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摆渡高晓声读后感

对《摆渡.》这篇文章的理解

《摆渡》简析 这是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为《七九小说集》写的前言。

“摆渡人”通过渡船把人渡到彼岸,作家“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用“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

这巧妙的构思把艰深的文学创作理论故事化、通俗化,作者关于创作的真知灼见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寓于耐人寻味的情节中,做到了理趣与谐趣的统一。

(一) 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可以归为几类

这三组人物形象各自有哪些特征

①第一类人是世俗力量的象征。

②作家虽不具世俗力量,但也自有其超世俗的力量,不过,这种力量来自于具有“真情实意”的作品。

③摆渡者既掌握着渡河的权利,又是权衡四个人的评判者,他一方面是世俗力量的认同者,又是作家“真情实意”的“哀叹”的欣赏者,应该说,他是一个普通群众的代表。

(二) 摆渡人认为作家的“唱”不如“叹”好听,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情节的

“唱”意味着只求轻松欢快,让人欢娱,并没有真正反映现实生活和真情实感。

“叹”饱含人世间的悲苦、人生的辛酸。

文学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应该充满“真情实意”。

(三)作家自动去做摆渡人这个情节,应该怎样理解

参考:作家并不是真的改行,而是借此说明:“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并且作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家还肩负着把人的灵魂指引到健康、高尚、文明的彼岸去的责任 (四)讨论“彼岸”的含义。

①“彼岸”的本意是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后来多用来指代抽象化的、与世俗对立的精神世界。

②文章的开始句和结尾句都用了“彼岸”这个词,但它们的含义却是迥然有别的。

开始处的“彼岸”就是简单地指实实在在的“河对岸”,对岸有家、有妻儿、有买米烧夜饭的现实生活。

而结尾处的“彼岸”却是指超越了现实世俗的,“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的,以“真情实意”作为人类交往原则的纯洁的精神世界。

“作家”要把人渡到“彼岸”去,这个“彼岸’倒底指什么呢

①理想的彼岸:没有苦难,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没有贫穷,人人平等,和睦相处,就像许多先哲圣贤幻想和向往的“大同”之国。

如“乌托邦”、“世外桃源”等。

②精神的彼岸:俗世间的人们困于物欲,像另外三个渡人,“有钱的”可以直接用金钱买到一切;“大力士”有力量,可以用暴力得到物质享受;“有权的”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

只有作家还没有沉溺于物欲横流之中,还保持精神的自由和独立。

作家心中的彼岸就是人类崇高的精神世界。

③智慧的彼岸:人们常说文学是人生社会的百科全书。

文学名著包含着人类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多种情感形式,可以供人们借鉴,丰富人们的人生阅历和知识。

而其中包含着的进步的文化哲学思想,更能使人们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摆渡人》读后感(150字以内)

《摆渡人》读后感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摆渡人》中15岁的女孩迪伦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单亲女孩儿,在一次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中,成为了唯一的罹难者。

她的灵魂必须穿过荒原,躲开恶魔的吞噬,才能抵达灵魂的栖息地。

而崔斯坦是她的灵魂摆渡人,她,也是崔斯坦万千摆渡过的灵魂中的极普通的一个。

迪伦从一个原本必须受到保护、挣脱恶魔、穿过荒原、迈向灵魂栖息地的小女孩,原本应该抱怨命运的不公、对未来充满恐惧的女孩,却因为一场发自内心的爱,使她对自己的摆渡人崔斯坦的命运关怀,反而超出了对自己的关切。

崔斯坦本身就是荒原上的摆渡人,保护、引领过无数的灵魂穿过了荒原,来到了灵魂的栖息地,当然偶尔也会有失败的时候。

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里?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宿命?他不知道,如何才能改变自己当下的命运安排。

从年龄与经历来说,他是一个饱经沧桑、经历丰富的人,见过了无数的灵魂引领,经历了无数次的恶魔攻击;内心早已波澜不惊、心如止水;只是机械地、重复地穿过荒原。

与其说他是一名摆渡人,不如说他是一个无可去处的孤独灵魂。

他已经完全习惯了宿命的安排。

直到,他遇上了迪伦。

迪伦是一个纯洁的女孩儿,以至于说到自己仍是处女时,羞得面红耳赤。

但是,恰恰她的纯洁与淡定,给崔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迪伦并没有因为知道自己是火车上唯一死去的人时,悲伤烦闷,反而很平淡地接受了这一事实。

但是,她却对崔斯坦以前的摆渡生涯中的其他灵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从崔斯坦的故事里了解了他,并且感受到了他的力量和正义;在受到崔斯坦保护的过程中,渐渐地对他产生了依赖,以至于爱恋。

所以,尽管她安全到达了灵魂的栖息地之后,却因为没有了崔斯坦的陪伴,她痛恨这样的结局,她宁愿永远在荒原中与他一起漂荡,甚至不惜死在恶魔的手中。

她只知道:我要走回去,我要陪伴他,我要拯救他——摆脱他的宿命!爱,使她充满了力量。

前途即将如何?不知道;能否找到他?不知道;如何面对恶魔的吞噬?不知道!有了勇气,就有了一切;剩下的,交给命运就可以了。

于是,她以一种无人尝试过的方式,以一种孤身一人战胜恐惧的勇气,义无反顾地踏出了寻找崔斯坦的冒险历程。

没有了迪伦的崔斯坦,重复着自己毫无意义的摆渡生涯。

也许太久的禁锢,以至于他再次遇到迪伦时,除了惊喜,更多地却是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他不敢尝试、甚至不敢想像,自己还能去哪里?此时,他才是荒原上需要摆渡的灵魂;迪伦才是崔斯坦的灵魂摆渡人。

迪伦的爱牵引着他们,回到原点,回到事故的起点,穿越回时间的刹那,奇迹必然诞生。

迪伦瞬间回到了事故的现场,并且从事故中苏醒了过来;而崔斯坦,却在不远的地方,微笑地看着她:她说:原来你在这儿。

他说:我在这里.

帮忙写一篇《陈奂生上城》的读后感

农民我们家几代人是农民,我打心眼里喜欢农民。

小时候,跟爸妈下地干活,火辣辣的太阳晒着,脊背被燎得生疼,但就是喜欢那种流汗的的感觉。

咱农民真的是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是堂堂正正不怕苦不怕累的好汉。

农民生来便有着这种勤劳朴实的品格。

他们唯一的资本便是土地。

因此,他们总是勤勤恳地细细地耕耘着他们脚下的土地,那片生他们杨他们养他们的土地。

一年四季,在田野中都可以看家他们的身影,即使没有农活,看着这样的土地,他们的心里踏实欢喜。

雨过天晴的时候,我总爱穿着高统的雨鞋,去田里玩儿,那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融贯我的全身,让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觉得舒畅。

而这时,我总会遇上几个戴草帽的老人。

“娃崽,你不要到处乱踮,当心跌跤。

”他们一面嘱咐着我,一面眯缝着眼睛瞧着远方。

远方是一片连成一片的绿油油的麦苗,他们是在享受麦苗拔节的声音。

他们有着愿望实现的欣喜。

是的,他们的愿望永远是那么渺小又那么伟大,那么朴实又那么奢侈。

他们所要的是天公赏赐的甘霖雨露。

他们在心里永远干年老天的厚德。

这是他们忠实的信仰。

在物质生活上,他们不去幻想天天吃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他们是吃五谷杂粮,饮井里之长大的,他们的肠胃是受不了那些大鱼大肉的。

冬天早晨,有一碗热乎乎的棒子面粥或一碗红薯饭,他们吃的胜过你一大清早在街头吃得烧饭夹鸡蛋;晚上有一盅烧酒,有个热炕头,他们会觉得这是天上人间。

过的就是着热乎劲儿。

在城市生活的人早晨喜欢睡懒觉,让孩子们上街吃早饭。

农民是看不惯这些的,他们会早早地起来,把饭做好,然孩子吃的暖暖和和地去上学,这是他们心理的骄傲。

农民最好客。

村里来个外地做买卖的人,到了午饭的时候,他们一定要留那人吃饭的。

那样的热情是你无法拒绝地,我想仅仅是一顿普普通通的农家饭,也会让他们温暖一生。

离开这个地方,心里留有温馨的回忆。

如果村里谁家孩子的大人不在家,而孩子在门外,他们一定要把孩子领到家里来的。

小时候,我便常常被款待。

阿婆地给你饭,你不接,是要挨说的。

“这娃崽,你不尝尝,你娘做的没我做的好吃

有福不知享啊

”优势,我便拿一块烤红薯跑出来,因为不好意思。

农民,我一直认为这是两个温暖人心的字眼。

我的身上流淌的是农民的血液,我是农民的儿子。

有时候,在夜里常会做梦而笑得醒过来,梦境是这样的“我扛着锄头,在田里劳动,头上两只知更鸟飞过,忽然间,田里的庄稼成了黄澄澄的一片,像金子的海洋……”这是真的,并不是我矫情

请求文学帮助

文学写作》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第1句】: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第2句】:增加学生的文学写作感性体验,作为理解文学写作原理的基础。

  

【第3句】:传承文学写作理论知识,揭示文学写作规律。

  

【第4句】: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从教能力。

  二、教学要求  

【第1句】: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写作能力。

  

【第2句】:要求学生在多种文学体裁上具备较丰富的的写作感性体验,能够自觉地将写作理论与自身经验相结合。

  

【第3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文学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正确认识文学写作规律。

  

【第4句】: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写作从教能力。

  三、教学内容  讲授和训练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杂文、影视文学五种文体,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一)散文。

【第1句】:散文概说

【第2句】:散文的审美特征。

【第3句】:散文的写作。

(二)诗歌。

【第1句】:诗歌概说。

【第2句】:诗歌的审美特征。

【第3句】:诗歌的写作。

(三)小说。

【第1句】:小说的界定与分类。

【第2句】:小说的审美特征。

【第3句】:小说的写作。

(四)报告文学。

【第1句】:报告文学概说。

【第2句】: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

【第3句】:报告文学的写作。

(五)杂文。

【第1句】:杂文概说。

【第2句】:杂文的审美特征。

【第3句】:杂文的写作。

(六)影视文学。

【第1句】:影视文学概述。

【第2句】: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第3句】:影视文学的写作。

(详见教学大纲)  四、师资队伍  写作教研室现有4名成员,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助教2人。

  五、教材  《现代文学写作》(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董小玉、梁多亮、蒲永川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六、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七、教学手段及教学条件配置  

【第1句】:精讲多练。

【第2句】:提供较丰富的写作参照资料,包括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和教师的“下水作文”。

  八、教学质量评价  

【第1句】:以精讲多练为主要评价指标,看教学中写作能力培养和写作从教能力培养是否落到实处。

  

【第2句】:分析学生习作(各类作业),根据其前后变化判断其能力的提高与否。

  

【第3句】:通过考试、考查判断教学质量。

  《文学写作》教学大纲  一、课堂教授内容  (一)散文  

【第1句】:散文概说  (1)散文的源流  (2)散文的界定  (3)散文的分类  

【第2句】:散文的审美特征  (1)丰富自由的文体规范  (2)真情实感的自我抒发  (3)写景图貌的现场展示  (4)美文语言的诗意营造  

【第3句】:散文的写作  (1)散文家的素养  (2)散文写作的选材与立意  (3)散文思想的发现与表达  (4)散文技法的学习与创造  (二)诗歌  

【第1句】:诗歌概说  (1)诗歌的源流  (2)诗歌的界定  (3)诗歌的分类  

【第2句】:诗歌的审美特征  (1)情感真诚的抒发  (2)理性精神的照耀  (3)想象翅膀的飞翔  (4)语言精致的流动  (5)音乐旋律的弹响  

【第3句】:诗歌的写作  (1)诗人的写作素养  (2)激情的诗意捕捉  (3)意象的巧合生成  (4)情思的自由挥洒  (5)语言的审美创变  (三)小说  

【第1句】:小说的界定与分类  (1)小说的界定  (2)小说的分类  

【第2句】:小说的审美特征  (1)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塑造  (2)多样化的情节结构  (3)独特的环境描写  (4)不同风格的语言运用  

【第3句】:小说的写作  (1)充分熟悉和深刻理解审美对象  (2)应该具有创新意识  (3)表现形式和作品内涵的融合  (4)小说的文化开掘  (四)报告文学  

【第1句】:报告文学概述  (1)报告文学的源流  (2)报告文学的界定  (3)报告文学的分类  

【第2句】: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  (1)报告的真实美  (2)文学的形象美  (3)理性的思辨美  (4)文体的综合美  

【第3句】:报告文学的写作  (1)作者的主体素养  (2)注重典型题材的选择  (3)多种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4)竭力反映时代风貌  (五)杂文  

【第1句】:杂文概说  (1)杂文的界定  (2)杂文的分类  

【第2句】:杂文的审美特征  (1)鲜明的时代感  (2)浓烈的批判性  (3)滋味无穷的话语  (4)短小精悍的体制  

【第3句】:杂文的写作  (1)杂文作家的特殊素养  (2)杂文的立意与选材  (3)杂文写作“六忌”  (4)杂文写作技法举隅  (六)影视文学  

【第1句】:影视文学概述  (1)影视文学的源流  (2)影视文学界定  (3)影视文学的分类  

【第2句】: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1)造型性  (2)运动性  (3)视听性  (4)动作性  (5)综合性  (6)蒙太奇  

【第3句】:影视文学的写作  (1)影视文学的结构  (2)影视文学的主题  (3)影视文学的人物  (4)影视文学的情节  二、训练设计方案  (一)散文训练  

【第1句】:思考与讨论  (1)举例说明散文语言的美感特征  (2)阐述散文作家的人格品质  (3)散文家的思想见地对散文写作的影响  (4)分析“散文,最高的技巧是没有技巧”这一观点。

  (5)如何在题材狭窄的情况下寻求散文写作的突破

  (6)如何在语言稚嫩的情况下寻求散文语言的精炼与诗意

  

【第2句】:阅读与写作  (1)阅读《谁在轻视肉体》、《初见古龙》、《进山东》,并写出简短的评论文章  (2)搜集生活中十个具有散文写作价值的好情节,试从立意、命题角度加以分析。

  (3)可堂之上讲见闻。

  (4)写一篇散文体裁的大作文,要求反复修改。

  (二)诗歌训练  

【第1句】:思考与讨论  (1)比较诗人感情与诗歌感情。

  (2)举例说明诗歌情感的丰富性特征。

  (3)谈谈对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的理解。

  

【第2句】:阅读与写作  (1)阅读《我的大学》、《豹》、《黑马》,并写出评析文章。

  (2)练习诗歌比喻。

  (3)练习诗歌通感。

  (4)练习比拟式想象。

  (5)练习夸张式想象。

  (6)练习错觉式想象。

  (7)练习幻变式想象  (三)小说训练  

【第1句】:思考与讨论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审美特征。

  (2)小说中的故事与情节有何联系与区别

  (3)小说中的叙事人称与文本效果有何联系

情节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谈谈体会。

  

【第2句】:阅读与写作  (1)读《桥》(谈歌)和《摆渡》(高晓声),并写出评析文章。

  (2)练习巧合技法。

  (3)练习悬念技法。

  (4)练习陡转技法。

  (5)练习擒纵技法。

  (6)练习抑扬技法。

  (7)练习张弛技法。

  (8)写一篇小说,短篇或微型均可。

  (四)报告文学写作训练  

【第1句】:思考与讨论  (1)报告文学在自身发展和创作实践中,在人物刻画、体制结构、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效能。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2)什么是问题报告文学

谈谈你对问题报告文学的认识和评价。

  (3)如何理解“报告文学是一种危险的文学体式”、“报告文学创作是勇敢者的事业”

  

【第2句】:阅读与写作  (1)阅读《当代大学校园恋情实录》(吴川),写一篇评析文章。

  (2)请本地报告文学作家来校讲课,写一篇听课心得。

  (3)课堂发言,“报告”校园新闻和社会新闻,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人物,开展进一步的调查采访,写一篇报告文学。

  (五)杂文写作训练  

【第1句】:思考与讨论  (1)下面是一些关于杂文的论述,读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a好的杂文不外乎具备两大特点:一是勇,二是才。

有勇无才,难免陷入“一而鼓,二而衰,三而竭”的尴尬境地;有才无勇,虽文采飞扬,但难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b如果说常人的血一百度才沸腾,那么杂文家的血五十度便已经滚烫;如果说常人的眼里揉不仅沙子,那么杂文家眼里可以说落不进半缕阴翳。

  c杂文总是和社会现实贴近的,是捋着社会脉搏而律动的。

杂文从纷沓而来的社会现象中攫取典型,于微末中见大义,于褒贬中见是非。

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杂文是难写的。

因为它要以最敏锐的触角捕捉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想。

入木三分,触动筋骨。

痛而解病,以针刺穴,娓娓而谈,引人入胜。

峰回路转,才见佳境。

  (2)举例说明杂文的种类。

  

【第2句】:阅读与写作  (1)使用典故是杂文写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下面四则典故,请任选一则,联想生发,写成杂文。

  (2)请找一个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针对其反向立意,写一篇杂文。

  (3)课堂发言,谈一些现实中可以作为杂文素材的现象。

  (4)请当地杂文作家来校作报告。

  (5)阅读《爆炒英雄》(晓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马识途)、《对成熟和世故的答复》(刘燕敏),并写出评析文章。

  (六)影视文学写作训练  

【第1句】:思考与讨论  (1)结合具体影视剧本,分析其造型性特点。

  (2)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蒙太奇的运用。

  (3)电影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文化尤其是诗歌作品中有大量的蒙太奇手法运用,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4)在西方现代电影中,结构被强调到了甚至大于内容的高度,足见其在一部作品中地位的重要。

请分别就《泰坦尼克号》和《城南旧事》的结构艺术进行分析。

  

【第2句】:阅读与写作  (1)分别阅读一部影视文学剧本和一篇小说,然后比较它们在利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2)分别阅读一个小说式、镜头式、对话式、分镜头式剧本,然后结合其内容实际,分析比较它们的特点,指出它们在写作艺术上的联系与区别。

  (3)拟制一部电影剧本(拍摄90分钟)的结构提纲,列出其章节及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并为提纲中的主要人物编制个人档案:姓名、性别、民族、籍贯、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个人嗜好等。

  (4)练习写作一个拍摄长度为45分钟的单本剧,要求:  a在“小说式、镜头式、对话式”等三种形式中选一种形式练习,且所写剧本必须具备你所选择的一种形式的特点和要求。

  b要有明确的人物关系,主要人物必须有一定的性格塑造。

  c体现出应有的结构特点和情节推进方式。

d内容健康,主题明确。

  三、自学指导方案  (一)坚持写日记,要求有标题,有主题,有创意,视野开阔,有生活气息。

试着筛选、修改出你的“处女作”。

  (二)试着多从亲情、历史、民间习俗、文化现象以及一些少有人写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角度形成自己的感受,运笔成文。

  (三)阅读新近出版的诗歌刊物,找出一些你也熟悉的反映对象,进行模仿和改写。

  (四)改善你的口语习惯,试着将话说得意味深长,生动形象,巧妙灵活,借此提高你的书面语言的诗性表达能力。

  (五)利用假期调查采访,设计调查问卷,记采访笔记。

再整理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报告文学等文体的写作。

  (六)成立文学社活文学活动小组,定期召开素材交流会、作品研讨会、优秀作品展示会。

(七)组织投稿活动、校内征文活动。

  四、教学参考书目  

【第1句】:《现代写作教程》,董小玉,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2句】:《写作学引论》,马怀忠,山东文艺出版社。

  

【第3句】:《写作》谢亚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的基础理论部分。

通过新闻学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新闻的实质和规律,具备将来从事新闻工作必备的理论修养。

  二、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地结合新闻现象和新闻工作实际,较深刻地认识新闻、新闻事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生、发展规律,具备以理论指导将来的新闻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公分四章,第一章新闻阐述了新闻的起源、本源和定义,以及新闻传播、新闻价值、新闻敏感、事实和受众的作用。

第二章新闻事业阐述了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上层建筑性、资产阶级新闻事业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新闻事业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的社会功能、新闻自由及社会控制。

第三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阐述了新闻事业的渊源、“两为方针”、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新闻工作根本出发点、如何真实、全面、深刻、精彩地反映事实的真相、如何正确把握新闻宣传的度、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报道权的工作原则、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以及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

第四章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与新闻队伍建设阐述了新闻媒介的经营、新闻媒介的管理、产业化经营与媒介集团、以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和社会责任、素质和修养、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他律。

  四、师资队伍  (略)  五、教材  《新闻理论教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何梓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六、考核方式  考试。

  七、教学手段及教学条件配置  课堂讲授与到新闻单位见习相结合。

  八、教学质量评价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评价本课程教学质量。

  《新闻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堂教授内容  第一章 新闻  第一节 什么是新闻  

【第1句】:新闻的起源  

【第2句】:新闻的本源  

【第3句】:新闻的定义  

【第4句】:新闻传播  第二节 新闻传播  

【第1句】: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  

【第2句】:新闻的倾向性  

【第3句】:新闻价值  

【第4句】:新闻敏感  

【第5句】:事实和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章 新闻事业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1句】:古代报刊  

【第2句】: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3句】: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4句】: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性质  

【第1句】: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第2句】: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第3句】:两种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  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第1句】:报道新闻  

【第2句】:引导舆论  

【第3句】:传播知识  

【第4句】:提供娱乐  

【第5句】:刊播广告  第四节 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第1句】:新闻自由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  

【第2句】: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  

【第3句】: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第1句】: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渊源  

【第2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第3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二节 反映实际,指导实际  

【第1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第2句】:真实、全面、深刻、精彩地反映事实的真相  

【第3句】:正确把握新闻宣传的度  

【第4句】:坚持实事求是,严防报道失实  

【第5句】: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报道权  第三节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第1句】:党性原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第2句】: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3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4句】:主旋律和多样化  第四节 舆论监督  

【第1句】: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功能  

【第2句】:舆论监督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第3句】:新闻批评是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  

【第4句】:开展新闻批评的原则  第四章 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与新闻队伍建设  第一节 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  

【第1句】: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地位  

【第2句】:新闻媒介的管理  

【第3句】:新闻媒介的经营  

【第4句】:产业化经营与媒介集团建立  第二节 新闻队伍建设  

【第1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和社会责任  

【第2句】: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  

【第3句】: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他律  二、训练设计方案  

【第1句】:定期考察知识掌握情况。

  

【第2句】:进行课内研讨,分析新闻现象。

  

【第3句】:为本院系及其他院系设计新闻报道方略。

  三、自学指导方案  

【第1句】:阅读报刊,分析新闻作品及新闻现象。

  

【第2句】:参与校内新闻报道活动。

  

【第3句】:组织系内班内新闻报道小组,定期召开新闻作品和新闻现象研讨会。

  

【第4句】:到本地新闻单位见习。

  

【第5句】:在校内进行关于新闻活动的问卷调查。

  四、教学参考书目  《实用广报电视新闻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摆渡》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摆渡》简析这是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为《七九小说集》写的前言。

“摆渡人”通过渡船把人渡到彼岸,作家“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用“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

这巧妙的构思把艰深的文学创作理论故事化、通俗化,作者关于创作的真知灼见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寓于耐人寻味的情节中,做到了理趣与谐趣的统一。

作家自动去做摆渡人这个情节,应该怎样理解

参考:作家并不是真的改行,而是借此说明:“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并且作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家还肩负着把人的灵魂指引到健康、高尚、文明的彼岸去的责任(四)讨论“彼岸”的含义。

①“彼岸”的本意是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后来多用来指代抽象化的、与世俗对立的精神世界。

②文章的开始句和结尾句都用了“彼岸”这个词,但它们的含义却是迥然有别的。

开始处的“彼岸”就是简单地指实实在在的“河对岸”,对岸有家、有妻儿、有买米烧夜饭的现实生活。

而结尾处的“彼岸”却是指超越了现实世俗的,“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的,以“真情实意”作为人类交往原则的纯洁的精神世界。

“作家”要把人渡到“彼岸”去,这个“彼岸’倒底指什么呢

①理想的彼岸:没有苦难,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没有贫穷,人人平等,和睦相处,就像许多先哲圣贤幻想和向往的“大同”之国。

如“乌托邦”、“世外桃源”等。

②精神的彼岸:俗世间的人们困于物欲,像另外三个渡人,“有钱的”可以直接用金钱买到一切;“大力士”有力量,可以用暴力得到物质享受;“有权的”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

只有作家还没有沉溺于物欲横流之中,还保持精神的自由和独立。

作家心中的彼岸就是人类崇高的精神世界。

③智慧的彼岸:人们常说文学是人生社会的百科全书。

文学名著包含着人类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多种情感形式,可以供人们借鉴,丰富人们的人生阅历和知识。

而其中包含着的进步的文化哲学思想,更能使人们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730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