人,同事间有求必应,常帮忙完成同事工作,荒芜了自己的田,自然常遭到领导的批评。
自己我们常说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个道理吧。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哪个单位没有“小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是啥人都防,对待小人你不防不行啊,即使以德去做,也是防的一种形式吧。
于丹的结论:“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
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
”工作中还是少些这样的人为好啊
标签:读《论语心得》有感,读《论语》感受 《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在我看来如此深奥的道理,由于丹出神入化的讲解,同广大读者一样茅塞顿开,心灵产生触动。
《论语》是经孔子弟子整理的孔子的言行,也就是说其本身源于生活,虽然年代久远,所表达的思想光芒依然璀璨,与现代我们的心灵相通。
于丹的分析,深入浅出,显示了深厚的国学造诣。
看她的心得我主要有两点体会; 一是觉得通俗易懂。
她用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用她的话说是:“《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在阐述中引用的寓言传说或励志故事。
例如:在讲解《论语》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时引用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治牙病猝死的故事,因为四十年前陪母亲治牙病引发心脏病,她的母亲死在牙科的手术椅上的一幕在她幼小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结,结果在治牙病时随她母亲而去。
说明人要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
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在讲解“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时,通过“三个裁缝开了三家裁缝店”的小故事,说明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从容淡定,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在讲到“损者三友”时引用了“晏婴和他的车夫的故事”告诉我们周围有很多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处世态度,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镜子,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做个有心人。
用"国王寻找快乐"这一西方寓言。
诠释一种生活,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
讲到“恕”引用的是“老和尚背女子与小和尚过河”的故事,说明“仁者不忧”。
即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的道理。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解释“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时引用铃木大拙的书中一则“茶师和浪人决斗”的故事。
结果不会武功的茶师心灵的勇敢,从容、笃定的气势取得了胜利。
当看到“此时浪人噗通就给他跪下了,说,求您饶命,您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有武功的人。
”时忍不住笑了起来。
标签:读《论语心得》有感,读《论语》感受 一口气读完了网上下载的于丹的《论语》心得,收获不少,也颇有感受。
《论语》在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国人一直对《论语》推崇之至,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影响了中国2500多年。
从小就听说过《论语》,晓得"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也曾多次想静下心来认真读读,结果都是半途而废,文化水平有限,缺少耐心和"爱心"。
只是能背诵些像“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名言佳句。
记得小时候我是把孔子当坏蛋看待的。
原因是母亲没上过一天学,一是家里穷上不起学,即使上得起老人也不会让女孩子上学的,他们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
母亲又是“小脚”,在我的记忆中这“小脚”给母亲生活和劳作带来很多不便。
母亲说是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也就是说受"孔老二”思想的毒害,所以在我儿时头脑里一直对所谓的“孔圣人”深恶痛绝的。
我是在毛主席他老人家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年代出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
他老人家用枪杆子、政治和经济的力量改变了中国人,依靠唯物主义,辩证法,可以改变了国人的精神,推翻封建统治。
他打倒了孔子。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批林批孔”、“打倒孔老二”的吼声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
中学时是喜欢鲁迅的,觉得他是爷们,他用激烈的言词,大声得呼喊惊醒沉睡的中国人。
他塑造的孔乙己、闰土,祥林嫂等形象根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社会,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
我喜欢看历史,真正意义上认识孔子,了解些《论语》是参加工作以后的事了。
越来越觉得孔子实在是了不起,对中华文明有着深刻影响的《易》、《书》、《礼》、《诗》和《春秋》等是他整理的,论语》也非同一般的书,是他的一家之言。
儒家思想只所以统治中国2000多年自有他的道理所在。
我认为“仁”是儒家思想核心。
颜回是孔丘最得意的弟子,他问“仁”时,得到的答案是“克己复礼”,“仁”是一个境界,而非实在的修身途径。
孔子喜欢韶乐,认为听这种乐可以提高人的修养水平,所以才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由于乐对于阶级统治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甚至可能制约统治者,所以他们并不强调乐。
孔子的儒家学说和佛家、道家其他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完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让人们绝对服从统治阶级的管理,就是所谓的“礼”。
这种学说最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阶级统治,所以统治者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后来我渐渐明白,其实孔子很冤枉,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为了为奴化人民,对孔子本人进行了包装,即:给他一个“圣人”的高帽。
像现在的药品广告一样,吹的神呼其神,似乎世上没有治不了的病了。
孔子的思想并非是万能的,正如"文化大革命"期间毛主席他老人家语录满天飞,被林彪之流说成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一样。
历代统治者把孔子思想中有利于阶级统治的部分拆成一个碎片一个碎片来宣传,于是成语词典里又增加了不少内容。
再加上韩愈、朱熹等人的吹捧,大家渐渐忘记将孔子的话整体理解,不再记得仁是什么,也不知道礼乐是什么,从而造成儒家思想越来越衰败,留下的仅仅是三纲五常等糟粕。
到了近代这种所谓的儒家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民主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有毛主席、鲁迅等伟人的口诛笔伐,当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孔子要背起黑锅,遭殃了。
《论语》也被当作封建统治的思想枷锁尘封起来,管他有没有科学合理成分。
改革开放以来孔子思想又抬起了头,在儿子的课本里看到了《论语》的一些经典名句,曾和儿子一起背诵,拿着课本考儿子。
其实就《论语》一书对文化程度不高的我来讲读懂很难,之乎者也的读一会就要困,最后只求对片语的理解了。
觉得很有道理,不深不透。
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受到强烈冲击,彷徨、困惑、迷茫、抑郁症者明显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形势下,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应运而生,并成席卷全国之势。
我在朋友的推荐下也急忙下载看了起来,一发不可收了。
标签:论检查,检查工作, 检查工作是必要的,没有谁会怀疑其必要性.检查的目的简单说就是发现问题、查找不足、促进工作。
检查本身是一项非常有意义、能起到重要作用的工作,然而实际操作上往往变了样,检查失去了实际意义而流于形式,使有些检查变得很虚伪。
月检、半年检、年终检、随机检,检查的不可谓不勤;听汇报、测评、谈话、抽查,检查的形式不可谓不少;专项查、全面查,检查的内容不可谓不多。
检查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五花八门,花样翻新。
然而,很多单位或部门的检查却变了样,检查失去了真的目的。
“要检查了”,早早的下通知告知,有的列出详细的检查内容,“没拉屎先把狗叫来”,亦是一片风雨欲来之势,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做好迎检准备
做好接待准备
还是检查者怕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怕真的检查出问题
好像不检查别人体现不出干工作了;不检查基层不知上级是做啥的。
结果是你好,我好,全都好。
许多检查都是有惊无险,但是之前却紧张地不知所以。
因为要检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这里我说的是应付检查的能力提高了,没暴露出来的工作的缺陷发展了。
也有个别人借检查拉关系,走后门,炫耀权力,以检查为名达到其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
有的检查是声势浩大,上级威风凛凛,下级战战兢兢。
看看布置好的成果,听听准备好的汇报。
通常情况下,早已布置的天衣无缝,准备的滚瓜烂熟,只等领导心情好不找事,点头首肯,心里的石头就落了地。
报上、电视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表演,所以我认为一些领导生来就是表演天才,佩服
有的领导检查或者说视查是大车小辆,前呼后拥,众星捧月一般。
到了旅游季节,这样场面会见的更多,前面警车开道,行人车辆分分被迫避让;道口警察站岗,何惧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到基层是一走一过,会见的人是早都安排好的,基层领导只为上级负责,为自己的政绩着想,报喜不报忧。
据说林区人工资最初太低,就是当年个别地方官只求“奉献”、不言困难、吹嘘的结果。
还有的个别领导借检查、学习、考察之名,玩遍山山水水,成市乡村,国内国外;吃腻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地方特色小吃。
坐的是高级轿车,住的是高档宾馆,玩的色胆包天,无法无天了,最后落个、或将要落个可耻下场。
孩子们挺累 标签:不放寒假,孩子压力大,孩子们挺累 "儿子"期末考完试,只放了五天假。
儿子很高兴,说要好好玩玩。
狱里出来的一样
现在的孩子学习也真够累的
既然是放假了应轻松度过,不能再给孩子学习的压力。
五天来儿子过的开心。
因为她能充分休息,早早就睡下,早晨七点多才起床,觉睡足了,起床后做自己盼望的喜欢的事,看小说,看电视,上网听歌,总之就是不再“学习”,我十二分的认可、举双手支持。
她在网上不喜欢聊天和玩游戏,这点让我比较放心。
十几岁的孩子多么美好的的年龄,本该在这一年龄里发生许多“淘气”的事,感受生活,增长知识,增长阅历,无拘无束,尽情欢乐,尽情玩耍。
然而他们却不能,室内的花朵一样,少见阳光,少见雨露,更经历不到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应试教育啊,距所谓的素质教育太远
作为家长谁都希望孩子成才,健康成长,谁也不希望孩子变成耐不了风雨的温室的花。
但是很多事情对家长来说却很无奈,人家的孩子都在校学习,你不能休学在家吧
人家孩子只争朝夕,落实着学校、老师的安排部署,你家孩子就任其自由
要知道上重点班、上重点中学、上重点大学看的可都是分数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们很幸福。
穿的、吃的花样翻新,应有尽有,即使家庭困难,也不“难为”孩子。
相反我说他们并不幸福,他们活的很累,将来长大了更是。
他们有太多压力,太多的诱惑,太多的“关心”,还有太多的责任
我倒觉得我们这代人活的比较幸福,小时兄弟姐妹多,温暖多多,乐趣多多,疯玩疯耍,随心所欲。
吃的是没现在孩子好,都较瘦却非常健康,那时小伙伴们很少有生病的,即使生病了也多是感冒发烧很少打针,吃药。
在校内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校外是“向雷锋同志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共同理想,共同的目标,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等友爱,处处显现人间真情
比较而言,我还是认为现在的孩子挺累
论语选译读后感400字不要太深奥了
论语选译读后感 《论语六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前一句话,说明了取长补短的道理.后一句话,说聪明敏捷的人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句话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中含着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学校班级,我们班不到人却各有各的长处,有的学习好,有的爱画画,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是足球场上的猛将.多少同学值得我学习啊! 你见过高山吗?你见过密林吗?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如果你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密林的亲密,就应寻找自己身边的良师诤友,吸取他们身上的点滴长处. 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心向别人请教.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耻下问的例子.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常常向当地村民请教.白居易自幼聪明,小时便会做诗,每做完诗就去读给邻家不识字的老奶奶以便修改.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比得上一个医生,一个不识字的老奶奶怎么比得上一个聪明又有文化的诗人?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论语中,赞扬老师尽职尽责的句子有哪些
一、赞扬老师的句子:
【第1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第2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第3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第4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第5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二、简介:《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论语选译读后感400字
论语选译读后感 《论语六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
前一句话,说明了取长补短的道理。
后一句话,说聪明敏捷的人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
这句话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中含着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
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学校班级,我们班不到人却各有各的长处,有的学习好,有的爱画画,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是足球场上的猛将。
。
。
。
。
。
多少同学值得我学习啊
你见过高山吗
你见过密林吗
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
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
如果你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密林的亲密,就应寻找自己身边的良师诤友,吸取他们身上的点滴长处。
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
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心向别人请教。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耻下问的例子。
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常常向当地村民请教。
白居易自幼聪明,小时便会做诗,每做完诗就去读给邻家不识字的老奶奶以便修改。
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比得上一个医生,一个不识字的老奶奶怎么比得上一个聪明又有文化的诗人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
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于丹论语 交友之道 读后感
一个人有什麽样直接反映著他的为人。
选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
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
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
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裏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
但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
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
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
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
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麽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
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那麽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这就是于丹和她的《心得 data-id=link-to-so>于丹<论语>心得》,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古代与当代的边缘,擦拭去古典作品表面的斑斑锈迹,超越圣人与凡人的时空界限,将千万颗心中的一心之得呈现于观众读者,解读当下社会和生活,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坦然微笑,还让我们掩卷而思,在某一个寂静的深夜。
关于感恩老师的名言名句
【第1句】:千教万教教书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第2句】:明师之恩,诚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葛洪
【第3句】: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第4句】: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第5句】:身为世范,为人师表。
【第6句】: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教师不存在的地方,无知就变成了聪慧。
【第7句】: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第8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第9句】: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汇之处是爱的圣地。
【第10句】:兴学之本,惟有师范。
——张謇
【第11句】:当年的黑发,如今白几多,走过许多季节,不凋的是爱心的奉献。
【第12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布鲁纳
【第13句】: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第14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第15句】: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
【第16句】:老师是红烛,点燃自我照亮别人;老师是春蚕,吐尽自我最后一根丝线。
【第17句】:教师与画家不同的是他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第18句】: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
【第19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第20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第21句】: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
【第22句】: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形容老师水平高的词语
教导有方、满腹经纶、才望兼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一、教导有方拼音:jiào dǎo yǒu fāng释义: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出处:清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凡此种种,虽然是他叔祖教导有方,也是他福至心灵,官星透露,才得一变而为闻一知十的聪明人白话释义:凡此种种,虽然这是他叔祖父教导有方,原因是他福到心灵,官星透露,才一变而为闻一知十的聪明人。
二、满腹经纶拼音:mǎn fù jīng lún释义:腹:肚子;经纶: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纶。
引申为人的才学、本领、谋略等。
形容很有学问和才能。
出处:明 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 商调集贤宾 题春园 浪里束煞》:“论英雄何必老林泉
满腹经纶须大展,休负了苍生之愿。
”白话释义:论英雄何必老林泉
满腹经营需要大展,不要辜负了人民的希望。
三、才望兼隆拼音:cái wàng jiān lóng释义:才:才学;望:声望,名望;隆:高。
才能和威望都很高。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5回:“今卿亦须荐一才望兼隆者,代卿为妙。
” 白话释义:现在你也要推荐一个声望都高的人才能,替你为妙。
四、循循善诱拼音:xún xún shàn yòu释义: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指。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 白话释义: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
五、诲人不倦拼音:huì rén bù juàn释义:诲:教导;诱导;倦:厌烦。
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白话释义:默默地记住的,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有什么在我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