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读后感合计50条-读后感
钟启泉教授的著作《课程的逻辑》一书,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创新课程文化”和“重建课堂教学”展开,其中包括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课程发展的回归、课程统整的建构、概念的重建、教学文化的创造、有效教学的实施、教材观的改变、教学评价的革新等等。阅读这一系列论题,在思想的洗礼中,我们得以明晰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书中指出: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新课程改革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帜”、“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实施”、“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近几年来,广大教师都在不断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很多改革只是在公开教学中“表演”或“演戏”,往往流于形式。在这番 “轰轰烈烈” 、“形式主义”的改革中,我们收效甚微,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失败中吸取经验,为我们走向成功提供有益的启迪。要真正实施新课程改革,真正实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认为,需要我们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中完全解脱出来,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赋予课堂源源不断的活力,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涌现出灵动的知识泉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和谐发展。
一、通过对话交流,赋予课堂活力。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本身应当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对话的实践,这种对话实践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通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中,也会有对话交流,但这种对话交流往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往往是少数几个思维活跃、伶牙俐齿的学生在和教师共唱独角戏。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改革这种对话交流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对话交流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师生对话交流、生生对话交流、自我对话交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对话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自我对话交流、生生对话交流,继而在全班生生对话交流、师生对话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对话交流的机会,从而不断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通过探究学习,赋予课堂活力。
“探究学习”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遵循科学家运用的方法和精神,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科学现象的教育。探究学习是在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的主动参与,发展探究能力,获得理解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硬性“灌输”、“填鸭式”的方法,把科学概念强加在学生头脑中,这种方式只能让学生短时记忆住这些科学概念,不能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只有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主动获得理解科学概念。探究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需要教师开放教学时空,不要把学生的探究局限在课堂中,也不要让学生的探究拘泥于一种方式,要不断开拓创新,赋予课堂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三、通过回归生活,赋予课堂活力。书中指出:“教育是发生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中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为了弥补传统学科教学过分抽象的弊端,就得设计从生活、实践、问题出发来组织的活动。和学生的生活关联的、现实、切身的问题才会使他们感到有意义,学生才能真真切切地把握习得的知识的意义。科学教学中,有许多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关键是要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探究科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赋予课堂活力,还需要教师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创造灵动的课程文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不再是原有的灌输式的知识学习,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回归生活,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谓回归生活,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就要求了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体自由发展,只有这样,课程就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而是拥有了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自己深刻的体验。只有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才会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对于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地位,是共同学习、互动的过程。在教学方法、手段和学习方式上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如何学好的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选用教学方式、方法,用新型的教学观,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创设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式正符合了新课程改革之下学生建构知识的特点。课堂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探究。小组讨论,展示与评价,正是一种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一种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是平等的,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老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按照书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课程政策从“集权”到“放权”的转型;课程规范从“传递中心教学”到“探究中心教学”的转型。课程主要是聚焦人类的文化和智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即为学生的文化和智力发展奠基。
《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读后感1
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王振刚老师的著作《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单单是题目就深深地震撼着我"贵人",顾名思义,就是能辅助你把一切事情做成功,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的人,被称之为"贵人"。生命中的贵人是何等的重要。我们的生活中、生命中,如果经常遇到贵人的相助,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幸运。"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是对我们教师职业多么高的定位。
轻轻翻开书的扉页,德育特级教师张万祥的序,让我走近了王振刚老师:17年的工作经历,99年中师毕业,班主任,语文教师……这样的字眼让我倍感亲切,这样看来97年中师毕业的我和王老师算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了,可是《工作智慧:班主任成长记录》《快乐玩作文》等一本本的专著让我汗颜。没有骄人高起点、没有过高的学历,是什么让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成长、成功起来?这本书又会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我迫不及待地走进这本书的世界。
夏日的清晨携一本书出门,明媚的午后开启我和孩子们畅游书海的大门,静静的夜晚品味书香的韵味,这些与书为伴的日子是那样的惬意与舒畅,终于又一字一句地读完了一遍这本书。如果说对一本书第一遍的浏览是在兴趣的趋势下进行的,那么这一遍的品读更是让我有了一些自己感悟,细细地阅读着,字里行间感受着作者的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力求做到和作者产生共鸣。这本书从"班级管理奠定生命的基础;班级活动,展开生命的翅膀;教育评价,指引生命的方向;家校共育,绽放生命的光彩;师生同写,记录生命的成长"这五大方面诠释了班主任班级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我们的班主任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建立,为幼苗的成长提供了良性的土壤。本书中的作者用自己的切身实践为我们指引了方向的`航标,从塑造班级灵魂、搭建班级平台、建设班级阵地,以及小干部的培养,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立与成长的历程,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班训、班规、班徽的制定都是来自于学生应用于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行为,真正做到了三者融会贯通,形成一股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班级平台的搭建"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振刚老师利用网络媒体开通班级博客,并依托班级博客凝聚力量,形成精神支柱,为学生、教师、家长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成长平台。
王老师坚持在班级中开展"教育演讲",传递正能量的做法让我耳目一新。对学生的说教相信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在做,可是真正做到长期地系统地坚持是何等不容易。临近期末总有学生产生倦怠心里,有些小毛病总也改不掉。我借用了书中记载的一个故事《鹰的启示》讲给了孩子们听,这个故事深深地震撼着小家伙们。
鹰的启示
民间有一种传说,说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严重的阻碍它的进食。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
它必须努力飞到一处陡峭的悬崖,任何鸟兽都上不去的地方,在那里要呆上150天左右。首先它要把弯如镰刀的喙向岩石摔去,直到老化的嘴巴连皮带肉从头上掉下来,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然后它以新喙当钳子,一个一个把趾甲从脚趾上拔下来。等新的趾甲长出来后,它把旧的羽毛都薅下来,5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得以再过30年的岁月。它冒着疼死、饿死的危险,自己改造自己,重塑自己,与自己的过去诀别,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死而复生的过程。
同学们,生活中的我们,也要向鹰学习。当我们自身出现了错误,必须像鹰那样,将它狠狠地抛弃掉,这样我们才会获得重生,获得重新飞翔。只要我们愿意与过去的缺点诀别,努力学习新的本领,就能发挥我们的潜能,创造新的未来!
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需要抛弃的缺点是什么呢?能不能像鹰那样富有决心改正呢?
我抓住时机启发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反思自己,受到哪些启发。小家伙们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达成一致共识:对于我们身上出现的错误,不良的习惯,必须狠狠地将他们抛掉,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才能像老鹰一样获得重新飞翔的机会。为了让孩子们牢牢记住这个故事以及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建议孩子们当作一个问题去考考家长知不知道一只老鹰的寿命是多长,它是如何获得重生机会的。孩子们的兴趣特别高,第二天的交流课上,他们兴趣盎然地分享了自己的成果。他们从故事的内容谈到了给爸爸妈妈讲解时的情景,俨然就是一节自然而然的说话课,看着一张张纯真的笑脸,那份成就感油然而生,想到这样的一句话"没有痕迹的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也许现在孩子们对这个故事带来的启示是肤浅的,但是我相信在未来的路上,《鹰的启示》会一直伴随他们前进。
细细品读字里行间里无不折射出王振刚老师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痴迷与热爱,张万祥老师在本书的序中引用了作家路遥的话,来形容王老师的工作热情具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特别是书中记录的"师生同写,记录生命的成长"部分,同样深深地震撼着我。"成长感悟、班级故事、教育反思"宛如一片盛开的百花园,他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热爱都化作了丰实的养分滋润着一株株幼苗的成长。这些不正是我们教育人应该去追求、实践的吗?
美丽的三尺讲台就是一方广袤的天地,它孕育着幼苗的成长,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我们一直在路上。
《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读后感2
《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讲述了美国教育家汤姆逊老师如何教育她的学生泰迪,使之从一个邋遢、上课不专心的小男孩最终成长为一名博士的故事。这个故事读来令人感动,给人以启迪。
有人说,人生有五大幸事,就是出生后遇到好父母;上学时遇到好老师;工作时遇到好师傅;成家时遇到好伴侣;晚年时拥有好子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不是孩子们一生中那五大幸事之一呢?我们又如何成就孩子们这人生中的五大幸事之一呢?
当今社会有两种呼声,一种是当今的老师真是累;一种是今天的孩子真是不好教!对这两种呼声,我曾经很是赞同!因而,我抱怨过,牢骚过!但听了高老师的故事,我有了新的认识!的确,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但作为教师,最需要的就是静气,因而我们一定要摒弃浮躁!如何具体去做呢?高老师把答案告诉了我们。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写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就意味着不能放弃一个,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用我们的爱心和智慧去哺育每一棵幼苗,为他们创设适宜成长的环境,让他们都能茁壮成长。这既是每一个学生享有的权利,也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职责。此时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相信我也会像高老师那样,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孩子对话,真正做到用心关注每一个学生。
摒弃浮躁,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否则,看似不经意的言辞就将对孩子的情感造成伤害。就像高老师所说,当我们某件事或某个问题处理的不好时,学生就会把腿伸直,干脆不学了。虽然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为别人的错误买单",但我们不能那样做啊!
因而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拥有阳光的心态!我们要有宽阔的胸怀,同时我们还要精于研究,摸透孩子的性格特点,用完善的人格魅力,深厚的道德修养,丰富的知识技能,以及更细致、耐心的品行来熏染学生!相信只要我们摒弃浮躁,静下心来做好每一件份内的事情,我们就会更好的超越自己,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更多的乐趣,我们也终将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以后,这次阅读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
《为每个人开的学校》讲述了是北京十一中的学子们的成长故事。
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十一年教学年龄的我总想尝试去改变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期都有小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年级也名列前茅,可是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学生学习的状态。我觉得我的学生太累了,累不是因为学习。有目的的学习不会觉得累,有兴趣的学习是神采奕奕,更不会觉得累。而我的学生们所表现出的累,是一种机械性的累,他们每天复制的生活,而在这种生活里他们没有自己的思考,他们只是知道我什么时间上学,我什么时候学习,我今天上学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是没有任何思考,他们停止了思考,是为了上学而上学,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从早至晚,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他们唯一希望就是分数能多些,最大的希望成绩再高点。而学习“缺乏”天赋的孩子似乎更可怜了。刚开始,艰难的在老师的后面跟着,慢慢地,脚步越来越沉重,距离越来远。胆小的、懂事的学生,依然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目不转睛的看着黑板,听老师讲课。而耐不住的学生开始寻找事做了,看漫画、上网、上课打瞌睡……心思不在学习了,任可一件事情都可足以让他感兴趣,让他打发那无聊的时光。一个没有目标、没有斗志的学生,不会爱生活,不会感恩,学习的落后了促使了他成人的绊脚石。
而在而《为每个人开的学校》里的学生们,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他在学校的成长,从内向到积极;从无知到思考;从漫无目的到执着追求;从个人观到世界观。这是成长,也是蜕变。
北京十一中是一个多元化的学校,学生不仅在这里学到文化课的学科知识,它是一个小型社会,学生也在这儿历练。
(一)参与校园的管理,和学校一起成长
刘毅伦的《创新校服》一个高一刚入学的新生把学校几十年的传统校服到具备功能性和舒适度的新款校服。在这个完型的转变中,他与负责校服的老师、同学团结合作,向校长提出改革方案,与家长交流沟通;他需要完成提案,完成校服设计,完成新校服的T台展,完成销售模式以及销售模式的改革。这让他改变了生活习惯,改变了性格从那个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的的人学会主动沟通交流,解决问题,成为销售高手。
王少琛,一位曾任年级不定期理学院院长。参与学校的管理,让他爱这个学校,爱这个学校的一切。他想尽办法去改革学校的管理,把权力给学生,让学生拥有决策的权力。让学校的“自主管理”达到标准,得以实质的应用。
(二)茫茫人海中,有方向,才能到达彼岸
在北京十一中,有许多条路,学生行走其间,那是一个方向,让学生继续走下去的方向。
梁紫珮,在众多学生中她是一位普通而内向的女生。一次偶然看到学校乐仁咖啡馆的招新海报,从此与咖啡结下了不解姻缘。从咖啡的无知者到专业人士,因为爱,所以的咖啡馆从死亡线中拉回来。她在各种挑战中充实自己,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做好准备,让她找到归属感。
“没有人一开始就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擅长哪个方面,我们都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追寻来找到最真实的自己。”这就是王学思,她在学生会干了三年,她发现了她有出色的工作能力。为了筹备去香港的资金,她独立独立举办了“京城中学生年度校园刊物峰会,邀请赛18所重点中学、26所校园出版类社团的150名主编、社长或骨干。撰写并向全国人大代表提交议案《关于“如何促进学生自发性组织获得社会层面的保障与支持”》这些都让王学思明确方向。
(三)小我至大家的转型,与学校一起成长
每个学生都一样,进到一个新的学校,都要从陌生至了解,需要从不适应到习惯。他们没有任何目标,做任何事情都是偶然,喜欢或者是为了完成任务。但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都是从小我发展到大家的转型。
张新迪像千千万万个中国孩子一样,从小就在妈妈的引领下参加了许多兴趣班。有一身本领的她把它用到了公益。她从公益中学会思考,她认为:人最重要的就是心怀爱、善良和感恩,对身边的人好,对不认识的人好,对那些弱势群体给予关注。她已把身上载满光辉照在他人的身上,是一位大家。
初到十一中的金亭藩,凭借优异成绩的她很狂妄。进入模拟联合国后,她把身上的刺激全部摘除。在戴老师帮助下,他明白做为一个国家的代表,应该发挥出怎么样的作用?她变得沉稳、冷静。更重要的是让他思考时更加全面,让他能够逐渐转考他自己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以世界的未来。
我在这个学校,在这些孩子身上看到了他们成长中的转变,他们有了目标,学会思考,解决问题。他们明白每天需要做什么,他们正在做什么。他们是忙碌的,但是充实的'。学校不仅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成长历练的小型社会,他们不仅关注自己,还关注社会,是一名学校的学生,也是一名社会的人。
而我的学生,似乎只是学生这个身份,他们不了解自己所需,不知道社会的动态,目光的狭隘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事的他,让他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老师们也越来越辛苦,让教育的目的发生了质的改变。有些家长、学生把学校当成了避难所,只要来学校,就不会出什么事,安全就好。上学成为他打发无聊的时间,等待成人那一刻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没有一个人,从出生就知道他喜欢什么,能做什么,那是在许多不同的尝试中方能寻找到。每个人不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离不开群体,我们需要团结合作,需要关注他人,我们在获得的同时也要付出,不然得到的太多,重力会把我们压垮。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才有切身的感受。任何的说教,只是沾其皮而不能进其心。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多了,要求也高了。大家忙忙碌碌,为了生活,负担重了,压力也大了。“残酷”成为了现实的代名词,大家悲观、无奈、甚至是绝望。在相同的境遇下,社会的生活状态似乎是灰色的,而在这个多元化的学校呈现更多的是红色,它充满着活力,生机与挑战。它不仅是学生的学校,也包括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每一个人。读过此书的人,能够从这些孩子们的字里行间获得力量,消除灰色,获得红色的力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