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败走汉津口读后感600字

刘备大败汉津口的感受

三国长坂坡的故事恐怕是家喻户晓。

《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曹公(指曹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指刘备)据之,乃释稻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韬重。

先主斜趋汉津,适与关羽船会,得济沔,于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从这段记载,再结合其它史料,我们可以知道,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率五十万大军南征,刘备自新野沿沮水南下江陵,在当阳长坂坡一带为曹军包围。

刘备在混战中脱逃,其妻小被陷入曹军重围。

刘备部将赵云单枪匹马,七次杀进重围,救出刘备的甘夫人和幼主。

张飞在长坂桥一声巨吼吓死夏候杰,喝退曹操百万兵。

后来,曹操追兵又进,在危急关头,刘备仅带领少数随从,抄小路斜插往汉津口奔去,被早已守在汉津口的关羽水师解救,从而脱险。

历史上这么有名的长坂坡在哪

今天的当阳市长坂坡是不是

答案不是。

越来越多的史学家通过考证认为,三国长坂坡就在今天的荆门城郊。

现在的当阳市所在地与古代两汉时的当阳县治所的所在地,并不是一个地方。

两汉时的当阳县治所在现在的荆门市的团林铺以西数公里的地方,为西汉初设置,因地当荆山之阳,故名“当阳”,位于漳河、沮河的东边。

在历史上,“长坂”指的是现在的荆门市以南由掇刀镇到团林铺、五里铺一直伸延到十里铺一带的纪山的这条近百里长的山冈。

这条长冈在春秋时叫做“坂高”。

公元前611年楚国受到四邻诸侯国的进攻,当时曾有人向楚庄王建议把都城由郢都迁到地势险要的坂高以利防御敌人的进攻。

“坂高”实际上就是南起纪山北到荆门掇刀的这条百里长冈(楚国的郢都就在纪山的南边,所以又叫纪南城)。

秦汉以后,这条长冈就叫做长坂,是由南阳、襄阳到江陵去的必经之地(直到今天还是这样)。

所谓“长坂坡”就是由北向南刚刚登上这条长冈的地方(即冈的北头),就是现在荆门市的援刀一带,它正好位于两汉时当阳县治所在的东北约十公里左右的地方。

历史上,当阳县的治所有过两次大的迁移:三国、西晋时由两汉时治所故地向西南迁移到漳河东岸附近(约在今天的当阳县官当东南一带)。

五代以后当阳县的治所又从三国、西晋时所建的旧地再次向东南迁移,迁到了现在的当阳县城所在地。

当阳县的治所搬了家,长坂也跟着一起搬了家,明代万历年间把位于当阳县城西南约两华里处的一个长不过二三华里的小山冈命名为“长坂坡”。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在坡前树立了“长坂雄风”的石碑,并制造出了不少传奇式的故事。

从此以后,真正的长坂大战的战场,反而不被人们所知了。

弄清楚了长坂坡的真正位置,汉津口的位置自然就容易确定了。

汉津,汉江边渡口的意思。

在汉朝,临近荆门一带的汉江上有名的渡口(军事上有战略意义)的,一个在马良(三国时荆城就在附近),一个在沙洋(三国时为一繁华的渡口集镇)。

从刘备在长坂坡大败之后“斜趋”汉津口来分析,汉津口不应在现在的马良,否则不是斜趋,而是横趋了。

汉津口就是今天的沙洋镇,位于现在的荆门长坂坡的东南方向,从长坂坡到沙洋这条路线是西北、东南走向,所以说是“斜趋”。

另外,我们从沙洋的地名来考证。

在汉代,沙洋名汉津渡,是汉江水运的重要港口。

至今,沙洋仍保留叫汉津的地名。

之所以,后来改叫汉津口,我个人认为,与古运河有关。

当时,沙洋有一条扬水运河,南接江陵,北通汉江,运河与汉江的交汇处,就叫“口”。

我甚至还大胆推论,在三国时,扬水运河还畅通,在发挥军事作用。

三国时,刘备在襄樊樊城不敌曹军,便兵分两路,一路从陆路经长坂坡方向奔江陵,一路由关羽带水师走汉江至江陵。

今天,一般看法认为,关羽带水师走汉江奔江陵,必须先绕道汉口,再从长江逆流而上,如按那时的速度,估计十天半月到不了,等到了江陵,兴许江陵早已被曹军占领。

关羽带水师只有通过沙洋走运河到江陵,时间与陆路所用时间差不多,且互为照应。

也许刘备正清楚这一点,在长坂坡不敌曹军后,他连老婆儿子都不要,一路狂奔,直趋沙洋,因为他可以大致算出关羽水师从樊城南下的行军速度,在古代没有电话联络的情况下,刘备能在沙洋方向遇到关羽的救兵,全在于刘备掐算了时间,否则,也许历史就要改写了。

汉江依旧在今天的沙洋镇奔流不息,如果时光倒流,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幕:刘备带着一队随从夺路狂奔,身后是曹操的数千追兵,鼓声连天,喊声震地。

眼看前方河流挡道,刘备叹息,天要绝我。

危急关头,忽山坡后鼓声响处,一队军马飞出,当头那员大将,手执青龙刀,坐下赤兔马,原来是关云长,带水师在此接应。

曹军不敢恋战,迅速退去。

三国演义第42回读后感。

今天我阅读了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却说钟缙、钟绅二人拦住赵云厮杀。

赵云挺枪便刺,钟缙当先挥大斧来迎。

两马相交,战不三合。

被云一枪刺落马下,夺路便走。

背后钟绅持戟赶来,马尾相衔,那枝戟只在赵云后心内弄影。

云急拨转马头,恰好两胸相拍。

云左手持枪隔过画戟,右手拔出青宝剑砍去,带盔连脑,砍去一半,绅落马而死,余众奔散。

赵云得脱,望长坂桥而走,只闻后面喊声大震,原来文聘引军赶来。

赵云到得桥边,人困马乏。

见张飞挺矛立马于桥上,云大呼曰:“翼德援我

”飞曰:“子龙速行,追兵我自当之。

”张飞在长坂桥一声大喝,惊退曹操百万大军。

事后,曹操率兵追袭刘备败军,路遇关羽率领的江夏士兵,击退曹军。

刘备率残兵来到江夏,诸葛亮自告奋勇前去东吴联合孙权抗曹。

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用自己的真心去对待别人,如果你对别人不真心,那么别人也不会对你真心,如果你不对别人尊敬,那么你同样也不会赢得别人的尊敬。

因为仁者爱人,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别人。

在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前因后果,这样才能知道做这件事情的好坏。

我们还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这样才能知道别人的感受。

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勇于向前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只有你勇敢的迈出了你的第一步,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你连第一步都不敢迈出的话,你就永远不可能成功。

因为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相信自己吧,只要你勇敢的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相信你一定会取得收获的。

做事情是没有不可能的,只是暂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一切就会皆有可能

请相信自己吧。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题目解释 谢谢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回。

张翼德就是张飞,大闹估计不用解释了,长板桥也就是一个地名。

张飞在长板桥用计吓唬曹军,然后在长板桥大喝一声,把曹军吓退。

刘豫州就是刘备,当时的封号好像是豫州牧,在汉津口被打败,带着老百姓撤退。

三国演义第15章汉津口刘备大败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你这是广播剧或者有声读物的第十五章吧,在原著中是第四十二回,主要内容:张飞在长坂桥一声巨吼吓死夏候杰,喝退曹操百万兵。

关公、孔明、刘琦接应刘备投江夏。

荆州军民投降曹操。

曹操点马步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沿江而来。

东吴孙权商议御操之策,鲁肃请往江夏说备共搞曹操。

诸葛亮同鲁肃离江夏往柴桑郡。

刘备大败汉津口在哪一回

《三国》第42《三国演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东汉末年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三国鼎立三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本书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与《三国志》基本相同,是在固定形象基础上,进行再发挥,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

本书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赏析

今天,我读了一书,我受益匪浅。

  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

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不无道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

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

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他降汉不降曹、、、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表现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

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

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

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

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

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

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

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691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