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飞渡读后感10000字
沈石溪的作品读后感
故事出自“沈动物传奇故事”里的《再被狐狸骗一次》,作者沈石溪。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人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对狡猾的狐狸夫妇骗走一只大阉鸡。
过了几天,年轻人上山砍柴时,又遇见了那对狐狸夫妇,他想要报复一下,恰好又在脚边的树洞里发现一窝小狐狸,狐狸夫妇里的母狐又在树洞里,便想到这就是那狐狸夫妇的子孙,便举起了柴刀,只要母狐狸一露头就给它来个斩首示众。
公狐狸为了让母狐狸能带着它们的小宝贝安全转移,竟不惜咬断自己的腿骨,想把年轻人引开。
可怜天下父母心,看着鲜血淋漓的公狐狸,年轻人虽然识破了它的骗局,却甘愿再次受骗。
他慢慢的放下了手中的柴刀,转过身来,准备去追公狐狸。
刚走一小会,母狐狸就在离树洞不远的土丘后面“呦呦”的叫嚣,声音平缓,好像寄出了一封平安信。
这时,公狐狸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它只是做了个蹿跳的动作,就掉在地上,死了,因为血流得太多了……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流下了眼泪,这血染的父爱是多么伟大
我们要好好孝敬父母。
沈石溪作品《《在被狐狸骗一次》》读后感
《再被狐狸骗一次》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老师借给我了一本沈石溪小说《斑羚飞渡》让我在家的时候看。
第一篇《再被狐狸骗一次》深深打动了我。
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买了一只大阉鸡,但是,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只公狐狸和母狐狸骗走了,作者很气愤。
但是,当他数月后去砍柴时,在一个树洞里,碰巧又遇上了那只骗过自己一只大阉鸡的那只公狐狸和母狐狸。
这回公狐狸仍然用苦肉计骗着作者,可是作者不信。
公狐狸的目的是什么呢
突然,母狐狸从树洞里叼出了一只小狐狸引起了作者的注意,当作者走向树洞时,公狐狸用力地从自己身上撕下了一块皮,想引起作者的注意,作者这才抬起头。
公狐狸平静了一些,突然,它又将爪子放在嘴里,咬断了自己的爪子,作者明白了公狐狸是为了掩护母狐狸将小狐狸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作者识破了公狐狸的“诡计”,但是甘愿再次受骗。
最后,公狐狸因为血流的太多了,死了。
原来,我总觉得狐狸一直是坏的,并没有想过狐狸竟还有这般伟大的父爱。
它为了自己的小狐狸,不惜舍弃生命,在这一点,我看出了公狐狸对一个家庭的责任心是那么的强烈。
尤其是“突然,它举起一只前腿,将膝盖塞进自己的嘴,用力咬下去,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有害的噪音,听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
不一会,那条腿便被咬脱了骱,皮肉还相连着,那截小腿在空中晃荡着,转了两圈后,那截小腿终于被它象拆零件似的拆了下来,露出白森森的腿骨血喷射性的溢出来,把它面前的一片青草都淋湿了。
它用一种期待的渴望的恳求的眼光望着我,一瘸一拐地往后逃却,似乎在跟我说,瞧,我真的受伤了,我真的逃不快了,我真的很容易就会被你捉住的,来追我吧,快来追我吧
”更是突出了公狐狸为了家庭的繁衍,宁愿牺牲自己而救活小狐狸和母狐狸。
更是突出了公狐狸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这篇文章不但让我知道了狐狸也有父爱,还让我想到了: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付出了他们的全部心血,父母对我们的爱同样是无私而伟大的,所以,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报效祖国,以便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急要作文,急急急
多的一封信 敬爱的贝多芬: 您好!您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当有一天,我了解了您的生活背景后,我不禁潸下.您虽然患有耳疾,但您却拥有音乐____一个可以让您的思想,情感任意奔驰的海洋;您虽然失去了一切快乐,但您却给世人留下了无数快乐...... 多少次驻足,多少次徘徊,我实在不愿去窥探您耳聋时最初的心境,也愿去撩起那段我认为十分悲痛的记忆.于是,我只是悄悄地谛听,谛听您的<<命运>>,<<田园>>,<<第九交响曲>>;只是默默的口味<<名人传>>上有关您的文字.但您却毫无保留的告诉我做人的真谛,以至于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九个字___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有些迷茫,您双耳失聪,感情破裂,生活悲苦,以及当时您轻佻的作风,难道,命运还掌握在自己手中吗? 您似乎看到了我的不解,又告诉我...... 您虽然生活贫困,悲苦,但却颗高昂的头骨.永远也无法忘记,那次您与歌德在大街上漫步,忽然遇到一支贵族队伍.歌德脱帽致礼!您可知道,您这一微不足道的举动震撼了多少人的心扉?!不向权贵低头,将人格掌握在自己手中!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懂了! 创造命运的既不是安拉,也不是上帝,而是自己!有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许多残酷而又令人悲痛的现实与灾难.那时,我们常常怨天尤人,慨叹上天的不公平.现在想来,那实在没有必要,因为我们自己才是命运的缔造者: 我们虽然无法改变天气,但是可以改变心情; 我们虽然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 我们虽然无法改变出生,但是可以塑造人格 ......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面对坎坷的从容和万事万物的睿智去把持自己,驾好自己的人生之船. 贝多芬,您的人生给我带来了诸多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而且我深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个中学生:xx读后感《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
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
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
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
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
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
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
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
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
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
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
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
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最后,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够记住贝多芬,并像贝多芬那样活着。
网上找的,你看看吧
课文《最后一头战象》的作者和那头大象的资料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作协理事。
1952年10月生于上海,16岁赴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
20岁在当地当山村教师。
1975年应征入伍,1979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其动物小说别具一格,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小说《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
《第七条猎狗》获中国作协首届儿童文学作品奖。
《一只猎雕的遭遇》获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西双版纳的召片领曾经拥有一队威风凛凛的象兵。
所谓象兵,就是骑 着大象作战的军队。
象兵比起骑兵来,不仅同样可以起到机动快速的作用,战象 还可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直接参与战斗;一大群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 人,战尘滚滚,吼声震天,势不可挡。
沈石溪简介
冯骥才 (1942~) 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
》,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
》、《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沈石溪 简介: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
上海人,生于1952年10月,汉族。
中共党员。
大专文化。
职称文学创作2级。
1982年10月加入省作协,1985年9月加入中国作协。
生于上海亭子间。
从小体弱多病,与各种体育奖杯无缘。
1969年初中毕业赴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
会捉鱼会盖房会犁田会栽秧。
当过水电站民工、山村男教师。
1975年应征入伍,官拜宣传股长。
在云南边疆生活了18年,娶一妻,生一子。
1992年调任成都军区创作室。
擅长写动物小说,努力笔耕,以养家糊口尽男人之天职。
著有《鸟奴》。
牛汉 (1923-),原名史承汉,出生于山西定襄,蒙古族。
1941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长诗《鄂尔多斯草原》。
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1951)、《爱与歌》(1954)、《温泉》(1984)、《海上蝴蝶》(1985)、《沉默的悬崖》(1986)、《牛汉诗选》(1998)。
近十年来,迷在散文的宽广的境界里,已出版《滹沱河和我》、《萤火集》、《中华散文珍藏本·牛汉卷》等五本。
曾任《新文学史料》主编、《中国》文学杂志执行副主编。
现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名誉委员等职。
作品译成俄、日、英、法、西等国文字出版。
布封 (1707—1788)十八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生于孟巴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原名乔治·路易·勒克来克,因继承关系,改姓德·布封。
少年时期就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
1728年大学法律本科毕业后,又学了两年医学。
1730年,结识一位年轻的英国公爵,一起游历了法国南方、瑞士和意大利。
在这位公爵的家庭教师、德国学者辛克曼的影响下,刻苦研究博物学。
1733年,进法国科学院任助理研究员,曾发表过有关森林学的报告,还翻译了英国学者的植物学论著和牛顿的《微积分术》。
1739年,当上了副研究员,并被任命为皇家御花园和御书房总管,直到逝世。
布封任总管后,除了扩建御花园外,还建立了“法国御花园及博物研究室通讯员”的组织,吸引了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和旅行家,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矿物样品和标本。
布封利用这种优越的条件,毕生从事博物学的研究,每天埋头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终于写出三十六册的巨著《自然史》。
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和矿物史等几大部分,综合了无数的事实材料,对自然界作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创见。
破除各种宗教迷信和无知妄说,把上帝从宇宙的解释中驱逐出去,这是布封对现代科学的一大贡献。
他坚持以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地球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指出地球与太阳有许多相似之处,地球是冷却的小太阳;地球上的物质演变产生了植物和动物,最后有了人类;人类的进化不是如圣经《创世纪》所说的,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智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
布封观察、研究大地、山脉、河川和海洋,寻求地面变迁的根源,开了现代地质学的先河。
尤其在物种起源方面,他倡导生物转变论,指出物种因环境、气候、营养的影响而变异,对后来的进化论有直接的影响。
达尔文称他“是现代以科学 眼光对待这个问题的第一人”(《物种起源》导言)。
《自然史》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其中关于动物活动形态的描绘尤富于艺术性。
作者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各种动物的一幅幅肖象,还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倾向。
1749年,《自然史》的头三册一出版,就轰动了欧洲的学术界。
由于它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了世界的起源,被神学堡垒的巴黎大学神学院指控为“离经叛道”,要求给以“宗教制裁”。
布封被迫写信给神学院声明自己“无意‘反驳’圣经”,并保证将来出版《自然史》第四册时把这封信刊在卷首。
后来他在《自然史》中,为了掩蔽神学家的耳目,经常抬出上帝的名字。
但又悄悄地对人说:“只要把这名字换掉,摆上自然力就成了”。
实际上仍旧坚持他的唯物主义立场。
《自然史》各册的陆续出版,不断给布封带来更大的声誉。
1753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入院时发表的著名演说《论风格》,是一篇经典的文论。
他针对当时文坛上那种追求绮丽纤巧的风尚,呼吁文章要言之有物、平易近人,提出“风格即人”的名言,强调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的决定作用。
1777年,法国政府在御花园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铜像,座上用拉丁文写着:“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
这是布封生前获得的最高荣誉。
蒲松龄 (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
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
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
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
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
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
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
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
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
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
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62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