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的读后感二百字
老舍写的《北京的春节》200字的读后感
老舍 北京的春节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
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
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
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
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
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
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
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
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这广告可不庸俗。
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
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
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
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玲,到时候就叮叮的响。
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
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
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
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
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
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腊纸马的钱。
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
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
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奇特的海洋大世界观后感,200字日记
日记一般分成生活日记、观察日记和随感日记三种.
【第1句】:生活日记. 生活日记,就是把自己每天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有选择地记录下来.要写好生活日记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内容要真实.生活日记是自己经历的实在记录,而且要给自己看的,内容真实才有查考的价值. 生活是七彩的,它多姿多采地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学校、家庭、社会,都会有时代的浪花飞溅,只要我们能自觉地去观察生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你就会发现一个“宝藏”,就会有源源而来、取之不尽的真实材料. (2)事情要有意义.有的同学说,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中亲身经历的,或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记下来,记得越多越详越好.如有个同学写正月初一的日记,把这一天当中所有的事都记下来:早晨起床吃饺子,而后给陈老师拜年,到学校游园活动,中午到外婆家吃饭,下午和表弟一起上街,晚上回家看电视,临睡前写日记.简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成了典型的流水帐.日记的篇幅毕竟是有限的,同学们不可能把一天中的大事小事芝麻事件件都写进去.一般要选择印象深刻的,有意义的一两件事记下来,其他的不写或略写. (3)语言要简明、通顺.写生活日记,内容可长可短,但语言必须通顺明白. (4)可以给日记加个题目.日记,一般不要写题目.有的同学为了提高概括能力,给自己的每篇日记都加了个题目.怎样的题目才是好题目呢?一是题目要准确,能准确表达日记的思想内容,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二是题目要新颖,三是题目要简洁.题目不能太长,几个字就能提挈全文.
【第2句】:观察日记,即观察记录.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侧面,通过有目的的,细致的观察,把它记下来.可以写零碎的片断,不必讲究文章结构;也可以写得比较完整,类似一篇记叙文.经常写观察日记,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习惯,还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日记最适宜我们小学生记. 要写好观察日记,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目的要明确.观察,有多种多样的目的,或为了积累写作素材;或为了进行科学实验;或为了弄清楚某种“奥秘”.只有目的明确,观察才有方向,才有重点.就是观察同一对象,由于目的的不同,方法和角度就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2)观察要全面细致.全面,就是要对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观察清楚;细致,就是要求观察深入、彻底,抓俗语事物的特点,规律和本质. (3)观察要持之以恒.观察事物难于一次完成,需要反复进行.这就要同学们有恒心. (4)观察日记的语言要准确.观察日记有很强的科学性.因此要求使用语言要准确,不能用“大概、差不多”这类似是而非的词语.
【第3句】:随感日记. 这种日记主要是就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电影或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情,抒发自己的感想.日记中以议论为主,叙述是为了议论,有时整篇日记都是写自己的感受. 要写好随感日记,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点要写“感”.随感,就是在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看了一部电影,经历了某一件事后,自己的感想.因此重点应该放在“感”字上.至于书本内容,电影情节,事情经过,都不能人作为重点来叙述. (2)写“感”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写随感日记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向空发议论,只有联系自己的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3)写“感”要实事求是.有的同学写“感”,喜欢用表决心或空喊口号的形式来代替“感”,而且还脱离实际,任意拔高要求.人家看了很别扭,显得不真实.其实“感”不在高,而在“真”.有什么想法,就写什么感受,即使是一些暂时想不通的问题,也可以实事求是地写出来.
拜年随笔500字
大年初二,我早早就起了床,穿上漂亮的新衣服,高高兴兴地等着去外婆家拜年。
我狼吞虎咽地吃完早餐,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的手就往外跑。
一边跑一边急促地叫:“快点呀
去拜年啦
” (写出了去拜年的喜悦心情。
) 你看,门口(两边)贴上了一副崭新的春联; (门上)挂了一对红艳艳的灯笼;门前摆放了一盆黄澄澄的年桔,年桔上面不仅挂满了桔子,还吊满了红包,旁边还围着几盆艳丽的鲜花。
(环境描写既烘托出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又反映了作者过年的的欢快心情,但“我就发出了由衷地赞叹”这句用在这里显得言而不实,不似有感而发。
) 一进门,我脱口而出:“外婆新年好
恭喜发财
”“哈哈---”屋里传来一阵笑声。
我定睛一看,这明明是外公,怎么叫外婆呢
我连忙摆手:“不好意思
外公早
恭喜发财
”外公慈祥地说:“哦
没关系,快进屋里坐
”刚坐下,外公就给每人倒了一杯茶:“来,喝杯热茶取取暖,外面冻着呢
”我恭敬地接过外公手中的茶杯:“谢谢外公
”“不用谢
”外公说完就开始忙里忙外,一会儿给我们加茶,一会儿给我们端水果,忙得不亦乐乎
这时,外婆笑嘻嘻地走了过来,从口袋里掏出两个红包,递到我手中和蔼地说:“咏欣,祝你身体健康,学业进步
”我连忙接过红包,微微一笑:“谢谢您
我祝外婆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外婆摸着我的头说:“乖,你看比去年长大了一岁,懂事多了
快吃点东西
”我愉悦地点点头,屋里不时发出阵阵欢乐的笑声。
(整个拜年的过程描述比较详细,但内容多为线条式勾勒,在描写言谈举止的同时应该抓住神态描写,这样才能生动传情。
)吃过外公准备的丰盛午餐,我们满心欢喜地回家了。
(结尾过于简略平淡,应该适当地通过心理刻画,表现对拜年的感受。
)
年的传说读后感
我国有许多传统文化,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今天我就来说说春节吧
每年阴历一月一日就是春节。
春节里人们有放鞭炮、贴窗花、贴门神、贴红对联的习俗。
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只叫“夕”的怪兽,它经常坑害百姓。
有一年春节夕又来坑害百姓了
一位老人请出了灶炉神,让他去请一位神仙来除掉“夕”这只怪兽。
灶炉神到了天庭之后,向玉皇大帝上报了“夕”在人间的所作所为,玉皇大帝大怒派“年”去除掉“夕”。
“年”到了人间找到了“夕”,经过一番恶斗,年终于战胜了“夕”。
“年”高兴的对村里的人说:“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以后你们每年的腊月三十只要放鞭炮、贴窗花贴门神、贴红色的对联……就可以驱赶像夕这种怪兽了。
”村里的人们高兴的异口同声说:“太好了
太好了
”啊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多么丰富多彩呀
作文平湖艺术小学三春节的由来我国有许多传统文化,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今天我就来说说春节吧
每年阴历一月一日就是春节。
春节里人们有放鞭炮、贴窗花、贴门神、贴红对联的习俗。
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只叫“夕”的怪兽,它经常坑害百姓。
有一年春节夕又来坑害百姓了
一位老人请出了灶炉神,让他去请一位神仙来除掉“夕”这只怪兽。
灶炉神到了天庭之后,向玉皇大帝上报了“夕”在人间的所作所为,玉皇大帝大怒派“年”去除掉“夕”。
“年”到了人间找到了“夕”,经过一番恶斗,年终于战胜了“夕”。
“年”高兴的对村里的人说:“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以后你们每年的一月一日只要放鞭炮、贴窗花贴门神、贴红色的对联……就可以驱赶像夕这种怪兽了。
”村里的人们高兴的异口同声说:“太好了”啊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多么丰富多彩呀
作文平湖艺术小学三家乡的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北宋诗人王安石这句诗,真是将节日的气氛描写得淋漓尽致。
也是我们中国最盛大的节日,也莫过于春节了。
先说说春节的由来吧。
传说古时候有只凶猛残忍的怪兽,叫做年,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它都会出来为非作歹,弄得百姓人心惶惶,天上的神仙告诉人们:年最怕红色、爆炸声和火光。
于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夜晚,人们把涂成红色的桃木片挂在门上,“年”来时,就企图追赶大街上的人们,于是人们又靠燃烧竹子发出响声驱走了年。
为了庆祝为一天,人们把这一天称为“过年”,也就是今天的春节。
春节的习俗十分得多,也十分地有趣。
就拿我们北方人来说吧
我们过春节,一般要提前好多天来准备。
就不说别的,过年十多天前妈妈就忙着上街置办年货,什么红薯干呀,巧克力、水果糖呀,看得我是馋涎欲滴。
不仅如此,过年时还要把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好快快乐乐地过年。
在离年近的最后几天,愈发忙碌,过年,就该这样喜气洋洋
三十号的傍晚,所有人家都在专心致志地贴春联。
这是怎样一派繁忙的景象呀
大人们踩着椅子,小孩们有的手提糨糊桶,有的手持胶卷,不一会,所有人家的大门都换上了新衣服,显得那么喜气洋洋,一尘不染
作文终于等到除夕夜了,发压岁钱,这可我可万分期待的,几声“过年好”,便换了鼓鼓的红包,这想必也是所有人都心花怒放的时刻了吧
年夜饭上桌了,真丰盛呀
在我看来,任何山珍海味都换不来一家人和和气气地吃一顿饭呀
第二天,小孩子一定早早起订,连早饭也顾不上吃,就挨家挨户去拜年,忙碌差不多一个早上,一般到了下午,再去拜年就不行了,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去买鞭炮,到了晚上,天空中被烟花渲染得姹紫嫣红,那个场面,真的胜过人间仙境呀
唐伯虎题诗贺寿读后感一篇,400字
文似观山不喜平,唐伯虎的技巧就是:欲扬先抑,巧用“不是人”跟“去做贼”这样的骂人话来打埋伏,然后再像说相声“抖包袱”一样解释出:做寿的老太太是仙女、有福气,儿子们都有孝顺之心。
从而起到了波谰起伏,奇峰突出的艺术效果。
(故事) 明朝时,苏州出了个著名的大画家姓唐名寅,号伯虎,他和祝枝山、文征明、徐昌谷被称为“吴中四才子”。
唐伯虎博学多才,为人随和,不拘小节,生性诙谐幽默,不但画画得好,诗也写得好;而且,他写的诗或是在画上题的诗,头一句或头几句看似平淡无奇,有时是信手拈来,但第二句或结束句却奇峰突起,意韵顿生,不同凡响。
有一年苏州城里一户人家母亲年满七十,儿孙们为母亲祝寿大摆宴席,并托人请来唐伯虎为母亲寿诞作画。
在厅堂上,唐伯虎当众挥毫画了一幅《蟠桃贺寿图》,老太太的儿孙及贺寿的众亲友一直屏声静气,围看作画。
当唐伯虎画完最后一笔时,大家齐声喝采。
画画好还要题诗,只见唐伯虎不加思索,提笔写上一句“堂前老妇不是人”,老太太的几个儿子心里甚感意外:“这大画家在画上怎写母亲不是人
不是人是什么
难道是妖怪白骨精不成
”正纳闷时,唐伯虎已写出第二句:“南海观音下凡尘;”,大家恍然大喜,原来唐伯虎写老太太不是人,是把老太太比喻为南海观音菩萨来到凡间。
正高兴时,不料唐伯虎写出第三句却是“养的儿孙都是贼”,老太太的儿孙们一看,心里顿时恼怒万分:“唐伯虎这厮太无礼,竟然把我们说成是贼,”,恨得咬牙切齿,正待发作时,唐伯虎已写出第四句:“偷来蟠桃献母亲。
”一看第四句,老太太的儿孙们马上笑逐颜开,转怒为喜。
原来唐伯虎是把咱们儿孙比喻象孙悟空一样有本事,能把传说中王母娘娘种的吃了长生不老的蟠桃偷来,而且偷来不是自己吃,是献给母亲,是大孝,能做这样的贼可是了不起。
大家围着唐伯虎,着实称赞了一番,盛情款待后又送了丰厚的润笔费。
有一天,座落苏州城外的东来寺方丈慧园法师逝世了,寺里主持派一人找到唐伯虎,欲请他写一幅挽联。
当时唐伯虎正和几个朋友在一起作画,问来人是什么人去世写挽联,来人说:“东来寺死了个和尚。
”唐伯虎提笔在手,边念边写“东来寺死个和尚”,那人大惊说:“唐先生使不得,你怎么照我说的话写,我是说东来寺死了个和尚,请你写挽联。
”唐伯虎笑着说:“你莫着急嘛,你再看我写的下一句,”说着,写出第二句“天竺国多尊如来。
”一看第二句,那来人和众画友恍然大悟,佩服万分,方知唐伯虎所写慧园和尚虽在阳间死了,却是到天竺国当佛祖去了。
唐伯虎有很多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张灵的,诗书画都很好,和唐伯虎志趣相投,相交甚厚。
有一次,张灵约上唐伯虎,两人故意穿上一身破烂衣衫,到一酒店饮酒,二人边饮边谈诗论画,谈兴正浓时,进来一伙做丝绸生意的商人,落座后,听到邻桌两个叫化子模样的人在高谈阔论,觉得好笑。
为首的一人倒也随和,走过来对唐张二人说:“听你们在谈诗,可移座和我们边饮边叙,若真会作诗,二位酒钱算我请客。
”唐伯虎和张灵想,何不就此和这些商人开个玩笑,于是就挪座到商人这桌来,三杯酒下肚,乘着酒兴,张灵说:“我二人不单会写诗而且可一人一句即兴联诗。
”为首的商人说:“不经相商,一人一句能成诗,真是奇才了,那就以下雪为题,请二位联诗一首。
”唐伯虎笑着说:“这有何难”,商人向店家索纸笔来,唐伯虎提笔就写上“一片”,众人笑说:“以一片起头能写成咏雪诗吗
”说着,张灵接笔写上“两片”。
唐伯虎又接着写上“三四片”。
一商人笑念道:“一片两片三四片,这叫诗吗
”可张灵接笔另起一行写上“五片六片”后摆下笔来,众人就都大笑起来,一人说:“叫化子真不会写诗,如会写诗,也就不当叫花子了,两个都只会数雪片,写什么诗嘛
”一人笑问唐伯虎:“你怕不会接着写上七片八片吧
”另一人说:“他怕还要写上九片十片哟
”不料唐伯虎真就在“五片六片”后面写上“七八片”,张灵接着又写上“九片十片千万片”,众人这才静下来细看,只见唐伯虎又写下最后一句“飞入湖中皆不见”,这样: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千万片, 飞入湖中皆不见。
” 一首咏雪诗就联成了,而且, 最后一句确为点睛之笔,二人接着又谈了些写诗绘画之事,那些商人闻所未闻,佩服得五体投地。
酒足饭饱后,唐伯虎和张灵嘻嘻哈哈,摇摆而去。
众商人疑为遇上仙家奇人,后向店家打听,方知是“才子”唐伯虎和张灵。
评论 | 0 02013-12-26 20:05 785272735 | 二级 最快回答我们都看过周星驰和巩俐主演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面的唐伯虎原名唐寅,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他能诗擅文,很有才华。
有一次,一个富贵人家的老太太庆寿,儿孙们为她大摆筵席,遍请宾客。
唐伯虎是有名的才子,也在邀请之列。
席间,客人纷纷向老太太祝寿。
有的祝她“寿比南山”,有的祝她万事如意。
把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
后来,有人提议唐伯虎题诗贺寿,众人叫好。
未等伯虎同意,老太太的儿子已经让人把笔墨纸端了出来。
唐伯虎觉得却之不恭,略一思索就提笔写了起来。
众人纷纷围观,一看写出来的第一句是“这个婆娘不是人”,在座的大吃一惊,儿孙们火冒三丈,刚要发作,只见唐伯虎提笔写下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大家惊叹一声,转怒为喜了,都不自觉的读了起来,连连叫好。
老太太笑逐颜开。
唐伯虎接着写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
”本来热热闹闹,忽然平静下来。
众人勃然大怒,儿孙们怒不可遏,老太太唉声叹气。
唐伯虎微微一笑,第四句大声读了出来:“偷得蟠桃奉至亲。
”然后大笔一挥写了出来。
在座的掌声如雷。
“文思看山不喜平”,伯虎题诗悬念丛生,令人佩服。
难怪貌美如仙的秋香投怀送抱呢
《团圆》读后感
《团圆》是一本感人的彩色绘本,它被评为2011年美国《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儿童图画书,它是一本我反反复复看了几十遍依然热泪盈眶的图画书。
主人公是小女孩毛毛和她的爸爸。
爸爸在外地建造大楼房,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就是过年。
故事就发生在爸爸过年回家,一家人团圆过年的短暂几天。
书中那简短的文字,朴实易懂,却让人读过后心潮起伏;温馨美好的图画,过目难忘,让人不禁跟着书中的主人公欢喜和忧伤。
我细细的读着、品味着书中的每个文字、每张图片,那个扎着两个羊角辫、穿着可爱的花棉袄、有着红苹果般的脸蛋、黑星星般眼眸的小女孩—毛毛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爸爸常年不在家,毛毛刚见到回家过年的爸爸用大胡子扎着她的小脸,因为陌生而惊叫着喊妈妈;带上爸爸给她买的新帽子、吃着棒棒糖陪着爸爸去理发的可爱毛毛;一家人聚在一起欢欢喜喜包着汤圆,惊喜地吃到了好运币的毛毛;甜美地睡在爸爸妈妈中间的幸福毛毛;揣着好运币跟着爸爸妈妈幸福团圆去拜年的毛毛;给忙着干家务活儿的爸爸送水喝的乖乖毛毛;骑在爸爸肩头登高远望的毛毛;找不到好运币伤心大哭的毛毛;分别时把好运币塞进爸爸手心祈求爸爸幸福平安的毛毛;母女俩儿追着爸爸离去的长途汽车,那一直挥着手不愿离去的毛毛……那个可爱、疼人、懂事又重感情的小毛毛,让我的泪流了一次又一次
这本书让我体味到了家庭的无尽温暖和骨肉亲情的珍贵,我将它珍藏在我的书架上,时时翻阅。
我爱《团圆》
笑猫日记读后感
春节是一个充满欢乐气氛的好日子,也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更是一个家人要团圆的日子
拜年 作文400字
拜年作文三年级 | 叙事 | 647字新第一天,我和爸爸、妈伯伯家去给奶年。
走在路上,只见两只喜鹊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新年好
新年好
”一上公共汽车,只见汽车上都是乘车拜年的人,一家一户坐在一起,掂着礼品,个个喜气洋洋的。
向窗外望去,只见有开小汽车的、有骑摩托车、电动车的,也是前去拜年的,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下车没多远,就到了伯伯家门前,看到大门旁贴着“虎跃龙腾生紫气 风调雨顺兆丰年 ”横批“吉祥如意”的春联。
听到敲门声,姑姑出来开的们,原来她们一家已经赶来了。
屋子里有姑父、姑姑、伯伯、娘娘、奶奶,两个哥哥,一个姐姐。
特别是奶奶,好长时间没见到我了,一见面就拉住我的手,摸摸我的脸,连声说着:“又吃胖了、长高了
”接着问我学习怎么样
考试考得好吗
我都一一认真进行了回答。
大人们接着问嘘问暖,小朋友们互相问好。
接下来我们就围坐在早已准备好的餐桌旁边,只见餐桌上有鸡鸭鱼肉、各种蔬菜,饮料、酒水,非常丰盛。
一大家人在一块儿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吃了一顿年饭。
餐后,大人们向我们小孩子发了过年的压岁红包,并在一块儿聊了一会儿天,孩子们也有说不完的话。
直到下午3点多了,我们因为有事,先行离开了。
在回家的路上,爸爸说,他们小时候在农村拜年,差不多是步行前往的,也有骑自行车子的,像骑摩托的很少,开车去的就更寥寥无几了。
那时候物质也不丰富,带的礼品也很简单。
收到的压岁钱有2角的、5角的,1块的都不多。
现在人民生活水平高了,不光交通工具也发达了,带的礼品也丰富了,孩子们的压岁钱也跟着涨了。
这全是党的政策好啊
53322961名师点评作者描写新年拜年的趣事,新年一到,大家走街串巷的拜访亲人好友,好不热闹。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笔触将新年大家拜年的习俗描写的热闹而具有节日的欢乐气氛,满脸的幸福洋溢着。
求唐玉文《花雨香衣灯楼红》一二段的读后感,加起来要六百字。
急谢谢
有分啊
直接发上来就行了
瑶乡一夜春雨,千林万树花红。
每到新春来临,我的家乡桂东明珠富川,就到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笑语欢声。
山有情,水有情,花木土石皆含情。
平日油茶蜜酒飘香,过节霓虹花灯闪烁,真个是春到瑶乡景如画,花雨香衣灯楼红
春节,元宵节,是瑶乡春歌的前奏。
在我的故乡富阳镇,淳朴的民风民情蜜酒一般醉人。
每到春节,户户门上贴对联,楼檐挂花灯,大人访亲拜年,小孩儿放鞭炮烟花,家家酒肉票箱,个个脸上带着笑容,到处都洋溢着新春佳节的吉祥喜庆气氛。
一到正月十五,挂花灯,玩花灯,赏花灯,是镇上居民们世代沿袭的传统习俗。
尤其是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空中闪烁的是霓虹彩灯,地上飞舞的是变化多端的龙灯,大街小巷里,随着孩童们游动的是竹扎纸糊的各色自制花灯……整个古老质朴的富阳古明城,简直已经成为了灯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6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